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开放有活力的数学作业
2016-11-19谭启华
谭启华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要丰富作业形式,避免作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的低效现状.设计布置差异性、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
[关键词]初中数学 作业设计 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018
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认为,“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监控、巩固、反馈的功能.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以“考试为本”,教师以“分数为本”.教师存在为什么学生有“愚公移山”精神,整天湮没于书山题海之中仍会反复出错的困惑,学生存在为什么在作业中感受不到丝毫快乐的困惑.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数学作业以机械套用公式、抄写法则、枯燥训练、作业形式千篇一律的固定方式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抹杀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使学习数学变得毫无乐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作业形式单调乏味,以笔答题为主,学生体会不到数学的趣味性.教师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丰富作业形式,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新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布置差异性作业
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基础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迥异,他们表现出来的接收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避免“一刀切”的作业内容,要留有弹性的空间,在难度、数量上合理掌控,让每位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后进生能获得成功,优等生也有发展的空间.如在教学《平方根》时,教者设计如下习题.
基础题:(1)(-9)2的平方根是多少?(2)若a的平方根是±5,求a的值.
提高题:(1)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有哪些?
(2)若m=2-a+a-2+8,求am的平方根是多少?
拓展题:观察下列各式1+13=213,2+14=314,3+15=415,…请将你猜想到的规律含自然数n(n≥1)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探究型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丰富作业形式,让学生经历调查、测量、实验等探究活动,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1.调查型作业.在“大数据”时代,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与调查活动,在收集、筛选、整理数据中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如在学完“统计”的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我校学生每天的零花钱有多少?大概花多少钱买文具?花多少钱买零食?花多少钱买资料?”有学生会说不知道,也有学生会通过调查校园商店、走访其他学生等方式了解实情后再进行估算.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布置作业,让学生对全校学生的零花钱使用情况制作统计表.通过调查,引导学生将学习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应用意识.
2.操作型作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撰写周记、小论文等完成作业方式深入探究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认知水平.①撰写数学小论文.如在教学《勾股定理》内容后,教师让学生针对一些勾股数进行探究,使学生在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以《奇妙的勾股数》为题撰写论文,引导学生从常见的(3,4,5),(5,12,13),(7,24,25)发现“勾”是奇数的情况下,勾为2n+1,股为2n2+2n,弦是2n2+2n+1,并由此推出(9,40,41),(11,60,61)……有学生发现勾为大于4的偶数时也存在勾股数,如(6,8,10),(8,15,17),(10,24,26),即勾为2n,股为n2-1,弦为n2+1,以此类推,还有(12,35,37),(14,48,50),(16,63,65)等都是勾股数.
②体验型作业.教师要布置一些体验作业,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进行认知与情感体验,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如有一个湖,A、B两点位于湖的两侧,现欲在AB之间建一桥.但无法直接测量A、B的距离,请利用全等三角形模型设计一个测量A、B间距离的方案,并说明理由.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在湖外取一点C,找到A、B关于点C的对称点A′、B′,根据SAS可证得△ABC≌△A′B′C,由此可以得到AB=A′B′.
3.应用型作业.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师困囿于应试教育模式,让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割裂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应用价值.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教师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如一架长为5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4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0.25m,你认为梯子的底端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设计应用型的作业为学生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创设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思考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