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山苗族服饰的文化意义与其民族认同

2016-10-21杨菲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意义民族认同苗族

【摘要】服饰是一个族群文化符号的外在表现,也是维系民族认同和认异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作为与苗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相对应的苗族服饰,它饱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文化,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民族认同;文化意义;苗族;服饰;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苗族服饰经过千百年的创造和发展,款式多种多样,可达180多种,图案精美,刺绣技艺精湛,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的区域性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之下,许多地方的原生态文化不得不从内容到形式上做出一定程度的改变,这种变化在苗族服饰上的体现更是尤其明显。笔者在雷山县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那里除了极个别的人还在坚持穿着自己的传统服饰以外,大部分人的穿着已经与汉族无异,趋于“汉化”了。我看到坚持穿着苗族传统服装的人有如下两种: 首先为老年人。在距离县城有一定距离的乡镇和村寨里有很多穿民族服装的苗族老人,他们很多人一生都穿民族服装,从小到老没有改变。他们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捍卫者,对苗族服饰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其次,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比如在游方、苗年、婚姻、丧葬等重要的民族节日和仪式活动中, 苗族人不分男女老少几乎都会穿着本民族服装,苗族传统服饰在这些重要的仪式活动和节日里具有特殊的意义,不能够用汉装来替代。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都是穿着在他们看来时尚、方便、有现代感的汉族服装。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不禁在思考,苗族服饰作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这样的特殊意义还能持续多久,要怎样才能将苗族绚丽的服饰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对于苗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的方式与途径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让苗族人明白自己的民族服饰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加强自己对民族服饰的认同感,通过服饰认同、文化认同,最终上升到民族认同。

在《微观层面上的族群认同及其现代化发展》一文中,张海超提出民族认同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依据:民族认同的天然边界和基础是文化;历史记忆证明了民族认同的合法性,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内化成为民族认同的组成部分;文化和历史记忆同时又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改造。毫无疑问,文化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族认同,一个民族能够在与别族的交往中保持自身的主体性,不被同化,就是因为区别于别族的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发生了作用,也恰恰是因为这些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人们可以区分“我族”和“他族”。因此,可以说文化是体现民族认同的一个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民族的认同感总会在特定的民族文化上得到表现,留下或隐或显的印记。基于此本文将从苗族服饰所包含的内在的文化意蕴的角度来分析苗族的民族认同。

二、雷山苗族服饰的类型及其分布

雷山县位于苗岭主峰雷公山下,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聚居的县城之一,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7%。历史上有学者从颜色分属中将雷山地区归为黑苗类服饰:按穿着服饰型式区域分的支系属清代称“九股苗”的巴拉河支系(西江、郎德、丹江)等乡镇、太拥支系(方祥乡)、丹溪支系(公统)、大塘支系(大塘、桃江)、平永支系(永乐、达地);若按女性裙子来分则有长裙、短裙两大类。长裙类有清水江型西江式(或称西江式、丹江式)、雅灰式、月亮山型平永式。短裙类有大塘式和丹溪式。

雷山苗族服饰必用花边点缀或绣花,从种棉(麻)、去籽、弹花、纺纱、织布制靛、染色到剪裁、缝衣、刺绣等有一套完整精細的工艺。按结构和形式来划分主要有西江丹江型、大塘型、公统型、也蒙型四种;按裙子的构造和类型划分,则主要有长裙、中裙、短裙、超短裙四种。这些不同类型服饰的形成是与来自长江流域的不同地区、迁徙来的不同批次以及居住在雷山的四个不尽相同的苗族支系有关。

三、雷山苗族服饰的文化意义与认同意识

(一)雷山苗族服饰图案的象征意义

雷山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刺绣技艺精巧,不仅代表了当地民族妇女高超的刺绣技艺和对于美的追求与表现,这些图案纹样还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都是民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雷山苗族服饰中所采用的图案纹样主要有:蝴蝶、飞龙、鱼、蜈蚣、鹡鸰鸟、狗、青蛙以及各种花草、树叶等。这些图案纹样既反映了苗族妇女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刺绣技艺同时也承载了许多苗族母体文化中的自然崇拜、原始信仰及心理认知的文化信息。

这些绣制在服饰上的图案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比如“枫叶树木”、“蝴蝶”和“鹡鸰鸟”等图案就与苗族先古的神话和传说相关:远古的时候,苗族人共同祖先“蝴蝶妈妈”是从枫木树里变来的,她怀孕生下了十二个蛋,经过鹡鸰鸟的悉心孵养,12年后生出了姜央、雷公、龙、虎、蛇、象、牛等12个兄弟。后来苗族人把这些图案绣在自己的衣服上,就是希望这些吧图案穿在身上能够得到祖先的帮助和庇佑,让穿着衣服的人获得健康、平安、幸福,同时也是苗族原始信仰中的祖先崇拜在苗族服饰中的展现。

至于苗族服饰中的飞龙、青蛙、狗等动物纹样,这与苗族自耕自足的农业生产有很大关系。传统的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雨水在农耕生产至关重要,飞龙纹和青蛙纹就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狗在苗族是几乎每家都饲养的动物,狗温顺忠诚,既可以帮助主人狩猎又可以看家护院,苗族人在服饰上采用狗的纹样,意在祈求家庭生活的和谐稳定。太阳、花草、树叶等纹样与苗族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同时也表达了苗族人的生存智慧,他们崇尚有山有水、有草有木、有虫鱼鸟兽的自然生态居住空间。

(二)雷山苗族服饰的社会功能

1.审美功能

雷山苗族服饰在形制上运用了各种象征性造型,形成了颇具苗族风格的审美旨趣,是对人类美学的奉献。据当地绣娘讲述,一名叫佐藤俊彦的日本人非常喜欢雷山的苗族服装,他在1996年第一次到贵州来的时候,就对苗族刺绣一见钟情。他觉得“苗族刺绣很精美”,“没有两个绣花时一模一样的”。足以看到苗族服饰的巨大魅力。

2.记忆历史

苗族服饰图案的不朽价值在于培养苗族人的历史意识,教育后人要尊重自己的祖先,不忘故土,显示出浓厚的祖先崇拜和历史寻根之情。图画文字在历史的苍茫中作为联系苗族群体生存的、重复不已的经验,被视为本民族凝固的历史而加以展示与传承。

3.教育后人功能

雷山苗族妇女的一代一代相传承的服饰制作过程,实际上就是由家里的女性长辈向晚辈讲述苗族的历史文化,传授刺绣技艺的过程,是母亲帮助女儿完成从自然人到苗族人的转变过程。在过去苗族妇女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家庭成员赶制衣服,苗族姑娘从七八岁开始,就要在母亲或其他女性长辈的教导下学习刺绣,到了出嫁的时候就已经具备相当高超的刺绣缝衣技术了。刺绣技艺的高超与否甚至成为苗族判定一个媳妇是否合格的标准。母亲在教导女儿学习刺绣的过程中都会详细地讲解有关样式的由来,色彩的意义,图案的象征,通过这样的手段不仅服饰的外在保存了下来,服饰中所蕴含的的文化意义也得到了传承。

(三)雷山苗族服饰所体现的民族认同意识

什么是民族认同?王希恩在《说民族认同》一文中提到:“民族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民族认同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文化是产生认同的基础。不同族群的人们面临不同的生存环境,创造出迥异的文化,而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才使得处于不同族群中的人们认识自我,确认自我的民族归属。其二,血缘关系是认同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在当今人类学家的视野中,“民族”或“民族集团”常被视为一个具有最大范围的拟血缘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对共同祖源记忆的想象与诉求,往往成为凝聚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相互认同的最为重要手段之一。在现代民族中,血缘关系已经显得不像过去那般重要,但是相同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更容易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人们也总是在不知觉中将血缘与民族结合在一起,因此,这也使得民族认同与其他的认同相比具有更强的凝聚力。

每个民族都有着与“他族”迥然不同的自我认同意识。它不仅表现在对于所属民族的自尊感和自豪感,也表现为对于其他民族的一种抗拒感,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苗族经历了战争、漂泊、大规模的迁徙之后,族人散落各地,这时有着独特标记的服饰就成为了她们是相互识别的重要依据,他们对于穿着相同服饰的人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再加之,过去的统治者对苗族实行民族压迫、民族隔离及民族同化政策,更加激发和强化苗族内部的这种民族自我认同。我们从苗族服饰的图案、纹饰所显现的文化内涵中就能够感受到苗族人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与认同。

拿雷山苗族的服饰来说,蚩尤的图案的运用极其广泛,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后苗族社会逐渐兴起了一股“蚩尤崇拜”。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们认为自己是蚩尤的后人,蚩尤是苗族人共同的社会记忆,苗族人继承自祖先蚩尤的“集体受难意识”正是当今重构苗族民族认同意识的关键。

史料中有关蚩尤形象的记载有:《山海经·大南荒经》: “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日下旧闻考》:“画本以飞兽有肉翅者谓之蚩尤;”《述异记》曰:“俗云蚩尤人身牛蹄。”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崇拜牛、鸟图腾,因而,蚩尤的形象被描绘成人面、人身、鸟翅、牛角、牛蹄。雷山苗族妇女在头饰上用凤鸟、长角木梳装饰,借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对自己先民——三苗、九黎的永恒记忆。

雷山苗族女性银帽上雕刻的山川、河流等图案也不只是作为美的装饰而存在,更有着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它是对苗族过去艰苦历史的记载与讲述:苗族的先民们早期生活在物质资源丰富的黄河、长江平原地区,后来由于战争和驱赶被迫开始迁徙,他们跨越大山大河,长途跋涉,历经艰难险阻,最终迁徙到偏远西南山区。苗族人將这段雕刻历史记录下来,就是要告诫后人不能忘记这段艰苦的岁月,同时通过苗族服饰上图案所隐含的象征意义激发起后人们对于历史和民族的强烈的自我认同。

总而言之,民族认同是一种心理活动,在民族认同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族群成员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感受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民族身份。这种心理活动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它是具体的,与民族的物质、精神文化息息相关的。服饰承载着民族共同的社会记忆,记载了民族发展变化的历史,在构建民族认同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服饰可以说是隐藏着民族信息的一种文化符号,通过这种文化符号,同一个族群的人得以相互辨认、沟通、交流,最终让使用相同符号的这一部分人产生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四、如何以服饰为媒介强化雷山苗族的民族认同感

前文中提到服饰在构建民族认同中的关键作用,那么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要怎样以服饰为媒介来强化苗族的民族认同感呢?我认为要从三点着手:其一,强化民族认同感要从认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始。传统文化不仅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撑和历史资源,也是唯一的现实路径。其二,强化民族认同感不等于固守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拒绝交流与融合。在肯定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要加强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把其他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借为己用,逐步的改进吸收,与本民族的传统融汇结合。其三,强化民族认同感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利用苗族服饰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苗族服饰图案精美,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如果能使苗族服饰跨越山川海洋,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这样不仅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还能够向世人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从而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五、结语

苗族服饰经过上千年的变化发展,在无数勤劳的苗族妇女的共同创作下逐渐形成了今天这样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苗族服饰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方面,同时,它还蕴含着深层的文化意蕴,反映了苗族的传统文化,苗族的历史记忆,苗族人的勤劳智慧以及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他们对于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之情。苗族服饰从这个层面上看就不仅仅是一件衣服,一个头饰,一件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艺术品了,更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的外在象征,成为了苗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最显著的标志。它不仅表现出苗族人的审美情感、精神气质,更体现了苗族人对自己民族的依附感和归属感,塑造了苗族人共同的民族认同。并且,借由苗族民族服饰所体现出的对于民族的认同对于苗族内部的团结以及与其他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具有特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06):17。

②杨志强.蚩尤崇拜与民族认同——论现今中国苗族树立“精神共祖”的过程及背景[J].青海民族研究,2010(04):38。

参考文献:

[1]政协贵州省雷山县委员会编.雷山苗族服饰[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居阅时,翟明安主编.中国象征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杨志强.蚩尤崇拜与民族认同[J].青海民族研究 2010,2.

[5]龙湘平.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张海超.微观层面上的族群认同及其现代化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4,3.

作者简介:杨菲(1988-),女,籍贯:四川阆中,单位:贵州大学,职称: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文化意义民族认同苗族
补妆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高校内应对综艺活动教学研究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
中美国家形象广告视觉文化意义的二元差异
关于《奥赛罗》戏剧文化意义的思考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