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研究:从一题多解走向结构揭示——以2016年江苏镇江中考卷两道把关题为例
2016-11-18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顾志勇
☉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 顾志勇
解题研究:从一题多解走向结构揭示——以2016年江苏镇江中考卷两道把关题为例
☉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顾志勇
中考试题的最后两大题一般是代数、几何综合题,承载着区分选拔功能,又有着明确的教学导向作用,也往往得到不少命题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关注江苏镇江中考卷最后两道试题,先给出思路突破和解后反思,并跟进教学反思,供研讨.
一、考题的思路突破与解后反思
考题1(2016年江苏镇江,第27题,有删减)如图1,在菱形ABCD中,点E从点D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射线DA的方向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将线段CE绕点C顺时针旋转一个角α(α=∠BCD),得到对应线段CF.
(1)(2)(3)略.
图1
图2
(4)如图2,将线段CD绕点C顺时针旋转一个角α(α=∠BCD),得到对应线段CG.在点E的运动过程中,当它的对应点F位于AD上方时,直接写出点F到直线AD的距离y关于时间t的函数表达式.
思路突破:由于本题主要难点在第(4)问,限于篇幅我们略去前3问,重点解释第(4)问的思路.
仔细读题后发现,第(4)问的本质是:在点E的运动过程中,当它的对应点F位于AD上方时,求出点F到直线AD的距离y关于时间t的函数表达式.
也即与所谓的“将线段CD旋转后得到对应线段CG”这个条件看似无关?
事实上,这个旋转的对应线段的目的是提供一些辅助线,提示解题的思路,具体如图3.想清楚,点G即为t=0时,点E的对应点.当点F在直线AD上方时,连接GF,分别交直线AD、BC于点M、N,过点F作FH⊥AD,垂足为H.
图3
由旋转角度,可得∠1=∠2,接着证出△DCE≌△GCF,得∠3=∠4.再结合DE∥BC,得∠1=∠3.于是∠2=∠4.所以GF∥CD.易得易得四边形CDMN是菱形.再结合tan∠ABC=tan∠CGN=2,在△CGN中思考,可解出GN=12.所以.而GF=DE=t× 1=t,所以
最后把目光聚焦到Rt△FMH中,由tan∠FMH= tan∠ABC=2,得即y=
解后反思:我们先梳理一下求解的路径:利用CG构造全等三角形(△DCE≌△GCF)→对应着GF=DE=t→发现菱形CDMN→求出GN、NM的长分别为最后在△FMH中思考贯通思路.
从上面的求解路径来看,构造并利用全等三角形(△DCE≌△GCF)的性质沟通相关线段、角之间的等量关系有着特殊的重要价值,演算、推证过程中,发现菱形CDMN也是关键,因这会影响GN、NM的长能否顺利突破.
图4
“高观点”理解:如图4,连接EF、DF,根据高中“余弦定理”:CE2=DE2+CD2-2DE·CD·cos∠EDC=t2+12t+180,再着眼于四边形ECFD的面积,可以用△ECF的面积减去△DEF的面积,也可以用△ECD的面积加上△CDF的面积(可转换为△BCE的面积),从而列出等式:这样把相关数据代入后可沟通出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
命题商榷:由于上面的第(4)问显得变式距离过大,增设的解题层次太多,以下本着命题研究的兴趣,重新设计如下系列问题,供研讨.
题干不变.
(1)当CE取得最小值时,求t的值.
(2)点F能否落在直线BC上?如果可能,求t的值;如果不能,说明理由.
(3)点F能否落在直线AD上?如果可能,求t的值;如果不能,说明理由.
命题意图:对于第(1)问,当CE⊥AD时,CE取得最小值,此时易求得t=6.
对于第(2)问,构造图5分析,本质上说是以C点为圆心,以CD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交于F点,此时可求出DE=12.
图5
图6
对于第(3)问,构造图6分析,易得∠1=∠2=∠3=∠4,这样有.而DH=6,则则.至此,也可看出,原考题的第(4)问是可以探讨t的取值范围的,即当t时,点F落在直线AD上方.
考题2(2016年江苏镇江,有删减)如图7,二次函数y1=(x-2)(x-4)的图像与x轴交于A、B两点,其对称轴l与x轴交于点C,它的顶点为点D.以P为顶点的二次函数y2=-2(x-2)(x-4)的图像过点A.
图7
图8
(1)略.
(2)①略;②略.
③如图8,已知0<m<2,过点M(0,m)作x轴的平行线,分别交二次函数y1=(x-2)(x-4)、y2=-2(x-2)(x-4)的图像于点E、F、G、H,过点H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点N,交二次函数y1=(x-2)(x-4)的图像于点Q,若△GHN~△EHQ,求实数m的值.
思路突破:设N(n,0),HN=-2(n-2)(n-4),QN=-(n-2)(n-4),所以即.由△GHN~△EHQ,得由对称性可知设KG=t(t>0),则G的坐标为(3-t,m),E的坐标为(3-2t,m).由题意得-2(3-t-2)(3-t-4)=(3-2t-2)(3-2t-4)=m,结合t>0,故相应地m=1.
另解反思:上面增设了两个参数,运算量可以减小很多.以下再以一个参数的演算形式贯通思路.由直线EF过点M(0,m)(0<m<2),EF∥AB,代入抛物线中,(x-2)·(x-4)=m.解得故E同理可代入另一条抛物线,得即得又 0<m<2,则实数m的值是1.
结构反思:将图8简化为图9.
该题的关键就是GH∶GE= 2∶1,即GH=2GE.只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用含m的式子表示点E、G、H的横坐标,则可列出关于m的方程,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原题中的直线HN,以及带来的△GHN~△EHQ,都属增加解题层次的包装、伪装.
图9
二、关于综合题教学的一些思考
1.重视铺垫设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并突破难点
较难的综合题讲评时要注意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通过前期批阅学生解答之后,明晰学生的主要困难、障碍点,针对这些障碍点把问题暴露,展示较难问题是如何生成的,把图形的线段删减,凸显问题的本质,即引导学生善于做“目标解析”,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学会解一道题,而且是传递难题的突破方式或研究套路.
2.重视解后反思,帮助学生揭示考题的深层结构
问题讲评之后,可安排学生对较难的步骤进行必要的重复讲解,一方面反馈学生理解的情况,另一方面让一部分理解稍慢的学生有机会慢慢思考,跟上班级节奏.此外,还需要安排解后反思的环节,这个环节中,就如上文中我们开展的解后反思一样,既可从“殊途同归”的角度开展反思,思考一题多解、多解归一,比较不同解法之间的和谐与一致,又可以通过删减部分线条之后,获得问题结构的认识.还有,对于有些考题,基于“高观点”(如高中阶段的知识)能获得更好的理解的话,也可作适当补充,让高层次学生提前接触“高观点”知识.
三、写在最后
中考综合题(特别是最后位置的把关题)不但承载着区分选拔功能,还有较强的教学导向功能,一道取向简约、深刻、不超纲的优秀试题往往能促进地区教学选题的走向,而较为繁杂的(甚至是无度增加解题层次)命题取向,也会让本地区中考复习备战的师生无所适从,陷入大量选取繁杂试题的题海之中,影响着数学的“本来面目”,从这个意义说,让我们期待有更多简约深刻的好题出现吧.
1.付小飞.明辨并列与递进,引导分离和聚焦——2016年江苏苏州中考第28题解析与教学思考[J].中学数学(下),201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鲍建生,顾泠沅,等.变式教学研究[J].数学教学,2003(1,2,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