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帚”的构形功能及从“帚”相关字考论
2016-11-09刘光
刘 光
(清华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4)
甲骨文“帚”的构形功能及从“帚”相关字考论
刘光
(清华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4)
甲骨文中从“帚”之字众多,其构形功能多样,需要进行系统地梳理。经过对甲骨文中从帚的字进行分析,可以对“帚”的构形功能得出系统性的结论,为相关古文字考释奠定基础。
甲骨文;帚;构形功能
一、帚
(一)“帚”为扫帚的象形初文
(二)“帚”与“彗”的区别与通用
1.甲骨文中的“彗”
2.甲骨文中“彗”与“帚”的区别
3.“彗”与“帚”的通用(作为偏旁时通用)
唐兰先生说:“凡同部(即由同一个象形文字里孳乳出来的)文字,在偏旁里可以通用——只要在不失本字特点的时候。例如大、人、女全象人形,所以在较早图形文字常可通用。……欠、卩、尾、企等字本身是有区别的,但在偏旁里却常常可以通用。”[7](P235-236)如上文所述:“帚”与“彗”的区别在于:“彗”是制作扫帚的植物之象形(或即王帚),而“帚”是“彗”的制成品,因此二者正如唐兰先生所言是“由同一个象形文字里孳乳出来的”,因而存在通用的现象。
此外,裘文所称的“卜戈妇爵”,《殷周金文集成》[9](P273)名为“戈母乙爵”,其拓片漶漫不清,不能明确判断其是否为“婦”,故当存疑。
在该文中,裘先生还指出,部分“帚”可能从“彗”得声,并以“歸”字为例说解,详见后文。
二、作为声符的“帚”
習字从“彗”得声,唐兰先生较早论证[3](P21),已为定说。此字既为‘習’之异体,亦当从“彗”声。
3.歸
示部:祲:精气感祥。从示侵省声。《春秋传》:见赤黑之祲。(子林切)
葠:丧籍也。从艸侵声。(失廉切)
木部:梫:桂也。从木侵省声。(七荏切)
人部:侵:渐进也。从人又持帚若埽之进。又,手也。(七林切)
马部:骎:马行疾也。从马侵省声。《诗》曰:“载骤骎骎。”(子林切)
纟部:綅:绛线也。从纟侵省声。《诗》曰:“贝胄朱綅。”(子林切)
(三)“帚”之表音不详
三、“帚”用其形体表意
(一)形体表意
此字在卜辞中用为地名,具体为何字,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帚”这一形体作为意符应该是可以相信的。
(二)形体表意兼表音
唐兰认为:“象掃尘土而粪以筐,……殆掃之异文耳。”[3](P29)盖唐兰以为字中小点为尘土。《新甲骨文编》同意唐说,将此字释为“埽(掃)。”[1](P761)
四、构形功能不明
甲骨文中还有部分从“帚”的字,限于辞例不全,或作为人名用字而构形功能不可确知,存以待考。
3.埽
五、总结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甲骨文中的“帚”的构形功能,并对相关诸字进行了讨论,现将“帚”的构形功能梳理如下:
(一)帚的本意
1.“帚”为扫帚的象形初文。
2.“帚”与“彗”有区别,但其在形体上有联系:“彗”是制作扫帚的植物之象形(或即王帚),而“帚”是“彗”的制成品。所以两者作为偏旁时存在通用的情况。
(二)作为声符
(三)作为意符(以其形体表意)
[1]刘钊.新编甲骨文编(增订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468.
[2]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3018.
[3]唐兰.殷墟文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25.
[4]李宗焜.甲骨文字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2.691-692.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16.
[6]季旭升.说文新证[M].台北:艺文印书馆,2014.622.
[7]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M].济南:齐鲁书社,1981.235-236.
[8]姚孝遂.殷墟甲骨文刻辞类纂[M].北京:中华书局,1989.1155.
[9]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七册)[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273.
[10]李守奎,肖攀.清华简《系年》文字考释与构形研究[M].上海:中西书局,2015.135.
[11]刘钊.古文字构形学(增订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340.
[12]姚萱.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初步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06.345.
[13]裘锡圭.復公仲簋盖铭补释——兼说琱生器铭“寝氏”[A].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00-109.
[14]容庚编著.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528.
[15]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07.
[16]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9.30.
[17]林澐.琱生簋新释[A].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0-133.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甲骨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36.
[19]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下册)[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 728.
[20]李宗焜. 论甲骨文残断文字[A].中国文字(新廿九辑)[C].台北:艺文印书馆,2003.47.
[责任编辑:康邦显]
2016-03-11
刘光(1989-),男,山西省运城市人,博士,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H121
A
1001-0238(2016)03-0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