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中“巴不得”与“恨不得”的比较教学
2016-10-26张晓东古芳瑜
张晓东,古芳瑜
对外汉语中“巴不得”与“恨不得”的比较教学
张晓东,古芳瑜
“巴不得”与“恨不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是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时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词。二者都有“迫切希望”的意义,但是“巴不得”往往表达的是希望可能发生的情况,而“恨不得”更倾向于对既定事实相反方面的希望。本文将从语义、感情色彩、语法三个角度来分析其中的差异,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巴不得;恨不得;语义;感情色彩;语法;对外汉语教学
“巴不得”与“恨不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中比较容易把它们混淆,所以如何正确使用“巴不得”与“恨不得”成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难点。首先,从形式上看,“恨不得”与“巴不得”都是三音节词,且都由一个单音节动词加“不得”构成;在语义上,二者都是用来表达一种迫切的希望,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最后,在语法功能上,二者都可以做谓语,后接动词性短语。
虽然“巴不得”与“恨不得”都可以在相同的句式中出现,表达相同的迫切情感,但二者在语义、感情色彩、语法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来分析他们的差异之处,并且为对外汉语中二者的教学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巴不得”与“恨不得”的语义差别
(一)相同义素
1.“巴不得”与“恨不得”都是用来表达迫切希望的意义,[±迫切希望]就是他们的共同义素,那么是否可以在语言表达中将“巴不得”或“恨不得”换成“迫切希望”呢?相对的,是否只要是表达“希望”的意义都可以替换成“巴不得”与“恨不得”呢?
(1)我巴不得可以唱首歌给你,作为你的生日礼物。
(2)比赛那天我恨不得能画好这幅画。
(3)特鲁西埃信心十足巴不得世界杯早日开球
(4)其实,他恨不得让你坐电话线过去帮他解除困难。
从语义上来看,例句似乎没有什么毛病,都表示“迫切希望”做某事或对某事的成功充满希望,但细细品味就会觉得有些别扭,如果将前两个例句中的“巴不得”与“恨不得”换成“希望”似乎更恰当。
这样看来“希望”既可以表达愿望或目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成,也可以是借助外力而实现。而“巴不得”与“恨不得”往往只能表达愿望或目的借助外界力量、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实现的,所以可以将二者的义素归纳为:
希望[±自主]
巴不得/恨不得[-自主]
上面的例句中,“唱歌”和“画好画”都是自主行为,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例句中“巴不得”与“恨不得”表达不准确。对二者[-自主]义素的分析,有利于外国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这两个词与“希望”之间的区别,在造句中避免出现用词不恰当的情况。再者,比较是同中求异,只有在分析了二者的相同之处再做差异比较才更有意义。
(二)不同义素
将“巴不得”与“恨不得”的语义拆分开来:“巴不得”中的“巴”意义为“企盼、盼望”,“不得”作为“巴”的补语与“巴”凝固为一个词,事实上并没有实际意义,“巴不得x”整体可以理解为“盼望、希望x”;“恨不得”中的“恨”意义为“悔恨”“不称心”,“不得”与后面的宾语结合更紧密,“不得x”整体作为“恨”的宾语,“恨不得x”可以理解为“怨恨、悔恨x不能得以实现”。
(1)不过战士们早就等着打了,他们恨不得把敌人一口吞下。
(2)我十分勉强地应了他一句,巴不得能早点把他打发走。
(3)有时,折下一些来,自私地插在大大小小的瓶里,轻淡的微黄的玫瑰花之香,与美人蕉的滟红,真使客厅生色,恨不得多几个人来赏玩。
(4)周局长正巴不得如此,立即招手唤来两名护士,搀着第一夫人就走。
(5)那土在水里浸泡了那么多日子,变得如同散了团的豆腐渣似的,他却使劲攥着、攥着,恨不得一口气把湿土攥干了才好。
(6)我真巴不得立刻见到你。
“巴不得”所表达的事情往往是有可能发生或已经成为现实,且该事情的发生是符合说话人的意愿的。而“恨不得”与“巴不得”正相反,它所表达的事情往往是不可能发生的,也永远不会成为现实,并且所表达的现实情况一般不符合说话人的意愿。
若将以上义素的分析列表,则一目了然,对比鲜明,很容易抓住知识的重点。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这种形式为学生呈现语言知识点,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二者的差别。
巴不得+迫切希望-自主+可能+实现+合意恨不得+迫切希望-自主-可能-实现-合意
在极少数情况下“巴不得”也可以用于表示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但是“巴不得”与“恨不得”都表示此意义时,二者的区别仅是“恨不得”的语气要更加强烈一些。
二、“巴不得”与“恨不得”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巴不得”与“恨不得”都是表达强烈的盼望之情,但是由于“巴不得”所希望的是可能发生而且符合说话人意愿的情况,所以它往往表达的是一种善意的期盼,含有褒义色彩。
(1)他很爱孙氏,她见多识广,关心人关心在实处,巴不得她成天跟自己在一起,遇事帮忙拿主见。
(2)打那时候起,刘邦的军队在关中的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印象,人们都巴不得刘邦能留在关中做王。
“恨不得”的意义为“怨恨某事不能实现”,迫切盼望之外表达的是一种“怨恨”和“不满”,所以在感情色彩上多呈现出的是贬义色彩,由此“恨不得”后面使用消极意义的动词情况就比较多。
但是在词汇的使用过程中,偶尔也会出现“恨不得”中“恨”的意义弱化,即“怨恨”的意义减少,而“盼望”的意义增加,那么这个时候“恨不得”在句子中的意思与“巴不得”的意义相近,“恨不得”也含有褒义色彩。
(1)一手插在衣袋里,恨不得把那封信撕成粉碎;他觉得它是他平生最大耻辱的痕迹,有它在,他就无面见人。
(2)恨不得将弥漫在四周的所有美色与香气,都收摄到自己的眼睛和胸腔之中。
例(1)中这封信成为他的耻辱,所以对这封信的怨恨和不满就用“恨不得”来表达,那么“撕成粉碎”也是一个表达消极意义的词。然而在例(2)中,“恨不得”表达的却是对“美色与香气”的喜欢,也就是对它们的企盼,表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意义,这里面的“恨不得”可以换成“巴不得”。所以二者的感情色彩区别可以归纳如下:
巴不得恨不得感情色彩褒义贬义(极少褒义)
三、“巴不得”与“恨不得”的语法差异
“巴不得”与“恨不得”虽然都可以做谓语,后面都可以带动词,动词性短语或小句做宾语,但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一)“巴不得”的宾语可以是代词、指量短语
“巴不得”所表达的意愿往往是已经实现或有可能实现的情况,并且符合说话人的意愿,所以可以接代词或指量短语来复指前一句或上文的内容。而“恨不得”没有“可能”“实现”这两个义项,表达的意义往往是与现实情况相反的,所以不能指代前文,不能接代词、指量短语做宾语。
(1)周局长正巴不得如此,立即招手唤来两名护士,搀着第一夫人就走。
(2)金珊根巴不得这一句,坐在一把酸枝软垫椅子上,看六婶抖开一条顾绣粉红缎被,只闻到一阵甜甜的媚香;又见她把一对鸳鸯枕头并排安放,心中不禁飘飘然。
“巴不得”后面也有极少情况接名词做宾语,表达对一种事物或情况的企盼,如:孩子们就巴不得落雨天,阴云漫漫几个雨点已使他们的灵魂得到了滋润,一旦大雨滂沱,他们当然要乐得发狂。
(二)“巴不得”的宾语可以用否定式,“恨不得”不可
(1)我巴不得不去那荒山野岭的地方。
(2)她巴不得不听你说这些话。
“恨不得”的宾语用否定形式时,一般会与“连……都/也……”这一格式连用。
(3)我恨不得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想见了。
(三)“巴不得”可以做定语,“恨不得”不可
“巴不得”在做定语时,直接加“的”修饰名词,并常有“是”一起出现,组成“是……巴不得的……”,表达这件事情正是主语所企盼的,是希望能够发生的;而“恨不得”由于表达的意义与现实相反,并且带有“怨恨、不满”的情感,所以一般不可以做定语来表达“强烈的企盼”。
(1)现在金旺回去跟她说要斗小芹,这才是巴不得的机会,丢下活计,马上就去布置。
(2)穆青跟素荷的关系这么好,这么久,好像也没有一个适当的契机欣赏到这些画,如今有幸目睹,当然是巴不得的事,便与他们两人一幅一幅地品味。
(四)巴不得可以单独成句,“恨不得”不可
“巴不得”中的“不得”作为“巴”的补语并没有实际意义,“巴不得”的整体意义就是“迫切盼望”,在语义上自足,可以独立成句或单独做谓语。而“恨不得”的“不得”则跟后面的宾语联系更紧密,组合在一起的意义为“怨恨某件事不能成立或发生”,在语义上不自足,后面要有宾语也就是不能发生的事件。所以说“巴不得”可以单独成句,而“恨不得”不可以。
(1)小不高兴正巴不得哩,这一下就高兴多了。
(2)蒋母王采玉望子成龙心切,见儿子好学求进,当然是巴不得的,于是遍访四乡名师,托亲求友,为儿子的功名前程不遗余力地奔走。
(3)—今天晚上没有事,和我一起去看电影吧。
—好啊,巴不得呢!
根据上面对“巴不得”与“恨不得”二者的语法比较,可以列对比表格。
谓语宾语否定式做定语接代词、指量短语名词巴不得√√“是……巴不得的……”√√恨不得√与“连……都/也……”连用✕✕✕
四、“巴不得”与“恨不得”的对外汉语教学
以往在进行“巴不得”与“恨不得”的教学中,只是列出二者的意义及用法,并没有将其对比分析。事实上二者无论在含义、感情色彩以及语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先让学生体会二者的相同都表示“希望”的意义,而又与“希望”不完全相同,进而再从语义、语法、色彩等方面逐层剖析,先列举出大量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感觉二者的差异,在比较之后为学生总结出二者的差别,可以采用表格形式,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二者语义、语法等方面的差别,引导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
[1]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张先亮,唐善生.试论“巴不得”与“恨不得”[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6).
[4]盛春丽.“巴不得”和“恨不得”[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1).
[5]吴剑飞,周芬.“巴不得”和“恨不得”的语义和句法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13(1).
责任编辑:郭一鹤
H195
A
1671-6531(2016)09-0052-03
张晓东/长春教育学院助教(吉林长春130061);古芳瑜/长春教育学院助教(吉林长春13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