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教育:从仪式课程开始
2016-10-25韩明
摘要: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环节,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是教育的子系统。学校要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承担重要责任。学校要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寻求行之有效的载体,建设青春仪式等具有校本特色的仪式课程,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打通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努力实现从知识教育到德性教育的转变,实现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教育转型。
关键词:德性教育;核心素养;仪式课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063-0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转型的核心价值导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下,学校开发德性教育课程尤为重要。立德树人是德性教育的核心,也是德性教育的根基。围绕着立德树人,借助课程开发与实践,学校教育适时将社会、家庭、社区勾连起来,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在德性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让德性教育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之中落地生根。
德性是生命主体自我成长而形成的智慧、道德、人格与精神,是人在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历程中的核心素养。德性是人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生活的本真属性,是养成积极心态、健康个性、高尚情操,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潜质。所以,德性教育是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走向智慧生成的教育,是激发学生从知性创造转向精神需求的教育,是知识传授转变为人生发展内需的教育。在深化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唯有德性教育方为学校教育的正道。
一、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教育转型
经济需要转型,社会正在转型,学校教育也必须转型。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唯升学指标和考试分数,应当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社会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样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学校教育面临着从社会到家庭等各方压力的情况下,在考试评价占主导地位的评价体制下,学校教育或多或少会出现只顾眼前利益的现象,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很多时候学校教育成了考试教育的代名词。教育的供给与社会需求严重失衡,教育开始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教育应当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从而实现转型?经济转型发展中实施的供给侧改革可以给我们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科课程的三维目标,课程改革转型期间,学校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知识教育的一隅,而应该合理地从知识教育转体为德性教育。从教育的整体而言,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环节,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是教育的子系统。学校要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承担重要责任,学校要积极探索寻求行之有效的载体,将教育的各个子系统融合起来,打通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努力实现从知识教育到德性教育的转变,这就是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教育转型。
如东县实验中学以供给侧改革的视域,科学打通知识教育与德性教育的关联,积极倡导德性教育。知识教育转体为德性教育,不是课程的简单变通,而是实施国家规定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精致管理。
首先,将德性教育定位于学科教学目标之中,打通知识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与德性为核心的学校教育之间的关节。在学科课程的目标定位中,将三维目标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强调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将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同时,在学科教学中,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开设了名著鉴赏实践课程;在英语教学中,开设了口语交际实践课程;在思品教学中,开设了时政要闻实践课程;在理科教学中,开设了实验综合实践课程……这样的课程定位和课程设置,将德性课程融入学科课程的日常管理之中。
其次,以仪式课程为德性课程的践行标志,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德性教育不是简单的德育课程,是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教育学生与老师交往,与同学交往,与家长交往,这种与人交往的教育是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的人格行为能力,因此,人格教育是德性教育的价值取向。如东县实验中学将入学仪式、青春仪式、毕业仪式作为德性教育实施的基本路径,力求互通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供给侧关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各类教育环节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三,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性教育的辅助,融通学生的学习素养和综合素养。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成长的关键时期,关怀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发展,正确引导学生青春期的价值追求,这是德性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学校以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为依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定期引导各班级的心理委员开展户外拓展活动,结合入学仪式“我们放飞梦想”、青春仪式“我们张扬青春”、毕业仪式“我们收获希望”等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级、学校以及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爱,在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素养和综合素养得以融通。
第四,将志愿者活动融入到德性教育之中,学校教育融入到社会教育之中。学校将每年的三月份确定为志愿者服务月,普及志愿者理念,开展志愿者走进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等活动,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教育学生自愿成为志愿者,引导志愿者自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在志愿教育活动中,学校主动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将学校教育融入社会教育之中,让德性教育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教育由知识主体转体为德性教育主体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课程变革,而是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在教育教学目标和社会需要之间,寻找一条供给侧的改革之路,以此让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价值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常规管理之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仪式课程
为了扎实推进德性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东县实验中学开发了一套仪式课程,借助仪式课程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核心素养纳入到德性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中。endprint
以核心素养为仪式课程开发之本。德性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育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需要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如东县实验中学的仪式课程,借助入学仪式、青春仪式、毕业仪式,将初一、初二、初三年级这三个学段统一在学校德性教育的整体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天下之情怀,将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与家庭之中,整合了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行为,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切实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仪式课程作为核心素养之母液。学校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段教育特点,将仪式课程作为多元教育文化的载体,开发出一套适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仪式课程。初一年级入学伊始,以新生入学仪式作为进入义务教育新学段的开始,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入学仪式让学生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指导学生修正自己的人生规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重塑目标、重修规划、重在勤奋的三重标准中,以典礼规划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规划意识和礼仪形态。初二年级学生青春涌动,热血满腔,结合学生的成长节点,学校开展青春仪式,目的是正确引领学生在青春勃发之时,树立理想,心怀感恩,做好人生规划。初三年级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之时,以毕业典礼的仪式,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回忆,更给学生一个走向人生新起点的鞭策和鼓励,让学生在毕业之时,热爱母校,留言学弟学妹,赠书校园,为母校增添荣耀。
以核心素养作为可控的评价。中国是礼仪之邦,《诗经》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行礼如仪,这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国语》云:“度之于轨仪。”典节规范,这是德性教育的具体形态。仪式本是一种典礼的秩序形式,是典节规范,但作为学校教育的文化所在,仪式不仅是典礼秩序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创新形态,是德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不同年龄段开展仪式活动,把握了教育的时机,切合了教育的节点,在学校教育的总的需求之侧,给学生全新的教育形式,让家长有了和学生共成长的机缘,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蓝本。
三、青春仪式成为学校德性教育的范本
仪式课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因为参加仪式课程的主体除了学生外,还有家长、教师、主管部门的成员以及社区代表。这样的德性教育有利于充分整合各方教育资源,能够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这样的德性教育更有现场感、仪式感,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进而收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仪式课程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以相对独立的典礼仪式作为课程的蓝本。2016年5月7日上午,如东县实验中学北校区操场隆重举行了初二年级青春仪式。参加仪式的人员是初二年级的近两千名学生、全体家长以及南通市和如东县文明办的主要成员、学校所在社区代表、全体教师、县内中小学校校长等。活动主题为“梦想与拼搏齐飞,青春与责任同行”,由勉励篇、成长篇、感恩篇和责任篇四部分组成。首先,韩明校长从“学会感恩”、“勇于担当”、“带着梦想努力拼搏”三方面致辞。接着,杰出校友左晗同学选择了自己青春生涯中的“关于知识的学习”、“关于学习的环境”、“关于梦想的追求”的三个故事与学弟、学妹们分享。感恩活动中,高潮部分是全体家长走到孩子身边,与孩子互换信件,畅谈心声,然后孩子投放成长纪念封“写给十年后的自己”,作为走进青春的备忘录。最后,教师以诗歌朗诵的形式寄语青春。
家长在仪式课程中深受教育。初二(32)班吴张璇的家长吴苏东先生在参加完孩子的青春仪式后激动地说:“参加了孩子的青春仪式,感受到了如东县实验中学所追求的‘学会超越,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将仪式活动的教育性最大化。” 初二(15)班管缪妍的家长缪蓉蓉女士说:“作为家长,很高兴实验中学利用这一契机让我见证14岁孩子的成长,点亮孩子内心的梦想。韩校长的致辞勉励孩子们为自己的青春插上飞翔的翅膀;诗朗诵、校友左晗寄语、投放成长纪念封等环节让孩子们看到了成长的方向;我和孩子互换信件则是用饱含真情、言语间难以流露的文字交流彼此的心声,让一颗感恩的心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击鼓明志、国旗下宣誓,让孩子在青春的号角声中感悟自身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家长,我感谢学校举办此次活动,不只在于丰富的活动样式,更在于活动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参加完仪式回家,从孩子的话语中,我感觉到她内心深处的震撼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她和她的同学们定能以本次‘青春仪式为起点,奋力拼搏,放飞梦想,燃烧希望!”
青春仪式不仅对家长有如此震撼,而且在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心底留下了永恒的印记。初二(18)班马天羽同学在参加完青春仪式的周记中这样写道:略带腼腆地把誊写得工工整整的信交给父亲,拿着父亲写给我的信,手微微颤抖,心中的兴奋、不安、期待蔓延至身体的每个部分。从小到大,这是不善言辞的父亲给我写的第一封信。强忍着眼中的泪光,拆开信,父亲的信没有华丽的词藻,可那一个个清秀挺拔的方块字,构成了世间最温暖的信件。泪水,终究溃不成军。抬眼间,望见父亲染白的双鬓,只愿岁月不再伤害我最爱的人。“别哭。”父亲粗糙的大手拂过我的脸颊,指尖的温度融化了心中的寒冰,原来,父亲一直是爱我的,用沉默寡言掩饰深沉爱意,用严肃冷淡掩饰浓浓期待。我再也忍不住扑进父亲怀里,无声地大哭。父亲轻拍我的脊背:“我们一起加油。”青春仪式,不仅有感动,有泪水,更有责任,有成长。
青春仪式堪称学校德性教育的一个蓝本,也是仪式课程的一个范本。学校只有打通社会、家庭、社区等环节,找寻到供给侧教育改革的关键,从学生的核心素养着手,学校教育才能真正承担起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School education is one link of educational system, and social and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sub-system of education. Yet, school should play a dominant role and undertak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in education. School should improve students core makings as the goal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effective vehicle to establish youth ceremony, so that school can integrate resources of family, social and school education, connect all links of education, and form a strong force of education, striving to realize the change from knowledge to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accomplishment of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ing reform.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core makings; ceremonial curriculu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