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鉴别诊断良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6-11-01周金泉
周金泉
·影像医学·
CT和MRI鉴别诊断良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价值分析
周金泉
目的:探讨CT、MRI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胆道梗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胆道梗阻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入院均采取腹部CT平扫+增强检查,同时辅以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胆系水成像。对比分析患者CT及MRI诊断准确性及相关病灶的定位与定性指标数据。结果:CT与MRI在患者病灶定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的良恶性定性及诊断准确率方面,CT的诊断准确率为78.1%,MRI为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胆管扩张、双管征及实质性肿瘤和肿大淋巴结的敏感性MRI与CT均能达到100%。结论:CT、MRI应用于临床胆道梗阻的良恶性诊断各有优劣,两者相互结合,会有理想的诊断结果。
胆道梗阻;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胆道梗阻是临床常见的胆汁通过障碍性胆道系统疾病,易累及胰腺、肝内外胆管、十二指肠及其四周组织。由于疾病解剖关系极其复杂,术前诊断难度大,因此术前病灶的定位与定性对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健康安全及预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及检查多采取彩超、CT与MRI等医学影像方法,由于彩超适于患者初步筛查,检查无创伤,操作简单快捷,临床应用广泛。但超声对于除胆道结石梗阻外其他原因所致胆道梗阻定性准确性不高,而采用CT、MRI扫描,不仅节省了患者的诊疗时间,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有效性及准确性,为患者的积极有效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2]。本文就CT及MRI在胆道梗阻良恶性判断的准确性及价值作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胆道梗阻患者128例,均进行MRI与CT检查,其中男72例,女56例,年龄20~7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内科学》及胆道梗阻良恶性的判定标准和相关疾病诊断的病理检验标准[2]。经手术及相关病理检查,良性69例(包括胆道结石38例,胆管炎性狭窄13例,胆管囊肿4例,肿块性胰腺炎14例),恶性59例(包括胆囊癌23例,胆管癌25例,壶腹癌6例,胰头癌5例);病灶分别定位于壶腹段、肝门段、胰腺上段、胰腺段。所有资料均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获得;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试验并签署相关同意知情书[3-4]。
1.2方法CT检查:选用PHILIPS 16排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患者需禁食6 h后行CT扫描,检查前15~30 min饮用800~1 000 mL温开水,并指导患者进行相关呼吸训练;扫描范围自肝顶部至十二指肠水平部以下,先进行常规平扫,然后自以肘正中静脉2.5~3.0 mL/s注射碘佛醇注射液,采用弹丸式注射50~75 mL或快速点滴100~150 mL,剂量通常不超过150 mL,患者吸气后屏气,进行25~35 s的动脉期扫描,60~70 s的静脉期扫描,180 s后进入扫描延迟期;CT增强扫描的相关参数为:层厚为2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2 mA,矩阵256×256,螺距为1,间隔为2 mm。MRI:平扫,轴位T1WI、T2WI,压脂T2WI,冠状位T2WI;增强扫描:LAVA-XV-动态。采用常规SE序列T1W1和T2W1横断面扫描,冠状面的自旋回波快速序列扫描,扫描相关参数设定为:重复时间为7 226 ms,视野范围为30~32 cm,层厚4 mm,无层间隔,成像时间2~4 min;自旋回波序列快速扫描的单次激发参数设定为:重复时间6 000 ms,视野划定38~42 cm,层厚80 mm,矩阵384×384。增强扫描以2.5~3.0 mL/s的速度对患者进行钆喷酸葡胺(二乙酸三胺五乙酸钆双葡甲胺)注射液肘静脉注射,成人按体质量一次0.2 mL/kg(或0.1 mmol/kg)静脉注射,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LAVA)。选取2名资深影像科医生组成分析小组,对参与实验的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给予诊断评估,分析患者梗阻病灶的位置与良恶性,具体诊断结果以手术及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并与分析结果进行对照。
1.3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χ2检验。
2 结果
2.1患者定位准确性比较经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CT与MRI患者病灶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5.3%与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与MRI检查患者病灶定位准确率比较(n)
2.2患者梗阻良恶性准确率比较经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对于病灶良恶性的诊断,MRI的诊断准确率达91.4%,高于CT的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CT与MRI检查患者病灶良恶性准确率比较(n)
2.3患者MRI与CT的检查敏感性比较对于胆管扩张、双管征及实质性肿瘤和肿大淋巴结疾病的检查敏感性,MRI与CT均高达100%。
3 讨论
胆道梗阻具有一定程度的致死风险,及时有效的手术不仅可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还可改善患者的预后[5]。研究[6-9]显示,有效的术前诊断不但节省患者的诊疗时间,减小治疗难度,还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手术过程中对于病灶的探查时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对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以往临床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多用超声检查,但其只产生切面图像,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病灶及周围组织;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及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TC)的检查技术具创伤性,操作复杂,检查安全性低,极易失败,其应用受到限制[10]。CT与MRI方便、快捷、无创,而且所耗时间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不仅可以获得分辨率较高的横断面图像,还可以根据容积数据进行相关的多平面重建,且重建图像质量较高,甚至可进行任意角度的曲面重建[11],因此CT图像对于患者胆管壁及胆管内部腔隙的具体情况可以清晰显示,有利于对病灶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进行准确评估。对于胆结石患者,CT扫描部分显示为等、低密度,不易发觉,而MRI方法可以清晰显示,并可将胆系病理及解剖清楚地勾画出来,并进行良恶性的区分,该方法无创伤性,无辐射,操作安全简便,成功率较高,MRI平扫及动态增强结合胆系水成像,对于胆管系统的延续性及整体性进行清晰显示,胆道肿瘤性病变引起的梗阻及胆管炎性狭窄的显示,对比效果明显,观察视野开阔,病灶直观,为疾病的诊治及术后评估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12]。
本研究结果显示,CT与MRI均能准确定位病灶,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疾病良恶性的诊断准确性,CT为78.1%,低于MRI的91.4%(P<0.01);对于胆管扩张、双管征及实质性肿瘤和肿大淋巴结疾病的检查敏感性,MRI与CT均高达100%。
MRI与CT虽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但仍有缺陷存在,CT对胆管内微小的或者泥沙样的结石不能够很好地检出,并且对于壶腹癌及十二指肠乳头区的炎症具有较大检出难度,而当患者胆汁成分复杂、胆汁稀少或者胆囊萎缩时,MRI检查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同时具有大量腹水的患者MRI检查效果也不理想。总之,CT、MRI应用于胆道梗阻的良恶性判断各有优缺点,临床应用可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可使诊断效果更加理想。
[1]黎永滨,王成林,谢婷婷.良恶性胆道梗阻的CT、MRI诊断(附65例病例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1):57.
[2]孙永峰.多排螺旋CT、MRI在诊断胆道梗阻性病变中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10):73.
[3]伊东升,孙新海,翟宁.胆道梗阻病变的CT、MRI影像学诊断(附94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9):1555.
[4]王灵杰,张瑞平,姜增誉.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现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3):73.
[5]韩华波,夏亚兰.胆管癌的MRCP诊断价值[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2,25(1):33.
[6]胡小红,王成林,刘鹏程,等.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J].中国CT与MRI杂志,2012,10(6):76.
[7]喻奇志,于小平,段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特征及病理对比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43.
[8]许春苗,曲金荣,李辛,等.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征像CT和病理的对照[J].实用放射学,2013,29(2):564.
[9]殷小平,梁广路,田笑,等.多层螺旋CT对胰腺实性一假乳头状瘤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80.
[10]KIMURAY Y,AMASHITA Y,MIKAMI S,etal.Eosinophilic cholangitis from almost normalappearance to the bile ductsclerosis similar to primarysclerosing cholangitis[J].Nihon Shokakibyo Gakkai Zasshi,2013,110(2):271.
[11]黎永滨,王成林,谢婷婷,等.良恶性胆道梗阻的CT、MRI诊断(附65例病例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 11(1):57.
[12]孙永峰.多排螺旋CT、MRI在诊断胆道梗阻性病变中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13(10):73.
(本文编辑周洋)
2016-02-26
单位] 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州民族医院 医学影像科,445000
[作者简介] 周金泉(1964-),男,主治医师.
1000-2200(2016)09-1240-03
R 575.63
ADOI: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