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学风建设中导师作用的调查研究
——基于S大学的案例分析

2016-10-25奚社新金保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风导师研究生

奚社新 金保昇

研究生学风建设中导师作用的调查研究
——基于S大学的案例分析

奚社新金保昇

认为学风建设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生命线,也是新时期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运用自编问卷在S大学专题调研研究生学风建设中导师的责权利问题,并就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生学风建设;导师作用;对策建议

学风建设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生命线,也是新时期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对研究生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及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教育作用。本课题以S大学为个案,从导师角度开展以责、权、利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导师的基本认识和倾向性意见,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的意见建议。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调查采取自编问卷,题目主要围绕导师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调查内容共分三部分:一是导师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类型、职称、任导师年限、主持完成科研项目数、所从事专业及所属学科门类;二是导师对自身在学风建设中责、权、利的认识,包括导师对研究生学风状况及学风建设工作的基本认识,导师对所指导学生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应承担的连带责任的认识,导师对研究生辅导员、专业教师、机关工作人员在学风建设中分别应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导师与学生沟通的频率;三是导师认为影响研究生学风的主要因素、导师对相关文件的理解程度、导师对学校成立学风建设机构的了解程度、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经常遇见的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经常采取的措施等。

问卷设计和调研时间从2014年11月~2015年2月。问卷设计完成后,先在S大学随机抽取15名研究生导师进行预调查,并根据导师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之后在S大学开展大范围的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800份,其中有效问卷793份。相关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有效问卷发现样本特征:性别构成方面,男导师占75.3%,女导师占24.7%;年龄方面,主要集中在36~52岁,平均年龄45岁;导师类型方面,硕士生导师占53.8%,博士生导师占46.2%;职称方面,正高级占46.5%,副高级占53.5%;担任导师的年限,3年及以下占21.3%,4~9年占41.1%,10年以上占37.6%。近三年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数:0个占7.3%,1个占22%,2个占22.8%,3个及以上占47.9%;导师从事的专业所属学科类别:人文社科类占9.3%,理工类占70.6%,经管类占6.8%,医学类占13.3%。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多数导师对当前研究生学风状况的满意度一般,不同学科的导师对研究生学风满意度不同

导师对当前研究生学风状况的满意程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开展研究生学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调查数据显示:仅有42.1%的导师对当前的研究生学风比较满意,高达51.8%的导师对当前研究生学风的满意度一般,还有6.1%的导师对当前研究生学风不满意。总体而言,多数导师认为当前研究生学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不同学科的导师对研究生学风的满意度不同。导师对研究生学风的满意度按很好、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分别赋值5、4、3、2、1,计算平均得分如图1所示。满意度最高的是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导师,其次是经管类学科的导师,再次是理工类学科的导师,满意度最低的是医学学科的导师。

图1 不同学科导师对研究生学风满意度

表1 不同学科导师对学风满意度的显著性统计表

对图1和表1所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导师对研究生学风的满意度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是有显著差异的,F(3,785)=4.495,P=0.004(F值是F检验的统计量,是组间和组内的离差平方和与自由度的比值。P为对应F值下的概率值,P<0.05说明几组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几组数据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进行两两比较发现:人文社科、理工科、经管类学科和医学学科的导师之间都有显著差异(P=0.001,P=0.007,P= 0.007)。即人文社科的导师对研究生学风的满意度远高于医学学科的导师,而理工科、经管类学科导师的满意度也要高于医学学科的导师。

图2 不同类型导师对研究生学风的满意度

考虑到博士生导师与硕士生导师对研究生科研水平的要求不同,研究生的科研压力也各不相同,我们分别研究了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对研究生学风满意度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从图2和表2可以看出:人文、理工、经管学科的硕导对研究生学风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满意度均值分别为:2.70、2.64、2.66),但都远高于医学学科硕导的满意度(满意度均值:2.37)。不同学科的博导对研究生学风的满意度状况:人文社科的博导对研究生学风的满意度远高于理工类学科和医学类学科的博导(满意度均值分别为:2.95、2.65、2.54),而人文社科和经管类学科的博导对研究生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总体看来,人文社科和经管类学科的导师对研究生学风的满意度较高,理工和医学类学科的导师对研究生学风的满意度较低,这可能是由于理工和医学类学科的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期望值较高。

表2 不同类型导师对学风满意度显著性统计表

2.导师和研究生的沟通频率与导师的类型正相关,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数正相关,与不同学科的导师相关

良好的导学关系是建立优良学风的基础。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互动状况将影响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而衡量研究生和导师之间良性互动的指标就是二者的沟通频率[1]。导师与研究生沟通频率的调查数据显示:73.2%的导师每周和研究生沟通1次及以上,24.8%的导师每月和研究生沟通1~2次,2.1%的导师每半年和研究生沟通1~2次。交叉表3的卡方检验表明:不同类型的导师其科研项目数存在显著差异(χ2=21.40,P=0.000)。同样,交叉表4的卡方检验表明:主持科研项目数不同的导师在与研究生沟通的频率也存在差异(χ2=10.65,P= 0.100)。总体而言,博导与研究生的沟通频率明显高于硕导,而主持科研项目多的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频率明显高于项目少的导师。交叉表5的卡方检验表明:不同学科的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频率存在显著差异(χ2=113.70,P=0.000),理工、经管、医学学科的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频率明显高于人文社科。

表3 导师与研究生沟通情况(按导师类型)

表4 导师与研究生沟通情况(按科研项目)

表5 导师与研究生沟通情况(按学科)

3.导师普遍认为研究生学风建设很重要,但对学风建设的主体责任人认识不一致,对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认识不到位

导师对自身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肩负的职责意识是其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当前,导师普遍认为研究生学风建设很重要。调查数据显示:高达70.5%的导师认为研究生学风建设非常重要,27.9%的导师认为重要,只有1.6%的导师认为一般重要。对于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责任主体的认识,多达67.5%的导师选择是学生本人、研究生辅导员、任课教师和机关管理人员,仅有32.5%的导师选择的是自己;对于研究生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时导师所承担的连带责任的调查,仅有19%的导师选择承担主要责任,多达81%的导师选择由学生自行承担责任或导师视情况承担部分责任,这说明导师对于学风建设的主体责任人认识不一致。对于“导师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承担的最重要责任”这一问题的理解,多于73.7%的导师选择培养、指导、监督、约束学生,仅有26.3%的导师认为在学风建设中应率先示范、以身作则、对学生言传身教。对“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达52.1%的导师选择首要责任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仅有25.3%的导师认为首要责任是对研究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16.1%的导师认为首要责任是对研究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还有6.5%的导师认为对研究生生活、就业、心理、安全等方面负有责任。对于“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导师最应承担的责任”的调查显示:多达45.2%的导师选择承担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责任,21.2%的导师选择审查论文水平,而对于学术规范的指导和学术道德的监督,仅有29.0%的导师认为应该审核论文内容的真实性,还有4.6%的导师选择只需对论文进行形式审查。这表明导师对其在学风建设中肩负的教育、引导、以身作则、监督的责任认识不够清楚。

导师对自身在学风建设的责任认识还反映在对相关文件、相关机构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如《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4号)中规定:“学位论文作假者的惩罚行为,当学生是在职人员的处罚,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指导老师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可以降低岗位等级甚至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任合同。”仅有14.5%的导师熟悉这个规定,85.5%的导师不了解这一规定。同样,关于导师对S大学成立的学风建设管理机构和学校制定的有关学风建设文件了解程度,高达60%的导师选择一般或不熟悉,而选择非常熟悉和熟悉的导师仅占40%,这说明导师对学校相关文件及学风建设机构的了解程度不够,亟待加强相关宣传工作。

4.导师认为自身的人格并不是影响研究生学风的主要因素,且认为学术水平仍是遴选导师的首要条件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直接负责人,导师的学术态度、人格修养会对学生的学风形成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根据华中农业大学对研究生的调查,研究生获知学术道德规范的主要途径是导师的言传身教[2]。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的导师认为影响研究生学风的主要因素是导师的人格,89%的导师将影响研究生学风的主要因素归于外部环境和学生自身因素。这表明导师认为影响研究生学风的因素很多,导师的人格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导师忽视自身应在学风建设中所承担的主导责任还表现在导师的日常行为中,如对在学风建设中导师经常采取措施的调查,仅有18.8%的导师选择以身作则,高达81.2%的导师选择学术道德教育、加强论文审核与指导等。关于“从促进研究生学风建设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导师遴选的条件”的调查数据显示:72.2%的导师将学术水平、科研项目和成果、教学效果等作为导师遴选的主要条件,将师德表现和名誉声望作为导师遴选主要条件的分别占24.4%和3.4%。这说明多数导师并不认为自身的人格是影响研究生学风的首要因素,这也造成个别导师对自身缺乏严格要求,自身可能就容易出现道德失范行为。

5.导师认为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及管理中应具有一定权力,同时认为对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作出贡献的导师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明晰导师的责、权、利,让导师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不能仅局限于道德约束,更应该与他们的个人声誉和利益息息相关[3]。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发挥导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既需要规定导师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所承担的责任,同时也要了解导师对权力和利益的需求。

调查结果表明:导师认为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中应有一定的权力。关于“研究生培养管理中,导师最需要的权力”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达39.5%的导师最希望有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的权力,19.9%的导师需要自主决定学生毕业与否的权力,19.9%的导师需要考核评价学生的权力,18.4%的导师需要选择学生的权力,2.3%的导师需要其他权力。关于“研究生日常管理中,导师最需要的权力”调查数据显示:33.5%的导师选择对评奖评优的表决权,29.2%的选择决定学生补贴标准,20.8%的选择推荐出国,12.2%的选择对学生入党有推荐意见,4.3%的选择其他。这表明高校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中的权力亟须进一步扩大,真正体现导师负责制。

关于导师是否需要奖励的调查结果表明:高达74.7%的导师选择学校应该对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作出贡献的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仅有25.3%的导师不需要任何奖励。关于采取何种形式的奖励措施,30.4%的导师认为应该给予“优秀导师”称号等精神奖励,33.1%的导师选择增加导师津贴等物质奖励,而选择增加招生名额、职称晋级和其他奖励的导师分别占19.7%、14.8%、2.0%。这表明高校要真正发挥导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需要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措施,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三、讨论与建议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导师普遍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但对自身应在学风建设中肩负着主体责任认识不到位。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显然,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品行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究竟如何发挥导师的作用,这不仅是一个经验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1.构建学校规范、学生遵循、导师把关、毕业全方位审核的学风监管体系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抓学风建设不仅要在时间上贯彻始终,而且在空间上也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投入。为此要构建学校规范、学生严格遵循、导师全程把关、毕业全方位审核的学风监管体系。学校规范,是指学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学生学风建设的指导文件,对学风涉及的各方面进行系统的规范。学生遵循,是指学生在全过程的学习研究中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学风建设规范,不得出现任何形式的学风问题。导师把关,是指导师从招生资料审核开始到培养过程落实、从小论文发表和学位论文撰写,再到学位授予等诸环节都能够积极参与把关。毕业全方位审核,是指包括学校、院系、学位点均履行培养审核的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的学风表现进行总体考察和审核。导师在整个监管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导师既要熟悉学校有关学风建设方面的相关文件,又要指导学生严格遵守规范,同时对学生实行严格把关和审核。如此,建立健全学风监管体系,将会有效减少或避免学生的学风问题,使研究生培养质量能够得到最切实的保证。

2.科学构建导师全程把关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日常工作规范和工作条件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无疑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培养责任和任务。调查结果表明:导师亟须扩大招生、培养、管理中的权力,同时认为学校应对在学风建设中作出贡献的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因此,学校及培养单位,都应该高度信任研究生导师的责任担当精神,同时也应该给予相应的权利,科学构建导师全程把关的责权利相统一的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和工作条件。首先,要让导师清楚自己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应该履行的工作责任及其原因,包括责任主体、责任内涵、责任规范、责任处理、责任追究、责任担当等。其次,要赋予导师在履行责任过程中应该拥有的权力,包括招生权力、监督权力、管理权力等。再者,要把导师担当的责任和履行责任的任务公告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以便全体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支持导师的教育管理行动。最后,要为导师全程把关提供良好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如此,让导师发挥全程把关的作用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才能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作出最大的贡献。

3.引导导师抓住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落实学风建设规章制度

高校及科研单位如果仅仅制定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而不落实,那么这些规章制度就形同虚设。规章制度需要有人落实,导师就是监督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学校可根据不同学科的实际要求,规定导师与学生的沟通频率,加强导师的指导力度,有效落实学风建设规章制度。事实表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学风问题,有的培养环节出现的频率可能会更多、更高。从这个角度看,要抓好研究生学风建设,就必须紧密依靠导师的智慧和力量,抓好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包括招生、培养、论文发表、学位授予等环节。例如在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普及方面,加强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导师的联系,及时建立“学风问题防范窗口”;在招生环节,按照规章制度,加强面试环节和对申请材料的审核;在小论文发表环节,加强导师对论文的选题、写作、修改、投稿、发表环节的指导审核,尽量避免发生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和不规范的现象;在学位论文环节,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全面指导和学术审核。

4.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工作机制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育人作用的发挥还来自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应当是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的主体不仅是学校,还包括用人单位;评价时间不仅是在校期间,还有毕业之后;评价内容不仅是研究生学业状况,还包括其品行状况。只有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这需要:①建立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反馈机制。学校相关部门跟踪毕业生的去向,定期与用人单位交流,及时反馈毕业生的相关信息。②研究生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加强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任课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的育人合力。导师要结合所开课程开展学术规范教育;辅导员要经常与导师、任课教师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学风状况;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风规章制度,做好人性化管理。③充分发挥导师等各方面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的育人合力,还需要学校人事部门、科研部门、研究生院等机构的通力合作,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1]“研究生教育的学风与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学风与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3.

[2]胡守强.论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48-52.

[3]曾红全,贺浩华.建立责、权、利统一机制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9(5):67-70.

(责任编辑赵清华)

奚社新,东南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教授,南京210096;金保昇,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教授,南京210096。

10.16750/j.adge.2016.09.012

2013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课题“研究生学风建设中导师的责、权、利统一机制研究”(编号:B2-2013Y12-161)

猜你喜欢

学风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风就是质量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