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X有Y”构式中的“有”字研究
2016-10-25孟彩娟
摘 要:本文基于北京大学语料库(CCL),从共时和历时视角出发,利用对比的方法,考察“有X有Y”构式中“有”字的语义、句法特征,旨在丰富此构式本体研究。研究发现,与一般的“有”字句相比,构式中的“有”不能表比较及估量义,但可表“一边……一边……”义,可以充当补语。这是由构式本身表意的特殊性和第二个“有”字的强调功能协同而定。
关键词:“有X有Y” “有” 对比 强调功能
一、引言
“有”字句是一种使用频率很高的句式,吕叔湘(1942)在《中国文法要略》一书中首次提出,后来语言研究者们普遍重视对“有”字的研究,聚焦到“有X有Y”(仅限“X”、“Y”为单音节)构式的研究比较罕见。例如:
(1)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唐《全唐诗》)
(2)中学时代的冯铿是一位有血有肉、刚强而又不乏温柔的南国少女。(当代《作家文摘》)
通过历时研究发现,从近代开始,“有X有Y”构式的使用频率迅速增加。因此,近年来此构式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大多研究集中于探讨该构式的语义、语用制约和句法分布,专门针对“有X有Y”构式中“有”字的研究文章鲜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6),“有……有……”结构存在两种解释:a.分别用在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名词或动词前面,表示既有这个又有那个,两方面兼而有之,如:有利有弊、有头有尾;b.分别用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名词或动词(或一个双音节名词或动词的两个词素)前面,表示强调,如:有板有眼、有声有色。那么,“有……有……”结构是否只有这两种语义内涵?构式中“有”字的句法功能是什么?本文基于北京大学语料库,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试图从认知视角回答上述问题。
二、研究背景
目前为止,学者们对“有”字的词性和语义认知尚存在较多分歧。首先,就词性而言,多数语言学家认为,“有”应归入动词范畴,代表人物有吕叔湘(1942)、詹开第(1981)、朱德熙(1982)等。后来有学者认为,“有”还具有其他词性:第一,具有介词的性质,介词“有”表示比较关系或估量性状、程度或结果等(徐志敏,2000;吕吉宁,2004);第二,是词缀(affix),表示客气或谦虚义,如现代汉语“有请”类动词(薛宏武等,2011);第三,是词头,王力(1985)认为,“有”字可放在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前面,有时甚至用在某些普通名词和形容词前面。其次,就语义而言,“有”字除“存在”义外,学者们还提出:第一,“有”具有表示肯定、强调、标示信息焦点的功能,具有表“大”、表“多”的语义倾向(付习涛,2006;方磊,2012;温锁林,2012);第二,吴庸、黄建平(2015)认为,“有”字存在构式具有隐性比较义,是比较认知的产物;第三,钱宗武(1995)认为“有”字可仅作为一个附加音节;第四,袁毓林等(2009)抽象出“有”字句四种语义关系模式:领属、包含、包括、存在,并根据情景语义学理论得出,前三种属于拥有情景,最后一种属于存在情景。
关于“有X有Y”构式,目前研究多是关注该构式的整体句法、语义及“X”“Y”的内部制约,对构式中“有”字的考察较少:陈慧(2004)总结出了“有X有Y”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刘银蛟(2011)进一步提出了此构式的语用价值;张璋(2012)认为此构式的发展构成了一个连续统,即从临时短语到类固定短语再到固定短语,并解释了其发展动因;胡伟、王嘉(2015)认为,“有X有Y”是联合结构,在句中主要作谓语,还可以作定语、状语、宾语、补语、主语,构式语义有相当、强调、增值、隐喻,“X”“Y”的语序,符合时空顺序、文化顺序、构词顺序、动作顺序和逻辑顺序。
总之,“有”字句和“有X有Y”构式研究成果均颇丰,但从历时和共时角度来考察“有X有Y”构式中“有”字的研究鲜见。因而,对此展开进一步研究很有必要。
三、“有X有Y”构式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
(一)“有X有Y”构式中“有”字的语义特征
关于“有”的语义,胡袁园(2005:17-24)阐述得较为全面,共11种:①表示存在;②表示领有;③表示领属;④表示比较关系;⑤表示估量关系;⑥表示出现;⑦表示性状程度;⑧引出动作主体或动作客体;⑨表示条件;j表示原因;k表示假设。此外,詹开第等(1981)认为,“有”字还可以表示列举。我们根据CCL语料库中的古、现代汉语语料,得出“有……有……”主要有11种用法,分为有实义与无实义。
前六种用法,具有实际意义:
第一,表示“领有”义,即某人拥有某样东西(实物或抽象概念)。例如:
(3)a.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周《今文尚书》)
b.先佑有功有能,其馀皆以次立。(春秋《墨子》)
第二,表示“领属”义,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例如:
(4)a.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战国《荀子》)
b.小人看见过,却很奇怪,长约七寸,有鳞有角。(民国《上古秘史》)
第三,表示“存在”义。例如:
(5)颜色有黑有白,上面刻有花纹。(民国《上古秘史》)
第四,表示“列举”义。例如:
(6)a.大泽之中,有龙有蛇。(六朝《全梁文》)
b.长连床上,有粥有饭。(南宋《五灯会元》)
第五,表示“出现”。例如:
(7)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周《今文尚书》)
第六,表示“一边……一边……”义。例如:
(8)于是兄弟一路同行,有说有笑。(民国《上古秘史》)
后五种用法,不具有实际意义:
第七,作为引介语,引出动作主体或动作客体。例如:
(9)有典有则,骀厥子孙。(周《今文尚书》)
第八,表示性状程度。例如:
(10)a.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周《诗经》)
b.其设赏有薄有厚。(战国《管子》)
第九,在固定短语中虚化为连接成分,表示强调。例如:
(11)讲得有声有色。(民国《古今情海》)
第十,表示原因。例如:
(12)那块石头有灵有神,能大能小。(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第十一,表示假设。例如:
(13)若还有亲有眷,挪移补凑得来。(明《喻世明言》)
与“有”字单独使用相比,“有X有Y”构式中“有……有……”没有表示比较关系、估量关系的含义,但是可以表示“一边……一边……”,一般的“有”字句却不能。“有……有……”构式的语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有X有Y”构式中“有”的句法功能
语料显示,“有X有Y”构式可以充当汉语的六种句法功能:
第一,偶有充当主语。例如:
(14)有财有势是英雄,命若无时枉用功。(明《警世通言》)
第二,多数充当谓语。例如:
(15)沈小霞平日素爱淑女有才有智,又见孟氏苦劝,只得依允。(元《元代话本选集》)
第三,少数充当宾语。例如:
(16)学的他那有仁有义孝连天。(元《全元曲》)
第四,也可充当定语。例如:
(17)想这厮是个有权有势的人,李山儿一个如何近傍得他?(元《全元曲》)
第五,充当状语。例如:
(18)见他一个个携手相搀,挨肩执袂,有说有笑的,走过桥来,果是标致。(明《西游记》)
第六,充当补语。例如:
(19)道家亦自说得有首有尾。(北宋《朱子语类》)
基于北京大学语料库,我们进行了历时定量考察,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有X有Y”构式最迟见于周朝,周到春秋,使用频率较低且有所下降,春秋到六朝,增长缓慢,六朝到宋代,构式使用频率骤增,但宋到元间出现了低谷期,元代以后,又开始迅速增长。整体上看,6种句法功能构式均可充当,但主要是用作谓语。
按照前人的研究,一般“有”字句中“有”的句法功能主要有5种:动词、介词、词缀、词头、焦点标记。相应地,可以推断出,“有”字可以充当谓语、状语、主语、宾语、定语。而补语较难充当。
综上所述,与一般的“有”字句相比,“有X有Y”构式的句法功能种类更多,可充当补语。
四、认知阐释
笔者认为,“有X有Y”构式的语义和句法特征,与构式中的两个“有”字息息相关。语义上,与一般的“有”字句相比,“有X有Y”构式中的“有……有……”没有表示比较、估量关系的含义,但可表示“一边……一边……”,这是由“有X有Y”构式表意的特殊性决定的:表示比较关系时,“有”字用于平比句中,相当于“和……一样”,而在表示估量关系时,“有”相当于“约”。例如:
(20)他有你那么聪明吗?
(21)那个花炮,是征外国带来的,大有五六寸,响彻云泥。(清《隋唐演义》)
在这两种情况下,“有”后均不可能存在两个宾语,因此,“有X有Y”构式无法出现。然而,表示“一边……一边……”含义时,必须出现两个平行关系的词素或词,而一般的“有”字句仅可带单个。句法上,与一般的“有”字句相比,“有X有Y”构式具有充当补语的句法功能,两个“有”字连续使用表强调,尤其是构式中第二个“有”字具有极大的强调功能,而补语就是为了突出动作的结果等,因此,“有X有Y”构式作补语频率较高。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42.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徐志敏.论介词“有”[J].殷都学刊,2000,(1).
[4]吕吉宁.“有”字句的语法化考察[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
论文,2004.
[5]薛宏武.对现代汉语“V有”结构的认识问题[J].华中科技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6]付习涛.关于构式“有+VP”[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5).
[7]方磊.汉语“有”的焦点标记功能[D].锦州:渤海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2.
[8]温锁林.“有+数量结构”中“有”的自然焦点凸显功能[J].中
国语文,2012,(1).
[9]吴勇,黄建平.“有”字存在构式的隐性比较义及认知理据研究
[J].外语研究,2015,(2).
[10]钱宗武.《尚书》“有+S”式专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1995,(3).
[11]袁毓林等.“有”字句的情景语义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
2009,(3).
[12]陈慧.汉语中的“有A有B”[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4,(2):33~34.
[13]刘银蛟.“有A有B”结构的多维考察[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7):98~101.
[14]张璋.现代汉语“有A有B”格式多角度考察[D].上海:上海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5]胡伟,王嘉.“有A有B”与“有A无B”比较研究[J].宁夏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41~49.
[16]胡袁园.“有”字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5.
(孟彩娟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