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NGO)与政府竞合关系模式的构建探究
2016-12-27张明
张明
[摘 要] 在传统思维中,政府需要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以及公共建设等,但是随着公民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思维提出了新的挑战,非政府组织(NGO)应运而生,广泛应用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中,且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和支持。
[关键词] 非政府组织;政府竞合;构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11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207- 02
非政府组织(NGO)在“512”抗震救灾、南方冰冻灾害等公共危机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行动的高效率、无私性、民间性、公益性,为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在公共服务效率方面有着政府无与伦比的优势,可以直达问题核心,深入社会最底层,关心社会疾苦,倾听群众声音,提供的服务更符合群众实际需求,可以说,非政府组织(NGO)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合作伙伴中的第一人选。
1 非政府组织(NGO)的政治背景支撑
21世纪以来,我国在社会组织、企业、政府等方面开始了多方参与新格局重组,该过程中,政府起到了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导作用,并且变现出鼓励社会自治化、政治民主化、多元主体互动化的态度,不可否认,我国正迈入“整体性社会”为特征的“公民社会”方向转变过程,由直接管理过度到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过度到宏观管理,由依靠行政手段过度到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若想实现上述过渡,则必须要求政府重审自身角色,积极协调社会力量、事业单位、企业等关系,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领域、经济领域权力收缩,实现非政府组织(NGO)承担政府部分职能的重要政治支撑背景。
2 非政府组织(NGO)和政府竞合关系构建的现实需要
2.1 非政府组织(NGO)社会存在感较低
尽管目前非政府组织(NGO)遍布我国的各省、市,并且涉及到流动人口、贫困人群、残障人士、妇女等公共服务领域中,可以说,非政府组织(NGO)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压力。然而,除了重大事件媒体报道的时候,各种非政府组织(NGO)才会出现在社会视野中,但是平时却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这种社会存在感和其社会责任感并不相称,容易引发公信度危机。
2.2 非政府组织(NGO)管理规范不足
尽管我国对非政府组织(NGO)提出了相应政策法规,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与支持,正视其合法身份,然而,调查研究表明,非政府组织的“非法身份”仍占据多数,数倍于“合法身份”组织,缺乏良好的管理规划化办法,限制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3 非政府组织(NGO)和政府竞合关系模式的构建
3.1 引入非政府组织(NGO)与政府的竞争
根据“多中心”理论,提出非政府组织(NGO)和政府互动中的两方面竞争机制:①公共事务管理权力竞争,公共事务管理中非政府组织(NGO)将会对政府管理权力起到一定的影响,并且起到部分替代作用,所以,在其中引入竞争机制,凸显非政府组织(NGO)和政府的优势所在。②资源竞争,特别是财源方面的竞争,一般来说,政府财政主要来自税收,非政府组织(NGO)则来自于公众捐献,总之,二者所有的收入都是来自于人民,假如不依据政府财政公共事务支持处理,那么容易产生间接竞争关系,如果依据政府支持,则会构建直接竞争关系,结合一方的竞争能力,得到更多的资源利用能力。
3.2 建立非政府组织(NGO)与政府的互动合作
政府方面需要重视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并且重新审视非政府组织(NGO)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功能。非政府组织(NGO)在公共领域处理中较政府更加高效、低成本,能够尽可能的满足民众的需求和利益,是最为和谐的民众—政府沟通枢纽。非政府组织(NGO)并非离退休人员和社会闲散人员的机构,亦非政府附属单位,是自发性的无私公众组织,同时,非政府组织(NGO)目的不在于切割政府权力,而是协助政府进行公共事务的管理,为此,政府要积极的解决非政府组织(NGO)的法律问题,并在法人地位、登记、审批等方面制定法律法规,适度为非政府组织(NGO)提供人事豁免权,防止存在二者之间的人员裙带关系。当然,政府方面要积极与非政府组织(NGO)展开合作,在慈善、科教、文卫等方面深度协调,共同构建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理论道德体系。政府需要强化监督非政府组织(NGO)力度,避免发生“非法组织”的违法行为。
综上所述,非政府组织(NGO)和政府的良好竞合关系,有益于二者互信机制的构建,形成良性互动,共同致力于社会公共领域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兰定松.非政府组织对推动贵州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J].安顺学院学报,2015(3):93-95.
[2]李子昂.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的思考[J].商情,2014(9):117.
[3]校锐.非政府组织(NGO)与政府竞合关系模式的构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