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考题结构,跟进教学思考——以2016年江苏常州中考第28题为例

2016-11-18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王友峰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20期
关键词:边长考题变式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王友峰

理解考题结构,跟进教学思考——以2016年江苏常州中考第28题为例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王友峰

近读《中学数学》(下),围绕2016年中考试题的文章不仅关注解法,而且注意在反思回顾阶段揭示问题的多解与问题的深层结构,并且有不少文章围绕考题开展“一题一课”的教学微设计,这种着眼于教学的考题研究取向值得点赞.受到启发,本文以一道考题为例,先给出思路突破与解后反思,并跟进教学思考,供研讨.

一、考题的思路突破与解后反思

考题(2016年江苏常州,第28题)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P在射线BC上(异于点B、C),直线AP与对角线BD及射线DC分别交于F、Q.

(2)若点P在线段BC上,过点F作FG⊥CD,垂足为G.当△FGC≌△QCP时,求PC的长.

(3)以PQ为直径作⊙M.

①判断FC和⊙M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当直线BD与⊙M相切时,直接写出PC的长.

图1 

图2 

1.思路突破

(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ABP=90°,BP=在Rt△ABP中,即∠BAP=30°.

(2)如图2,过点F作FG⊥DQ于点G,连接FC.

设CP为x,由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且∠FDG= 45°,结合FG⊥CD,得∠DFG=45°,可得FG=GD.由于△FGC≌△QCP,所以GC=CP=x,CQ=FG=DG=1-x,∠CFG=∠CQP.又∠CGF=∠CGF,所以△GFC~△QGF,所以可得关于x的方程:(1-x)2=1·x,解得x1=(大于正方形边长1,舍去).即PC的长为

(3)①首先猜想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切.结合两种可能的图形进行证明,如图3和图4.

图3 

图4 

情况1:如图3,当点P在边BC上时,连接MC.因为M是PQ的中点,∠PCQ=90°,所以CM=PM=MQ,所以点C在⊙M上,且∠MPC=∠MCP.在正方形ABCD中,AB=BC,∠ABF=∠CBF,BF=BF,可得△ABF≌△CBF,则∠BAF=∠BCF.又因为∠BAF+∠APB=90°,∠APB=∠MPC,所以∠PCF+∠MCP=90°,所以∠FCM=90°.结合点C在⊙M上,可得FC和⊙M相切.上述思路属于“连半径,证垂直”的切线证明路径.

情况2:如图4,当点P在边BC的延长线上时,由上面的“情况1”可得∠BAF=∠BCF,所以∠DAF=∠DCF,其余与“情况1”相同,仍然是“连半径,证垂直”的切线证明路径.

综上,FC与⊙M相切.

②需要分两种可能的情况讨论,如图5和图6.

情况1:如图5,当点P在边BC上时,设直线BD与⊙M相切于E点,有ME⊥BD.由之前的讨论知道FC与⊙M相切,所以图形具备“切线长定理”的基本图形,可得∠MEF=∠MCF=90°,ME=MC,MF=MF,证得Rt△MEF≌Rt△MCF,得∠MEF=∠MFC.设∠MQC=α,则∠MCQ=α,所以∠MFE=45°+α=∠MFC,∠FCD=90°-α,所以∠EFC= 90°-2α,∠EFC=90°-α+45°,得方程90°+2α=90°-α+45°,解得α=15°,即∠BAF=15°.

图5 

图6 

接下来,让我们把问题简化,如图7,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中,点P是边BC上一点,且∠BAP=15度.求PC的长.

图7 

图8 

可以利用如图8所示的构造方法,实现求解,连接AC,作PH⊥AC于H点,将△APC分割为两个特殊直角三角形,设PH=y,则由得,解得即

情况2:当点P在边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6,同理可得∠APB=15°,用类似的方法解得

2.解后反思

我们主要针对第(3)问,选择几个关键点进行反思.

关键点之一:注意分类讨论,即点P在边BC上、点P在边BC的延长线上.

第(3)题的两个小问都需要针对点P的不同位置进行构图分析,不然都会漏解,或解释不清.随着点P的位置的变化,需要注意构造出符合要求的草图.

关键点之二:发现特殊图形并善于利用基本图形获取思路.

最后一问的两种图形都需要利用“切线长”基本图形及其性质获得思路.再如在最后一问确认出15度角之后,及时分离简化图形到图7,再构造出图8,转化为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实现求解.

二、关于解题教学的思考

以下围绕该题的解题教学阐释几点思考.

1.理解问题的深层结构,弄清问题主要难点

中考试题都是命题组专家的集中智慧,是研究打磨的成果,特别是试卷关键位置上的把关题,更是凝聚着专家组的智慧.作为研习者,不能只是满足于贯通思路,还要在贯通思路之后反思问题的主要难点,问题的深层结构是什么,问题考查的立意是什么,问题还有哪些不同的解题路径,哪种路径更自然,问题与教材上哪类例、习题有关联,如何实现转化,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解题教学时教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话题.

2.精心设计铺垫式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参与

选择这类把关题作为例题开展讲评时,要注意精心预设铺垫式问题,特别是开课阶段引导更多学生的思维参与,避免开课阶段就只有一些优秀学生参与思考,而数学水平偏弱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放弃思维参与.作为必要的实践跟进,以下我们给出该题的开课引入的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一)开课阶段,特例引入

引例如图9,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P在射线BC上(异于点B、C),连接AP,交对角线于点E.求∠BAP的度数;

图9 

(3)当点P恰为BC的中点时,求BE的长;

(4)当∠BAP=15°时,求PC的长;

(5)当∠APB=15°时,求PC的长.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变式研究,熟悉相关基本图形和求解经验,为后续问题拓展提供必要的辅助思考.

(1)连接CE,求证CE=AE;

(2)若

3.开展讲评后变式检测,重视教学效果反馈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学数学》(下)刊载了不少课例文章倡导开展“听课检测”,笔者深受教益,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经常开展,取得较好的教学反馈效果,特别是往往能校正、审视自己的解题教学实效,有时事与愿违,一些较难试题经过自己多角度、较长时间讲评之后,效果反而不如让学生先说,各自表达自己的解法,然后喊其他学生上台复述,再讲一遍之后,再检测时,效果反而会更好.最后我们也围绕“考题”提供一道变式检测题.

变式检测题: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P在射线BC上(异于点B、C),直线AP与对角线BD及射线DC分别交于F、Q.

(1)当∠BAP=30°时,求AP的长.

(2)取PQ的中点N,连接CN,求证CN⊥CF.

(3)当点P在BC的延长线上时,作出△PCQ的外接圆⊙M,并判断该外接圆⊙M与CF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

(4)在(3)的条件下,⊙M与直线BD能否相切?如果能,求出此时∠APB的度数.

(5)当∠BAP=15°时,取PQ的中点N,求点N到直线BD的距离.

1.钟启泉.“教会提问”的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14(9).

2.郑毓信.善于提问[J].人民教育,2008(19).

3.郑毓信.善于优化[J].人民教育,2008(20).

4.【美】波利亚,著.怎样解题[M].阎育苏,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Z

猜你喜欢

边长考题变式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光学常见考题逐个击破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大楼在移动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