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信仰与音乐

2016-10-21商文娇吴树燕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间信仰女性

商文娇 吴树燕

【摘要】乡村妇女念唱嘛呢经,一方面有着民间宗教祭祀娱神的祈望,另一方面也有着教化的观念及民间文化传承的功能。作为广泛流传于青海东部农业区及部分与甘肃接壤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形式,嘛呢经是一种依旧存在的活态音乐文化资源。它伴随着本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变迁的脉络,真实反映出西北特定地区民众尤其是女性的精神世界及社会生活,具有十分深厚而独特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民间信仰;嘛呢经;女性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属于青海省海东市下辖县,位于青海省的东部边缘地带,与甘肃省接壤面积较大。因地处通往中原、中亚、西藏的通道上,中原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在这里形成一个独特的多元文化统一的交汇点,这里寺庙林立,宗教色彩极为浓厚,是中国西部人文景观中特殊的地区之一。在民和这个多民族长期聚居的、复杂的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文化习俗,多种多样并各具民族特色。如民和县汉族乡村妇女念唱嘛呢经的活动,就是至今仍鲜活存在于本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文化事象,它集中体现了民和地区民众的精神信仰、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有着十分深厚而独特的文化意蕴。

一、民和嘛呢经的生成语境

民和地区自古就是“唐蕃古道”与“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金戈铁马、兵戎相见的古战场。由于政权交迭更换、民族混合聚居等各种因素,造成本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融合,同时也形成了当地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事象。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当地独特的历史发展和多元性的文化体系等因素,共同孕育了民和妇女嘛呢经这一独特的文化事象。因为,“民俗,总是受到民族经济生活、民族社会结构、民族心理、信仰、艺术、语言等文化传统的多方面制约,形成民族民俗的特点”。全县居住着多个民族,总人口有42.13万人(2011年)。其中回、土、藏,加上少量的蒙古、东乡、撒拉等少数民族总人口为24.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比重的59.29%。这里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是甘青河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文化丰富而厚重,而且极具多样性,尤其以多元一体的民族宗教文化构成了民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它地处青海省东部前沿,是省内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境内山地多,自古交通不是很便利,但文化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尤其是土族居住的三川地区,文化素质较高,有民和“文化之区”的称号。汉族文化在本地属于主流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民和地区汉族妇女传唱的嘛呢经,深受当地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与藏、土族宗教文化之间较多交流、融合,关系比较密切。它是民和妇女嘛呢经生存的特定的自然空间,这一空间所有的自然环境特性与社会环境特性构成了民和乡村妇女嘛呢经生存的语境,使它成为该地区特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嘛呢经与民和女性的精神信仰

民和妇女念唱嘛呢经的现象在历史文献当中的记载几不可见,地方文献中也基本不见踪迹。虽然民间对它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用老人的话来讲,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因为没有文献记载和实物资料可供考证,因此其具体起源已不可考,至今这个问题仍悬而未决,尚处在探讨、考证之中。即便如此,民和妇女嘛呢经念唱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不争的事实,它至少应该产生于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的盛行之后了。藏传佛教发展到后期,尤其是十五世纪初格鲁派诞生以后,寺院和出家人剧增,当时藏传佛教在青海极为盛行。民和地区原本就是汉、藏、土、回等民族混合聚居的地区,藏传佛教在该地区的盛行必然会对当时的汉族以及土族的民间信仰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也使汉族的民间信仰中融入了藏传佛教的诸多元素。

民和当地汉族的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婚丧嫁娶及民间信仰等与中原内地基本相似,只是融入了更多的西北地域性特征。例如:从“嘛呢经” 这个名称及其传承人被称作“嘛呢奶奶”的名称上就不难看出,这种流传于民和本地区的民间文化事象,被深深地打上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烙印。作为流传于青海省民和县的一种文化事象,妇女嘛呢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它是应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在民和地区特殊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文化瑰宝,而自它产生以来,就一直在民和地区这个区域性的文化空间中传承、沿袭着。

当地妇女念唱嘛呢经的行为,可以归属于民间信仰的行为范畴中,嘛呢经的曲调也当纳入民间宗教音乐体系中。众所周知,世界主要的宗教几乎都将音乐安排于宗教仪式当中,以作为纪念、赞美、歌颂神或者其他特殊的宗教目的。早期有学者认为,在整个人类文化体系当中,与音乐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数宗教。音乐学者纳德尔(Nadel)更具体地提出,音乐的起源就是为了人与超自然界(Supernature)的沟通而形成,由此可以了解音乐在宗教仪式中的重要性。

三、情感表达的功能体现

嘛呢经念唱行为,是嘛呢奶奶精神信仰的一种体现,既表现她们的感情,也表现她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生动形象地来表现,同时它还是一种沟通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的文化交往活动。它自产生就一直伴随着这些乡村妇女的日常生活,它通过文本和曲调的传播,以自己简明朴素、以情动人和朗朗上口的优势,不断为乡村的中老年妇女们提供着一种精神上的安慰,满足她们的精神需求,并继续得以流传下去。

由于民歌和信仰都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真实的情感反映,因此它们具有协调社会群體间意志和行为的功能,具有能使社会群体的思想情感引起共鸣、产生相互融浸与调和的功效。有些旋律低回悲情的嘛呢经能表达心中的痛苦及衷思,如《亡人登科经》《湘子哭五更》等一些主要用于丧葬场合的嘛呢经。可见,其在社会互动场所发挥着调适情感体验的职能,它之所以能作用于人类的心理状态,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在情感的相互渗透中产生共鸣,达成一致。

千百年来,在这块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宗教信仰文化影响深远的土地上,汉族乡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同中国其他各地妇女一样是低下的。民族音乐学文献曾描述了世界上男女之间有着多种不同的音乐关系,而更多的文献则表明,女性的音乐文化是男性音乐文化的某种延伸。尽管这些妇女承担了家里的绝大多数活计,并且还要和男人们一样到田地里做些重体力劳动,尽管她们温良谦恭,但可悲的是,她们依然改变不了自己在经济和政治上还要对男人依赖的命运。这些乡村妇女们的喜怒哀乐、感情命运、精神信仰及社会地位并不为主流社会所关心。不可否认,嘛呢经的信仰给她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各种风俗活动中嘛呢奶奶的参与和被邀请,使她们看到了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在人格上的被尊重。同时,嘛呢经活动也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暂时使她们脱离日常往复规律生活的机会。在这里,她们可以自由地展现自我而不受约束,她们可以在念唱的嘛呢经文中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在与其他嘛呢奶奶的交流中宣泄平日压抑的情感。

综上所述,以上这部分经文嘛呢经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和乡村妇女的日常生活及情趣,信仰是民和汉族妇女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从根本上反映着她们亲身的社会生活与内心情感,而我们知道,一个社会的文化包括其社会性的,往往和音乐民俗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和嘛呢经的内容虽通俗简朴,却寄托着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怒哀乐,反映着她们的精神需求和道德取向。也唯其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才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几经相传而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美]布鲁诺·内特尔.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J].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J].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3]陈勤建.中国妇女的口头文化与仪式文化[J].民俗研究,2004(2).

[4]旦木秋.藏传佛教中的六字真言“嘛呢”及嘛呢调[J].民族艺术,1997,1.

[5]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猜你喜欢

民间信仰女性
基于问卷调查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探析民间信仰作用下的社区公共生活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民间信仰
遵义仡佬族民间信仰中的伦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