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木牛流马制造地考辩
2016-10-19张希仁
张希仁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00)
诸葛亮木牛流马制造地考辩
张希仁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00)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的奇创,对于它的研究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它的制造地众说纷纭,《三国志》、《水经注》等说在“褒城县黄沙戍”,《通典》、《元和郡县图志》说在“景谷县木马山”,《事物纪原》说在“江州”,《三国演义》说在祁山附近的“上方谷”。通过考察辨析,提出:“木牛”和“流马”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制造;《后主传》与《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均可成立,二者没有矛盾,即亮建兴九年出祁山使用的“木牛”在利州景谷县木马山制造;建兴十二年出斜谷使用的“流马”在梁州褒城县黄沙戍制作,其高承“创制于江州”和罗贯中“在上方谷制造”的断言,或论据不足,或无据可考,皆不足为信。
木牛;流马;黄沙戍;木马山;上方谷
在我国历史的天空中,诸葛亮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与智慧的化身,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又懂人和,治国、理政、兴军、劝农都游刃有余,创造了不朽传奇,他设计制造的木牛、流马就是不朽传奇的一例。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人们还在研究破解它的密码,复制它的原型。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三国时期没有制造木牛、流马的条件与技术。然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一事并非虚无飘渺,有意神化,而是有典籍与史书记载,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虽然简略至极,但却清晰记载了这件事,他在《蜀书·后主传》中曰:“建兴九年(231)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十年(232),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十二年春(234)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诸葛亮传》亦云:“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1]2406-2408,2474-2476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亦云:“太和五年(蜀建兴九年,231),春二月,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青龙元年(蜀建兴十一年,233),诸葛亮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息民修士,三年而后用之。二年春(蜀建兴十二年,234),二月,亮悉大众十万由斜谷入寇。”[2]835,844笔者按:《通鉴》曰:诸葛亮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与《后主传》有异,《后主传》说在蜀建兴十年(232),《通鉴》说在建兴十一年(即魏青龙元年,233)。陈寿早年入蜀汉朝廷供事,耳闻目染或亲身经历了不少蜀国事,比北宋司马光早600多年,其言可信度较高,余从陈说。
清著名史学家杨述曾、朱筠等人对木牛、流马的制造与功用作了比较公允的评价,他们在《通鉴辑览》中说:“木牛、流马,世称神奇。殊不思巧工设机,只可炫异目前,岂能藉以任重致远?西法其明徵也。意亮当时军实未缮,真马牛或不给于用,因权宜置器,以济其穷,不过如秧马缫车之类,非偃师幻人,所可同日而道。”[1]2477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建兴十二年,武侯作木牛流马,复运米集斜谷口,治邸阁,率大众出斜谷至郿,军于渭水南”;卷五十九:“祁山,在县北七里。……《开山图》:‘汉建兴五年丞相亮率军攻祁山。九年复围于祁山,制木牛马以馈运。’”[3]2664,2824
根据陈寿、司马光、杨述曾等人的记载,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之事勿庸置疑。但亮于何处制造?说法不一,史料文献记载亦不尽相同,且有自相抵牾之处。本文就此作一考察与探析。
一、文献记载与今人的主要观点
从现有文献与地方史志看,记载木牛、流马制造地的寥若晨星,只有《三国志》、《水经注》、《通典》、《元和郡县图志》、《方舆纪要》等不多几部,且记述都很简略。然历代学者对“三国问题”的研究历久不衰,热度不减。当前更是如火如荼,特别是对木牛流马的复原、复制风靡全国,2010年6月12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展出了12件从全国收集的“木牛流马”复制器物,有独轮的,四轮的,八轮的,还有一轮加一脚,有前一后二轮或后三轮的。总之,形状各异。近年各地复原制造的“木牛流马”更是五花八门,除轮式转动型外,还有四脚迈步型、杠杆驱动型等等。对于木牛流马的制造地亦是各抒己见。
(一)江州之说
北宋学者高承《事物纪原》卷八《舟车帷幄部·小车》云:“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并说:“《后汉书·郡国志》:巴郡有江州县。是时刘备全有巴蜀之地,疑诸葛亮之始作于江州县,故后人以为名也。”高承认为,“木牛流马就是当时民间使用的江州车子。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诸葛亮创制于江州”。[4]207江州,即今日之重庆市。
《稗史类编》云:“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盖巴蜀道阻,便于登陟故耳。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按后汉《郡国志》,巴蜀有江州县,疑亮始作于江洲县,故后人以为名也。”[5]216
江州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水经·江水注》曰:“江州县,故巴子之都也。《春秋·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楚,请与邓好是也。及七国称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张仪等救苴侯于巴,仪贪巴、苴之富,因执其王以归,而置巴郡焉,治江州。汉世郡治江州巴水东,北府城是也。后乃徙南城。刘备初以江夏费观为太守,领江州都督。后都护李严,更城周一十八里,造苍龙、白虎门,以求五郡为巴州,丞相诸葛亮不许。”[6]2792
木牛、流马是何种神器呢?古今学者认识趋于一致,就是一种木制的人力运输车。历史学大师范文澜先生云:“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脚四足。所谓一脚,就是一个车轮;所谓四足,就是车旁前后装四条木柱,行车停车时不容易倾倒。‘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就是人走一步,轮转四次。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是改良的木牛,前后四脚,即人力四轮车。”[7]207著名历史学家缪钺同意范文澜先生的观点,亦曰:“木牛是人力独轮车”,“流马是人力四轮车。”[8]《诸葛亮集》记载了木牛、流马的具体造法。也有人说,流马是在河中运粮的小船。但目前仿制者有不少奇想,有的装上齿轮,有的安上轴承,有的安上机械臂,脱离了《三国志》记载的“作木牛流马法。”其产品亦非“武侯木牛流马”。
(二)褒城县黄沙戍之说
《三国志·后主传》:“建兴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1]2407
《水经·沔水注》:“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水北出远山,山谷邃险,人迹罕交。溪曰五丈溪,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其水南注汉水。杨守敬按:‘今黄沙河南流至褒城县西入汉;《蜀志·后主传》,建兴十年,丞相亮休士劝农于黄沙,制作木牛流马。’”[6]2304
《舆地纪胜》:“青阳峡在西县,黄沙水所出。今黄沙河出沔县东北云濛山。”
《魏书·地形志》:“沔阳有黄沙城,在今沔县东北,即黄沙驿,栈道至此,始出险就平。”[9]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黄沙戍,在汉中府褒城县南五十里,《水经注》:‘汉水南有五丈溪,溪水侧有黄沙屯。’蜀汉建兴九年丞相亮围祁山,十年劝农于黄沙,作木牛流马,即此地也。今为黄沙驿,栈道至此,始出险就平。”[4]2679-2700
清嘉庆《汉中府志》:“黄沙河在沔县东四十里,源出云濛山,南至褒城界入汉。”[1]2470
郦氏明确了《后主传》中的“黄沙”,就是褒城县内由诸葛亮所开的“黄沙屯”,《魏书·地形志》称为“黄沙城”,即“黄沙驿”,《方舆纪要》又称作“黄沙戍”。实为一地。
今人谭良啸(成都武侯博物馆)、张应二(工程兵指挥学院)、王惠英(徐州教育学院)以及章映阁、梁玉文、方北辰、晋宏忠、丁宝斋等学者撰文立说,支持此一观点,他们认为“陕西勉县黄沙镇,就是当年诸葛亮制木牛流马的地方”。[10]其中张二应、王惠英二位认为:“这一观点是比较可靠的,但稍嫌不足,如果改成这样表述就更准确些:木牛流马制作于汉中前线,陕西勉县黄沙镇是其主要制作地之一。”[11]
(三)景谷县木马山之说
《通典》卷十:“亮集督运廖立、杜睿、胡忠等于景谷县西南二十五里白马山(即木马山),推已意作木牛流马。”[12]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木马山,在山南道利州景谷县西南二十五里。诸葛亮之出祁山也,作木牛流马以供运,于此造作,因以名也。”[13]566是说木马山名,是因诸葛亮在此造作木牛流马而名之。其木马山在利州景谷县西南。又曰:
景谷县,西南至州(利州,今广元)六十六里。本汉白水县地,属广汉郡。宋元嘉十七年,氐人杨难当自称大秦王,进军克葭萌,获晋寿太守申坦,因分白水置平兴县,属之沙州。随开皇十八年改为景谷县,因县北景谷为名。大业二年废沙州,县属利州。县城,本平兴城,杨难当所筑。削山为城,城三角,中有一井,苻坚时所穿。[13]563-564,566
景谷县废县:《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八昭化县条下曰:“景谷废县,县西百里,汉广汉郡之白水县地,晋属梓潼郡,孝武分属晋寿郡,安帝又置白水郡。宋、齐因之……。《隋志》:‘开皇初平兴郡废。改白水县曰平兴,十八年又改曰景谷,属利州。’唐武德四年以利州之景谷、龙州之方维置沙州,治景谷。贞观元年州废,还属利州,宝暦初废。寻复置,光启中复废。今为白水镇,有故城周迴五里,俗亦谓之沙州城。或云城西有景谷,路达文州。魏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车束马入蜀,迳江油、广汉是也。隋因以名县。”[3]2314
清人张澍赞同景谷县木马山之说,他在编撰《诸葛忠武侯文集》时说:“武侯作木牛流马在景谷县。”[14]291自1982年章映阁、谭良啸、梁玉文在《文物出版社》出版《诸葛亮与武侯祠》一书和1983年谭良啸《木牛流马制作地点考》在《地名知识》发表以来,今人学者相继跟随,皆言景谷县木马山之说“不实”或“有误”。他们认为“木牛”和“流马”均在黄沙镇制造。
(四)祁山上方谷之说
《三国演义》一百零二回云:“孔明回到帐中,唤裨将杜睿、胡忠二人附耳授以密计。令唤集随军匠作一千余人,入葫芦谷中,制造‘木牛’、‘流马’应用;又令马岱领五百兵守住谷口。”又曰:“孔明自乘小车,来到祁山前、渭水东西,踏看地理。忽到一谷口,见其形如葫芦之状,内中可容千余人;两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后两山环抱可只通一人一骑。孔明看了,心中大喜,问向导官曰:‘此处是何地名?’答曰:‘此名上方谷,又名葫芦谷。’”[15]849
尽管这是罗贯中对诸葛亮事略,以及三国跌宕起伏、错综复杂战争风云的一种杜撰演绎,没有史实依据,不能当作文献记载。然而这一故事情节却深入人心,影响极大。有些学人或专家以此为据,在祁山附近、漾水河东西以及各个支流地域去寻访,论者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走访了漾水河东源的齐寿、平南、小天水、大门、汪川、宽川、木门、罗堡、红河、杨家寺;祁山附近的盐官、何台、独川、宁家、川口、大柳、水泉、赵家、龙槐、蒙张、黑崖;漾水河南源的塞峡、祁家、石堡、包集、孟林、苏合、稍峪、兴隆、卢河、姜席、十里、河坝;漾水河西南的礼县城关、永坪、石桥等。但白白浪费了时光,没有找到葫芦状的山形地貌,也没有一个所谓的“上方谷”。
此外,陕西岐山县五丈原北面的高唐镇,有一个口小肚大,状如葫芦形的山谷叫“葫芦峪”,传说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此巧设伏兵,使魏延诱使司马懿入谷,为“火烧葫芦谷”处。当地人将此地列为火烧司马懿的遗址,而未提及制造木牛流马,看来也不可能是制作木牛流马之地。
二、辨析与考察
从现有资料看,目前提出的“木牛、流马”制造地主要有以上四处。还有些学人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出发,见解颇杂,议者难以“竭泽而渔”和一一陈列,只就已知文献记载之地进行考察分析。
(一)祁山上方谷之说无依据
罗贯中先生是历史小说家,妙笔生华,虚构了这一故事情节,含有许多夸张因子,如“孔明自乘小车,来到祁山前、渭水东西,踏看地理。忽到一谷口,见其形如葫芦状,内中可容千余人。”
其一,祁山前、渭水东西,是一个很大的地域。首先,渭水不在祁山前。祁山属漾水即西汉水流域,与渭水流域相去甚远,即使最近处(天水南河川)也有一百三十里。渭河东、西,更是一个极其广袤地域,诸葛亮自乘小车是无法查看地形的。若“渭水”是“漾水”之讹,虽然消除了南辕北辙的矛盾,但仍是夸张渲染之笔,地域范围依旧广阔。
其二,祁山东、北两面由魏军控制,且祁山多处于拉锯状态,“朝魏夕蜀”,常有变化。诸葛亮绝不会在这个极不稳定的军事前沿建造费料费时费工的木牛、流马。窃以为诸葛亮选择木牛流马制造地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环境安全。鉴于此,制造地一定在祁山以南的地域。建兴七年(229),诸葛亮克定了武都(郡治下辩,即今成县)、阴平(今文县)二郡,时历城即今西和属武都郡辖制,因此,制造之地应在长道塞峡以南。
其三,罗贯中又设计了“上方谷司马受困”的一段精彩情节(一百零三回),言说魏延用诸葛计诱司马父子三人进入上方谷火烧蜀军粮草军资,不料反被诸葛火烧葫芦谷,司马父子受困。正当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抱住二子痛哭之时,一声霹雳,暴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司马父子躲过了一劫,保住了性命。根据这一故事,上方谷当在祁山大寨附近,然经走访考察,祁山附近没有葫芦谷这样的地形或村庄。
根据这一故事情节,最有可能的地方是祁山大寨之南的西和大柳河(《水经注》称南鸡谷水)流域,余溯大柳河而上,即从川口入大柳河,经刘磨、到大寨子,此地又分为两条沟,一条向东南到陈家沟、黑沟里,包括柳家沟等,没有一处像葫芦状地形。另一条向西南,沿凤凰山脚进沟,到包集、石沟,两端沟口皆谷壁狭窄险峻,有点像是葫芦谷口之状,但谷中没有葫芦形之貌,两处均为长长的一条山谷。
与上方谷地名接近的是西和坦途关的“上方村”、“下方村”,亦名“上方家山”、“下方家山”。这两个小村庄隐藏在坦途关西边的山梁上,两村相连,去该村的路陡峭且隐没在草丛与树林中,外人不易发现。上了山梁才能看到村庄,地势平坦,面积不大,大有“与世隔绝”之状。但这里却是山峁盆地,与山谷之名不符,且距祁山较远。
甘肃徽县高桥乡龙潭坝,地形奇特险峻,水潭成串,农田草坝勾连,内中有遐迩闻名的川主古庙,刘备塑像端坐在庙堂神龛上,还有雕工精致的喂马石槽。相传这里是武侯六出祁山时屯兵、藏兵或作木牛、流马之地,于时此地属武都河池。由于地形隐蔽,利于安全保密,又距上邽(今天水市)较近,可以说是出兵祁山,攻取上邽、天水(治冀县,今甘谷县)的战略据点之一。
龙潭坝虽面积不大,具有制造木牛流马的条件与环境,也具有“出其不意”进据陇上的优势。然而这里只是一条沟,与罗贯中笔下的“葫芦谷”不相吻,且距祁山较远。仅仅是民间传说而已。
(二)江州之说不可信
宋人高承认为,木牛、流马就是当时民间使用的“江州车子”,这种人力手推车首先建造于江州,使用于民间,其后各地仿造,故疑诸葛亮始作于江州县。愚以为高氏的这种推测逻辑不周延:
其一,江州车子不等于木牛流马。
高氏把江州“小车”混同于木牛、流马。江州小车就是一般的木制人力手推车,而木牛流马则是构造精巧、运力较大的人力车。江州小车车斗开放,木牛流马是封闭的;江州小车无制动装置,木牛流马有制动。即使诸葛亮在江州始造了人力手推小车,并不能说明这种人力手推车就是木牛流马。
其二,江州制造,诸葛亮无法亲临指导。
那时刘备已有全蜀,在江州制造木牛流马,保密安全没有多大困难。但江州距诸葛亮北伐大营汉中遥远,诸葛亮不可能也无法分身前往千里之外的江州去指导木牛流马的制造。
其三,江州制造增大了运输成本。
在江州制造,不仅诸葛亮不能亲临指导、查看,及时解决制作中出现的种种难题,诸如技术设计、资源调配、人事协调等等。而且运输成本要增加一倍多,不要说原材料,仅运送木牛流马的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加大,对亮的北伐造成极大困厄。
其四,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的创意,并非北伐之前的谋划。
诸葛武侯制造木牛流马,是在建兴六年春首出祁山,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七年春,出历城,遣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三次出军,感到真牛、真马不给用,运力不足,粮草不继而作出的重大改善措施。实际上,亮于五年春,率众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备战一年,在这一年内并未提及造作木牛流马之事。高氏疑亮始作于江洲之说,属无据之猜测。
其五,张澍对高氏之说予以否定。
清人张澍在编《诸葛忠武侯文集》时对高承之说予以否定,说:“武侯作木牛流马在景谷县,非江州也。江州水路运粮不必车也。”张澍之言甚有道理,重庆水路交通十分便利,不论运输粮食还是其他多走水路,很少用车子。
(三)褒城县黄沙戍之说依据可信,但不是唯一
其一,《三国志·后主传》、《方舆纪要》等皆言: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之地在褒城县黄沙戍。《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早年就在刘氏后主政权内供职,由于受宦官黄皓排挤或轻蔑而默默无闻,刘蜀灭亡后又供职于西晋司马政权。他对蜀汉政权发生的许多事耳闻目染或亲身经历,因此,他的记载有较高的可信度。
其二,郦氏《沔水注》曰:黄沙屯为诸葛亮所开,并详细记录了黄沙水的源头、流向、流注以及与黄沙屯的关系。其《地形志》、《读史方舆纪要》、《汉中府志》等都记述了“黄沙戍”亦即“黄沙屯”、“黄沙驿”、“黄沙城”的地理方位,也记述了“黄沙河”的发源、流经之地,这些情况翔实可靠。
其三,黄沙戍地理位置既安全又交通便利。黄沙戍位于褒城县南五十里,沔县东四十里。属汉中府,为亮北上伐魏或“六出祁山”的大后方,亦为亮军的大本营。建兴十年,诸葛亮于此屯军休士、劝农练兵、制造流马,十分安全。蜀军在此如鱼得水,运动自如。夏侯渊被先主诛杀后,魏军对此地有恐惧感,曹孟德常说此地是“天狱”。
《地形志》曰:“黄沙驿,栈道至此,始出险就平。”《方舆纪要》亦云:“今为黄沙驿,栈道至此,始出险就平。”是说黄沙戍已越过了褒斜道路况最差的一段石穴栈阁之路。从黄沙戍到斜谷的一段相对平缓,适合以流马运输,且路程仅有四百多里。褒斜道北有斜水,南有褒水,本来水势可以通漕,但因河中礌石较多,无法放排或漕运。中间不可通漕的陆路只有百余里。由于礌石而使水运不通,给诸葛亮北伐的军资、军粮运输带来困难。这就要求诸葛亮必须想方设法,提高运力,解决军需和军粮。然而,要将军粮运到郿县或武功,褒斜道是最捷近之路,要比走故道至少捷近四、五百里。
其四,在黄沙戍制造,便于将巴蜀粮草向关中运输。
诸葛亮北上伐魏的粮草、军械及其军需品主要靠巴蜀与汉中诸郡筹集与供给。从蜀、魏军力、国力及人才总体看,蜀汉大大逊色于魏。亮制造木牛、流马,是蜀汉运力不足,诸葛北伐每每因粮草不继而使己志不申,迫不得已之举。正如杨述曾、朱筠所说:“亮当时军实未缮,真马牛或不给于用,因权益置器,以济其穷。”属“以济其穷”的权宜之计,与保障后勤军需供给的强大军旅不可同日而语。
然蜀地农耕经济十分发达,国富民殷,称之为“天府之国”。《华阳国志三》云:“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郦氏《水经·江水注一》亦谓李冰所筑都安大堰(即都江堰)曰:“蜀人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即《益州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6]2745加之诸葛亮治政有方,劝农、息民政策恰当,经数年的休养生息,蜀地民富国实,筹集了数目巨大的粮草和军资,最大困难是运力不足。把流马建造地放在黄沙戍,正合其位,又逢其时,比较妥当。
至于张应二和王惠英“木牛流马制作于汉中前线,陕西勉县黄沙镇是其主要制作地之一”的观点,窃以为“汉中前线”过于笼统模糊。“汉中前线”是一个很大的地域,以《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汉中郡包括南郑县、褒中县、城固县、西城、沔阳、安阳、锡、上庸、房陵,以及广汉郡的白水、葭萌等等。[16]2834在这样广阔的范围内,木牛流马制造地到底在何处?让人莫不着头脑!确立这么笼统模糊的观点没有多大价值,也没有必要。况《三国志·后主传》、《诸葛亮传》、《资治通鉴》以及《通鉴辑览》说的十分清楚、肯定,没有必要含糊其辞、隐隐约约。
图1 汉中勉县黄沙镇木牛流马石碑(同治五年重立)
黄沙戍,今名黄沙镇,属勉县辖制。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处立有石碑,原碑不知何年所毁,亦不知何年何人所立。现存石碑为知沔县事莫□奎于清同治五年重立,上刻“汉诸葛武侯制木牛流马处”(图1)。其碑是断定“黄沙戍”制作木牛流马的证据之一。
笔者欣赏张、王二人“黄沙镇是其主要制作地之一”的观点。因为诸葛亮制作木牛流马之地不止黄沙镇一处。论述见后。
(四)景谷县木马山之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国志》成书五百多年后,唐宪宗宰相李吉甫撰写的一部著名地理志即《元和郡县图志》诞生了。李氏在文中写道:“诸葛亮之出祁山也,作木牛流马以供运,于此(景谷县木马山)造作,因以名也。”比《元和志》略早一点的杜佑《通典》亦说“于景谷县白马山作木牛流马”。愚不知二位宰相的根据何在?就从李相所写的“山南西道节度使理所”即汉中兴元府一卷看,褒中县和景谷县同属兴元府。节度使理所管州十七,县八十八。褒城县属梁州,州理梁州(今汉中);景谷县属利州,州治利州(今广元)。二州毗连,利州在梁州的西南。但褒城与景谷相距甚远,中间隔着沔县、西县、金牛、宁羌、三泉等五县。两地间的距离至少有四五百里。
清人张澍赞同杜佑与李吉甫之见,在编辑《诸葛忠武侯文集》时说:“武侯作木牛流马在景谷县,非江州也。江州水路运粮,不必车也。陈、唐说误。”[5]216今人谭良啸说:“木牛流马根本不会制作于长江边的江州县,张澍的反驳是有道理的。但是制作于景谷县也不对”;[17]张应二、王惠英说:“(张澍)这一观点的依据有点不实,诸葛伐魏,出祁山仅两次,在唐代尚未有‘六出祁山’之说。他第二次出祁山时才制木牛,此后一年才制出流马。在流马还没有造出时,就称出祁山‘作木牛流马以供运’是不恰当的。因而,制于景谷县之说也不可信。”[12]晋宏忠、丁宝斋二人亦认为“李、杜二人的说法有误,景谷之说不可信”。他们的理由:“一是,制作木牛流马的人员不确。蒲元,诸葛亮的属官,著名工匠,研究木牛流马的主要成员之一。然而《通典》不提他却提了另外三人,这显然不对。杜睿、胡忠二人无传,不可查。廖立,在《三国志·蜀书》中有传,他根本没有参加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岂能任督运制木牛流马?二是,诸葛亮北伐,只两次出兵祁山,在唐代尚无“六出祁山”之说。他第二次出祁山之时才制木牛。此后一年才制出流马。在流马还没制造出之前,就称出祁山‘作木牛流马以供运’,明显是不对的。”[4]208
余欣赏晋、丁二人“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之时才制作木牛。在流马还没有造出之前,就称出祁山‘作木牛流马以供运’,明显是不对的”观点。张澍、杜佑、李吉甫等三人的缺憾正在于此,他们没有细审木牛和流马各自登场的时间,把二者看成了同一件物,混为一谈,犯了囫囵吞枣、概念内涵混乱、外延边界不清的错误。但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他们,事实上,他们三人之言既有表述不周延之垢,又有科学合理的因子。笔者之意,应将错讹与正确区分开来,肯定灼见,剔除谬误。
其一,木牛、流马不在同一时期制造。
《后主传》云:“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诸葛亮传》亦云:“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两传记载共同说明:建兴九年,亮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十二年出斜谷,以流马运粮,而不是木牛。这充分说明建兴九年,“流马”还未制造出,制造出的仅仅是木牛;所以两传均记录了“始以木牛运”的定语。
建兴十年,亮根据木牛在祁山运粮的实践经验,扬长避短,进行改造,设计制作了运力更大,更为先进便利的“流马”,以备后用。这才有两传“十二年春,始以流马运”的记载。同时说明此时木牛已经淘汰停产,文中再未提到木牛。
至于《后主传》“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中的“作流马木牛毕”,余疑陈寿对此审慎不细,笔下疏忽(这一疏忽,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引起了混乱)。因为建兴十年以后,亮出祁山再未用木牛运粮,十二年只提到“以流马运”。如果十年继续制造了“木牛”,十二年出斜谷,肯定会提到以木牛、流马运粮之事,绝不会只记载“始以流马运”。实际上,流马是改良后的木牛,是木牛的升级版,原版木牛没有必要再生产。
其二,木牛、流马的制造不在同一地。
依据《后主传》和《诸葛亮传》记载的分析,木牛、流马的制作不仅不在同一时,而且不在同一地。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出兵目的地是祁山。这时将木牛的制造地选在“景谷木马山”,显然优势突出:
首先,运送里程要比“褒城黄沙”缩短四、五百里。由褒城到祁山:最近的路线是沿褒水而上转陆路至留坝——凤县——两当——徽县——成县——西和——祁山,但这条道山高路险,特别是由褒城县至两当的这一段,要经褒水峡谷与漫长的秦岭山道,深涧横峰、百步九折之路不少。其水路又不通。
由景谷到祁山,可以沿白龙江而下到益昌(益昌是白龙江与江陵江会合之处,即今之广元昭化),然后由益昌逆嘉陵江而上,舟船可直接到达武都下辩,小船或可直接到达祁山,然后再用木牛将军粮运送到各个军旅营地。胡三省在注析邓艾“彼以船行,我以陆军,劳逸不同时”说:“蜀船自涪戍白水,可以上沮水,由沮水入武都下辨,自此而西北,水路渐峻狭,小舟犹可入也。魏军渡陇而西,皆陆行”[1](白水,即今之青川县沙州镇,距景谷县二十里;沮水指流经沮县的嘉陵江,非发源于东狼谷入沔的支流;武都下辨,今甘肃成县;沮县,今略阳,嘉陵江在县南一里,白水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沮水在县东。沮县至祁山五百里,在“一出祁山”时,是蜀至祁山最近的地方,为蜀汉出兵祁山的前沿阵地)。
实际上,蜀船能够自绵谷(广元),可以上沮水(嘉陵江)入武都下辩,或溯西汉水直抵西县祁山,还可溯白龙江而上至阶州。而后向西北转运。这比褒城县向祁山运送省力、省路、省时,方便快捷。其阴平景谷道为重要的陇蜀古道,邓艾就是从这条路“悬车束马”进入江油而亡蜀的。武侯将制造木牛之地选在“景谷木马山”,是非常合理、非常明智的选择。
建兴十年,诸葛亮又把制造流马之地选在了“褒城黄沙”,这是由亮战略目标的转移所决定的。亮意识到前数次出兵祁山,先平取陇右,再进取关中,后夺中原以灭魏的方略,收效不佳。改定为出兵斜谷,由郿进入渭北,攻取咸阳以获三秦的战略谋划,并作了屯田兰坑、长期斗争的准备。于十一年冬,令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十二年春,率众出斜谷。由褒城到斜谷口只有四百七十里,栈阁相对平缓,道路比较好走,适于流马运送。
倘若要从“景谷木马山”运粮到“斜谷”,道路有两条:一条是陆路,景谷——三泉(今阳平关)——宁强县——西县(白马城)——勉县——褒城县——沿褒斜道至斜口——郿县。期间侧峰横山、深涧断崖比比皆是。一条是半水半陆路,先为水路,景谷——益昌——溯嘉陵江而上经广元——略阳——河池——凤州(故道),然后经陆路出散关——陈仓——宝鸡——郿县。中间同样大阪阻横,山峻路险。显然这两条路皆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往往贻误战机。
《方舆纪要》引《河渠书》:“武帝时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之,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渭。如此,汉中谷可致,而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3]2666张汤是汉武时期的人,但他的这段话却说明了亮为什么要在“褒城黄沙”制造流马的理由:一是山少,二是路捷四百里,三是运输便利,四是木材竹箭丰富。
“木牛、流马”,仅仅是经过诸葛亮设计改造过的人力车,只能提高运输能力,减少人的劳动强度,而绝不是代替人的“自动机”,也不是“永动机”。它适合于平缓路面,不适于翻山越岭;适合于短途,不适合于长途;能够水运的地段,则用水运。木牛、流马作为一种运输工具,首先要将它与军粮、军资一起经水路运到靠近前线不通漕运的陆路口岸,然后再用木牛、流马运送军资到各个大营。因此,选择制作地,必须要考虑他的运输路线、路况,不仅要有利于制造,而且要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诸葛亮选择“木马山”和“黄沙戍”两地分别制作“木牛”与“流马”以供运,应该说是现代“运筹学”和“优选法”的成功案例,也从中折射出诸葛亮的超前思维与非凡智慧。
诸葛亮制作它,实际上是担负军资运输的活牛、活马不足而为之,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因军粮不济而屡屡退兵、影响大计不成的困扰,并非木牛、流马有何神力,有何奇效。从根本上讲,诸葛亮制作“木牛、流马”,只是临时的权宜之计,实属无奈之举。
其三,景谷木马山附近有制造木牛的雄厚资源。
制造木牛除了人才、技术、安全条件外,还要有丰富充裕的木料。就地取材是最佳方案。景谷县与褒城一样,“木材竹箭”十分富饶。景谷县位于白龙江畔及陇蜀交界之处,与文县、康县、青川、益昌、绵谷、三泉毗邻。这里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森林绵延,竹木丰殷,材木取之不尽,又漕运便利,为制作木牛提供了优裕条件。
景谷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平兴置景谷,唐光启中废,现属青川县。木马山,当地人称“木牛流马山”,现名“大股山”,在今沙州镇(原白水县)西南四十五里。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建修宝珠寺水电站,1996年库区蓄水,昔日历史辉煌的“白水关”、“景谷县旧址”全部沉入湖底,制造木牛的“大股山”也偎依在湖边。笔者去考察的那天,正好大雨瓢泼,无法出航去拍照,使“大股山”的风貌不能向读者介绍,深感愧疚。
基于以上考察分析,可以判定《三国志》与《通典》、《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均可成立,二者没有矛盾,即:亮建兴九年出祁山使用的木牛在利州景谷县木马山制造;建兴十二年出斜谷使用的流马在汉中褒城县黄沙戍制作。至于高承江州之说,论据苍白,早已被清人张澍所否定。罗贯中所说的“祁山前,渭水东西的葫芦谷”虚无飘渺,无据可考,只能当作小说故事演绎而已,不可当真。几处民间传说之地亦不能成立。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方舆纪要》卷五十六所载的宁羌州西乡县南的“木马城”,或宋白说的梁大同间所立的东巴州治“木马县”,均与“景谷县木马山”无涉。
[1]卢弼.三国志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书社,1990.
[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晋宏忠,丁宝斋.诸葛亮之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5]段熙仲,等,编校.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郦道元.水经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7]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7.
[8]缪鉞.三国志选注·诸葛亮传(中华文史哲名著选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魏收.魏书·地形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章映阁,谭良啸,梁玉文.诸葛亮与武侯祠[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1]张二应,王惠英.试论诸葛亮的“木牛流马”[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4).
[12]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3]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张澍.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201.
[15]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849.
[16]范晔.后汉书·郡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2:2834.
[17]谭良啸.消除误区,求解木牛流马——兼评木牛流马研制现状[J].襄樊学院学报,2011,(9).
〔责任编辑安建军〕
K29
A
1671-1351(2016)04-0064-07
2016-05-14
张希仁(1943-),男,甘肃西和人,中共兰州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