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发展转型的涵义及出路
2016-11-19陈昌芸侯长林
陈昌芸+侯长林
摘 要:在政策文本分析视角下,地方高校转型政策经历了从问题关注到政策出台,其政策关注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等方面,对“应用型”理解和转型路径建设又各有所不同,基于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应用型大学过程中,需要明晰“转型”内涵,把握“应用”特征,探索发展出路,才能力促转型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政策文本;词频分析
作者简介:陈昌芸(1992-),女,贵州威宁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侯长林(1963-),男,贵州铜仁人,贵州铜仁学院校长,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和高等教育学。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3年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招标项目“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黔教高发[2013]446号),主持人:侯长林。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2-0072-07
当前,经济新常态趋势和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推动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从传统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如何转”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需要关注微观层面转型的具体措施,亦需要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政策文本,只有明确其政策背后蕴含的关注点及关注度,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才能在政策指导下,有方向、有重点地开展应用型大学建设工作,所以本文从颁布的政策文本入手,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发展进程及对政策文本中的高频共性词和特色词,旨在从教育政策文本视角,明晰“转型”涵义,提出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发展建议。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发展进程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经历了由问题关注到出台国家层面的专门政策,再到地方响应国家政策,配合出台相关地方实施意见的发展历程。
(一)国家:从问题关注到出台专门政策
“地方高校转型”最早出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政策文本中,《纲要》指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此后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一次强调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从对增强城市创新能力方面,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同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并对其转型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做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可以看出近几年“地方高校转型”问题得到了关注,但相关政策只散见于一些国家层面政策文件中,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政策文件。
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发布,标志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了专门的政策依据,该《意见》明确指出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试点高校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措施以及工作推进机制等内容[2]。
总体而言,国家层面关于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要求的政策文本如表1所示。
通过对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第一,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最早提出“地方院校转型”后,其问题一直在其他政策中被附带性地关注和强调,直到2015年10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地方高校转型”由问题关注上升为出台专门政策。第二,相关政策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在转型要求方面,旨在完善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在转型对象方面,主要涉及普通地方本科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在路径方面,主要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方式。
(二)地方:响应国家政策,配合出台地方实施意见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一些地方也积极落实,相继出台配套政策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建设。截止到2016年3月16日,共有10个省颁分布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文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上了行动日程,推进地方高校转型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见表2)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文本中高频共性词及特色词
为深入挖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政策文本内含的关注点和关注度,了解该政策文本中言说事物的频率次数如何,言说事物的内容如何,运用ROST Word Parser词频分析软件对11份专门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从高频共性词和特色词两方面着手来分析各个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
(一)高频共性词
通过选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文件中出现频率最高并能体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特点的10个实意词,对每份文件的10个高频词进行排列,找出11份政策文本中的高频共性词,其统计结果如下(见表3)。
1.“专业”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工作重中之重。从表3中可以看出,“专业”以超高顺位以及出现频率,充分突显了地方院校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专业”,主要涉及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两方面的内容,在专业设置方面,强调应用性本科专业的增设,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结构发展趋势,能够紧密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在专业建设方面,突显地方(行业、产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性专业集群的建设问题。地方高校“专业”必须与地方“产业”对接,所以“产业”在11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文本中共出现9次,充分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对其的高度关注。
2.“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建设的关注点。“人才培养”在11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文本中共出现9次,充分体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关注点在于“人才培养”,反映了当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问题,所以为解决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经济发展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从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培养内容和培养途径四方面着手,在人才培养标准方面,强调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在培养方案方面,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意在培养人才的整个过程渗透贯彻“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思想;在培养内容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出面向生产技术和管理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所以“技术”在11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文本中共出现6次,这也侧面回答了地方本科院校为什么需要面临转型改革?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原有的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缺乏技术,没有成为应用型人才,而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应用型人才,所以出现了人才市场的供给矛盾,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转型,需要转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培养出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在培养途径方面,强调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在合作方式、教学、课程、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协同育人。
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涉及的多方主体。“企业”在11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文本中共出现7次,“行业”出现了5次,“学校”出现了6次,反映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工作涉及多方主体,其转型工作的推进已经不是高校个体的事务,而是在充分发挥高校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需要外部行业部门、企业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合作,离开了“企业”和“行业”,地方高校转型工作是无法顺利推行的。其政策高度关注的背后反映了当下地方本科院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行业、企业之间缺乏长效合作和联系。即在地方高校与外部关系上,需要关注高校加强与产业、行业的关系,所以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现有存在的高校、企业和行业之间的问题,加强高校、行业和企业的关系。一方面,高校在与企业、行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能够帮助高校了解地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培养出满足行业或企业需求的人才,实现互利共赢。只有这样,地方本科高校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破茧成蝶。
4.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需要“教师”。“教师”在11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文本中共出现7次,反映了在地方院校转型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对“教师”群体的关注,主要内容包括了教师结构、教师聘任、教师培训三方面的内容,在教师结构方面,调整原有单一的教师地位,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的队伍建设;在教师聘任方面,改革教师聘任聘用制度,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教师培训方面,意在通过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群体的素养。简而言之,即强调教师群体的“引进来”“走出去”,即一方面需要地方高校教师应该“走出去”,参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参与行业、企业急需的应用课题的研究和技术研发,另外一方面则需要“引进来”,聘请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技术及管理人员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为教师群体注入新鲜血液。
5.地方院校转型需要“机制”。“机制”在11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文本中共出现6次,反映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机制”的支撑,在学校之外的环境中,需要考虑市场机制,需要推进“产学研”落实,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在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之间,需要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和治理机制。在学校与学校之间,需要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打破现有“天花板”局面,搭建人才培养机构的“立交桥”[3];在专业建设方面,需要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产业)指导,依法设置应用性专业的机制;在学校经费方面,需要健全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多方投资办学,多渠道拓宽经费来源;在实训实习方面,需要健全地方高校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保障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即政策旨在从多个方面来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保障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工作。
6.地方院校转型方向是“应用型”。“应用型”在11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文本中共出现5次,充分体现了当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方向是由原来的普通高校转为应用型高校,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不再局限于中职和高职,今后还会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转型成功后的应用型高校将会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承担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责任。所以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工作中,需要牢牢把握“应用型”特征,失去了“应用型”高校的特征,就失去了转型的意义。同时其政策指向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的新趋势,由单一本科教育的“精英模式”向多样化的“大众模式”转变,由普通地方高校定位趋同和培养方式相似向特色办学,分类发展的方向转变[4]。总之将应用型高校确定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并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变,这是基于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的政策选择[5]。
(二)特色词
除了共性高频词以外,11个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文本中还出现了一些特色词,反映了不同区域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的特色。
1.地方高校转型方向上对“应用型”内涵理解不同。虽然10个省与国家层面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都强调“应用”,但区别在于,四川、福建、山东、辽宁、浙江五省使用了“应用型”,江西、甘肃、湖北、云南、河南三省使用了“应用技术”,突出了各省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上对“应用”还是“应用技术”的侧重。如四川省强调地方本科院校朝着应用型方向改革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示范专业、应用型示范课程、应用型人才模式,而云南省强调地方本科院校朝着应用技术型方向改革建设,需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选拔应用技术型人才,建设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等。“应用型高校”“应用技术型大学”虽然只是寥寥几字的区别,但却折射了地方对国家层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的价值取向不同,一些区域倾向于鼓励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方向发展,一些区域倾向于鼓励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须知应用型大学不等于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型高校涵盖了应用技术型大学,其内涵中包括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等[6],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应用型”方向下的一类大学进行转变,可以是应用技术大学,可以是教学服务型大学,亦或其他。总之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切莫走向极端,重蹈覆辙,由普通高校的同质化转向应用型高校同质化。
2.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途径方面有所侧重。在11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政策文本中,其转型途径各有侧重,关注点有所不同,主要集中于“创新”发展、办学“模式”“学生”培养、“实践教学”手段、“示范校”建设、人才“质量”提升、协同“社会发展”,如在国家层面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创新”一词出现了27次,主要强调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需要通过创新发展诸多路径来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工作的开展,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体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在山东省的关于《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较为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旨在提高学生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在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浙江省财政厅发布的《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学生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了就读应用型专业相应的学生人数规定,以此作为抓手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工作的开展。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中,则强调质量文化的建设,力促通过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专业课程质量标准体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与反馈体系,毕业生达成毕业要求程度评估体系等,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其地区的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方向顺利转变。总之,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变和建设,其路径各有侧重,虽然都是围绕“地方高校转型”的问题,但不同的政策文本制定者,对其转型路径的关注点是不同的。须知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路径没有一模一样的套路可搬,需要结合地区实情,权衡利弊,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转型路径。
三、思考与建议
基于上述的地方本科院校政策发展进程和对专门政策文本高频共性词和特色词的分析,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变的过程中,其政策要实现由简单的文本走向有效地实践,要能够有力指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内容。
(一)应用型大学内涵:共性基础上的多元
在政策指导下,各地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会踏上向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道路,但并不意味着转型后的本科院校都是一模一样的,并不意味着应用型大学都是如出一辙。正如克拉克·科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所说的那样“纽曼心目中的大学只是一‘乡村,佛兰斯纳心目中大学也只是一‘市镇。而当代的大学则是五光十色的‘城市了。”[7]应用型大学属于大学范畴,也应该是五光十色,丰富而多元的,包括了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等等,而不是单一类型,毫无特色可言。以往走过的“学院升大学,单科变综合,争做研究型大学”的老路不能再一次重复[8],不考虑实际状况,一味地追求应用型大学的同质化亦不可为之。国家层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出台,从某种意义揭示了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并非只有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唯一一条出路,转型的总体方向是“应用型”即可,须知一流研究型大学能够在具备研究型大学共性基础上各具特色,那么作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研究型大学等值的应用型大学,也应该能够在具备应用型大学共性的基础上各有特色,即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内含了坚守应用型大学应该具备的共性基础上的多元,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建设成为应用型大学过程中,只有遵循大学的内在逻辑、应用型大学具备的“应用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区域和学校实情,化被动为主动,由适应社会发展,到主动出击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发展,特色立校、建校,才能真正意义上落实政策,实现转型成功。
(二)转型关键在于“应用”
“地方高校转型”的政策文本无不昭示着地方普通高校转型成为应用型大学后,会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改变现有单一的本科教育类型状况,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是有本质区别的,其关键点在于如何突出和践行“应用”,即地方本科高校作为在原有大学基础上转型而来的大学,转型涉及学校整个系统的调整和改革,要想转型成为应用型大学,承担起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工作,需要重新规划应用型高校发展路径,必须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突显应用性,走出一条突显“应用”特色的发展之路。如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素养,在学科专业体系方面,需要建设应用性学科,在科研活动方面,需要研究应用性学问,旨在解决地方行业、企业出现的应用性问题。
(三)新常态下专业建设需要地方行业、企业支撑,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
政府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变的政策背后,反映了为解决经济新常态下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诉求与原有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发展方向之间的矛盾,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逐渐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9]。而原来的地方本科高校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新常态”趋势,必然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追问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作为紧密联系高校与社会的连接点,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必须使其高校专业结构发生转变,能够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能够做到紧密对接地方产业,依靠地方行业和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和良性互动[10],才能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适应社会的“新常态”发展。所以地方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其专业建设必须找准定位,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和条件,依靠地方行业和企业支撑,打造特色专业,突显学校专业优势,办出属于自身的特色,改变原有专业设置重复严重的现状。须知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合在所有地区开设,都能够满足所在区域的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的。
(四)以供给侧改革引领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转型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院校类型的变革,其内含了地方高校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变,作为地方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师资队伍,也应该实现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变,由需求侧改革到供给侧改革的转变[11]。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引领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队伍内部结构性变革,实现由数量的变化转化为质量、效益和创新上来,第一,优化学校内部教师结构,引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注重人才梯队建设。第二,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充分了解地方社会发展现状的机会,帮助其提高实践能力和开展应用性研究的能力,提高教师素养。第三,地方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创新的主阵地,需要引导和鼓励教师群体创新,才能为学校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实现其创新驱动发展。所以需要鼓励、帮助教师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形成以地方高校为核心,多方参与的地方服务联合体
地方高校转型成功与否,不单单需要高校自身内部的主动改革,亦需要地方政府、企业、行业部门等的参与,在“地方高校转型”的政策文本多次出现的“企业”“行业”,就充分表明了在地方院校转型建设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单纯依靠高校或政府是无法实现向“应用型”方向转变的,必须结合地方政府、高校、市场、社会群体等多方力量,形成以地方高校为核心,多方参与的权力、责任、利益联合体。只有各参与方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能够实现抱团发展,才能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一,要实现权力的联合,需要通过各参与主体间的协调、沟通,在地方院校转型涉及各方的权力方面达成一致共识;第二,享受权力必须承担责任,要实现责任联合,需要在明确地方政府、行业、高校等群体的责任边界,完成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关注各参与主体间责任的关联及产生的影响,做到求同存异,才能实现责任的联合,共同致力于服务地方社会。第三,地方高校转型政策背后实质上蕴含着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要推动政策由文本走向实施,需要实现利益的联合,协调各主体间的利益,这就要求在充分尊重和考虑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在各主体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使其在利益上协调一致。正如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所提到的:“随着学术权威有无限权力或者潜在活动,我们这个从国家权力到市场的连续体可以重新改为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威呈三角形的协调模式。”[1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离不开高校自身、地方政府、市场之间协调机制的建立,需要形成以地方高校为核心,多方参与的地方服务联合体,借以保障院校转型工作的实施。
总而言之,在经济社会发展走向供给侧改革的趋势下,地方高校应顺势而为,抓住转型机遇,勇于变革,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明晰建设的应用型大学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没有所谓的固定模式,其转型关键在于“应用”的践行,而转型工作的推进需要与地方产业对接的专业体系和供给侧改革下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同时亦需要多方参与,方能实现由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成功,成为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3/c_1111255199.htm.
[3]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1-17.
[4]庄西真.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何转?转什么?怎么转?[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84-89.
[5]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16-20.
[6]侯长林,罗静,叶丹.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J].教育研究,2015(4):66.
[7]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7.
[8]马廷奇.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新常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
[9]赵德武.高等教育新常态与教育改革创新[N].光明日报,2015-01-06.
[10]杜才平.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2011(10):25-26.
[11]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123-127.
[12][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59.
责任编辑 刘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