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综合题立意,预设教学微设计——以2016年江苏宿迁卷第26题为例
2016-11-18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三余中学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三余中学 施 勤
理解综合题立意,预设教学微设计——以2016年江苏宿迁卷第26题为例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三余中学施勤
近读《中学数学》(下),发现很多中考压轴题的研究文章都能从解题探讨走向“一题一课”、“教学微设计”等教学思考的方向,这些接地气的文章使对解题教学十分有益,只要稍加利用,制作成课件,就可直接拿到初三复习课、习题课上去教学使用,受此启发,笔者也对一道压轴题开展了教学微设计,并在校内教研课中成功展示,得到同事的好评.本文就是呈现该题的思路及微设计,提供研讨.
一、考题及思路突破
考题(2016年江苏宿迁中考卷第26题)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将二次函数y=x2-1的图像M沿x轴翻折,把所得到的图像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再向上平移8个单位长度,得到二次函数图像N.
(1)求N的函数表达式;
(2)设点P(m,n)是以点C(1,4)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一动点,二次函数的图像M与x轴相交于两点A、B,求PA2+PB2的最大值;
(3)若一个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均为整数,则该点称为整点.求M与N所围成封闭图形内(包括边界)整点的个数.
图1
图2
图3
1.思路突破
(1)先由关于x轴翻折的抛物线解析式变化规律,得翻折后的抛物线的解析式是y=-x2+1,根据抛物线平移规律,容易分析出平移后的抛物线解析式为y=-(x-2)2+ 9,即y=-x2+4x+5.
(2)设问中的PA2+PB2容易想到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列式,如图2,连接PA,PB,作PQ⊥AB于点Q,在Rt△PAQ中思考,PA2=(m+1)2+n2.同理在Rt△PBQ中思考,PB2=(1-m)2+n2;于是PA2+PB2=(m+1)2+n2+(1-m)2+ n2,整理得PA2+PB2=2(m2+n2)+2,至此,有一个重要的进展就是OP2=m2+n2,也就是PA2+PB2=2OP2+2.接着的难点就是当OP取得最大值时,PA2+PB2就取得最大值,进而构造图3,当点P位于OC延长线上时,此时OP取得取大值.接着利用OP=OC+PO可计算得所以PA2+PB2的最大值为(3)这一问可以构造相对精准的草图分析,如图4.
图4
需要画准图形的几个地方,第一,两条抛物线的交点分别是(-1,0),(3,8),这两个交点也是符合要求的;第二,思考当x=0时符合要求的整数点有7个,当x=1时符合要求的整数点有9个,当x=2时符合要求的整数点有7个,M与N所围成封闭图形内(包括边界)整点的个数为1+7+9+7+1=25个.
2.解后反思
这道考题的第(2)问有一定的难点,且与前后问题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根据笔者教学经验,第(2)问要难于第(3)问,因为后者只要精准作图辅之计算验证就可获得解答,对思维的要求并不太高;而第(2)问的主要障碍有如下几点:
难点1:用含m,n的式子表示PA,PB的平方和.
通常都想方设法用一个参数来表示PA,PB的平方和,但对于此题来说,此路难通,即使把高中阶段的圆的解析式(即(m-1)2+(n-4)2=1)利用起来,也难以将PA,PB的平方和用一个参数来表示.
难点2:想到OP2=m2+n2.
当PA,PB的平方和被表示为2(m2+n2)+2后,要及时联系到OP2,这样对于问题获得转化有很大的帮助,是该题的重要进展之一.
难点3:想到点P在OC延长线上.
当问题进展OP最大时,PA,PB的平方和最大时,及时构造出图3进行分析.
二、教学微设计
1.开课阶段
例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将抛物线C1:y=x2-1沿x轴翻折后,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继续向上平移8个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C2.
(1)请指出最后得到的抛物线C2的解析式;
(2)写出抛物线C2的顶点坐标;
(3)求抛物线C2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4)设直线x=1与抛物线C1,C2分别交于M,N两点,求线段MN的长.
设计意图:将翻折、平移变换前后的两条抛物线组合起来进行探究,并引导学生辨析抛物线C2与坐标轴的交点,以及直线x=1时求MN的长,对应着原考题的第(3)问.
2.考题探究
例2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x2+ 1交x轴于A,B两点.以点C(1,4)为圆心的⊙C与y轴相切.设点P(m,n)为⊙C上一点.
(1)连接OP,用含m,n的式子表示OP2;
(2)连接PA,分析线段PA的最值(包括最大值和最小值);
(3)设d=PA2+PB2,用含m,n的式子表示d;
(4)在(3)的条件下,分析d的最值(包括最大值和最小值).
设计意图:这个考题对应原考题的第(2)问,通过增设系列辅助追问,使得难点得到分解和铺垫.而且将原考题中分析d的最大值拓展到分析它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3.拓展思考
例3题干同例2.
(1)当m=1时,求点P的坐标;
(2)当m=2时,若直线PC与抛物线交于D点,求点D的坐标;
(3)若抛物线上有一点Q,连接PC,PQ.
①求PC的最小值;
②求PQ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受到文2的启发,增设了定点到抛物线上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探究.使得问题走向拓展,提供高层次学生向上挑战.
4.变式再练
变式再练:如图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将抛物线C1:y=x2-4沿x轴翻折后,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继续向上平移9个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C2.
图5
(1)直接写出抛物线C1与x轴的交点A,B的坐标.
(2)直接写出抛物线C2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3)以点M(1,4)为圆心的⊙M与y轴相切.设点P(m,n)为⊙M上一点.
①用含m,n的式子表示PA2+PB2的长;
②分析PA2+PB2的最值(含最大值与最小值).
(4)若一个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均为整数,则该点称为整点.求抛物线C1与C2所围成封闭图形内(包括边界)整点的个数.
设计意图:首先是对题干上的抛物线解析式的数据、图像上的字母都做了改编,接着是后续系列设问涵盖了前面教学环节中训练到的一些考点.特别是第(3)问关于最大值、最小值的拓展思考,包括第(4)问在变换数据之后,仍然探讨整点问题,都可看成是对原考题的丰富和生长.
三、写在最后
习题课教学到了初三中考复习时,往往是中考题汇编起来的解题教学,一节课中选题常常是“形似”,难有“神似”.想来,针对一道综合题而设计的“一题一课”常常能从“形似”走向“神似”,也是解题教学从繁杂走向简约的一种追求.期待更多的课例跟进,研讨和丰富这个课题方向.
1.郑毓信.多元表征与概念教学[J].小学数学教育,2011(10).
2.蒋建东.一道“阶段考题”的思路突破与讲评设计[J].中学数学(下),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