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制度沿革
2016-11-19
魏亚在《江苏高教》2016年第3期中撰文,梳理了国际社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历史脉络,解析了国际社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制度沿革,引出了合理借鉴国际社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经验的思考。
首先,作者梳理了国际社会各个国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历史脉络,从而说明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因果长链”。现代职业教育或具有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产生于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过渡时期,20世纪初,欧美爆发新教育运动,使中等教育得到广泛关注,并将职业教育纳入其中,形成分轨和综合制两种结构模式。20世纪60年代,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国际化和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浪潮的发展,才明确并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
基于上述历史脉络的梳理,作者从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学位授予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国际社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的发展过程。作者认为,入学制度上,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教育”矛盾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二者是上下衔接关系,入学须取得相应的毕业文凭方可有资格进入更高一个等级院校学习。在教学制度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以传授和掌握“术”即怎么做的知识为主, 主要培养侧重实际应用的技术人才,毕业生的工作岗位通常是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在学位制度上,国际社会各个国家没有统一的规定,大多授予同等级相应的学位文凭。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质量保障,推行质量认证制度,至此发达国家加强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审查制度,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综上,作者得出了国际社会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首先,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功能定位,纵使国际社会高等教育复杂多样,课程设置到院校设置最后到人才定位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其次,坚持与中等教育结构的合理衔接,教育体系具有上下衔接的结构规律,上下衔接越紧密,体系结构越牢固,功能定位越清晰,也就更能形成特色。最后,坚持本科层次教育的规格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多借鉴发达国家这种严格的质量保障制度和淘汰制度,才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