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中神经腕—肘感觉传导速度检测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

2016-11-07袁虎张俊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6期
关键词:早期诊断

袁虎 张俊

【摘要】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腕-肘感觉传导速度(SCV)检测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55例临床确诊腕管综合征的患者行常规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检测、针极肌电图检测;对能引出正中神经末端感觉传导的患者另行做两个检查:①正中神经腕-肘SCV检测并与示指-腕感觉传导速度进行对比;②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末梢感觉神经传导在无名指记录潜伏时对比, 并计算异常结果的阳性率。结果 常规运动传导阳性率只有36.4%, 常规感觉传导阳性率为58.2%;46例加做①②检测的患者中, 正中、尺神经末梢感觉神经传导无名指记录潜伏时对比者阳性率达到82.6%, 腕-肘/示指-腕感觉传导速度对比者, 阳性率达到80.4%, 两种方法阳性率基本相当。结论 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腕-肘和示指-腕传导速度对比在诊断早期腕管综合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早期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是一种要补充。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腕-肘感觉传导速度检测;早期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086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回顾2015年4月~2016年4月就诊的55例腕管综合征患者, 均为单侧患病, 女35例, 男20例, 年龄45~65岁, 平均年龄55岁;左侧肢体25例, 右侧肢体30例;临床表现为手的拇指、示指、中指其中一指或多指麻木, 部分可伴有大鱼际肌萎缩、大拇指背伸不能、手部精细动作欠佳, 部分腕部Tinel征或屈腕实验阳性, 并排除正中神经前臂和上臂损伤、颈椎病、臂丛损害、神经元病。根据电生理结

果对腕管综合征严重程度进行分类[1], 轻度33例, 中度14例,

重度8例。

1. 2 检测方法 应用日本光电肌电图诱发电位仪, 患者平卧位, 室温20~25℃环境, 皮温保持在30℃, 腕关节正中、旋前位进行检查。本组55例患者均由一名医师进行检测, 其中感觉传导速度均采用平均叠加技术, 以求测得最大波幅电位。

1. 2. 1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2] 采用表面点击置于拇短展肌肌腹记录, 接地置于手背, 以鞍状电极分别给予超强刺激刺激各段正中神经(阴极在远端), 分段测定正中神经腕上潜伏时, 腕上-肘和肘-腋MNCV, 记录并观察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时及波幅的变化。如末端潜伏时>4 ms, 腕-肘正中神经传导速度<50 m/s, 则为异常诊断指标。

1. 2. 2 感觉传导速度(SNCV) 逆向法, 以表面电极在小指指腹(负极在近端)记录感觉电位, 鞍状电极刺激腕部、肘部正中神经干(阴极在远端), 记录并观察传导速度、潜伏时和波幅变化。如正中神经小指-腕传导速度<44 m/s, 感觉电位波幅<20 mV或消失为阳性。能够顺利引出示指-腕SNCV者行肘部刺激记录感觉神经电位, 同时测算示指-腕和腕-肘传导速度, 计算腕部-肘部传导速度与示指-腕部传导速度之差, 相差>+10m/s者进行统计。

1. 2. 3 正中神经、尺神经无名指记录腕部刺激感觉传导潜伏时对比[2] 采用逆向法, 掌心向上, 记录点击在无名指指腹近端, 参考电极在无名指记录电极远端, 二者相距2~3 cm, 刺激电极位于记录点击近端腕部13 cm处, 阴极靠近记录电极, 地线位于手掌上, 鞍状电极分别刺激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潜伏时对比>0.4 ms为阳性。

1. 2. 4 肌电图检测 采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测, 患肢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 静息状态观察所检测肌有无自发电位, 如出现为阳性。同时检测小指展肌、桡侧腕屈肌进行鉴别。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常规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 潜伏时阳性者20例, 阳性率36.4%(20/55)。

2. 2 常规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 32例阳性, 阳性率为58.2% (32/55), 其中感觉传导消失9例, 占16.4%(9/55)。除去不能引出感觉神经电位的9例患者, 其余46例患者行腕-肘传导速度和示指-腕传导速度对比, 相差>+10 m/s者37例, 占80.4%(37/46), 在55例中占67.2%。

2. 3 46例患者行无名指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时 正中神经潜伏时较尺神经潜伏时延迟>0.4 ms者38例, 在46例患者中阳性率为82.6%, 在55例总患者中阳性率为69.1%。

2. 4 肌电图检测 拇短展肌阳性者8例, 阳性率为14.5%

(8/55), 小指展肌和桡侧腕屈肌作为排除性诊断检测。

3 讨论

腕管综合征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疾病之一, 又称鼠标手[3]。 临床上女性多于男性, 多位中老年患者, 也可以多发于职业中多用手的患者, 怀孕或产后易发生。有的可有家族史, 但是很罕见。糖尿病、家族性类淀粉样变、肢端肥大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可并发腕管综合征, 也可以并发于已有多发性神经病的基础上, 嗜酸性筋膜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也偶然可以引起。腕管综合征时手部的麻木疼痛不适常使患者夜间疼醒, 这种疼痛经常向肘部和肩部扩展, 正中神经的功能对于手部精细运动至关重要, 正中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慢且不完全[2], 如果能在早期尽快检查, 确定病因, 尽快治疗, 其预后非常好。

既往采用尺神经和正中神经传导功能对比的方法来诊断早期腕管综合征, 但有局限性, 因为不是自身对比, “阳性者”不能排除正中神经腕部以上受损可能。检测正中神经腕-肘SNCV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回顾2015年4月~2016年4月来本科就诊的腕管综合征患者, 对电生理数据进行分析, 以探讨正中神经腕-肘SCV电生理检测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

相关学者提出的腕管综合征的电生理诊断标准:①正中神经感觉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经腕管处减慢, 潜伏时延迟;

②正中神经运动纤维经腕管处潜伏时延迟;③正中神经SNAP振幅降低;④正中神经CAMP的振幅降低;⑤拇短展肌出现自发电活动。典型的CTS诊断并不难, 在疾病早期临床表现并不明显, 常规电生理检查正常, 极易漏诊。

本组患者患者中, 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查:运动传导阳性率只有36.4%, 感觉阳性率为58.2%。早期的腕管综合征患者为提高阳性率, 采取各种对比的方法, 如正中和尺神经手掌-腕混合神经潜伏时对比、正中、尺神经无名指-腕感觉神经潜伏时对比、正中神经在第二蚓状肌和尺神经在骨间肌记录运动潜伏时对比、正中神经和桡神经拇指感觉神经潜伏时对比等等。本组患者应用较多的正中、尺神经无名指-腕感觉神经潜伏时对比, 在46例患者中阳性者38例, 阳性率达到82.6%;46例患者行腕-肘传导速度和示指-腕传导速度对比, 相差>+10 m/s者37例, 在46例中占80.4%, 效果基本相当。

无名指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时对比是不同神经的横向对比, 有局限性, 不能反映同一根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情况, 而腕-肘传导速度和示指-腕传导速度对比为同一个神经的纵向对比, 即远端和近端对比可以更直接反应正中神经的远端、近端功能, 对鉴别腕以上正中神经损害有一定意义, 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是良好的补充。

在正中神经腕部重度传导障碍的患者中, 正中神经运动和正中神经感觉传导均消失, 这是拇短展肌呈神经源性损害。而尺侧腕屈肌、小指展肌、肱三头肌未见异常可以与正中神经近端、臂丛、根性损害鉴别。

综上所述, 在临床中对腕管综合征患者进行正中神经腕-肘SCV电生理检查十分必要, 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对腕管综合征电生理检查方法是很好的补充。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 有待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元小冬. 轻松学习肌电图: 神经传导功能与肌电图检查指南.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115.

[2] 党静霞. 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24.

[3] 汤晓芙. 临床肌电图学.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225.

[收稿日期:2016-06-06]

猜你喜欢

早期诊断
B超诊断早期宫外孕患者30例的临床分析
CRP和PCT在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MRI诊断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的生化指标检测
不同检测指标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探讨
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中的应用和临床价值研究
淡漠症状对于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早期诊断的重要价值:1例报道
降钙素原对脓毒症患儿早期诊治的临床意义
早产儿脑损伤评估和早期诊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