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辞·天问》“昏微遵迹”与商先公世系问题

2016-11-09熊贤品

殷都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世系天问楚辞

熊贤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楚辞·天问》“昏微遵迹”与商先公世系问题

熊贤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楚辞·天问》“昏微遵迹”中的“微”,一般认为即商先公世系中的“上甲微”;而关于其中“昏”字及“昏微”的理解,及其由此而来的“昏”是否为商先公世系中的一代,还有不同意见。结合战国楚地出土文献的用字习惯,就相关文本进行解读,均不支持“昏”可能为人名。《楚辞·天问》“昏微遵迹”的记载,不能作为商先公世系中存在“昏”一世的确证。

楚辞;天问;昏微遵迹;商;先公;世系

关于商代先公世系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许多重要论著,取得了重大进展。不过在《楚辞·天问》“昏微遵迹”相关世系上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些疑问,本文拟对此就行探讨,不当之处,尚祈赐正。

《楚辞·天问》有如下记载:

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1]

关于其中“昏微”的理解及其身份,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

第一、“昏微”一人说。

(1)“昏”为“昏庸”、“昏暗”等意。王逸认为:

昏,闇也。遵,道也。言人有循闇位之道,为淫妷夷狄之行者,不可以安其身也。[1](P107)

但此说与上甲微的地位不符,不仅在目前所见的商代周祭制度中,上甲微是第一位开始被祭祀的先公;同时,甲骨文所见对上甲微祭祀的记载极多,形式也多样[2],如《甲骨文合集》32063“乙酉卜,帝伐自上甲”,《屯南》4530:“庚午,贞上甲燎一小牢”,《国语·鲁语上》记载“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3],《竹书纪年》引《路史·国名纪己》“《竹书》云:殷王子亥宾于有易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伐有易,灭之,杀绵臣”[4],上述记载表明上甲微由于军事上的功绩,因而受到后代的祭祀。由上甲微在卜辞祭祀中的地位,可以想见商人对其遵崇,与他在商史中的重要性,因此,认为“昏”是“昏庸”、“昏暗”,“昏微”是“昏庸的上甲微”之意,还难以说通。

(2)王国维[5]、汤炳正[6]等先生认为“昏微”即上甲微。

(3)刘盼遂先生认为“微”是上甲之名,“昏”是其字[7]。但名字相连的用法,与商人常见的日干名加私名的方式差别较大,在甲骨文等文献中也不多见,故有学者对此说提出了质疑。

(4)鲁鑫先生提出“昏”可读为“闵”的意见,认为上甲微被称作“闵微”,与其父王亥被有易所杀有关[8]。

(5)近来杨允、杨闯先生曾指出“昏”当读为“闻”,认为其既有表示实际听说的意义,也起到虚化的领起下面内容的作用[9];李锐先生也有这种意见,并进一步指出,“昏(闻)微遵迹,有狄(易)不宁”意思是说“有易之人听说上甲微遵循先人之道,为之不宁”[10]。依据上述几位先生们的意见,也是认为“昏微遵迹”实际上讲的仍然是有关上甲微的事情。

第二、“昏微”二人说。

一般认为在商代先公世系中,并无“昏”一世[11];有学者依据字面而对“昏”的身份进行了认定,如:

(1)陈梦家先生认为“昏微”二人相当于《史记·殷本纪》中的冥和微[12]。但王国维[5]、陈家宁先生曾先后将《殷本纪》与《天问》的商代先公世系对照,《殷本纪》记载“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世系为“冥—振—微”,《天问》则记载“该秉季德,厥父是臧”、“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世系为“季—该(亥)、恒”,将两者相对比,可以发现前者中的“冥”正相对应于后者中的“季”,故学者现在多认为《殷本纪》中的“冥”,与《天问》中的“季”为同一人[5],陈家宁先生并推测可能由于战国楚文字“冥”、“季”字形近易混,从而导致了两者名称上的区别[13]。考虑到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的商代世系对照,可以发现《殷本纪》中少了甲骨文中的“王恒”一世,将《殷本纪》“冥”与《天问》“季”相联系的看法,应当是有道理的。

(2)王玉哲先生认为“微”指上甲微,“昏”是上甲微的哥哥,两人都是王亥之子,与其下的“眩弟并淫”相呼应,指上甲微杀了其哥哥而获得王位[14]。而江林昌先生的意见稍有不同,他认为“昏”与“微”是商代先公中的兄弟两人,“昏”因为事迹不突出而在后世逐渐被遗忘[15]。

可见,《楚辞·天问》“昏微遵迹”中“昏”字的理解,虽然只仅仅一字,但是却关系到商先公世系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不得不慎重对待。

综观上述讨论,由于《楚辞·天问》是战国时期的文献,那么“昏微遵迹”的理解也应当遵从战国文献的习惯来加以理解才是。“昏”有一些表示能力道德上有欠缺的用法,如《吕氏春秋·诬徒》“昏于小利”,高诱注“昏,迷”;《老子》第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独若昏”,河上公注“昏,如誾昧也”,但如前所述,这种解释与上甲微的事迹不能相符合,难以讲得通。同时,古人名“昏”者也并不多见。由此,对“昏”进行通假字解读的意见,可能在行文的理解上更为顺洽。现在对上述《天问》中的子句进行一些讨论。

(1)昏微遵迹

“遵迹”一般没有歧解,“遵”,文献中或作“循”,两者意义差别不大,为依照之意,《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孔传:“言当循先王之正义以治民”。“迹”,为业绩、事迹的意思,如《尚书·武成》:“至于大王,肇基王迹”。

整体来看,依据前列学者的意见,“昏微遵迹”的理解有两种思路,现在先各自进行一些分析论述。

首先,文献中“昏”、“昬”相通用的用例,如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见人》“牛羊入戌,黃昬(昏)亥,人定”[17],鲁鑫先生的看法有其道理所在,由此思路出发还可稍加以补充论述。天水放马滩秦简乙种简44等记载中,“昏”字多被写成“”(昬)[18],《说文解字·日部》:“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声。”《玉篇·日部》:“昏,呼昆切,日冥也。昬,同上。”《广韵·平声·魂韵》:“昏,《说文》曰:‘日冥也。’亦作昬。呼昆切。”《康熙字典》“昬”字条指出:“《正字通》同昏。唐本《说文》从民省,徐本从氐省。晁补之云:因唐讳民,改从氏,则昬非俗字明矣。《精薀》以昬为昬旦之昬,以昏为昏姻之昏,盖不考唐讳昬改从氏,遂分为二字也。”依照《康熙字典》的解释,则是由于唐代避讳,因而改“民”为“氏”,从而“昏”代替了“昬”。不过关于天水放马滩秦简中所见“昬”、“昏”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可能,由于在古文字中“民”与“氏”的形体,易于发生讹混[19],则其写作“昬”可能是由于发生了形体的讹误。而由上述两种可能来看,《楚辞》中所见的一些“昏”字可能就是“昬”字,或者“昬”字的讹体,如此则《楚辞?天问》“昏微”可能原为“昬微”,而“昬(昏)微”可以按照鲁鑫先生的意见读为“闵微”,此外,“闵”为明纽文部,“愍”为明纽真部,文献中“齐闵王”(《战国策·齐策》)又称“齐愍王”(《吕氏春秋.季秋季.审己》),如此则“昬(昏)微”也可以读为“愍微”。鲁鑫先生在前引文中并将“昏微遵迹”解释为“悲伤的上甲微能够蹈循先人踵武”。

问题在于,用在“上甲微”这一人名前的“昬(昏—闵—愍)微”如何理解?从格式来看,“昬(昏)微”与“孝己”的名称形式较为接近,“孝己”即商王武丁太子祖己,关于“祖己”又名“孝己”的原因,一般以为是由于其性格孝顺,《苟子·性恶》:“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战国策·秦策》:“昔者……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韩江苏、江林昌先生赞同这一看法[15](P160);于省吾先生认为甲骨文中称“孝己”为“小王”,是由于小、孝音近字通[20];王晖先认为是由于祖己主张对先公先王祭祀时一视同仁,从而为得“孝”名之由[21]。关于这一问题似还可以讨论,笔者暂从“祖己”由于孝顺而又被称为“孝己”的看法,如此则“祖己”、“昬(昏—闵—愍)微”的称呼都是由于其人的某种行为的评价,而被冠于其名之前。《逸周书·谥法解》中有“愍”的谥号:“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有学者认为在夏代末期已经产生了谥法[22],但从谥号的格式来看,此处的“昬(昏-闵-愍)微”不大可能为上甲微的谥号。但“昬(昏-闵-愍)微”与“孝己”在称谓上有相近之处,或许得名之原因也有近似的原因,“昬(昏-闵-愍)微”之称可能与“愍”的上述含义有关,文献中“愍”有表示担心、忧心,及忧患之义,如《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诗经·邶风·柏舟》:“觏闵既多,受侮不少”,不过“愍”也可以读为“暋”,表示强悍,《孟子·万章下》:“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故可能是用“昬(昏-闵-愍)”的上述意义,作为对上甲微的评价,并放在其名字之前,不过究竟是用的表示忧患之义,侧重指的是上甲微之前的王亥、王恒都被有易杀害,上甲微在此背景下继位,还是用的强悍之义,侧重指上甲微在继位之后,打败有易,目前则还难以断定。总之,若按照这种思路来理解,就是说“昏微”这个人遵从了前王的道路之意。

其次,战国文献中“昏”、“闻”通假的用例极为常见[17](P864),故可如前引杨允、李锐先生等文中所述,将此处“昏”读为“闻”,虽然他们在具体的论证过程稍有不同,一种是认为“昏(闻)”有起到虚化并领起后文内容之用,一种是认为就是古书中常见的“听说”的意思,如《左传》元年“公闻其期,曰:‘可矣’”。但总体上都认为“昏微遵迹”,就是“听说上甲微遵从前王的道路”之意,本文也认为这种意见是合理的。

整体来看,如果按照第一种思路来理解,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昏微”的称谓比较独特,目前所见还没有较有说服力的解释;相较之下,第二种方案更为简明通达一些,故本文暂采用此说。

(2)有狄不宁

清代学者刘云鹏指出“狄”可以读为“易”,“有狄”即有易部落[23],学者多从之。因此,“有狄不宁”就是“有狄部落不安宁”之意,如前引王国维先生问指出:

所云昏微遵迹,有狄不宁者,谓上甲微能率循其先人之迹,有易与之有杀父之仇,故为之不宁也。[5]

值得注意的是,何剑熏先生对“昏微遵迹,有狄不宁(廷)”有新的解读,他认为“‘昏’当同‘阍’,为贬词”,又读“宁”为“廷”,认为“昏微遵迹,有狄不宁(廷)”的意思,是说上甲微遵循王亥之故步,淫于有狄氏,故有狄氏族乃复叛之[24]。这么解释也有一定道理,但如前所述,若认为“昏”有贬义,则会与文献所见上甲微事迹不大符合,故本文认为此意见尚难自圆其说,因此还是采取通行的看法。

(3)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何繁鸟萃棘”,本句较难理解,如王国维先生在前引文中,曾就此表示了审慎的态度,认为“繁鸟萃棘以下,当亦记上甲事,书缺有间,不敢为之妄说”[5],姜亮夫先生也认为本句不好解释,指出“‘负子’句……‘负’或即‘媍’之滥文……书阙有间,其事盖不甚可考矣”[25]。目前对此句似还没有很好的解释,但也与本文的主旨关系不大,故于此暂略不论。

“负子肆情”,本句学者们也曾有不同的理解[26],本文择其要者归纳为如下:

上引姜亮夫先生文等曾读“负”为“媍(妇)”,一些学者采用了此说并进行论述,如聂石樵先生进而认为“妇子遂情”就是纵情于妇女,是写上甲微的淫佚[27];黄灵庚先生认为“妇”指有易氏女,“子”是指上甲微,“妇子肆情”是说有易氏女先后与亥、恒、上甲微相通[28]。

谭戒甫先生读“负”为“恃”,“子”为“侄”,认为“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是说王恒恃其子侄的兵力镇压有易人名,恣肆情欲奸污妇女[29]。

何剑熏先生前引文中读“负”为“父”,认为“负(父)子肆情”的意思说“父子都好纵淫”[24]。

按,上述解读似均有难以畅达之处,本文拟采用新的解读思路。近来一些学者们的意见提供了一些新的意见,如王志平先生曾指出其中的“负”可读为“服”[30];前引李锐先生指出“肆”当读为“遂”,“肆(遂)情”也就是“肆宁”[10],皆有各自道理所在。关于“负子”,林庚先生曾以之为上甲微,是以“负子”称世子,或者是上甲微力疾从征而称“负子”[31];鲁鑫先生思路与之相同,不过在前引文中读“负子”为文献中常见的“丕子”,认为其意当从伪孔传释为“大子”,或从蔡沈《书集传》释为“元子”。在《天问》中,“负(丕)子”仍指上甲微而言,因为他是王亥的“元子”。

结合上下文,笔者赞同读“肆”为“遂”的意见,同时,也可以较为确定的是,“情”可以读为“靖”,“情”、“靖”均为从纽耕部字;文献中也有相关用例,如郭店楚简《缁衣》简三引《诗》“情共尔位”,而在毛诗中“情”则作“靖”[32],故“情”可以读为“靖”,《国语·晋语四》:“同出九人,唯重耳在,离外之患,而晋国不靖,二也”,韦昭注:“靖,治也”,意为安宁。从上述学者的意见出发,依照对“子”的不同理解,关于“负子肆情”的理解可以有两种思路:

其一是将“子”读为“之”,“子”为精纽之部字,“之”为章纽之部字,二者韵相同,而声为舌、齿邻纽,故它们的古音是相近的。“之”可以认为是代指上甲微,由此结合王志平先生读“负”为“服”,与李锐先生读“肆”为“遂”的意见,“负子肆情”或可以读为“负(服)子(之),肆(遂)情(靖)”,意为有易氏服从了上甲微,并平定了下来。而清华简《保训》记载:

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罪[33]。

这种理解,正好可与清华简《保训》“有易服罪”的记载相对应。但此思路的不足之处在于,“子”、“之”虽在古音上相通,但是在文献中目前似乎还没有看到“子”、“之”互用的例子,因此将“子”读为“之”可能还并没有充分依据。

第二种思路,是前述读“负子”为“丕子”的意见。由此本句的意思是指“‘负(丕)子’(即上甲微)”安定了有易部族的意思。

目前来看,关于“负子遂情”的理解还难以定论;但综合来看,第二种方案的理解稍显通顺,本文采用此说。

因此,《楚辞·天问》“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暂不解释其中的“繁鸟萃棘”,另外几句的大意就是“听说上甲微遵从前王的道路,有狄(易)部族为之不安宁……怎么负(丕)子(即上甲微)安定了有易部族?”可见,《天问》的上述记载,讲述的是上甲微征战有易氏的事情,主要是与上甲微有关的记载。

综之,《楚辞·天问》“昏微遵迹”的记载,将之与甲骨文记载相比,确实表明“上甲微”确是商先公世系中的一代;而结合战国楚地出土文献的用字习惯,对《天问》相关词句进行解读,均不构成“昏”为人名的条件,《天问》“昏微遵迹”并不能作为商先公世系中存在“昏”一世的确证。

[1]洪兴祖撰、白化文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7.

[2]常玉芝.商代宗教与祭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10-223.

[3]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161.

[4]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00.

[5]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A].观堂集林(卷9)[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09-223.

[6]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等注.楚辞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3.

[7]刘盼遂.天问校笺[A].刘盼遂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8]鲁鑫.《楚辞·天问》“昏微遵迹”节新释[J].殷都学刊,2013,(4).

[9]杨允,杨闯.出土文献视野下的“上甲微”考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10]李锐.《楚辞·天问》上甲微事迹新释[J].史学史研究,2015,(3).

[11]孙淼.夏商史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273.

[12]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8:341-343.

[13]陈家宁.史记商周史事新证图补(壹)[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54-56.

[14]王玉哲.中华远古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90-191.

[15]韩江苏,江林昌.《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4.

[16]陆星原.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89.

[17]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829.

[18]孙占宇.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20、109.

[19]刘钊.古文字构形学(修订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140.

[20]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45.

[21]王晖.《尚书·高宗肜日》主旨发覆—兼论商族雉凤图腾崇拜[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22]潘敏,孙全满.商王庙号及商代谥法的推测[J].河北学刊,1995,(1).

[23]游国恩.天问纂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336-343.

[24]何剑熏.楚辞拾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67-68.

[25]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校注[A].姜亮夫全集(六)[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91.

[26]崔富章,李大明.楚辞集校集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184-1188.

[27]聂石樵.楚辞新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0-71.

[28]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62-1165.

[29]谭戒甫.屈赋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8:486.

[30]王志平.清华简《保训》“叚中”臆解[J].孔子研究,2011,(2).

[31]林庚.天问论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24-225.

[32]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8:383.

[33]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与研究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M].上海:中西书局,2010:143.

[责任编辑:郭昱]

2016-06-17

熊贤品(1986—),湖北鄂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战国史。

K223

A

1001-0238(2016)03-0016-05

猜你喜欢

世系天问楚辞
“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前传”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天问一号”的绝招
李铁环作品
察哈尔格西《厄鲁特王统世系》译注
屈原和楚辞
辽耶律休哥世系考
《读屈原〈天问〉之一》
秋夜读《楚辞》
新见《源伯仪墓志》及中古源氏世系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