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们出发

2016-10-29丁雄鹰

江苏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教者语文课程建构

丁雄鹰

打破语文课堂上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屏障,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语文,就成了广阔而丰富的原野,远方的开阔处,就是学生要去的地方。

语文,为孩子们而来。语文学习,让孩子们始终在出发!

语文学习是一次美妙的旅行,是旅行就有出发点。同样,要让学习真正发生,就要知道学生在哪里?起点是什么?这就是学生的已知点。

有些课堂看似热闹非凡,设计也浑然天成,但教学的内容只是在重复学生的“已知”,除了让听课老师听个热闹,其余的就什么也没留下。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也是在浪费青春年华。对无知领域的好奇,才能真正促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激情,并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便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确定学生的“已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由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体验,走进一个个“未知”,学生眼里才会出现一次次惊喜的闪亮,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知道了学生在哪里,那么学生又要去哪里呢?自然,学生应该走向语文更宽处。这种“走向”的状态就是学习真正发生着的当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让不同学生都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风景,都有自己可以去的地方。打破语文课堂上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屏障,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语文,就成了广阔而丰富的原野,远方的开阔处,就是学生要去的地方。

从“已知”到“未知”,学生如何去呢?“怎么去”是学习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保障。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有效的方法。首先教者要根据文本特点,从“趣”入手,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燃烧点,学习就会成为他们探究的对象。而在这种探究中,不仅仅是学到了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学到的,这是兴趣之后的“理性”,是知识背后的方法,是学生应该逐渐完善的思维品质。

学生“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对这三者进行意义建构,教者才能清晰地思辨自己的课堂是否让学习真正发生了,学生才能在课堂内真正意义上学有所得。

猜你喜欢

教者语文课程建构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建构游戏玩不够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