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政府组织救助受控流浪儿童的“微模式”

2016-10-19石怡周永红段姣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6期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

石怡 周永红 段姣

[摘 要]非政府组织(NGO)是救助受控流浪儿童不可或缺的力量。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可发展出非政府组织救助的“微救助”模式,开发具有发布寻人信息、人脸识别功能、微募捐、非政府组织联盟等功能的APP,结合大数据功能开展救助活动。

[关键词]救助APP;非政府组织;受控流浪儿童;网络救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52

[中图分类号]D632.9;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受控流浪儿童是指被犯罪分子、其他流浪成员剥削控制或被父母出租利用,以营利为目的在街上乞讨、卖艺谋生的流浪儿童。政府组织是救助受控流浪儿童的中坚力量。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合作救助,但并未发挥其优势。互联网是当代社会无处不在的无形力量,非政府组织应顺应时代发展,形成受控流浪儿童救助的“微模式”。

1 开发救助APP

开发救助APP能够整合资源、提高非政府组织的解救效率。救助APP需具备以下五种功能。第一,发布寻人信息。失踪儿童的父母和非政府组织在救助APP上公布疑似受控孩子的信息,共同建立失踪儿童数据库。第二,人脸识别匹配功能。将疑似受控儿童照片或者声音上传救助APP,然后与失踪数据库进行匹配,提供救助信息。第三,非政府组织联盟。各个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在救助APP进行登记注册,建立救助组织与志愿者数据库,实现非政府组织间的人力资源共享。第四,微募捐功能。非政府组织在救助流浪儿童的过程中需要资金的支持。民众可以通过救助APP进行捐赠,非政府组织需公开赠款使用去向,并由民众和政府组织双层监督。第五,志愿者私群。对受控流浪儿童的救助,不仅仅是帮助他们回归家庭,应让救助目标从回归家庭转向回归社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救助APP依据志愿者的需求为其匹配其他合适的志愿者,组成一个志愿者私群。志愿者可以依据儿童情况对其进行各方面的救助及救助效果评估,直至评估结果表明受控儿童已经成功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2 流浪儿童APP救助“微模式”

救助APP可以将政府、非政府组织联盟、爱心人士联合起来,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合作、以人为本”的受控流浪儿童救助“微模式”。救助“微模式”主要分为3个阶段。

2.1 搜寻阶段

网民发现疑似受控的流浪儿童就拍照上传呼叫救助,救助站工作人员接收救助信息后联系当地警方或者合作的非政府组织将流浪儿童送入救助站。

2.2 过渡阶段

救助站工作人员对流浪儿童进行体检和生活安排,并从APP失踪儿童数据库中核实其身份。如果不能核实该儿童身份信息,工作人员再上传相关求助信息到微信、微博。如果能核实该流浪儿童信息,工作人员则要评估流浪儿童的情况是否能回家?如果能遣送回家的儿童,交由非政府组织负责人员护送回家。不能遣送回家的流浪儿童,依据情况进行分类救助。

2.3 发展救助阶段

受控流浪儿童的监护人可以通过救助APP申请发展性救助,然后由志愿者组成救助小组建立志愿者私群。救助小组中主要有4类志愿者:提供在线心理咨询的心理专家、提供学业辅导的学校志愿者、了解该流浪儿童家庭关注其家庭关系的当地社区志愿者、以提供法律咨询保护儿童应有权利的法律专家。救助小组不仅为流浪儿童提供线上发展性救助,还会依据儿童的情况联系儿童家庭所在地的相关人员,帮儿童安排线下的心理辅导活动、技能培训活动等。

3 以大数据完善救助“微模式”

救助APP的功能多样,其运作过程中需要利用受助人、志愿者、资助者、非政府组织等各个角色的数据。大数据以数据流的形式存在,产生快、时效性强,通过云计算分析复杂的大數据,能为研究、决策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大数据在救助APP各个功能的运行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3.1 以大数据为基础,设计救助APP

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对现有的公益微博、公益微信号等的关注度、运行方式进行分析,了解网民对公益形式、公益理念、APP选择的偏好,从而设计出民众乐于下载使用的救助APP,让救助APP形成一种公益新风尚 。

3.2 通过分析网络大数据,保障寻人信息关注度

通过分析网民的搜索习惯、搜索频率、网络热门信息的特点等,总结出最易获得高度关注的发布时间、语言表达方式。把分析结果运用到发布寻人信息中去,保障寻人信息得到足够的关注。

3.3 以大数据为基础,实现非政府组织间的科学分工

通过对各个非政府组织救助方式、救助效果、资源储备及救助优势等进行分类分析,将非政府组织分为不同类型。例如:可将非政府组织分为心理救助、预防宣传救助、类家庭救助。在救助的不同阶段,大数据分析结果可为政府选择不同类型的非政府组织进行合作提供数据化的参考资料。

4 政府监管救助“微模式”

政府组织是救助受控流浪儿童的中坚力量,非政府组织的救助“微模式”只有在政府的监管下才能健康施行。首先,流浪儿童、志愿者、普通民众都可以针对救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救助APP进行反馈;其次,政府应对微募捐所得资金进行监管,要求非政府组织必须公布每一笔募捐的来龙去脉;最后,政府应不定期抽查APP救助的案例。政府工作人员可实地考察流浪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发展等各方面的情况,并且了解儿童及其家人对非政府组织救助工作各个方面的满意度,然后评选出绩效良好的非政府组织,给予奖励。

主要参考文献

[1]于璐,熊韦锐.从“回家”到“回归”: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转换与整合[J].中国青年研究,2013(2).

[2]袁桢.大数据背景下的微公益平台建设[J].经济视角旬刊,2014(4).

猜你喜欢

非政府组织
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关系:契机、困境与路径
非政府组织(NGO)与政府竞合关系模式的构建探究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的有效性研究
中国对缅甸投资风险中的非政府组织(NGO)因素分析
研究分析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
民办高校外来非政府组织活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中外政府向非政府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经验比较
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功能
非政府组织助推“一带一路”共同体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