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英译中的作者身份建构
2016-10-25王雪玉
摘 要:本文聚焦论文摘要英译的人际修辞特征,通过比较语言学论文摘要英译与汉语摘要原文及英语本族语者论文摘要的语篇结构和词汇语法特征,分析摘要英译的作者身份建构。在宏观层面,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明显受到汉语人际修辞规约的影响,高频使用“引入目的”“描述方法”“陈述结果”三大核心语步凸显作者的“研究者”身份;在微观层面,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受英语本族语者学术文化传统和实践规约影响,多使用“第一人称自指结构”在语篇中自我呈现,多用“论断动词”凸显作者的“论辩者”“阐释者”“评论者”身份。可见,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如同语言使用一般,是不断顺应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及学术社团人际修辞规约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身份建构 学术语篇 语篇结构 自称结构 言说动词
一、引言
在学术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已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言。以英语发表论文、翻译著作、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对非英语国家学者提出新挑战。由于论文摘要是各国读者通过网络检索可获取的主要文献资源(Cargill & OConnor,2009),不少非英语国家学术期刊都要求作者提供摘要英译,以获取更多读者群,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在此背景下,摘要英译尤显重要,也引起不少学者关注(陈吉荣、赵永青,2012)。然而,现有摘要英译研究多聚焦在翻译策略、技巧、规范等方面,对其人际性特征鲜少关注。毋庸置疑,作为集信息和劝说功能于一体的学术语篇亚体裁,摘要的人际性不容忽视。
作者身份建构是摘要人际性的一个方面,因此本文基于汉语语言学论文摘要及其英语译文以及英语本族语者论文摘要的语篇结构及语言语法分析,调查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为学术语篇英译提供人际修辞规约方面的参考。
二、研究背景
学界对论文摘要的分析聚焦其语篇结构及语言语法。Bhatia(1993)开摘要结构研究之先河,提出划分摘要的IMRD四语步,即引入目的(P)、描述方法(M)、陈述结果(R)和呈现结论(C)。Santos(1996)提出,在I之前还存在描述研究现状及不足的“定位研究”(S)语步,也即Hyland(2000)所称的“介绍研究”(I)语步。
现有对摘要结构的研究包括语步特征描述、跨语言、跨文化比较以及跨学科分析三类路径,如:Santos(1996)对语言学论文摘要语步的描述,Diani(2014)对西班牙语和英语摘要结构的跨文化分析,鞠玉梅(2004)对汉英论文摘要语步使用的比较,Cavalieri(2014)对不同学科论文摘要结构的比较等。近期国外一些研究者注意到摘要语步与作者身份建构的相关性。譬如,Hyland(2000)指出,S语步凸显作者对学科领域的熟悉,建构其“学术社团成员”身份;Diani(2014)也提到,C语步涉及作者对研究结论的思考、探讨或建议,建构其“论辩者”“评价者”身份。
学界对摘要语言语法特征的研究涉及摘要中的人称代词、限定修饰语、句式结构及语态特征等。现有研究或具体描述英语论文摘要的语言语法特征,或详细比较汉英论文摘要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譬如,何瑞清(2004)比较了中外期刊英文摘要的语态和“头重脚轻”句式;陆元雯(2009)分析了汉英摘要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刘丽芬和聂卫东(2012)则探讨了俄语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的词法—语法结构。也有研究基于摘要的语言语法特征分析作者身份的显隐与建构。譬如,云红(2009)结合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探讨作者身份的“显”与“隐”;吴格奇(2013)基于摘要中的自称语使用,调查作者身份的选择与建构。
学界对摘要的语言学研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研究以语篇结构和语言语法分析为主,鲜少关注作者身份建构等人际性内容。其次,对摘要作者身份的研究聚焦第一人称代词、模糊语等微观语言语法策略,缺少对宏观语篇策略的分析。最后,就研究对象而言,缺少对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的考察。而作者身份建构无论对摘要写作还是翻译,都是重要的修辞策略,应予以重视。
基于此,本文结合语言学领域的汉语论文摘要原文、摘要英译及英语本族语者论文摘要的语篇结构和语言语法特征,比较作者身份建构在摘要英译及汉语和英语摘要中的异同,阐释摘要英译的人际修辞规约。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作者身份建构如何体现在摘要英译的语篇结构层面?是否受汉、英摘要人际修辞规约影响?
2.作者身份建构如何体现在摘要英译的词汇语法层面?是否受汉、英摘要人际修辞规约影响?
三、语料来源及分析
(一)语料来源
语料包括2010~2014年国内外语言学期刊的汉语论文摘要、摘要英译和英语本族语者论文摘要各40篇。汉语摘要(共9,328字)及相应英译(共29,598字)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学刊》《外语教学》5种国内语言学期刊,每种期刊任选8篇;英语本族语者论文摘要(共42,740字)选自Journal of Pragmatics,System,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5种国外语言学期刊,每种期刊任选8篇。
(二)语料分析
研究采取“自上而下”路径从语篇结构及词汇语法两个层面分析摘要英译的作者身份。对语篇结构的分析,综合Bhatia(1993),Santos(1996)及Hyland(2000)的研究成果,将摘要结构划分SPMRC语步(见表1),统计并比较三类摘要中各语步频次。
对词汇语法的分析,聚焦与作者身份相关的自指资源和言说动词。首先基于Hyland(2005)的主张,按作者的参与程度从高到低将自指资源分为三类:第一人称代词(如I,we/我、我们)、第三人称作者自称(如:the author,the researcher/笔者、研究者)以及抽象名词主体(如:the paper,the study/本文、本研究),统计和比较各自指资源频次。而后,参照Cavalieri(2014)的观点,将言说动词分为介绍研究内容的“话题动词”(如:examine,discuss/研究、考察)和对研究进行阐释、评价和引申的“论断动词”(如:suggest,argue/认为、指出),统计和比较各言说动词频次。
四、结果及讨论
(一)作者身份建构在语篇结构层面的体现
研究发现,SPMRC语步在三类摘要中都有出现,其频次见下表。
数据显示,摘要英译与其汉语原文在语篇结构上仅S语步存在细微差异:在40篇汉语摘要中仅有1篇摘要的S语步在其译文中缺省,见例(1):
(1)动词与构式的关系是构式语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类似于Goldberg(1995)经典例证“Pat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中的“sneeze”在当代英语词库中是否已然是及物动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本文结合语言使用理论及常规与拓展理论,基于5个大型的历时/共时英语语料库,以当代英语中“sneeze”及物动词用法的规约化为例,对动词与构式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汉语摘要)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s and constructions with a case study of the conventionalization of transitive sneeze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age based theory of norms and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five large(synchronic or diachronic) English corpora.(摘要英译)
例(1)中汉语摘要首句介绍研究现状,属S语步,但该语步在英译中缺省,译文直接以“This paper explores…”介绍研究内容和目的,属P语步。
除例(1)外,其余摘要英译与其汉语原文的语篇结构完全一致。虽不能就此认为摘要英译是对汉语原文的“字对字”直译,但至少在结构上存在“语步对语步”的翻译情况。
较之摘要英译和汉语原文的语篇结构,英语摘要语篇结构与它们存在明显差异,尤其体现在S和C语步的使用上。S语步在摘要英译中出现7次,汉语原文中8次,而英语摘要中则高达23次。C语步在汉语原文及英译中均出现22次,低于英语摘要中的35次。
由摘要中语步使用差异可知作者身份建构之差异。S语步凸显作者对本学科领域的熟悉程度,建构其“学术社团成员”(Hyland,2000)“知识持有者”身份(Malavasi & Mazzi,2008);R语步陈述作者对研究结果的反思和探讨,建构其“论辩者”“评价者”身份(Diani,2014);P、M和C语步与实证研究过程相关,建构作者“严谨研究者”身份。因此,从语篇结构上看,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更多受汉语摘要原文影响,主要以P、M、C三大核心语步呈现作者“严谨研究者”身份;这有别于英语本族语者摘要中的作者身份建构,后者除建构“研究者身份”外,还高频使用S和C语步建构作者的“学术社团成员”“知识持有者”以及“论辩者”“评论者”身份。
(二)作者身份建构在语言语法层面的体现
本节结合摘要英译中的自指结构及言说动词,分析作者身份建构在词汇语法层面的体现。
1.自指结构与作者身份建构
研究发现,三类摘要中的自指结构使用各有不同,具体见表3:
表3呈现出三类摘要中自指结构使用的差异。首先,比较汉语原文及其英译中的自指结构,明显的区别在于标示作者高度参与语篇的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在汉语原文及其英译中出现频率分别为0.00%和7.69%。汉语摘要中一些非人际性自指结构(如抽象名词主体)在其译文中有时被人际性自指结构(第一人称代词)所取代。例如:
(2)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视角,利用中国法律法规汉英平行语料库……(汉语摘要)
With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as the rhetorical basis,we employ the parallel corpora in PCLLD…(摘要英译)
(3)笔者根据本文写作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通过质化分析法找出了对应的4个作文内容参数及评分标准:……,再依据……分析学生抽象思维特征及存在问题。(汉语摘要)
We hypothesized 4 parameters…accompanying the supposedly 4 thinking stages in composing….Then we tried to verify/testify our hypotheses by…(摘要英译)
例(2)、例(3)中,汉语摘要使用抽象名词“本文”以及第三人称“笔者”自指,降低作者语篇参与度,隐藏作者声音,凸显语篇客观性。摘要英译却使用第一人称代词“we”和“our”,显性表达作者参与,建构作者身份。(Hyland,2005)
其次,通过比较汉语和英语本族语者论文摘要中的自指结构发现,前者未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后者使用第一人称代词高达35次,可见以第一人称代词标示作者参与、建构作者身份是英语学术社团的普遍做法。由此得出,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受英语本族语者摘要作者身份建构影响。然而两者不无区别。调查发现,摘要英译中的5处第一人称代词皆为复数形式,而英语本族语者论文摘要中的35处第一人称代词中却有9处为单数形式。有学者指出,第一人称单数和复数的使用建构不同的作者形象(Hyland,2005):前者凸显作者的权威和可信度,后者强调作者的“学术社团成员”身份。因此,尽管受英语本族语者论文摘要的影响,摘要英译中仍偏爱凸显作者的集体身份,避免以权威、可靠的个体形象出头冒尖,具有典型东方集体主义文化色彩。(柳淑芬,2011)
2.言说动词与作者身份建构
Cavalieri(2014)调查医学和语言学论文摘要中的言说动词时发现,医学论文摘要较多使用“话题动词”,凸显该学科重实证研究的学术传统;语言学论文摘要较多使用“论断动词”,凸显该学科重阐释和讨论的学术传统。换言之,摘要中“话题动词”的使用凸显作者“研究者”身份,而“论断动词”的使用则建构作者“论辩者”和“评价者”身份。三类摘要中言说动词的使用频率见表4:
数据显示,就“言说动词”而言,摘要英译更接近英语本族语者论文摘要:前者中“话题动词”47个(占47.48%),“论断动词”52个(占52.53%);后者中“话题动词”65个(占49.24%),“论断动词”67个(占50.76%)。这两类语料中的言说动词使用基本符合Cavalieri(2014)的论断,即语言学论文摘要更偏爱使用“论断动词”以凸显作者“论辩者”和“评价者”身份。由表可知,汉语摘要使用“话题动词”70个(占56.91%),使用“论断动词”53个(占43.09%),可作如下推断:在汉语摘要中,作者更注重传达实证研究的目的、内容及过程,较少阐述、评价或解释,由此建构自己作为“研究者”而非“论辩者”或“评价者”身份。所以从言说动词看,摘要英译中的作者身份建构更多受英语而非汉语学术社团传统及规约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不少在汉语摘要中缺省的动词在英译中被显译成“论断动词”。例如:
(4)最后,尝试融入虚假礼貌概念,重构人际礼貌观。(汉语摘要)
Finally,the author argues that interpersonal politeness theory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by integrating inauthentic 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摘要英译)
(5)研究发现,他们在解读语篇“理想读者”立场方面存在极大障碍,……,而且,批评性阅读能力不会随着基本阅读技能的提高而自动获得,迫切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培养。(汉语摘要)
It is found that they have great difficulties in getting access to “ideal reader”…It is generally proved that critical literacy is not automatically availa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dimentary language skills and it therefore might be argued that explicit critical literacy education is urgently needed.(摘要英译)
例(4)中汉语摘要作者直陈命题,扮演“信息给予者”角色(Halliday,1994),阐述作者在研究中的具体做法,凸显其“研究者”身份;而英译则添加论断动词“argue”,通过观点投射小句“The author argues”,将原文陈述命题变为投射命题,同时将原文陈述语气变为译文中表达建议的虚拟语气,凸显作者“论辩者”“评价者”身份。例(5)汉语摘要中的所有论述共用一个论断动词“发现”;而英译中,除了相对应的“be found”之外,还使用“be proved”“be argued”等“论断动词”,这些动词(尤其是argue)的使用强化了作者“论辩者”身份。(Bondi 2014)
总之,就言说动词的使用而言,摘要英译更接近英语本族语者论文摘要,使用较多的“论断动词”建构作者“论辩者”“评价者”身份;而汉语摘要则使用较多“话题动词”对实证研究进行描述、汇报,建构作者“研究者”身份。
五、结语
本文从语篇结构和词汇语法两个层面调查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分析发现:在语篇结构层面,摘要英译非常接近汉语摘要原文,存在“语步对语步”翻译现象,所建构作者身份也更接近汉语摘要原文,通过高频使用P、M、C等核心语步凸显作者“研究者”身份;在词汇语法层面,摘要英译中自指结构的使用受汉语及英语学术传统共同影响,表现为英译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摘要但又低于英语本族语者论文摘要中的使用频率。因此较之汉语摘要原文,摘要英译作者更乐于在语篇中自我呈现,但较之英语本族语摘要,其在语篇中的显现度又相对较低。摘要英译中的言说动词使用受英语学术传统影响颇为明显,使用较多的“论断动词”凸显作者的“论辩者”和“评价者”身份。
研究表明,学术论文摘要英译同任何语篇翻译一样,是不断选择、适应源语和目的语文化以及人际修辞规约的动态过程(王绍舫,2014)。后期研究可基于不同学科及学术语篇亚体裁比较摘要英译的人际修辞,以期更好地指导学术英语读写译的教学及实践。
(本文获201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汉英学术语篇的人际性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613]、2014年度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百名科研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以及2014年度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类博士科研启动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陈吉荣,赵永青.论文摘要英译的翻译显化[J].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报,2012,(1):122-125.
[2]鞠玉梅.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J].外语教学,
2004,(2):32-36.
[3]陆元雯.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论文摘要的语言特点研究[J].解放军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6):8-13.
[4]刘丽芬,聂卫东.学术论文摘要的词汇和结构语法范式——以俄
语学位论文摘要为例[J].中国外语,2012,(5):41-46.
[5]柳淑芬.英文论文摘要中作者的自称语与身份构建[J].当代修
辞学,2011,(4):85-88.
[6]王绍舫.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旅游资料变异策略[J].沈阳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4,(3).
[7]吴格奇.学术论文作者自称与身份建构——一项基于语料库的英
汉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6-11.
[8]云红.论文摘要中作者身份的显与隐[J].外语教学,2009,
(5):29-32.
[9]Bhatia,V.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
London:Longman,1993.
[10]Bondi,M.Changing Voices:Authorial Voice in Abstracts[A].
Bondi,M & Lorez-Sanz,R.(eds)Abstracts in Academic Discourse[C].Bern:Peter Lang,2014:243-271.
[11]Cavalieri,S.Variation Across Disciplines:The Cas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Medicine[A].Bondi,M & Lorez-Sanz,R.(eds)Abstracts in Academic Discourse[C].Bern:Peter Lang,2014:161-174.
[12]Cargill,M & OConnor,P.Wri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Strategy and Steps[M].West Sussex:Whiley-Blackwell,2009.
[13]Diani,G.On English and Italian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Genre
Variation Across Cultures[A].Bondi,M & Lorez-Sanz,R.(eds)Abstracts in Academic Discourse[C].Bern:Peter Lang,2014:65-84.
[14]Halliday,M.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Longman,1994.
[15]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London:Longman,2000.
[16]Hyland,K.Metadisc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M].
London:Continuum,2005.
[17]Malavasi,D & Mazzi,D.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Identities in Economics vs.Marketing[J].Linguistica e Filologia,2008,(27):157-179.
(王雪玉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