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牄”字说解小识
2016-11-09韩胜伟
韩胜伟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241)
《说文解字》“牄”字说解小识
韩胜伟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241)
《说文解字》中关于“牄”字的说解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一是《说文解字》所引的《诗》“鸟兽牄牄”在伪《古文尚书》等其他书中有异文;二是《说文解字》所解的“鸟兽来食”《经典释文》或引作“鸟兽求食”。“牄牄”当为假借字,本当做“跄跄”。他书所引“求”字当为“来”字之讹。
《说文解字》;牄牄;假借;异文
《说文解字·仓部》:“牄,鸟兽来食声也。从仓爿声。《虞书》曰:‘鸟兽牄牄。’”[1]《说文解字五音韵谱》说解同。《说文解字系传》说解亦同,又曰:“臣锴曰,当言状省。今《尚书》作跄。”[2]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曰:“‘鸟兽来食声’也者,《书释文》引作‘鸟兽求食声’。《玉篇》:‘牄,鸟兽来食谷声,或作呛。’《集韵》:‘呛,鸟食也。’《虞书》曰‘鸟兽牄牄者’,《礼·大司乐》引《虞书》作‘牄牄’。”[3](P438)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牄盖壁中文如此,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易为跄跄。郑云:‘飞鸟走兽跄跄然而舞。’伪孔说本之,许则径从牄字,说为鸟兽来食声,与郑异。郑易字,许不易字也。郑注《大司乐》亦引‘鸟兽牄牄’。公羊《春秋》有顿子牄。鸟兽来食,故从仓。”[4](P223)《说文解字注笺》曰:“许以字形从仓为食者,故云鸟兽来食声,亦望文生义。……此篆形声未确,疑本作跄,而易足为爿,未必壁中书也。”[5]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曰:“来,《书释文》引作求。……古《咎繇谟》文,今作‘跄跄’。郑注:‘飞鸟走兽跄跄然而舞’。郑注《大司乐》则引‘鸟兽牄牄’。《释文》云:‘本又作跄’。可知《尚书》亦后人改。”[6]
综上,诸家对于《说文》“牄”字说解的相关问题有两点。一是《说文》所引的《虞书》“鸟兽牄牄”在伪古文《尚书·虞书》作“跄跄”,《玉篇》则“或作呛”。二是《说文》的“鸟兽来食”在《经典释文》中引作“鸟兽求食”。另外还有牄的音读问题,《说文》解牄字为“从仓爿声”,而诸家所指出的异文材料,牄字或作跄,或作呛,以及下文所引到的《经典释文》或作“枪”、“抢”等,可见“仓”应当是表音的。牄、跄、枪、抢等字古音均属清母阳部,仓字古音亦属清母阳部,而爿字古音虽属从母阳部,但从异文材料来看牄字应当是“从爿仓声”。
伪古文《尚书》从《皋陶谟》中分出《益稷》一篇,所以诸家所言《皋陶谟》的“鸟兽牄牄”见于今《尚书·虞书·益稷》。《尚书·虞书·益稷》:“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郑玄注曰:“吹笙击钟,鸟兽化德,相率而舞,跄跄然。”正义曰:“吹笙击钟,以次迭作,鸟兽相率而舞,其容跄跄然。”又曰:“吹笙击钟,更迭而作,鸟兽化德,相率而舞,跄跄然。下云‘百兽率舞’,知此‘跄跄然’亦是舞也。《礼》云‘凡行容愓愓’,‘大夫济济,士跄跄’,是为行动之貌,故为舞也。”是郑玄注与孔颖达疏皆以“跄跄”为说解。
关于“笙镛以间,鸟兽跄跄”,陆德明《经典释文》曰:“镛音庸。间,间侧之间。鸟兽,孔以为自舞也。马(融)云:‘鸟兽,荀簴也。’跄,七羊反,舞貌。《说文》作枪,云:‘鸟兽求食声。’”[7](P39)关于“《说文》作枪”四字,《尚书正义校勘记》曰:“通志堂本(《经典释文》)作枪,阮本(《经典释文》)作跄。《正字》(《十三经正字》)云:‘《说文》作牄,监本误跄,毛本误抢。’”[8]黄焯《经典释文汇校》曰:“宋本(《经典释文》)枪作抢,卢本(《经典释文》)改作牄。阮云《说文》作牄,从仓爿声。引《虞书》曰:‘鸟兽牄牄。’与《周礼·大司乐》注引《书》同。段玉裁云‘求食’《说文》作‘来食’,此求字误。”[9]可见,《说文》所引的“鸟兽牄牄”,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伪古文《尚书·虞书》作“跄跄”、《玉篇》则“或作呛”之外,诸本《经典释文》所引的《说文》又有抢、枪等异文。
又《周礼·大司乐》郑注所引作“鸟兽牄牄”,疏曰:“云鸟兽牄牄者,谓飞鸟走兽,牄牄然而舞也。”阮元《校勘记》曰:“嘉靖本、毛本作牄牄,闵、监本作跄跄。按《释文》作牄牄,云‘本又作跄’,此本疏中亦作牄牄。”[10]是《周礼·大司乐》中的异文情况与诸本《经典释文》相似。
观诸家对于“鸟兽牄牄”的解释,均为形容鸟兽舞动之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释“牄”字曰:“按,此重言形况字,今本作跄跄,是也。许以从仓训来食,尤纡曲。凡此类字皆汉时俗体,可删。”“重言形况字”是描绘事物性状、运动的连绵词,《说文通训定声》曰:“有重言形况字,如朱朱状夫鸡声,关关用为鸟语……此皆本无正文,依声托事,谊不在形而在音,意不在字而在神,神似则字原不拘,音肖则形可不论。”[11](P13)但是朱氏认为“牄牄”字“今本作跄跄,是也”,说明有一些“重言形况字”并非完全与形无关。查看《说文通训定声》所标明之“重言形况字”,有些是“关关”之类的假借字,完全借音表意,而有些则与字形相关。例如:
《说文》:“浅,不深也,从水,戋声。”《说文通训定声》:“按,谓水少。《楚辞·湘君》:石濑兮浅浅。注:疾流貌。亦重言形况字。”[11](P763)
《说文》:“湜,水清底见也。从水,是声。《诗》曰:湜湜其止。”《说文通训定声》:“亦重言形况字。郑笺:‘湜湜,持正貌。’则为借为是也。”[11](P514)
《说文》:“嘌,疾也。从口票声。《诗》曰:‘匪车嘌兮。’”《说文通训定声》:“按,《匪风》传:‘嘌嘌,无节度。’此单辞形况词。《释文》本作票,嘌字从口,当有本训,秦焚之后,古书多亡,许时失其解者不少矣。或疑即《诗》‘喓喓草虫’之喓,毛传:‘声也。’《广雅·释训》:‘喓喓,鸣也。’然喓喓亦重言形况字。”[11](P304)
“浅浅”与“湜湜”都是形容水貌的形况字,故其字形从水。“嘌嘌”训为无节度,与字形无关,故朱氏以为许慎所解“嘌,疾也”非其本义,进而引“或疑”嘌嘌即喓喓,“喓喓”是形容声貌的形况字,故从口。此可见朱氏所谓“重言形况字”亦有字义与字形相关者。则“鸟兽牄牄”诸家训“舞貌”,与从“爿”无涉,从“仓”迂曲,当与“足”有关,故言“今本作跄跄,是也”。
《说文》:“跄,动也。从足,仓声。”《说文解字义证》曰:“动也者,《广韵》引《诗》‘巧趋跄兮’。《书·益稷》:‘鸟兽跄跄。’传云:‘相率而舞,跄跄然。’……是为行动貌,故为舞也。”[3](P175)《诗·猗嗟》:“巧趋跄兮。”郑注曰:“跄,巧趋貌。”《尔雅·释训》:“跄跄,动也。”郭璞注:“皆恐动趋步。”《荀子·大略》:“济济跄跄。”杨倞注:“有行列貌。”《文选·羽猎赋》:“啾啾跄跄。”李善注:“跄跄,行貌。”[12]
另,《说文》:“蹡,行貌,从足将声。《诗》曰:‘管磬蹡蹡。’”段注曰:“按许蹡为行貌,跄训动也。然则《礼》言行容者皆蹡为正字,跄为叚借字。”[4](P81)从典籍来看,跄字用为行容者多见,不当是假借字。跄、蹡均从足,在行容这个意义上或为异体字。
是“跄”可单用,亦或“跄跄”迭音连用,本用以形容行貌,引申之可用以修饰“舞貌”,行与舞皆动作,意义相关。因连绵词多用以状貌,一般为借音表意,字形无关紧要,故“跄跄”有“牄牄”、“抢抢”等不同形式。《说文解字注笺》所云“疑本作跄,而易足为爿”,可谓卓识。关于《说文》所引的“鸟兽跄跄”与所说解的“鸟兽来食”之间的意义关联,汤可敬先生认为“许此引当为说引伸”[13],可从。
另外一个问题是《说文》作“鸟兽来食”,而《经典释文》引作“鸟兽求食”。清代说文家多疑“求”为讹字。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释文》引来作求,讹。”邵瑛《说文群经正字》:“求食,来食之讹。”沈涛《说文古本考》:“《书益稷释文》来食引作求食,乃传写形近而误,非古本如是也。”[14]
诸家所引《说文》皆作“来食”,唯《经典释文》引作“求食”,可以推测《说文》作“来食”本不误,陆德明也不会见到一个“求食”版本的《说文》,很可能是《经典释文》本亦作“来食”,后世传抄刊刻过程中误“来”字为“求”字。上文提到黄焯《经典释文汇校》已引“段玉裁云‘求食’《说文》作‘来食’,此求字误”,可见黄氏《汇校》所见宋元两朝递修本《经典释文》,亦作“求食”,可以推测在宋刻之前“来食”已误为“求食”,或是宋元递修的过程中讹误。
从语义上推测,“鸟兽求食”难以理解,若为寻找食物,则鸟兽不同,无声可状。而“鸟兽来食”可理解为农家蓄养禽兽,喂食之时,禽兽纷纷然疾趋而来,“跄跄”所拟不一定为声,但是与动作形态的确相关。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2:109.
[2]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99.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济南:齐鲁书社,1987.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徐灏.说文解字注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46.
[6]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185.
[7]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87.
[9]陆德明撰、黄焯汇校、黄延祖重辑.经典释文汇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6:88.
[10]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792.
[1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古籍书店,1983.
[12]宗福邦,陈世铙,肖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228.
[13]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705.
[14]丁福保编纂.说文解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8:5440.
[15]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21.
[16]王念孙.读书杂志[M].台北:世界书局,1988.
[责任编辑:康邦显]
2016-05-18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商周金文字词集注与释译”(项目号:13&ZD130)成果。
韩胜伟(1987—),男,河北平山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字研究与运用中心博士,主要从事古文字研究。
�
A
1001-0238(2016)03-00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