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骨文“帚”的构形功能及从“帚”相关字考论

2016-11-09

殷都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构形古文字象形

刘 光

(清华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4)



甲骨文“帚”的构形功能及从“帚”相关字考论

刘光

(清华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4)

甲骨文中从“帚”之字众多,其构形功能多样,需要进行系统地梳理。经过对甲骨文中从帚的字进行分析,可以对“帚”的构形功能得出系统性的结论,为相关古文字考释奠定基础。

甲骨文;帚;构形功能

一、帚

(一)“帚”为扫帚的象形初文

(二)“帚”与“彗”的区别与通用

1.甲骨文中的“彗”

2.甲骨文中“彗”与“帚”的区别

3.“彗”与“帚”的通用(作为偏旁时通用)

唐兰先生说:“凡同部(即由同一个象形文字里孳乳出来的)文字,在偏旁里可以通用——只要在不失本字特点的时候。例如大、人、女全象人形,所以在较早图形文字常可通用。……欠、卩、尾、企等字本身是有区别的,但在偏旁里却常常可以通用。”[7](P235-236)如上文所述:“帚”与“彗”的区别在于:“彗”是制作扫帚的植物之象形(或即王帚),而“帚”是“彗”的制成品,因此二者正如唐兰先生所言是“由同一个象形文字里孳乳出来的”,因而存在通用的现象。

此外,裘文所称的“卜戈妇爵”,《殷周金文集成》[9](P273)名为“戈母乙爵”,其拓片漶漫不清,不能明确判断其是否为“婦”,故当存疑。

在该文中,裘先生还指出,部分“帚”可能从“彗”得声,并以“歸”字为例说解,详见后文。

二、作为声符的“帚”

習字从“彗”得声,唐兰先生较早论证[3](P21),已为定说。此字既为‘習’之异体,亦当从“彗”声。

3.歸

示部:祲:精气感祥。从示侵省声。《春秋传》:见赤黑之祲。(子林切)

葠:丧籍也。从艸侵声。(失廉切)

木部:梫:桂也。从木侵省声。(七荏切)

人部:侵:渐进也。从人又持帚若埽之进。又,手也。(七林切)

马部:骎:马行疾也。从马侵省声。《诗》曰:“载骤骎骎。”(子林切)

纟部:綅:绛线也。从纟侵省声。《诗》曰:“贝胄朱綅。”(子林切)

(三)“帚”之表音不详

三、“帚”用其形体表意

(一)形体表意

此字在卜辞中用为地名,具体为何字,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帚”这一形体作为意符应该是可以相信的。

(二)形体表意兼表音

唐兰认为:“象掃尘土而粪以筐,……殆掃之异文耳。”[3](P29)盖唐兰以为字中小点为尘土。《新甲骨文编》同意唐说,将此字释为“埽(掃)。”[1](P761)

四、构形功能不明

甲骨文中还有部分从“帚”的字,限于辞例不全,或作为人名用字而构形功能不可确知,存以待考。

3.埽

五、总结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甲骨文中的“帚”的构形功能,并对相关诸字进行了讨论,现将“帚”的构形功能梳理如下:

(一)帚的本意

1.“帚”为扫帚的象形初文。

2.“帚”与“彗”有区别,但其在形体上有联系:“彗”是制作扫帚的植物之象形(或即王帚),而“帚”是“彗”的制成品。所以两者作为偏旁时存在通用的情况。

(二)作为声符

(三)作为意符(以其形体表意)

[1]刘钊.新编甲骨文编(增订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468.

[2]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3018.

[3]唐兰.殷墟文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25.

[4]李宗焜.甲骨文字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2.691-692.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16.

[6]季旭升.说文新证[M].台北:艺文印书馆,2014.622.

[7]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M].济南:齐鲁书社,1981.235-236.

[8]姚孝遂.殷墟甲骨文刻辞类纂[M].北京:中华书局,1989.1155.

[9]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七册)[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273.

[10]李守奎,肖攀.清华简《系年》文字考释与构形研究[M].上海:中西书局,2015.135.

[11]刘钊.古文字构形学(增订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340.

[12]姚萱.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初步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06.345.

[13]裘锡圭.復公仲簋盖铭补释——兼说琱生器铭“寝氏”[A].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00-109.

[14]容庚编著.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528.

[15]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07.

[16]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9.30.

[17]林澐.琱生簋新释[A].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0-133.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甲骨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36.

[19]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下册)[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 728.

[20]李宗焜. 论甲骨文残断文字[A].中国文字(新廿九辑)[C].台北:艺文印书馆,2003.47.

[责任编辑:康邦显]

2016-03-11

刘光(1989-),男,山西省运城市人,博士,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H121

A

1001-0238(2016)03-0007-06

猜你喜欢

构形古文字象形
《说文解字》“象形”辨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象形数字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