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唐宋时期敦煌人命名的粗野性

2016-11-09杜文涛

殷都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字眼文书命名

杜文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试析唐宋时期敦煌人命名的粗野性

杜文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从敦煌文书所保存的人名中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人们在命名选字时对带有贬义色彩的动植物、指人名词、性质语词以及表示脏物的语词等并不避讳,而是任意取用。这种在命名选字时“不避俗,不避丑”的现象,充分反映了唐宋时期敦煌人在命名时具有强烈的粗野性特征。

敦煌文书;人名;粗野性

人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们名字的命定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繁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粗俗到文明,从自发到自觉这样一个过程。尤其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人名的主观色彩越来越强烈。人们在命名时对人名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内涵更加重视,越来越注意避俗求雅;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美好、神圣意义的字眼,对那些寓意不好的字眼则尽量避之。而从敦煌文书尤其是唐、五代迄至宋代的各种社会经济文书所保存的人名中可以看出,在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人们在命名时大都倾向于选择雅致不俗的字眼,使名字的寓意尽量丰富。但也有不少名字其取义不但简单明了,贴近生活,还易写易记;甚至有些还非常粗俗质朴,不避丑恶,体现出强烈的粗野性、通俗性的特点。

一、用具有贬义色彩的动植物来进行命名

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在人类的社会生活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人类的精神情感世界也拥有丰富的寄托。动物词或植物词往往承载着人们的喜恶和偏好,呈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敦煌文书的人名中也有以动植物作为取名理据的,不过敦煌地区的人们在用动植物进行命名时,除了选取联想义比较美好,在感情色彩上具有褒义性的动物植外,对那些联想义不是太美好,具有贬义色彩的动植物也没有避讳。以“猪”和“鼠”为例。“猪”作为“六畜”之一,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浑身是宝,肉可食用,皮可制革,鬃可制刷子和作其他工业原料,连排泄物也可用作肥料。然而,尽管“猪”对人类来说有诸多用处,但是人们对它的态度却是贬多于褒,不但常常将其看作是愚笨和愚蠢的象征,而且还常常用于骂人之词。如《敦煌变文集》卷六《舜子变》:“自从夫去潦杨(辽阳),遣妾勾当家事,前家男女不孝,见妾后园摘桃,树下多里(埋)恶刺,刺我两脚成疮,疼痛直连心髓。当时便拟见官,我看夫妻之义。老夫若也不信,脚掌上见有脓水。见妾头黑面白,异生猪狗之心。”(潘重规1994:952)“鼠”虽居十二生肖之首,但从古至今,人们对“鼠”的印象并不好。早在《诗经·相鼠》里就出现了“硕鼠,硕鼠,莫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之类的把贪得无厌的奴隶主贵族比作大老鼠的例子,同时汉语词汇里以“鼠”为词素的词语几乎也都是骂人的语词,如“鼠辈”、“鼠目”、“鼠窜”、“鼠目贼眼”、“鼠头鼠脑”等。而对于像“猪”、“鼠”这类在民族文化中被赋予了贬义色彩的动物词或植物词,在文书的人名里却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使用频次还比较高,如“猪”、“猪子”、“猪儿”、“猪狗”、“狗狗”、“狗奴”、“畜子”、“鸟鸟”、“鼠子”、“虫子”、“猪苟”、“夜鸡”、“狃达”、“蒲子”、“庭蕴”等人名。可以说这种使用带有贬义色彩的动植物进行命名的现象鲜明地反映了敦煌地区人们取名的粗野性特征。

二、用暗含贬义色彩的指人字眼来进行命名

敦煌文书中有不少人名带有“婢”字和“奴”字,如“僧婢”、“丑婢”、“婢婢”、“员婢”、“残婢”、“奴子”、“奴”、“奴奴”等人名,其中“婢”字多见于女性人名中,而“奴”字则多见于男性人名中。《说文解字·女部》:“婢,女之卑者也。”《广韵·纸韵》:“婢,女之下也。”可见“婢”的本义就是“女奴、使女”。《说文解字·女部》:“奴,奴、婢,皆古之辠人也。《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辠隶,女子入于舂藁。’”郑玄《注》:“郑司农云:‘今之为奴婢,古之罪人也。’……奴,从坐而没入县官者,男女同名。”可见“奴”的本义就是“奴隶,丧失人身自由,为主人从事无偿劳动的人。”后来随着词义的演变“奴”又多指男奴。如《宋书·沈庆之传》:“耕当问奴,织当访婢。”《梁书·诸夷传·东夷》:“其国( 扶桑 )法……在北狱者,男女相配,生男八岁为奴,生女九岁为婢。”然而不管是“男奴”还是“女奴”,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奴”和“婢”的身份地位都是十分低下的。如《墨子·七患》:“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唐律疏议》卷六曰:“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宋范大成《清远店》:“屠婢杀奴官不问,大书琼面罚犹轻。”而正是因为“奴”和“婢”是卑贱的代名词,所以人们在表示自称的谦词或对人的鄙称时才会使用“奴”或“婢”。前者如《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异方歌乐,不解奴愁”;《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杜预《注》:“婢子,妇人之卑称也。”后者如《后汉书·逸民传·严光》:“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百喻经·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对于“奴”和“婢”这类暗含有贬义色彩的指人字眼,敦煌地区的人们在命名时不仅没有避讳,反而频繁使用,尤其是“奴”字在文书的人名中使用频次非常之高,这充分体现了敦煌地区的人们取名时具有粗野性的特点。

除了“奴”和“婢”外,“骨论”或“骨仑”一词在文书的人名中也经常出现。该词是一个联绵词,关于其意义,蒋礼鸿先生在《敦煌文献语言词典》中认为:“‘骨仑’即‘昆仑’之异译,自无待言。……‘昆仑’在古代泛指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各国或其国人。古代豪门富家常畜南海国人为奴,称‘昆仑奴’或省称‘昆仑’。”(蒋礼鸿1994:177)江蓝生、曹广顺先生在《唐五代语言词典》也认为:“骨仑,即昆仑,指出自南洋诸国的奴仆。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一:‘昆仑语,上音昆,下音论,时俗语便一曰骨仑。’《变文集》卷五《维摩诘经讲经文》:‘狮子骨仑前后引,翻身却坐宝莲花。’”(江蓝生、曹广顺1997:143)《汉语大词典》亦将“骨仑”解释为“昆仑,指昆仑奴”。综上可知:“骨”和“昆”在语音上有联系,骨,《广韵》:“古忽切”,昆,《广韵》:“古混切”,两者主要元音相同,韵尾又分别是“-k”和“-ng”,是阳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对转,所以“骨仑”即是“昆仑”的异译。“骨仑”就是“昆仑奴”的意思,而“昆仑奴”也是豪门世家所豢养的一种奴隶,既然是奴隶,其身份地位自然不可能高贵,显然这种以“骨论”或“骨仑”为名的情况也反映了敦煌地区人们命名的粗野性。

三、直接用表示脏物的字眼来进行命名

四、用带有贬义色彩的表性状的字眼来进行命名

敦煌地区的人们在命名时体现出的粗野性同样表现在故意使用一些带有贬义色彩的表性状的字眼来进行丑化或愚拙化等方面。如使用“憨”、“痴”、“拙”、“愚”、“侄”等字来命名。《玉篇·心部》:“憨,愚也,痴也”,《集韵·谈韵》:“憨,愚也”,即“憨”就是“傻,痴呆”的意思;《说文解字·疒部》:“痴,不慧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痴者,迟钝之意,故与慧正相反”,即“痴”的意思就是“不聪明,蠢笨”;《说文解字·手部》:“拙,不巧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不能为技巧也”,《广雅·释诂三》:“拙,钝也”,即“拙”就是“笨拙,迟钝”的意思;《说文解字·心部》:“愚,戇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愚者,智之反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二:“愚,无所知,亦钝也”,也就是说“愚”就是“愚昧,愚笨”;“侄”,在《说文解字》中没有出现,在金文中,“侄”从人,至声,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九:“侄,痴儿也”,可见“侄”也具有“痴傻”的意思。这些表示智力低下的字眼就其所具有的感情色彩而言,本身就带有贬义的色彩,但敦煌地区的人们在命名选字时却任意用之,不加避讳,在文书的人名中随处可见“憨子”、“憨儿”、“痴子”、“面痴”、“君拙”、“拙单”、“进愚”、“侄儿”等之类的人名,由此可知敦煌地区的人们在命名时具有粗野性的特征。其实除了使用表示智力低下的字眼外,敦煌地区的人们在命名时,还使用了“丑”、“婎”、“恶”等表示容貌丑陋的字眼以及“讷”、“拙”等表示言辞笨拙的字眼,如“丑女”、“丑郎”、“丑憨”、“丑丑”、“丑儿”、“伯丑”、“阿婎”、“恶子”、“恶眼”、“长恶”、“讷儿”、“憨讷”、“他讷”、“诎子”等人名。

五、直接用跟人体部位或人体特征相关的字眼来进行命名

文书中有不少人名就其取义倾向来看是跟人体部位或人体特征有关的,如“目目”、“眼眼”、“眼子”、“眼儿”、“心心”、“心娘”、“面面”、“阿头”、“头子”、“骨骨”、“骨子”、“骨奴”、“赤头”、“大眼”、“黑眼子”、“黄口”、“鹤领”、“皮乱”、“跛蹄”、“瘦子”、“瘦儿”等人名。这些直接用人体部位或与人体特征相关的字眼来命名的人名,不但没有丰富的寓意,表现出的求美性或求雅性并不突出,反倒是体现出一些客观性、记实性的色彩。这颇类似于远古时代,人名产生初期,原始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日常所见周围事物来命名,不尚文饰,多古朴之风。

总之,唐宋时期敦煌人在命名理据上不仅仅选取了那些美好雅致、寓意丰富的字眼,大量带有贬义色彩或寓意不好的字眼也进入了人们的命名视野。这种命名选字时“不避俗、不避丑”的现象,充分地反映了唐宋时期敦煌人在命名时具有强烈的朴野、通俗的特点。

[1]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2]蒋礼鸿.敦煌文献语言词典[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3]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萧旭.“垃圾”考[J].中国语学研究·开篇,2009,(28).

[6](辽)释·行均.龙龛手镜[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康邦显]

2016-05-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51033);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2014BWX02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4-GH-573)阶段成果。

杜文涛(1986-),女,河南安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

H131

A

1001-0238(2016)03-0101-03

猜你喜欢

字眼文书命名
太行山文书精品选(17)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监狱执法文书规范探讨
黑水城出土《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砲”类文书再讨论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抠”字眼,暴露干部作风成问题
剔除口头禅
一个有魔力的字眼
一个小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