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族地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2016-10-21韩娟芳
韩娟芳
【摘要】面对新世纪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挑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应更新观念,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帮助读者以最便捷的手段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关键词】民族地区;图书馆;网络环境;读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就是满足人民大众的文献信息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正在加速形成,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文献和信息聚散地的图书馆,正逐步由传统型向信息时代型转变,其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资源形式、管理模式乃至用户的信息行为都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图书馆员必须正确理解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明确图书馆在社会分工中所应扮演的角色,自觉地履行图书馆员的社会职责,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把最大限度满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作为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
一、民族地区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社会信息化和信息服务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民族地区信息活动和信息服务的基本方式和格局正经历着巨大变化,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已处在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中:
因特网几乎覆盖全球,其超速的信息基础建设将打破信息交流的国家边界空间限制,极大地改变社会及图书馆信息传播的传统方式。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与因特网连接,覆盖了我国200多所高等院校。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是由国家投资建设,教育部负责管理的综合性计算机网络,包括全国网络中心、地区网点和所在高校校园网,通过网络中心与因特网连接,已经形成以清华大学为中心和总出口,以西北、华中、华南、华东和京津等地区十所院校为中心节点,省级结点设在36个城市的38所大学,分布于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连通大学、中小学等教育和科研单位达2000多家(其中高等学校1600所以上),联网主机120万台,用户超过 2000 万人。CERNET目前已基本具备了连接全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联网能力,并完成了CERNET八大地区主干网的升级扩容、建成了一个大型的中国教育信息搜索系统[2]。
优越的网络环境为我国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的传输和获取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前景,对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用户信息需求的种种变化,将直接引起图书馆服务内容及方式的变革。
二、信息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应对措施
(一)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读者服务
面对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挑战,民族地区图书馆应更新观念,进一步增强由传统服务环境向网络化服务环境的转变;不仅要积极地把馆藏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网络资源,为网络利用者拓展信息服务,还要把网络中的丰富信息资源转化为图书馆信息资源,提供给读者利用。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要进行计算机信息检索技能的培养,这是民族地区图书馆面对21世纪的信息热潮应当做出的承诺[3];还应积极地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转化为网络资源,努力开拓以网络资源为主的馆外信息资源,把网络信息服务有机纳入现有的图书馆服务中,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化读者服务,从而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意识到图书馆仍然是自己需要信息时首先要去的地方,图书馆才能坦然面对信息网络时代的挑战,并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分析读者需求,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网上信息资源急剧增加,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层次和获取方式也日益改变。分析读者的需求变化,开展信息服务是民族地区图书馆当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现代信息服务条件下,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比在传统信息服务条件下更广、更全、更新、更快:网络环境下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已从单纯的文献需求转向联机检索、查询、文献传递、参考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信息服务[4];在传统的服务条件下,读者获取信息主要依靠利用馆藏目录,今天,读者获取信息已突破了时间、地理上的概念,综合性、交叉性课题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能否占有本领域尽可能全的信息,对提高成果的档次至关重要[5];在传统环境下读者主要靠浏览书刊获取新信息,而今天,现代信息技术为读者获取最新信息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使读者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技术与方法及成果,应用于课题研究中;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读者迫切需要图书馆在信息量成百上千倍的增长中提供信息导航服务,使他们尽快了解网上与己相关的信息。
(三)提升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
伴随着图书馆事业正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和用户需求有了很大变化,服务内容、手段和方式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广大读者的信息基础知识教育和网络教育,满足广大读者对科技产业的文献信息需要。信息社会的网络化、一体化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把民族地区图书馆推向社会、推向市场,服务市场,促使民族地区图书馆从社会各方面采集和吸收多种社会信息[6],特别是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将图书情报部门相互之间联结起来,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其他信息系统、社会化商业化信息系统、国内国际信息网络联结起来,成为用户通向整个信息环境的枢纽,及时为用户提供最新信息。在当前的情况下,应从社会信息服务竞争中不断寻求自主开发情报信息研究项目,不断开拓信息服务功能,扩大信息服务方式,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并以自身的优势成为市场信息服务中最具有活力的信息服务中心。
三、民族地区图书馆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各种服务
为了促进信息交流与利用,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加强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各种服务。
(一)充分挖掘网络特色信息资源
在网络环境下,应结合本馆特色,充分掌握特色信息在全球分布的状况,挖掘因特网上的特色信息资源;根据用户的需要,设置虚拟资源导航站,有目的、有重点地挖掘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数字化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当前,要抓住中国教育科研网络的开通以及民族地区文献保障体系(CALIS)全面启动和实施的机遇,尽快与之联网,使本馆读者能访问、查询、浏览和使用任何一处的虚拟馆藏,拓宽信息交流渠道,为读者获取丰富的信息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7]。同时,注意对因特网上大量无序、混乱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和分类处理,以防止信息污染。也可让用户自行采用信息取舍的软件,按需取舍。为了防止信息量过载,图书馆还可针对本馆读者需求,有目的地收集和组织信息,有选择地贮存有效信息备用。
(二)建立特色数据库
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发挥自身文献量大而专的优势,开发文献资源,建立标准数据库,形成特色,重点扶持高水平、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数据库。因为部分图书馆多年累积非电子馆藏文献资源,只有通过数字化处理,以数据形式在网上传递,才能得到充分、广泛利用[8]。同时,为了减少网上信息的重复和避免相互撞车,与其他图书馆相同的文献就不必加工上网,以防止信息过载,给读者带来不便。当前,应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将研究级和特色化、地方化的专题文献转换为全文数据库,成为信息文化产品,供广大读者共用共享。
(三)工作流程科学化、网络化
为了给读者提供广、快、精、准的高效优质服务,民族地区图书馆对编目、流通、采访、期刊管理、参考咨询等日常业务工作要全部实行计算机化,以创造良好的內部与外部联机服务环境。例如,利用图书馆信息网络实行联合、集中、统一编目,可提高编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避免重复劳动,共享编目成果。再如,随着网络的发展,馆际可以在网上设立“馆际互借文献服务”,通过便捷的网络手段使用户得以共享文献[9]。
(四)建立民族地区信息社会化服务运作机制
在信息社会中,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一部分功能体现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信息管理是图书馆的基础,而信息开发与利用将是工作重心[10]。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也呼唤民族地区图书馆走向社会化,利用图书馆所具有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根据社会需要,深入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潜在优势,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
第一,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向社会开放,实行文献资料的有偿服务。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开放,将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可以实行有偿性开放借阅方式,根据具体情况和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如情报调研、资料查询、代泽代编、复印等服务,走出传统服务的思想误区[11]。
第二,做好信息加工、信息咨询服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优势,开展信息服务。以网络技术为重点,以文献服务为目标,以馆藏为依托,利用内部和外部技术力量,从社会各方面采集和吸收多种社会信息,特别是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相结合的方式,采取信息加工与利用,对包括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人才信息等不同领域的信息进行开发与利用;提供信息咨询,包括文献信息咨询、情报检索、定题服务、读者辅导、网络用户信息技术教育以及网上服务,及时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12]。
第三,培养用户掌握网络技术。图书馆可以电子阅览室为基地,对用户分级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其内容包括:计算机操作规程,因特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上的信息种类与上网途径,网上信息的鉴别、收集与阅读方法,各种检索工具的检索方法和技巧等。做好这项培训工作,能增强用户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13]。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民族地区图书馆应该面对机遇和挑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努力改进读者服务工作。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想在图书馆这个平凡的服务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业绩,要想在图书馆这块默默无闻的土地上耕耘出丰厚的硕果,一定要“用心服务”,用心对待读者的点滴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服务工作跟上时代要求,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朱雅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图书与情报,2001,4.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E].http://baike.baidu.com/view/682.htm,2011(11):10.
[3]蔡冰.从细微之处看图书馆和谐服务环境的创建[J].图书与情报,2008,2.
[4]徐宝珍.“以人为本”与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形象创意[J].图书与情报,2003,2.
[5]张承发.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8,4.
[6]易兰芳.图书馆上网:信息化浪潮的必然选择[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0,3.
[7]张安珍.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
[8]史田华.因特网个性化信息服务[J].情报资料工作,2002,1.
[9]张宇峰.网络环境下的现代信息服务[J].图书馆建设,2003,2.
[10]柳小望.图书馆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1.
[11]彭强.现代图书馆的人文精神[J].图书馆学刊,2003,1.
[12]何少红.图书馆与人文教育[J].图书馆论坛,2004,3.
[13]叶志斌.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