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制约因素

2016-10-25王雪利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1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知识经济技术创新

摘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之一。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需要建立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弥补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不足、共同参与技术创新的过程和建立互动的分工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缺乏信任、组织文化冲突以及知识外溢风险等因素的制约;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才能保障产学研合作有效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知识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3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面临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企业唯有不断地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并取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包括R&D活动、设计、生产、市场投放以及与此相关的管理活动等的一个完整过程,是各个阶段互动并双向循环的组织化学习过程,是信息流动与企业内外部资源知识的融合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的成效受到知识、技术、资金、人力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几乎没有一家公司有能力提供足够的资源自行完成与公司相关的所有技术研发,大部分的企业必须寻找适当的合作伙伴,加强外部合作以获取所需的外部知识和相关资源。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所需的高素质研发人才、前端研究技术和创新的知识,因此,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之一。

一、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所谓产学研合作,是一种以创新为基础的关系,并由产学研各方共同提供资金、研究、人力、基础设施等资源,形成资源互补与共享,并增进研发和效益最大化。[2]近年来,产学研合作已成为知识经济中最关键的部分,实践证明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最重要的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产学研合作,强调研究成果的共同开发、转化与应用,不再只着重“技术转移”的合作关系,而是期望通过产学研各方共同合作研发的创新过程,创造和获取有益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能力和知识,并据此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

1.建立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

在传统的体制下,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关系不紧密,企业中的科研机构所占的比例很少,而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更是缺乏相互沟通和了解,企业大多采取自行研发模式,这种研发模式,较欠缺革新式创新能力,且不易与新科技快速结合,使得企业技术创新很大程度局限在既有技术上的补漏、修复和完善,难以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和现代体制的条件下,学术界各种活动与产业需求形成了更为密切的结合。学术界为了争取更多研究资源,走入企业,掌握技术创新需求动态,并加强应用研究或技术发展的能力;同时,企业有效运用学术界充沛的科技力量与企业研发相结合,将学术界的新概念、新方法、科技信息等提供到企业产品及工艺技术创新过程中,并不断培养和优化企业内部的技术人才和资源,始终保持对企业外部环境的知识获取,从而将此打造成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可见,产学研的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着共同合作的必然诉求。这种合作的共同诉求,使得产学研各方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密切互动的伙伴关系。

然而,产学研各方在合作过程中的关注点是有所差别的,产学研三者各有不同的目的。生产部门与学、研相联系是为了引进科技成果和高级专门人才,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科研部门与产、学相联系是为了把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服务于教育,实现科研价值的回归;学校部门与产、研相联系是为了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为人才培养服务。[3]因此,在产学研的伙伴关系中,在满足各方共同诉求的同时,也需要满足各方特点的目的和需求,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

2.弥补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不足

技术创新是知识、技术、资金、人力和设备等众多因素构成的系统性活动。如果缺乏内外部资源的合作,容易出现资源不足:缺乏对新的科研知识、先进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无法适应科技和市场快速发展与变化;缺乏技术研发的后备人员,难以维持不断的创新需求;缺乏研究经费,难以支撑多项技术研发;等等。

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教学、科研、产业各方在企业技术创新中扮演着不同的关键角色。从教学角度看,教学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向企业输送人才,帮助企业培训人员,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所需的人才力量,并保证企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培育和提升。从科研角度看,科研主要致力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创造,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研究成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所需的新型研究成果、新的科学技术,并提供主要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从产业角度看,企业从教学和科研渠道获得人才与成果的支持,利用自己的设备、资金、管理优势进行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新产品开发和改良生产工艺,并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供市场竞争信息、技术创新需求以及产业经验。可见,通过产学研的合作,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技术、人力等资源不足将得到弥补,同时教学科研中的资金和设备等不足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

3.共同参与技术创新的过程

产学研合作是共同参与研发的创新过程。主要体现为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共同制定创新计划。学术基础研究的创新知识、创意及概念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但产学研各方背景、组织文化不同,需要通过产学研各方共同讨论、研究确定最终的研究计划和项目,才能有效归集各方的研究兴趣、研究目的及范畴,同时将企业需要的创新技术渗透到合作研究计划中。二是,共同培养产学研各方的研究人才。保证研究计划的执行,促成学术界的研发创新知识有效流动至产业界。三是,参与创新过程的产学研各方需在研发过程中全程积极参与,不是被动等待最后研发成果的技术转移。

与以往着重“技术转移”的合作关系不同,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更强调互动的“知识转移”学习关系,旨在共同创造有益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的知识,在产学研合作伙伴之间将实现个人间、个人与组织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并在企业内部进行有效地知识吸收和应用,形成一个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知识的创造、转移和转化的循环递进过程。

4.建立互动的分工合作

产学研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时,要共同参与研发、共同创造知识,也要分工合作,各尽所长。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产业技术本身动态及变化性的影响,产学研各方将进行不同模式的分工研发。主要的分工方式有以下两种:

一是按产业链分工合作。由于既有技术的动态及市场变化不是十分剧烈,并且技术研发所运用的基础科学较为成熟且产品也已定型。在一般情况下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机会较少,其技术创新主要是在改善既有产品及工艺创新方面,并且着重在参与者亲身的观察与实习,经由这种过程来获得知识的传递及经验的累积。需要经过一点一滴较长期的改善与累积,似乎无法期望借着一次研发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因此,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通常是将学术界研究成果和新科技融入一般产业中,以提升既有技术的创新层次,产学研合作伙伴将采取产业链分工研发模式(如图1所示)。这种分工模式将有利于产学研各方对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创造出既有技术所需的新知识、新信息。

二是按项目分工合作。新领域的技术创新具有更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此类型的研发着重在有效运用新构想或发明。新兴科技的研发可运用不同基础科学原理进行,而研发创新所获得的知识和技术也较容易通过文件、信息的交换或交谈来表达或传递。另外,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动态的快速变化,使得技术创新的研发周期被缩短,但新兴领域的技术创新仍需历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设计→工艺技术→生产技术”等研究发展过程,而这些发展过程彼此之间的界线却愈来愈模糊。因此,为了适应市场快速变化及研发周期的压缩,产学研合作采取按项目分工研发的模式(如图2所示)来进行新兴领域的技术创新。这种分工模式将有利于产学研各方聚焦从基础研究直至生产技术开发和研究的整个技术创新过程,有利于快速而有效地推动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二、产学研合作的制约因素

当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时,产学研合作的制约因素将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成本及其收益。这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产学研各方的缺乏信任、组织文化冲突以及知识外溢风险。

1.缺乏信任

合作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合作双方缺乏信任。信任虽然是源自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直觉上是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但是许多管理学者主张将人际间的信任扩大到组织层次,将更有助于解释组织间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合作行为。[4]组织信任是一个组织对联盟伙伴的能力与动机有信心,认为它可为组织创造正面的结果。[5]具有信任的联盟关系带有高度的价值,联盟各方都希望得到彼此的承诺和贡献。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联盟,信任是其取得成功的基石。产学研合作各方为企业技术创新这个共同目标而努力,所重视的是合作伙伴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产学研对合作方案的承诺与贡献。产学研合作伙伴需要先有信任,没有信任做基础就谈不上合作与联盟。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共同研发、共同创造,并有效地实现知识转移,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

2.组织文化冲突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可以形成组织成员的规范与预期,如果合作伙伴之间缺乏相容的文化与价值观,成员之间的预期与信任就不可能实现,因而会导致合作伙伴之间的冲突。[6]

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都有自身的价值标准与行为准则,存在着不同的组织文化。这些不同的组织文化会在合作中产生冲突和矛盾,组织文化上的冲突可能会表现为文化的不相容和文化上相容性的冲突。文化的不相容是由于两个组织的管理风格、行为准则完全地出现相反的两种趋势而导致的,而文化上相容性的冲突是指虽然合作各方在价值观、价值准则上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具体的外在表现存在差异而导致冲突。当合作中出现文化冲突时,产学研各方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采取一些有利于自身而不利于其他合作伙伴的行为,另一方面,合作中的冲突和矛盾会降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感,降低协同效应,甚至导致合作走向解体。

3.知识外溢风险

知识外溢风险指组织的核心能力或核心技术被合作伙伴单方占用或者泄漏的可能性。[7]产学研合作是将各自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而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各方期望从伙伴方学到know-how的知识和能力,也同样给予知识共享的回报。如果合作伙伴中的某一方处于个体利益的考虑,独占或泄漏其他伙伴的专有技术、核心技能,就会导致合作伙伴的利益受到伤害,致使合作关系破裂。即便产学研合作伙伴之间没有出现知识外溢的现象,这种潜在的风险会导致合作各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保护核心能力不致流失,会采取极端的保护措施,出现消极回避合作的整体绩效的行为,不利于维护产学研的长期合作关系。

三、几点建议

第一,明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而建立产学研合作之前,企业必须对自己公司现有的以及未来所需要的技术能力进行战略性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对企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不断进行创造和更新的产学研合作,才能保障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第二,产学研合作以充分沟通、审慎调查为前提。由于企业、教学与科研三方的价值取向和组织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容易出现文化冲突和矛盾。通过充分的沟通、交流和商洽,一方面可以寻求适合与合作的产学研伙伴,及早排除不适宜的合作者,避免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在接触中求同存异,建立合作的信心和彼此之间的信任。

第三,合作各方充分认识知识外溢等合作风险,建立和谐友好的契约关系。采取利益一体化、明确化的契约方式建立产学研合作,如:以产权纽带建立股份制合作;明确研发成果的专利权归属等,既要保障降低知识外溢风险,又要杜绝消极的保护主义行为。

第四,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组织管理。无论是否建立了独立的法人地位,需要采取法人公司管理方式对产学研合作进行组织管理。在计划、领导、激励和控制之下,保障产学研合作有明确的目标、详尽的计划、高效的决策和行动以及对于偏差的快速反应和调整,使得产学研合作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并且系统中的人员能够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任务。

第五,改变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行政职能作用,强调其协调和服务作用。政府介入产学研合作的作用不应该是直接干预或强行撮合产学研合作,而应该为产学研合作营造适宜的软、硬环境。政府应制定法规,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应出台适宜的技术创新政策,鼓励创新活动;培植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促进科研成果产品化、商品化。

参考文献:

[1]张子刚等.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能动效应及其机理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3): 45-48.

[2]OECD Secretariat. Trends in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partnerships [J]. STI Review, 1998, (23): 39-65.

[3]金佩华,楼程富.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初探[J]. 中国高教研究, 2001, (7): 40-41.

[4]Zaheer, A., B. McEvily & V. Perrone. Does trust matter?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on performance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8,9(March /April):141-159.

[5]Sivades, E. & P. R. Dwyer. An examination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new product success in internal and alliance-based processes [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0,64: 31-49.

[6]Stafford, R.E. Using co-operative strategies to make alliances work [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4,27(3):64-74.

[7]Kale, P., H. Singh. & H. Perlmutter. 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 capital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 217-231.

作者简介:王雪利(1972-),女,辽宁朝阳人,汉族,天津海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学博士,经济师。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知识经济技术创新
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改革的策略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大学体育无形资产研究
宿迁市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
瑞典“移动谷”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分析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