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自我建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历程
2017-03-22刘志宇
刘志宇
摘要: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早在其诞生之日开始就被排斥在男性文学主流之外,长期处于一种弱势的话语地位。从其发展历程可以管窥到当时美国黑人女作家所面临的双重困境: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这双重压迫下屹立不倒,经受住了十分困苦的磨难,最终在美国文学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女性意识;身份建构
自我画像的萌生阶段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产生于17世纪初期,此时的作品以非洲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和当时女性的生存状况为素材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展现出了当时黑人女性内心的压抑情感。这时期的文学作品发挥了符合当时需要的社会功能,因为广大黑人女性可以借此来安慰受伤的身体与心灵。到了18世纪40年代初期,真正意义上的美国黑人女性纸质文学诞生了。最早是以诗歌和女性自传体小说为主要題材。最早被收录的黑人女性作品是路西特丽在1764年创作的诗歌集《监狱斗争》,它主要讲述了白人聚集地遭受美洲印第安人袭击的情景,在社会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到了19世纪,随着废奴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以陈述客观事实为主要内容,描绘美国黑人女性悲惨生活的黑人自传体文学,有人称之为“黑人自述录”。
在此阶段,广大黑人女性作品对自身的悲惨遭遇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描写,为读者还原了一幅真实的生活经历自画像。但在这一时期,她们还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大多数人还是处于忍受不公待遇的阶段。从其作品可以看出,广大美国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还没有建立,或者可以说还处于比较早期的萌生阶段。
自我找寻的复兴阶段
在美国内战期间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此步入了发展新时期。但是奴隶制只是在法律层面得到了废除,在现实生活中美国黑人还是处于一种被压迫的遭受种族歧视大环境中。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南方的种族关系恶化加速,许多黑人族群开始迁移到北方生活。这批人后来成为了具有自我独立意识的自由人,逐渐融入了美国都市社会生活之中。在此阶段,美国黑人女性群体仍然面临着双重困境: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黑人女性也像其他群体一样,同样需要自由、平等与幸福,因此她们也在不断的抗争中。在这场抗争中,美国黑人女性群体不断寻找自我,努力追求理想、爱情和尊严。在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的一些作品中也反映了此现象。在这时期,黑人女作家非卓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她们的眼睛望着上帝》抨击了当时的种族歧视问题。这篇小说主要关注了主人公珍妮的婚姻问题,珍妮通过不断自我找寻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姑娘逐步成长为具有女性意识的成熟妇女。
在此阶段,广大黑人女性作品直击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两大问题,并描写了许多为自己的平等权利、幸福生活而英勇抗争的新女性。她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女性的自我身份意识,不断地寻找自我。这一阶段见证了广大黑人女性的成长,至少首先在思想上逐渐成为了人格独立的自由人。
自我定义的巅峰阶段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促进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意识的转变。美国黑人妇女在该阶段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并且开始明白自己可以变得强大。这种思想意识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向了巅峰。在此阶段,以莫里森为代表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对黑人女性的成长和自我定义进行了研究,对各种黑人社会关系进行了分析,把黑人妇女们遭受到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其他社会问题暴露无遗。黑人女作家为当时的广大黑人女性指出了一条实现自由独立的光明道路。她们指出,所有黑人女性群体要培养一种亲密的情感,并且保持完好的黑人文化体系,在这样的文化中扎根,深入了解自我价值,彻底挣脱白人与男人的禁锢与束缚,最后实现彻底的自由与独立。在这时期,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秀拉》以女主人公秀拉和女友奈尔的友谊及秀拉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向读者展现了敢于挑战社会习俗的黑人女性形象。
在此阶段,广大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份自我建构达到了巅峰阶段,她们不仅完全意识到了社会的种种不公,而且有了一条实现自我价值,自由独立的道路。她们之间不仅培养出了一种姐妹情谊,而且保持住了属于她们自己种族的黑人文化。由此可以看出,美国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最终建立了起来。
结语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从最初受到双重压迫到被当代美国文坛所接受,表明美国黑人妇女的社会地位实现了质的提高。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将社会中的黑人女性群体真实地描绘出来,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她们的文学创作客观真实地反映出社会中黑人女性群体的社会经历与情感经历,研究这种文学体系的发展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黑人女性群体所关注的领域,挖掘被压迫的黑人女性的历史与呐喊。同时,研究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对研究黑人女性的身份自我建构过程有着极大的帮助,它能够使我们了解到广大美国黑人女性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自我赋权之路的。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唐红梅.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8.
[3]唐红梅.自我赋权之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4]嵇敏.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概观[J].外国文学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