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奇体制下的腾挪:《桃花扇》的结构与脚色

2016-11-07陈曙雯

文艺评论 2016年9期
关键词:侯方域李香君孔尚任

○陈曙雯

传奇体制下的腾挪:《桃花扇》的结构与脚色

○陈曙雯

明清时期,不乏在生旦离合的框架下关涉政治斗争、历史事件的传奇。就政治历史与情感二者的主次关系而言,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生旦情感为主线,历史变乱只是促成离合的因素,处于背景位置,以《长生殿》为代表;二是以政治斗争为主线,旦在剧中地位无足轻重,只是因为脚色制和主-合-离-合结构的制约而存在,李玉的《清忠谱》即是典型;在这两端的中间,便是第三种情况,离合与政治历史双线并行展开,发轫于梁辰鱼的《浣纱记》,以《桃花扇》为最高成就。

《桃花扇》的双线结构容纳了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这是对传奇体制的突破,但又并未逸出生旦离合的框架。孔尚任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突破规范的制约,在遵守传奇体制和拓展社会内容的张力中求得平衡。那么,该剧的两条线索是否能够成功推进?孔尚任将人物分为三部的用意何在?双线结构是否不便于演出?本文意图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一、人物分部之结构意义及其对情节的制约

《桃花扇纲领》是解读该剧结构的锁钥,在《纲领》中,孔尚任将30名剧中人物分为“色部”“气部”和“总部”。“色部”分左右,各有正、间、合、润四色;“气部”分奇偶,各有正、戾、余、煞四气;“总部”则分经纬。

“色部”共16人,“色者,离合之象也。男有其俦,女有其伍,以左右别之”,但是,观其左右人物,左部有女,右部有男,故左右并非男女之别,而是生旦之俦伍,即各自从属于生、旦一方的人物。属于侯方域一方的左部人物有陈贞慧、吴应箕、柳敬亭、丁继之、蔡益所、沈公宪、张燕筑,属于李香君一方的右部人物有杨文骢、李贞丽、苏昆生、卞玉京、蓝瑛、寇白门、郑妥娘。左右双方各8人,分别归于各方的正、间、合、润四色。“正色”无疑义,指正生侯方域、正旦李香君。“间色”包括陈贞慧、吴应箕、杨文骢、李贞丽四人,应该是指地位次于正色的俊扮人物。“润色”人物皆无关大局,在剧中起调节帮衬的作用,使故事更为丰满圆润。“合色”不易界定,但从人物作用来看,恐指起“合”之作用的人物。就生旦的结局而言,他们被张道士喝醒,在栖霞山双双入道,“合”并未真正实现。但故事的走向是二人从离散到重逢,重逢可以视为特殊的“合”。推动这一走向的,是合色人物。在侯方域一方,有柳敬亭、丁继之、蔡益所;在李香君一方,有苏昆生、卞玉京、蓝瑛。这六人被归入合的共同点是都与栖霞山入道有关。南明灭亡后,柳敬亭、侯方域以及老赞礼结伴奔赴栖霞山,遇见已入道的丁继之,遂同至采真观。而李香君、苏昆生、蓝瑛一起逃难至栖霞山,留于葆真庵。蔡益所与蓝瑛俱成为张道士的弟子。在张道士主持的祭奠崇祯的道场上,又是蔡益所认出了侯方域,遂有张道士点破儿女之情之下文。至于马士英、阮大铖二人,虽直接影响了侯、李的命运,但他们更与南明的灭亡息息相关,故归入气部,色部因此有“合色”而无“离色”。

“气部”的人物共计12人,据孔尚任“气者,兴亡之数也。君子为朋,小人为党,以奇偶计之”之语,似乎奇部为君子,偶部为小人,然而细察之,奇部也有小人,偶部亦有忠烈。考察这些人物的关联性,则会发现奇部是与史可法发生戏剧关联的人物,偶部是与马士英、阮大铖发生关联的人物。前者4人,后者8人,分别归于各部的正、戾、余、煞四气。“正气”为君子,包括史可法、左良玉、黄得功三人;“戾气”属于小人,马、阮之外,弘光帝也列于此;“余气”有点接近于色部的“润色”,对戏剧走向没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煞气”三人是直接将弘光出卖给清军的将领。

“总部”仅2人,皆属提点大局之人。“张道士,方外人也,总结兴亡之案。老赞礼,无名氏也,细参离合之场。”总结兴亡的张道士为经星,见证离合的老赞礼为纬星,一经一纬织出此戏。

那么,孔尚任将人物作如此细致的分类,其用意何在?清人梁廷柟在戏剧批评著作《曲话》中,即对此表示不解和否定:“毋论有曲以来,万无此例,即谓自我作古,亦殊觉淡然无味,不知何所见而云也。”①事实上,人物的分类与该剧的结构直接相关,孔尚任自我作古,其实是要强调双线结构,或者说,更想要在色部的生旦故事之外,突出气部的内容。“色者,离合之象也”,“气者,兴亡之数也”,色部与气部分主离合与兴亡两条线。色部人物参与或助推了侯李二人的爱情故事,气部人物则关涉南明兴亡,前者演绎生旦之事,后者演绎南明政治,形成情感与政治并行的特殊双线结构。

人物分部对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自道“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桃花扇凡例》又云“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更有《桃花扇考据》列出剧中之事的资料来源,可见孔尚任有借传奇以传信史之意,但这并不意味着《桃花扇》事事皆遵从史实,剧中也有改动史实之处,如杨文骢之结局即与史实相去甚远。据《明史》本传,清军过江后,总督沿海军事的杨文骢兵败衢州,被俘后不屈而死。《桃花扇》之第36出《逃难》则写弘光出逃、朝廷已空后,杨文骢也独自逃走。孔尚任对于杨文骢形象的把握极为到位,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丰富性:他既安心于因裙带关系而来的升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文人的操守,有意与马、阮保持距离,对侯、李也存爱惜保护之意,逼嫁李香君虽起因于他,却是出于无意,并非故意祸害。不过,从大节而言,他毕竟依附于马士英,故清人认为“龙友死战而不书者,以党恶咎重,不许其以死自赎也”②,此说不无道理。但是,如果从剧本自身的结构方式来考虑,也能发现孔尚任如此安排的道理。杨文骢在三部中归于色部,原非兴亡线上的人物,不需如史可法一般殉国。而在色部中,杨又属于右部,亦即为李香君一方的人物。他与李贞丽原系旧交,侯、李定情,他起着牵线作用,李贞丽代嫁之后,他又负起照顾香君之责。他要遁去时,让他先到旧院与李香君别过,说一声“有你师父作伴,下官便要出京了”,也是合情合理。可以说,是色部归属决定了杨文骢在剧中的人生走向。

二、双线结构之推进

从高明的《琵琶记》始,主-合-离-合的戏剧结构模式形成,生为主,旦为合,生、旦相合之后,因外力而分离,最终生旦团圆为夫妇。③在“离”的阶段,生、旦各自一条线,此为离合框架下的双线并行结构。虽然双线发展,却终不脱生旦离合之一事,头绪仅此一端。而《桃花扇》在生旦离合线之外,另增南明兴亡一线,头绪有二,二线并重,这便与南戏及明传奇的结构有了极大差异,也不符合戏曲大家李渔提出的“立主脑”“减头绪”的原则。如何处理情爱线与政治线的关系,如何写政治斗争而不离演绎儿女之情的传奇本色,《纲领》实际上即是孔尚任对此类问题的思考结果,他以此直观地向我们展示并强调他独特的处理方式。

《浣纱记》虽说已经构成两线,但是范蠡与西施一线的故事并未充分展开。全剧共45出,第1出《家门》为副末开场,陈述大意,故事始于第2出《游春》。在这一出中,生旦报完家门之后便以纱定情,完成了“合”。其后,第3至21出,除了第9出《捧心》外,全部叙吴越二国之事。《捧心》一出写西施,场上仅有旦脚一人,生旦已“离”,但情爱线的故事并未推进,也没有为故事进展预埋伏笔,整出重心在西施的抒情。22出以下关涉西施的有:第23出《迎施》(22出《访女》为此出作铺垫)、25出《演舞》,西施进入越宫,学习歌舞;第27出《别施》、28出《见王》,西施辞越入吴;30出《采莲》、34出《思忆》,西施受宠于夫差,却思念越国。44出《治定》、45出《泛湖》,勾践命范蠡带回西施,二人归隐湖上,生旦在最后两出中完成了“合”。虽然22出以后,旦的戏份明显增多,但基本不涉及她与范蠡的情爱,生旦无故事。从生这一方面来说,范蠡的行动除了开始的定情与结束的泛湖之外,都属于吴越争霸这一条线。西施、范蠡二人完全融入了吴越国事之中,于生旦一线缺乏推进,所以很难说这是真正的离合与兴亡双线结构。

对比之下,便可看出《桃花扇》的不同之处。全剧共44出,主体40出,附加4出。所谓附加,上半部开始有试1出,结尾有闰20出;下半部前有加21出,后有续40出。试一出《先声》与加21出《孤吟》皆为副末开台,概括家门大意;闰20出《闲话》的作用全在布局,原锦衣卫堂官张薇至南京,拟建水陆道场追荐帝后,遇蓝瑛,有搭醮之邀,为结尾栖霞山之“合”埋下伏笔;续40出《余韵》为老赞礼与张道士总结兴亡。在主体部分,生旦离合线(以A线称之)和南明兴亡线(以B线称之)交叉推进:

第1、2出《听稗》《传歌》:生旦冲场——A线

第3、4出《哄丁》《侦戏》:复社成员对阮大铖的羞辱与批评,同时又是阮大铖想要通过助奁拉拢侯方域的起因,直接促成“合”——B线兼及A线

第5、6出《访翠》《眠香》:生旦合——A线

第7、8出《却奁》《闹榭》:生旦与阮大铖的矛盾展开——A线兼及B线

第9、10出《抚兵》《修札》:左良玉安抚饥兵,允诺移兵南京,杨文骢请侯方域修书劝阻——B线

第11、12出《投辕》《辞院》:柳敬亭赴左军营递书,阮大铖诬陷侯方域私通左兵欲为内应,侯逃至史可法处,生旦离——B线兼及A线

第13、14、15、16出《哭主》《阻奸》《迎驾》《设朝》:崇祯自尽,史可法拒绝马、阮迎立福王之议,马、阮终迎福王成立南明小朝廷——B线

第17出《拒媒》——A线(旦)

第18、19、20出《争位》《和战》《移防》:江北四镇生隙,史可法将高杰调任河防,命侯方域随同高前往——B线

第21、22、23、24、25出《媚座》《守楼》《寄扇》《骂筵》《选优》:阮大铖挑唆马士英派人强娶李香君;李香君不从,血溅定情扇,李贞丽替嫁;杨文骢点染成桃花扇,李香君托苏昆生送扇与侯方域;内廷教演新戏,马士英命拿艺人与官妓,李香君痛骂马、阮;阮大铖报复李香君,定其为丑角——A线(旦)

第26、27出《赚将》《逢舟》:高杰被杀,侯方域离开;苏昆生被乱兵推入水中,为李贞丽所救,又与侯方域相遇——B线而兼A线

第28、29、30出《题画》《逮社》《归山》:侯方域回南京寻李,阮大铖搜捕复社人物,于书肆抓走侯、吴、陈,审案官员张薇带着案件的关键人物书肆主人蔡益所归隐——A线兼及B线

第31、32、33、34出《草檄》《拜坛》《会狱》《截矶》:苏昆生因侯方域被抓,至左良玉军中求救,左草檄文讨伐马阮,柳敬亭代送檄文;马士英调遣三镇兵马拦截左军,将柳投于狱中,陈、吴、侯与柳狱中相会;左良玉与巡抚黄澍、总督袁继成共同举兵,黄得功奉马、阮之命截杀于板矶,败左军,左良玉亡——B线

第35出《誓师》:史可法收拾军心——B线

第36出《逃难》:扬州城破,南明君臣等各自逃难,李香君、苏昆生、蓝瑛结伴去栖霞山——B线兼A线

第37、38出《劫宝》《沉江》:福王逃至黄得功处,为叛将劫走,黄自杀;史可法逃出扬州,了解南京情况后,沉江自杀——B线

第39、40出《栖真》《入道》:侯、李相遇于栖霞山,为张道士喝破儿女之情,双双入道——A线

从A线来说,上本1至6出是生旦相合阶段,第7出起生旦相离,下本则是由离趋合。从B线来说,上本写到左兵躁动、迎立福王、四镇生隙,以高杰移防、矛盾暂缓为“小收煞”。下本则是左良玉举兵,三镇拦截致使江北空虚,史可法兵败自杀,南明灭亡。A、B两线并行而时时交织,构成网状结构,两线得以交织的核心节点则是侯方域在B线的活动。B线共计23出,具体而言,又有南明朝廷、左良玉、史可法、江北四镇四条支线,分别以B1、B2、B3、B4代之,侯方域的人际网络及活动范围能够与四条支线全部发生交集。他的复社成员身份,可以引出与马、阮的斗争,从而牵动B1线;侯方域之父与左良玉有旧,故左良玉欲移兵东下时,侯方域能够代父作书予以劝阻,从而与B2线交集;侯方域遭阮大铖陷害时,逃到其父门生史可法处躲避,与B3线发生关联;四镇内讧,史可法将高杰调任河防,因侯方域家在河南,遂命其同往,与B4线发生关联;高杰被杀后,侯方域离开军营,于舟中巧遇来此寻他而遭遇乱兵的苏昆生,于是B线顺利过渡至A线。又因侯方域被抓,苏昆生向左良玉求救,引发左讨伐马、阮,再次回到B2线。全剧B线之事除了第35、37、38出之外,都与侯方域有关。若再进一步,从A线生旦故事的角度考察B线上虽与侯方域相关,但相对独立于生旦离合的内容,则有第13-16、第18-20、第31-35、第37-38,共14出。亦即全剧主体40出,可融入生旦线的有26出,较之《浣纱记》的生旦线缺少内容,《桃花扇》的生旦故事可谓饱满。B线也有自己独立的内容与核心人物,如前辈学者所言,“《桃花扇》虽说以侯方域为主人公,作为骨子的亡明痛史,却由史可法为主人公”④,故B线并未完全消融在生旦故事中,而A线又足以支撑住B线。这是真正的双线结构,双线并行而又高度相关,一线的人与事基本能对另一线形成影响和助推作用。当然,从结构上看,A线是中心;从作者的情思寄托看,B线才是核心。孔尚任恐人不明,反复阐述其意:“《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⑤也就是说,B线是里,A线是表;B线是作者所欲传者,A线则是使之成为传奇而可传者。

在上文提及的涉及政治、历史的三类传奇中,《长生殿》相当于《桃花扇》的A线,《清忠谱》相当于《桃花扇》的B线,孔尚任以44出的篇幅容纳两条线的内容,还要顾及脚色的调配,不能不说是匠心巧运。

三、脚色配置

一般而言,传奇的脚色使用“大多以生、旦二脚的离合线为戏剧结构的中心,其他各脚主要是依附生、旦二脚而行动或间隔、穿插于生、旦二脚之间”⑥,《桃花扇》的双线结构拓展了戏剧的内容与深度,造成的不便则是因剧中人物过多而造成生、旦、净、末、丑脚色安排穿插的难度,这便需要考察《桃花扇》是否遵循了脚色制的使用规范。

李斗《扬州画舫録》卷五云:“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脚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脚色;打诨一人,谓之杂。此江湖十二脚色,元院本旧制也。”这是最全的脚色配置。《桃花扇》中的男脚色为以小生易老生,又增加一个末,共生、小生、外、末、副末、净、副净、丑八人。女脚色则无贴旦,仅旦、小旦、老旦三人。剧中也有杂,但只是充看当各种杂役,并不负责打诨,并不能算是一色,故该剧动用了11色,并未超过戏班的最高配置。除了生、旦、副末始终不曾兼扮,其他脚色皆要改扮、兼扮戏中人物,而男脚色改扮、兼扮的人物数量明显多于女脚色。男脚色中,丑扮演15人,副净扮14人,净扮12人,小生与末各扮9人,外扮8人;女脚色中,小旦扮4人,老旦3人。这些数字中,书僮、家将、将领、姬妾、长班、太监、从人、差役、书办等各种跑龙套的人物占了多数,如果去除这些没有多少戏份的人物,仅孔尚任在《桃花扇纲领》中列出的30人,亦即进入情节的人物,则每个脚色的兼扮情况如下:

戏中女性人物少,故女脚色兼扮较少,而男脚色兼扮人物的数量皆为4名,非常均衡。这意味着脚色之间分工合理,没有劳逸不均,其背后则是对人物与脚色出场次序的精心布置,而人物出场又由情节发展决定,所以情节、结构、脚色分工环环相扣,皆是作者巧妙安排、精雕细琢的结果。

?

因双线结构而来的出场人物众多对戏班的脚色配置自然要求较高,但康熙时文人家班盛行,增加脚色与演员人数并不如职业戏班那样有经济上的诸多顾虑。《桃花扇》在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柟家首演,李柟所请之金斗班为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的家班,“一时翰部台垣,群公咸集,让东塘独居上座”,《桃花扇》名声大振,流传不衰,“今勾栏部以《桃花扇》与《长生殿》并行,罕有不习洪、孔两家之传奇者,三十余年矣”⑦,几乎成为清初戏班的必习剧目。能流行数十年,可见其双线结构并未对演出造成不利影响。

《桃花扇》的人事并非“全无假借”,已上文杨文骢之例。假借之事不止一端,这些改动既受人物在双线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影响,也有脚色安排的考虑。依然以杨文骢为例,他周旋于马、阮与侯、李之间,是剧中重要人物,而史料所载为阮大铖拉拢侯方域者,乃一王姓将军。侯方域初至金陵,阮大铖“乃遣其所善王将军者,日载酒奏伎与朝宗游。久益讶之,屏人问将军,乃以光禄愿纳交于公子对。朝宗意颇动,而社中人龂持之,香君亦素薄怀宁,弗乐也。朝宗卒谢绝之,大铖益沮丧,遂为甲申、乙酉报复之张本矣。是役也,诸家之书不载年月,而王将军一事遂为孔东塘《桃花扇·却奁》一剧之蓝本”,此乃“传奇之体,装点排场,巧配脚色”⑧。杨文骢为马士英妹夫,长于绘画,吴伟业《画中九友歌》将其与董其昌、程嘉燧、王时敏、王鉴等八人并列。作为马士英的姻亲,他能够依违于马阮之间,而画家身份又使他成为将扇上血迹点染为桃花之最佳人选,所以,他在剧中的地位不可或缺。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说,固然适于将王、杨合而为一;而从脚色制来看,更不可能另外添设王将军一人,孔尚任在创作中不可能不顾及到脚色的限制。

《桃花扇》的双线结构未见得与舞台演出存在冲突,多种改编本“轻描淡写了亡明痛史”,“浓抹重涂着侯李姻缘”⑨,也许只是对读者趣味与欣赏习惯的迁就,并不能作为原著不适合演出的证据。就如与孔尚任合作《小忽雷》传奇的顾彩,曾将此剧改为《南桃花扇》,“令生旦当场团圆,以快观者之目”⑩,生旦团圆是传奇体制,也是观众趣味,但团圆与否也许关系着演出效果,却于演出无妨。双线结构形成所指与能指的关系,既使生旦离合具有了丰厚的历史感,也遵循着脚色制规范而未对演出造成不便,是一次成功的创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①梁廷柟《曲话》卷三[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71页。

②[清]包世臣《书桃花扇传奇后》[M],《艺舟双辑·论文》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40页。

③洛地《戏曲与浙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289页。

④⑨董每戡《五大名剧论·桃花扇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72页,第502页。

⑤孔尚任《桃花扇小识》[M],《桃花扇》卷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⑥解玉峰《戏文之结构及其变迁》[J],《文化遗产》,2013年第2期。

⑦金埴《不下带编》卷二[M],清稿本。

⑧夏夑《吴次尾先生年谱》(崇祯十二年条)[M],清刻本。

⑩孔尚任《桃花扇本末》[M],《桃花扇》卷首。

猜你喜欢

侯方域李香君孔尚任
桃花扇
“抉心呕成”还是“画其轮廓”?
——从《桃花扇》序文看孔尚任创作心境的变化
桃花扇
孔尚任:我和清朝隔着一曲《桃花扇》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侯李爱情书写
近四十年侯方域研究现状
孔尚任《桃花扇》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浅析《桃花扇》的悲剧性
桃花扇落,几层妆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侯方域诗歌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