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2016-10-21李秀凤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感染性白内障危险

姜 丽 李秀凤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姜 丽 李秀凤

目的 探讨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并研究对其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2—8月吉林省农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及护理前后焦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P=0.0264);引起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70岁)、手术时间(≥1 h)、合并糖尿病以及玻璃体溢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大于70岁、手术时间长于1 h、合并糖尿病以及玻璃体溢出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概率较大,于患者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改善焦虑情绪,且护理满意度较高。

白内障;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白内障是临床眼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递增趋势,其好发于老年人,易导致患者视物模糊甚至致盲[1],危害性极大。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白内障,但部分患者术后由于受手术、年龄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易并发感染性眼内炎,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所以临床需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病情变化,研究分析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并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为其制订相应护理措施,于围术期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就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8月我院收治的64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白内障诊断标准[2],均为单眼发病,均行手术治疗。64例患者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42~78岁,平均(73±4)岁;左眼发病21例,右眼发病43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8例,高中或中专14例,大专及以上1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危险因素分析 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手术时间、病情等基本情况,同时对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因素进行分析。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褥疮预防、监测生命体征及血糖尿糖、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①心理干预:关心爱护患者,主动与其进行交流,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及时给予其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②术前准备: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告知患者术中需注意事项,妥善准备手术器械。③术后护理干预: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抗感染治疗;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增加巡房次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定时打扫病房卫生,使用紫外线照射以消毒,患者眼药膏和眼药水需专人专用,指导患者正确滴眼。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分析导致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焦虑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SAS分界值为50分,分数越低,表明患者心理状态越佳。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3例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9.4%;对照组中9例,发生率为28.1%;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P=0.0264)。

2.2危险因素分析 64例患者中,12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其中≥70岁者8例,<70岁者4例;手术时间≥1 h患者10例,<1 h患者2例;合并糖尿病11例,未合并糖尿病1例;玻璃体溢出8例,未溢出4例。由此可知,引起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70岁)、手术时间(≥1 h)、合并糖尿病以及玻璃体溢出。

2.3护理前后SA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32 62±5 52±5观察组 32 61±6 35±3 t值 0.7157 3.1644 P值 0.0719 0.0237

2.4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白内障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家族遗传、年龄、代谢异常、机体免疫、中毒、电离辐射[3]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蛋白质变性而出现浑浊,从而引发白内障[4]。目前,临床治疗白内障多采用手术疗法,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为囊外摘除术,效果显著,但部分患者术后易发生感染性眼内炎,严重损伤视力,且必要情况下需行眼球摘除,后果严重。

本研究结果显示,引起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①年龄:高龄患者脏器功能衰退,机体抵抗力较差,一旦病原菌入侵,即可诱发感染;②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局部手术区域细菌增多,感染率较高;③合并糖尿病:高血糖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方便,且饮食受限易损伤其他脏器功能,机体免疫力差,易发生感染;④玻璃体溢出:可增大玻璃体表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易导致细菌附着,引发感染。朱淮成和修海迪[5]在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中证实,引起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恶性肿瘤、年龄、合并症等,与本研究结果相似。黄宏和刘庆[6]在白内障手术术前护理的研究中发现,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同时,本研究中的护理模式仍存在局限性,如术前消毒工作不到位、患者情绪难以平复、手术效率不高以及术后用药不合理等,因此护理人员需注意以下方面:①术前:给予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原发疾病,对眼部和附近区域进行彻底消毒;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缓解其精神压力;指导其学会自测血糖并遵医嘱用药;护理人员需熟悉手术流程,与手术医师相互配合,提高手术效率。②术后:指导患者及时使用滴眼液和抗菌药物等,注意眼部卫生,以降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年龄大于70岁、手术时间长于1 h、合并糖尿病以及玻璃体溢出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概率较大,于患者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改善焦虑情绪,且护理满意度较高。

[1]陈玲园,葛英,宋爱华.白内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S1):159-160.

[2]王燕,梁凤鸣,庞龙,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研究及药敏分析[J].广东医学,2014,35(7):1051-1052.

[3]冯蕾,梁辉,吴培林,等.101例感染性眼内炎的回顾性分析以及相关因素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9):1057-1059.

[4]李莲华,李萍.1例白内障术后眼内炎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8):258-259.

[5]朱淮成,修海迪.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9):689-691.

[6]黄宏,刘庆.表麻下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护理干预[J].江苏医药,2012,38(5):615-616.

R473.77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9.062

吉林省农安县人民医院,吉林长春 130200

猜你喜欢

感染性白内障危险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思考心电图之177》
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有些白内障还需多病同治
喝水也会有危险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拥挤的危险(三)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