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10-19崔春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6期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崔春

[摘 要]本文以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目前审计人才培养若干不足以及信息化时代对审计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建立了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能力框架,并对基于该框架的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能力框架;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29

[中图分类号]F23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0 引 言

会计信息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样,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化水平领先业界,通过软硬件信息化大幅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提升了事务所项目管理水平、实现了事务所知识共享,进一步巩固了其领先优势。近年来审计信息化在审计署“金审工程”的推动下,取得了重大发展。网络经济时代,如果不搞计算机审计,将会失去审计资格。中国审计的出路在信息化,要不断提升审计“免疫系统”的效能,就必须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新模式。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人员为实现审计目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手段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审计信息化是新形势下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迫切要求。

1 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1.1 审计人才培养方式没有充分体现整体性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资本市场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在审计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各高校基本形成了由审计学、审计案例、内部审计、舞弊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等构成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信息化对审计的影响,多数高校开设了由计算机基本原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网络技术等课程构成的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奠定了一定基础。尚存的主要问题有:审计有关课程由会计学院开设,信息相关课程由信息学院开设,部分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由计算机系教师兼任,计算机技术和审计学专业课互不牵扯、不能有效融合,教学理论性强,动手操作能力差,高校在承担审计信息化人才能力培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亟待加强。

1.2 审计人才培养没有充分体现实践性

审计是一项实操性强专业,审计学课程作为审计人才培养核心课程之一,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教学目标,是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通识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审计学系列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枯燥、不易理解。近3年来通过对学生300多名学生的访谈发现: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既是广大学生的诉求,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审计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着力点。在实践教学方面,一些院校提出了“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对于审计有了相对形象清晰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但仍存在问题:第一,实践教学与实际审计工作环境相脱节,教学案例开发不足,资料缺失;第二,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存在“时滞”,一定时间内学生处于“混沌”状态,对于课堂讲授的审计理论不能产生形象认识,未能及时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有效结合。

1.3 审计人才培养没有体现时代性

信息化是时代赋予各行业的新特征,也对各行业业务实践和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目前审计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PPT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没有体现信息时代对审计的要求。高校作为专业审计人员培养的基地,应适时调整审计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2 信息化时代审计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信息化时代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应有的思路:把审计学理论和信息化技术结合起来,信息化不仅是现代审计的环境和工具,也是现代审计的内容,更会改变现有审计的理论和方法。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体现整体性、时代性、实践性、前瞻性,着重培养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员搜集数据、利用审计知识和信息技术分析数据、形成职业判断等能力。体现整体性,要求审计学与信息化的融合;体现时代性,要求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探讨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审计方法和原理;体现实践性,要求通过实践教学丰富审计案例;体现前瞻性,要求结合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为培养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审计作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分工日益细密。按照审计主体不同,审计可以分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不同的审计主体,对应不同的信息化能力等级(本文提出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政府审计针对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求等级,但并非指注册会计师审计仅需达到1级,内部审计仅需达到2级,这仅是对开展相关审计业务的最低能力等级要求)。审计信息化能力等级如表1所示。

注册会计师审计以评价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为审计目标,侧重于审计人员财务会计知识的掌握,在信息化方面的主要要求体现在人员对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上;内部审计以帮助组织增加价值为目标,通过评价并帮助改善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减少风险暴露、实现组织目标。在信息化方面,内审人员的主要能力除了要求能够理解管理原则、使用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等办公软件执行审计业务外,还需要广泛理解信息技术一般知识,能够发现、评价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风险。政府审计是政府审计机关为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独立检查,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中内生的免疫系统,必然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对于政府审计人员来说,如何从海量信息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预防、揭示和抵御风险,显得更为关键,因此对其信息技术的要求也会更加深入。

2.1 以构筑分层次的能力体系为目标

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新信息化时代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上文对审计主体及其能力等级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应形成由基本能力和扩展能力构成的分层次能力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能力层次图

其中基本能力,要求掌握现代审计的原则和方法,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完成审计工作,着重于审计人员的“应用型”才能发挥,是信息化环境下所有审计人员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具体包括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取得(其他系统数据导入以及从广泛的其他网站、数据库获取所需信息)、数据转换(不同格式数据的转换,包括影音、图像、纸质数据转换为既定格式)、数据分析(统计抽样技术和非统计抽样技术)、数据保存(数据的备份、数据加密)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审计软件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

扩展能力,用于常规计算机辅助审计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利用数据挖掘、数据侦听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发现疑点和审计线索,搜集审计证据,完成审计工作,突出工作人员的智能性、创新性才能发挥。信息化时代随着视频监控、智能终端、移动设备、计算机应用软件等的普及,物联网、云计算、电子支付等技术向纵深发展,成为推动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发展的巨大动力。一方面推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经营数据爆炸式增长,数据泛滥与数据不足之间的矛盾也极大地增加了组织的运营风险和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实时审计、联网审计、云审计等审计理念应运而生,扩展能力是对审计信息化职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审计信息化人才能力要求的高级体现。

2.2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

美国学者麦克兰德教授提出的“冰山模型”是职业能力的经典研究成果,“冰山模型”根据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将职业能力分为隐性能力和显性能力(其中,显性能力被描述为冰山以上的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取、发展和测试的能力;隐性能力被描述为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是个体内在的、难以测量、不易改变的部分。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真正决定个体职业能力的是冰山以下的隐性能力)。

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监督体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相对于以财务报表审计为核心的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的范围更为广泛,对审计人员能力要求更加全面,本文根据张庆龙关于内部审计职业通用胜任能力的研究结果,结合“冰山模型”,认为我国审计信息化专业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术和职业特质3个要素。

职业知识包括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应用知识和职业环境知识。职业基础知识是通过普通高等教育所获得的一般而广泛的知识基础,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原理等,构成了审计人才培养和后续教育的理论前提;职业应用知识是通过专业化培养所获得的,用以完成审计工作的特定知识,包括会计学、审计学、计算机审计学、内部审计与舞弊审计等,构成了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职业环境知识是具体职业所涉及的政策、法律、制度、行业标准、准则体系、监管标准等特定环境知识。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应用知识是高校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而职业环境知识则主要属于高校师生课外延伸阅读的内容。

审计职业技术是执行审计业务、形成审计结论直接依赖的技术能力,包括数据分析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写作能力、执行审计工作的具体方法技能等。

职业特质是冰山理论中的隐性能力,包括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是区分成功人员与非成功人员的关键因素。司马光提出的“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这一选才标准在后世广为流传。南怀瑾也曾经说过:“刀本无所谓好坏,在医生手里治病救人,在恶人手里行凶杀人,关键在于持刀人的品格”。如果审计人员不能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不能发现问题、揭露问题,甚至可能沦为不道德行为的帮凶,极大损害他人、甚至国家利益。因此,职业特质是良好审计人员职业能力的核心,也是高校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环节。此外,审计人员的职业特质还包括批判性思维、正直坚定的品行、严谨细致的作风、敏感细致的性格等。高校在培养审计专业人员的职业特质过程中应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审计观,为成为优秀的审计人员奠定道德基础。在此基础上,重视对学生思维方式、性格作风的培养。

基于以上表述,本文建立了审计信息化人才职业能力框架,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职业能力框架”,职业知识是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知识体系,主要构成了“审计信息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培训内容;职业技术是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应当拥有的技术能力,主要通过“审计信息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培训方式获取(例如:可以通过实例分析、情景模拟、实操训练、项目考核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特定职业能力);职业特质包含了个体性格、行为等特征,是难于改变和培训的方面,需要通过本科通识课程(比如:大学生性格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等课程)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等项目加以改善。

2.3 以构建开放的培训体系为主题

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构建以高校传统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审计信息化模拟实验室为提升,与政府审计部门、企业内审部门、软件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广泛沟通的开放的培训体系。课堂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如演示文稿、流媒体等丰富教学内容,改善课堂趣味,激发学生思考。这是审计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形式。

审计模拟实验室需要一定软硬件投入,通过对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实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模拟在现实情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硬件设备购置和教学软件定制是审计模拟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但重心环节在于组建有经验的审计信息化教学团队,开发审计信息化案例,模拟目标单位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这一环节的当务之急是要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使之专业知识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本专业的前沿。

社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针对应用型学科人才的培养问题,高校应当探索与社会有关单位建立多重联系纽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针对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问题,与国内外知名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深度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校外导师,对于改善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鉴于社会机构的承载力有限,高校应大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丰富教师的实务知识,探索建立高校与政府审计部门、社会审计部门以及审计软件公司的战略合作,促使产、学、研深度融合。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家义.论国家治理與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

[2]王智玉.审计信息化与审计组织方式[J].审计研究,2011(4).

[3]张庆龙.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职业通用胜任能力框架设计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3(1).

[4]陈毓圭.打造“互联网+”注册会计师版[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8).

猜你喜欢

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审计信息化建设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浅析企业如何开展ERP风险审计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信息化现状与解决办法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审计信息化应用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