APP下载

《百年孤独》与《尘埃落定》中孤独意涵比较研究

2016-11-19苏巧明

文学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百年孤独

内容摘要:《尘埃落定》和《百年孤独》,无论是家族历史的变迁衰落还是对于现实的关照,对历史人生的思索和关照上两位作家不谋而合,他们关于孤独的思索是深刻且悠远的,但在具体的写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本文意在通过对其孤独产生原因的不同,对两部a作品的孤独意涵进行探寻。

关键词:《百年孤独》 《尘埃落定》 孤独意涵

一.论《百年孤独》之“孤独”

论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加西亚·马尔克斯”是绕不开的名字,《百年孤独》是跳不过的作品。《百年孤独》写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起落沉浮的百年兴衰史。“孤独”是布恩地亚家族一代代人特有的、与生俱来的印记,也是马贡多百年的存在状态,更是拉丁美洲的现实和拉美人灵魂深处的孤独。本文拟就从分析布恩地亚家族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马贡多小镇的存在状态以及小说产生的土壤——拉丁美洲的现实等方面入手,就《百年孤独》的主题“孤独”略作探讨。

1.不懂爱情,不通人道

布恩地亚家族一代又一代的阿卡迪奥们和奥雷良诺们,“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1]。孤独是这个家族的印记,是家族里一代又一代人存在的状态,仿佛宿命般轮回,却不曾改变。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感源出何处?马尔克斯回答道:

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爱情。在我这部小说里,人们会看到,那个长猪尾巴的奥雷良诺是布恩地亚家族在整整一个世纪里唯一由爱情孕育而生的后代。布恩地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原因。我认为,孤独的反义是团结。[2]

布恩地亚家族的所有人是孤独的,虽然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排遣孤独。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后来痴迷于科学研究和炼金术不被认可,发疯之后被绑在栗树底下达半个世纪。老祖母乌苏拉精明能干,是这个家族的支柱,很多时候却不被理解,她曾为自己命途多舛而悲泣,常常感到孤单。他们的子孙无不是孤独的,阿卡迪奥们为兽欲和自私永不满足地寻欢作乐的孤独,奥雷良诺上校借着战争试图打破内心与命运的和解,晚年却重回制作小金鱼的岁月。“他隐约知道,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3]俏姑娘雷梅苔丝不食人间烟火的孤独;阿玛兰塔为着爱情,与内心不可战胜的怯懦作殊死搏斗的孤独;雷蓓卡行为古怪、情欲外露、敢爱敢恨却被大家误解和厌恶的孤独;奥雷良诺·巴比洛尼亚与阿玛兰塔·乌苏拉的爱情孤独……

奥雷良诺上校是布恩地亚家族最具传奇的人物,他军功显赫,是最令人畏惧的人物。然而,他最终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胜利,在制作金鱼的循环中与孤独妥协,了此残生。作者借老祖母乌苏拉对奥雷良诺上校作了评判:

她隐隐约约地发现,他并不象大家都一直认为的那样是为了某个理想而转战南北,也不象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因为倦怠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胜利,打胜仗也好,打败仗也好,他都出于同一个原因,纯粹出于罪恶的傲气。她最后得出结论,这个她险些为他丢了性命的儿子只是个没有爱的能力的人。[4]

另一个人物阿玛兰塔,她与丽贝卡同时爱上了意大利技师皮埃特罗,在情敌放弃争夺并与他人结婚后,她如愿以偿同意大利人交往,结婚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可当皮埃特罗向她求婚时却又拒绝他,皮埃特罗为此自杀。由于悔恨,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但她内心感到异常孤独、苦闷,甚至和刚刚成年的侄子奥雷良诺·何塞发生了不伦之恋。然而她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重复缝制裹尸布的工作并没能排遣她的孤独,使她远离怯懦所带来的痛苦。她一生都在渴望爱情,内心的怯懦又使她排斥爱情。这种矛盾使她的心在孤独的煎熬中备受磨难。

现在,整个世界缩小到了她的皮肤的表面,而她的内心已经摆脱了所有的痛苦。她难过的是没能在多年以前就得到这样的启示……这既不是出于恨,也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对孤独的无比深邃的理解。[5]

阿玛兰塔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布恩地亚家族成员内心不可战胜的怯懦。与其说没有爱的能力,不如说他们没有爱的勇气。关于这一点,从乌苏拉对雷蓓卡的评价里可以得到明证:

她已经明白,只有她雷蓓卡,这个从没有吃过她的奶,而只吃地上的泥土和墙上的石灰的人,这个血管中没有流着她的血,而是流着陌生人的陌生血的人——这些陌生人的尸骨还在坟墓中克洛克洛作响;只有雷蓓卡,这个内心焦躁、情欲外露的女人才是唯一具有无限勇气的人,乌苏拉曾希望自己的家族也具有这种勇气。[6]

这个家族不仅仅不懂爱情,更致命的是他们不懂得去爱,一种对他人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和关心。如译林出版社1984年版的译者序中写的:“……在这个家族之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心和支持。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中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各自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终均以失败告终。”[7]马尔克斯认为孤独的反面是团结。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他们不团结,所以孤独。

2.马贡多的封闭与隔绝

孤独不仅仅是布恩地亚家族的特有的印记,也是马贡多存在的状态。马贡多小镇由一个小村落发展为市镇,繁荣一时,而后衰落,最终被一阵飓风从地球上卷走消失。马贡多这个刚开始有着“乌托邦的纯洁”的小村子并非一个原始部落,倒更像一个世外桃源,与其说是原始,不如说是隔绝。正如迈克尔·伍德指出的:“马孔多既非蒙昧,亦非受到赐福,更非是全然远离于时间。它是遥远的当代,是时间的一块碎片,是尘世孤独的所在”。[8]

马贡多“是遥远的当代”,“是尘世孤独的所在”,就像马尔克斯本人说的:“与其说马贡多是世界上的某个地方,还不如说是某种精神状态”[9]。

3.拉丁美洲的孤独

布恩地亚家族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马贡多是一个封闭、隔绝、落后、被遗忘的小镇,是哥伦比亚的写照,是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

殖民、战争、革命、暴力,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一部饱含血与泪的坎坷跌宕、蹒跚前行的历史。“在现代化的旅途上苦苦寻觅, 忽左忽右, 忽好忽坏, 充满深深的挫折感”[10]。

拉丁美洲的独特性使得它在以欧洲文明为中心的世界边缘游走,亟需寻求西方世界的认同。然而这样的努力却满是险阻艰难,因为欧洲的“头脑清醒的天才们”坚持以他们自己的尺度来衡量拉丁美洲,而“以他人的图表来表现我们的现实只会使我们越来越不为世人所知,越来越不自由,越来越孤独。[11]”拉丁美洲要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发展道路,而不是盲目追随西方,按照西方的意愿设计自己的一切。“拉丁美洲不愿、也不应成为一盘棋局中没有任何主见的‘相,不抱任何按照西方的意愿来改变自己的独立和特色的计划的不切实际的空想。”[12]

二.《尘埃落定》中忧郁的“孤独”

《尘埃落定》中存在《百年孤独》式的“孤独”,无论是家族历史的变迁衰落还是对于现实的关照,对历史人生的思索和关照上两位作家不谋而合,但在写作气质上却独具风格。他们关于孤独的思索是深刻且悠远的,马尔克斯的孤独是一棵树,生气盎然,激烈妖娆;阿来的孤独就像一片雪原,寂静幽暗,隐秘深沉。作为伟大的作家,他们身后站立着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拉美的古老神秘、中国文化的厚重积淀以及藏族文化的空灵,两位作家的写作中流淌着的是本民族的血脉,是精神文化的养分,在《尘埃落定》的后序中就写到:“因为我的族别,我的生活经历,这个看似独特地题材的选取是一种必然”[13],民族气质使然,西藏雪域高原的宁静不同于拉美的热烈,阿来的“孤独”也不同于马尔克斯的“孤独”。

《尘埃落定》它借一个傻子(或者说是一个孤独者)的眼来描述青藏高原的变迁,古老即将没落的土司制度即古老的生活方式,在外界刺激下的被迫改变,写麦琪土司这个家族最后的没落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孤独”在《尘埃落定》中是在永恒孤独,是看到了历史进程却又无可奈何的孤独,是一个“傻子”式清醒的孤独。

1.无处可逃的宿命,难以抗拒的终结

“尘埃落定”象征着土司制度的最终消亡。这曾在历史时期繁荣至极,然而在时代的洪潮下终是只有“灰飞烟灭”的结局。小说中写 “我”这个仅存的继承人也被仇人的儿子了结,这个曾经荣耀的家族正如作品所言:尘埃落定后,什么都没有了。在历史不可阻挡的进程中,土司制度最终成为一种幻影,漂浮在人们的记忆中。

无疑,土司制度的消亡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作者的笔触所及不止于此,他写这篇洋溢着神秘和纯洁的“奇异文化”,写对生活于此地的人们的赞美:“我要用小说去怀念那生与死、铁与血的大的浪漫”,他深爱着这片土地,深爱着藏地的神秘与古老,然而在时代历史的进程中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却无可避免地被侵蚀、被消解,他在书中写道;

但我知道,自己的写作过程其实是身在故乡而深刻的怀乡。这不仅是因为小城里已经是另一种生活,就是在那些乡野里,群山深谷中间,生活已是另一番模样。故乡已然失去了它原来的面貌。血性刚烈的英雄时代早已经结束。像空谷回声一样,渐行渐远。在一种形态到另一种文明,人心猥琐而浑浊。[14]

阿来具有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他以藏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去感受普遍的人文关怀,在现代的文明冲突中反思藏族的历史与现实,在更广阔的人类的视角中去建构和思考人类普遍性的问题,他的孤独连同主人公的孤独一道,超越历史与现实,达到超越性的孤独思索。

2.一个“傻子”的孤独

小说通过一个傻子,抑或“孤独者”的独特视角,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他的所见所闻。这个人曾经被认为是傻子,被人淡忘,被人忽略;这个人后来又成为为人称道的“聪明人”,他算是跟得上时代的人,他有超凡的目光,种下了人类衣食所必须的粮食建立起土司领地的第一个市场,甚至预见了土司制度的消亡。

他用一双奇特的眼睛来洞察这个风云际变的世界,他提出超前的想法却招致人们的惊诧和不理解,看似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但是却又洞悉一切。这个被世人称为“傻子”的“我”有着超乎寻常的预感未来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使得“我”能够在历史动荡中无数次带领家族躲过劫难,并最终走向鼎盛。然而全知比无知更令人痛苦,明知结局却无可奈何,这是一种处在这段历史进程中的人的孤寂与忧伤。他承担着无人理解的痛苦和深深的无力感,他的孤独无人能体会能感受,他在世俗中无法超脱,他一个人孤独地承受着这一切的来临,就像等待着早就知道的结局,自己却束手无策,只能默默忍受、默默等待……他是“傻子”,是一个清醒地感受着孤独的“孤独者”

我当了一辈子傻子,现在,我知道自己不是傻子,也不是聪明人,不过是在土司制度将要完结的时候到这片奇异的土地上来走了一遭。

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15]

《尘埃落定》的孤独深沉而忧郁,对古老文明的眷恋,对历史的抗拒,这一伟大的史诗性悲剧,带给历史、文化、人类以深沉的思考,以一种普遍的历史感和人性指向追求人类普世的意义。“我”的孤独超越历史时空,穿透现实的阻碍,超越民族、语言、文化,给世人以精神借鉴。

三.结语

《尘埃落定》和《百年孤独》基于不尽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上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作了解读,或热烈或冷静,对时代的怀旧、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都达到了一种典范式的垂训,对人的欢乐悲伤,幸福痛苦,失落获得等情绪进行诉说来告诉世人生活在别处,对于时间空间的过分依赖会使得人困倦不看,心灵不安。生活在此时和彼时并无太大区别,人类的精神孤独并不来源于时空,而是源自天然的面对改变时的恐惧,我们生来就孤独,为着追寻家园,为着为生存寻求证据。所以在面对历史时茫然,面对行将没落的文化时忧虑。两位作家对人类普遍性的生存孤独和精神孤独的阐释,超越历史和现实直面超时空的人类的共同孤独,其伟大之处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2.曽利君:《马尔克斯在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

3.张国培(编):《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资料》,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4.许志强:《马孔多神话与魔幻现实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

5.马尔克斯、门多萨(著),林一安(译):《番石榴飘香》,三联书店,1987年版.

6.阿来(著):《阿来文集 尘埃落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7.陈思广(主编):《阿来研究1》,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8.王泉(编):《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曹笑笑:《孤独·爱情·人道——论百年孤独源出何处》,《金田》,总第307期.

10.周笑盈:《灵魂深处的孤独——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月,第29卷第1期.

11.赵德娟:《历史·孤独——<百年孤独>与<尘埃落定>之比较》,《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9期.

12.李濛濛:《不可逃脱的宿命与强势文化的冲击——阿来小说主题意蕴变化探析》,《文艺争鸣》,2013年09期.

13.王定天:《无法告别孤独──解读<尘埃落定>》,《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注 释

[1]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2]马尔克斯、门多萨(著),林一安(译):《番石榴飘香》,三联书店,1987年,第108—109页。

[3]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88页。

[4]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234页。

[5]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262—263页。

[6]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235页。

[7]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Ⅳ页。

[8]Ibid.,p.32.转引自,许志强:《马孔多深化与魔幻现实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第172页。

[9]马尔克斯、门多萨(著),林一安(译):《番石榴飘香》,三联书店,1987年,第111页。

[10]周笑盈:《灵魂深处的孤独——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月,第29卷第1期。

[11]何榕(译):《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讲话》,载于张国培(编):《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资料》,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53页。

[12]何榕(译):《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讲话》,载于张国培(编):《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资料》,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54页。

[13]阿来:《阿来文集 尘埃落定》,2001.08,第425页。

[14]阿来:《阿来文集 尘埃落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8,第425页。

[15]阿来:《阿来文集 尘埃落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8,第418页。

(作者介绍:苏巧明,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百年孤独
曾经逃避的《百年孤独》,如今我深深读懂了它
闽西地域文化濡染的“百年孤独”
基于高中生视角解读《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中梦想与现实的反差
戍边老兵魏德友:在无人区坚守“百年孤独”
两个人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的“西学东渐”
从主题学看《百年孤独》与《俄狄浦斯王》
河池学院堆云文学社“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之《百年孤独》讨论
浅析《百年孤独》女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