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才培养视角的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保障体系建构
——以浙江大学为例

2016-10-25徐国斌马君雅王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研究生基地质量

徐国斌 马君雅 王莉

基于人才培养视角的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保障体系建构
——以浙江大学为例

徐国斌马君雅王莉

基于人才培养的视角,从学生发展质量的维度,提出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质量观;围绕实践教育的实施过程,结合浙江大学的工作探索,提出基地化建设、课程化管理、多维化评估、全员化参与四大举措,构建资源质量、运行质量、评估质量、工作队伍质量全方位并行的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保障体系,并就进一步发挥导师质量保障作用,推动社会实践与专业培养的深度融合,创新社会实践多元模式等方面对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保障予以思考和展望。

人才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保障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要求,要强化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中也指出,研究生教育要“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作为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社会实践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将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成为很多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举措。但是,如何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质量,真正实现实践教育与专业培养的有机互动和补充,从根本上助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是摆在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的内涵与特征

在探讨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的保障机制前,我们必须首先厘清一个概念——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内涵是什么,评价指标又是哪些?社会实践,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教育的形式,社会实践的质量属于教育质量的范畴。根据当下主流的教育质量观,教育的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教育自身的质量标准,二是学生发展的质量标准[1]。在笔者看来,基于人才培养的视角,教育自身的质量是学生发展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其最终指向仍是其培养对象,也就是学生的质量;或者更进一步说,学生发展质量是教育自身质量的显现和表征。在这样的框架中讨论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质量,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研究生作为教育主体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自身发展,这种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个维度。同时,由于实践教育本身的“实践”属性,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又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1.多元性

研究生社会实践以培养研究生全面素质为“核心”,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统一”,是“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机统一,在目的和内容上呈现出“四个结合”的重要特征,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2],旨在引领研究生在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强化社会体验与社会责任,全方位锻炼和提升自身素质。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教育形式,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职业人素养,行业与社会认知以及其他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均有促进作用。这启示我们在对研究生社会实践进行质量评价时,应该建立一个综合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各个维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2.过程性

研究生社会实践是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知识向技术转化的有效途径,但其质量不能简单地通过研究生完成的发明专利、技改项目、设计方案、调研报告等显性层面的实践成果进行衡量,或以社会实践的服务人次、受益人次、增长效益等数据指标进行量化,而是需要关注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的全过程,也就是参加社会实践这个过程本身对研究生个体、群体成长和发展的潜在积极影响。也就是说,社会实践的质量不仅要关注研究生社会实践对社会的贡献和产出,更要重视实践教育的过程对研究生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这启示我们在实施研究生社会实践时,需注重对社会实践教育过程的设计以及在过程中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浸润式的教育和引领。

3.主体性

由于实践教育的自身属性,必须通过教育主体的躬亲实践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在研究生社会实践中,研究生参与的主动性(态度与意志)和科学性(方法与策略)对社会实践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生以什么样的状态参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从学校组织的角度来说,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能否充分激发参与主体自我发展、自我成就的意愿,并愿意为之投入时间和精力,能否有效指导研究生掌握和使用科学的方法参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质量的关键要素。这启示我们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研究生的发展需求设计和实施社会实践,分类引导,个性培养,创造各种条件激发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助力研究生实现实践教育的目标和价值。

二、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保障的要素模型和内在联系

根据教育活动实施的流程,质量要素可以分为输入质量、过程质量和输出质量三个部分。在这三者中,输入质量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过程质量是有效运行的核心和枢纽;输出质量既是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外显,同时通过反馈作用于前两者,为提升和改进教育质量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立足“输入-过程-输出”模型,剖析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质量要素。输入质量包括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工作框架与部署、学校(院系)与地方(企业)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及提供的相关支持与保障、参与的研究生的素质与水平、导师及学校提供的科研学术支持;过程质量包括实践教学管理、实践项目设计与过程指导、考核与评价体系等;输出质量包括研究生参与满意度和社会实践的成果(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和研究生自身的发展)。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保障的要素模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高校和社会(地方及企业)合力育人的教育方式,交织着学校、地方政府、设岗单位、研究生等多个质量保障主体。这些主体由于各自立场不同,参与实施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不同,对社会实践质量的理解和评价标准也各有侧重。通常情况下,地方政府较为注重参与研究生的数量、学历层次以及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主要体现为输入质量);设岗单位较多关注研究生对所在单位在技术改进、决策参考等方面做出的实际贡献(主要体现为输出质量中对社会的贡献成果部分);研究生作为社会实践的实施主体,较为关注在社会实践获得的锻炼以及对自身学术科研的启发(主要体现为输出质量中对自身发展的部分)。而过程质量是研究生社会实践整个质量保障的核心,是将输入质量有效转化为输出质量的关键。学校作为社会实践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既是质量保障的重要主体,也是其他各个主体之间互相协同的连接纽带,应该从整体上宏观调控规划社会实践的规模与质量,强化各主体协同作用,强化过程质量把控,突出人才培养功能,切实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

三、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路径和举措

浙江大学自1996年起,建立了以挂职锻炼为主要形式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即选派研究生到基层企事业单位集中参加一个月以上的挂职工作。2005年,挂职锻炼作为选修课程——社会调查与科技服务被列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考核合格者可以获得1个学分。在此基础上,2015年6月,浙江大学出台《浙江大学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将社会实践列入博士生培养的必修环节,要求所有学术学位博士生(除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外)均须参加4~6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伴随着研究生社会实践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推进,浙江大学通过基地化建设、课程化管理、多维化评估、全员化参与等举措,全方位构建研究生社会实践资源质量保障、运行质量保障、评估质量保障以及工作队伍保障,努力探索并初步建构了服务人才培养的社会实践质量保障体系。

1.推进基地建设,确保研究生社会实践资源质量

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坚持“以基地为主,多种实践形式并行”的原则,由研究生院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牵头,协同各学院(系)共同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分为综合型基地和专业型基地两大类:前者由研究生院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负责在省内外组织建立,岗位需求面向全校多个专业;后者由各学院(系)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依托专业优势和学科资源,建立专业需求相对集中的实践基地,其岗位需求统一纳入学校社会实践管理体系。学校根据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及基地建设运作情况,设置专项工作经费,支持基地建设,为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支持和保障。截至2015年底,已建成综合型基地30个,专业型基地120个。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不仅为推动学校与地方(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拓展合作育人的深度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参与实践的研究生团队化运作提供了可能。为全方位锻炼研究生的能力,依托各个社会实践基地,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采用团队化管理模式,设置队长岗位,负责与实践基地、指导老师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联络及团队日常建设,同时要求基地研究生党员3人以上的团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和志愿活动,在社会实践期间沟通交流,互帮互助,营造团队协作、合作攻关的氛围,共同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

2.实施课程化管理,确保研究生社会实践运行质量

为了更好地指导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切实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参照课程管理模式,通过师资配备、项目(岗位)管理、考查考核等手段,保障和提升研究生社会实践运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其一为加强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指导,以及与社会实践基地的联系,为每个社会实践基地配备两名指导教师,其中学校派出1名,基地派出1名,指导教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上岗培训、开题报告、日常联络、中期检查、考核评比、团队总结等工作,全程参与指导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其二是对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内容和岗位实施项目化管理,由学校向各基地企事业单位统一征集实践项目,明确项目拟解决的问题、专业的需求等,并借助信息化选课系统,实现项目信息的最大化公开和共享,帮助研究生根据自己专业或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课题,提升项目和专业的匹配程度,最大限度发挥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其三是加强过程考查考核,要求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在社会实践开始前,参加上岗培训,与企业导师联系确定项目详细内容并撰写开题报告和工作计划;实践期间,要求适时开展阶段性总结并进行中期检查汇报;实践结束后,撰写个人实践总结并提交研究报告或调研报告等。最后由设岗单位和指导老师根据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综合表现评定成绩。此外,为进一步激发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学校在课程考核的基础上,向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开放评奖评优通道,经所在学院(系)推荐,可以申请参评“社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和社会实践单项奖学金。

3.探索多维化评估,构建研究生社会实践评估质量保障体系

自2015年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推行以来,为全面了解博士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真实体验和实际收获,更好地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浙江大学构建了基于研究生满意度的社会实践质量评估体系。每年社会实践结束后,以网络问卷形式,面向全体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开展匿名调查,通过研究生对自身社会实践内容、实践环境(条件)和实践收获的评价,对社会实践的质量进行评估。调查问卷分为总体评价、参与意愿、实践基地、实践项目、导师的重视程度及参与程度五个部分,注重参与研究生的体验和评价。在问卷基础上,注重挖掘和发现社会实践中的典型个人和代表性案例,组织相关研究生代表开展座谈,了解需求、发现问题、提炼经验,进一步掌握影响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的因素。同时,每年组织召开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会和基地建设研讨会,将评价结果和学生需求分类反馈给基地和院系,作为改进后续工作的参考。

4.倡导全员参与,构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队伍保障体系

为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有序、有效地开展,浙江大学构建了学校与地方(企业)协同、工作部门与院系协同、思政线与教学线协同以及研究生全面参与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在基地建设方面,由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牵头,协同各学院(系)共同实施,分类拓展综合型基地和专业型基地建设,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广阔的岗位资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地方密切沟通,共同参与岗位征集、学生选拔、企业对接等工作,共同组织启动仪式、中期检查、考核总结等环节,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提供组织保障。在工作机制上,要求各院系成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小组,由本学院(系)党、政领导共同担任组长,负责本学院(系)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基地建设等工作,协力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质量。此外,依托学校社会实践工作部门,成立专门的研究生社团组织——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开辟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组织渠道,进一步了解研究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升实践质量。

四、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思考和展望

在研究生教育不断拥抱社会发展需求的今天,加强实践教育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相比,社会实践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应该得到的重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从形态到质量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进一步发挥研究生导师的质量保障主体作用

当前部分研究生导师担心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会影响学习、科研的精力投入,或片面认为研究生应以科学研究为主,不支持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责任人,不仅要关注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应该注重研究生全方位能力的提升,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要求导师在社会实践环节也应该发挥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研究生社会实践与导师产学研结合培养研究生具有很强的内在契合性。导师作为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社会实践中可能产生的科研项目、甚至重大课题会带动研究生指导教师跟进研究[3],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或发现的现实问题,也可能触发新的科学研究增长点。因此,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提升导师对社会实践的支持和参与程度,是有效提升研究生社会实践质量、增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进一步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培养深度融合

研究生社会实践和一般大学生社会实践相比,具有很强的专业属性,而和研究生专业实践相比则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实践是研究生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但就当下的实施现状来说,研究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培养仍存在较大程度的分离,常常被作为一个专业培养之外的单独环节,未能与研究生教学、科研的主阵地形成有效的关联和互动。因此,将研究生教学科研和全面育人有机联结,培植社会实践与专业培养深度融合的土壤,既要提升研究生课程的实践性,又要推进研究生实践的课程化,形成一种资源整合、互融互通的整体化、体系化、协同化的质量保障机制,是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

3.进一步创新社会实践的实施模式

将研究生社会实践由目前学校主导的模式向一种更加突出参与者主体地位的实施模式转型,通过社会实践从根本上培养研究生作为社会人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研究生社会实践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的功能,借鉴美国服务型学习的模式,将参与式学习方式和培养参与型公民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方向[4],帮助研究生在社会情境的实际参与中学习和成长,并为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模式,在落实监督保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践机构、实践时间和实践形式,适应不同研究生的兴趣、能力与发展需求,通过分类引导,进一步激发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积极潜能,提升社会实践的质量。

[1]方晓东,王燕.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是什么[J].今日教育,2013(2):14-16.

[2]林成涛,李泽芳,王悫,等.构建博士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思路与实践[J].北京教育·德育,2011(06):29-31.

[3]雷世富.研究生社会实践中参与各方的利益冲突与协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13-16.

[4]郝运,饶从满.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特点、实施程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63-167.

(责任编辑赵清华)

徐国斌,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杭州310027;马君雅,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思想教育办公室副主任,杭州310027;王莉,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事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杭州310027。

10.16750/j.adge.2016.09.004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基地质量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我的基地我的连
质量投诉超六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