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景谷:蓄势待发的后起之秀
2016-05-14水苍玉
水苍玉
在云南的众多知名古茶山中,小景谷只能算得上是“后起之秀”。小景谷大规模的种茶历史,一般被追溯到纪襄廷时代,那也是光绪年间的事情了,所以,小景谷的古茶树,树龄最高不过一百多年的样子,比起景迈山、布朗山那些动辄上千年种植历史的古茶园,小景谷自然没得比。
小景谷,其实叫“景谷乡”,处于无量山西南侧,是普洱市景谷县下的一个乡镇,因为与县名同,大家就习惯性地称之为“小景谷”了。景谷县的茶叶种植面积和古茶园面积以小景谷最大,尤其以苦竹山最为闻名。然而在云南的众多知名古茶山中,小景谷只能算得上是“后起之秀”。小景谷大规模的种茶历史,一般被追溯到纪襄廷时代,那也是光绪年间的事情了,所以,小景谷的古茶树,树龄最高不过一百多年的样子,比起景迈山、布朗山那些动辄上千年种植历史的古茶园,小景谷自然没得比。
这里又顺便普及一个常识,茶园种植面积上千年,不代表茶树树龄就是上千年,因为茶树同样有自己的寿命,茶园也会有自己新陈代谢的过程,只是大叶种茶树寿命相对较长而已。即使是在古树纯料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小景谷也一直在二线茶山中徘徊,想必也只是亏在树龄上而已。即便如此,小景谷的茶叶依然在这一百多年间充当了重要的历史角色。
民国初期,官府放松了对茶叶的掌控,开始出现私营茶庄,一时间茶叶贸易大大兴起。小景谷最有名气的茶庄当属成立于1912年的恒丰源号,那是光绪年间在小景谷倡导种茶的纪襄廷所创立。再者是于1902年创制了谷庄沱茶的李文相所创立的“李记谷庄”,这“谷庄沱茶”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下关沱茶”的雏形。当时的小景谷街子成了景谷、景东、镇沅三县的茶叶交易中心,每年春茶上市期间都会在景谷街举办“春茶会”,外地客商马帮日夜兼程地赶来参加茶会,带动着周围茶区如振太、塘房、民乐、钟山、凤山等地都云集于此进行茶叶交易,是名副其实的茶马小镇。据史料记载,到1937年,仅小景谷的茶叶成交就有1.1万担,成交额为22万银元,是小景谷茶市产销最旺的顶峰,对于一个乡镇而言,这是何等的繁荣。
然而和云南的很多产茶区一样,因为战乱等因素,因茶而繁盛一时的小景谷同样面临着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几大茶厂获得“国有”身份,重新整顿和恢复生产,小景谷的茶叶才相对固定,而又默默无闻地为中茶公司、下关茶厂、景谷茶厂等国营茶厂提供原料。直到21世纪上半叶,普洱茶在全国范围内复兴,小景谷才逐渐被世人发现与认识。“恒丰源号”于2001年被较早进入普洱茶行业的民营企业昌泰集团注册,并在小景谷建立了恒丰源茶叶有限公司,根据昌泰集团总经理陈卫介绍,昌泰于2000年就进入小景谷,从2000年开始,昌泰就在小景谷渥堆熟茶,早期是将熟散茶卖到香港,2003年后压制熟饼制成品牌,至2004年“恒丰源”固定成为昌泰茶业旗下熟茶产品的子品牌。而在此之前,从2001年起,昌泰出品的“金竹山野生圆茶”,其原料均来自小景谷的优质古树茶产区:苦竹山,也许当时企业出于各种考虑,故意在包装上将“苦竹山”改为了“金竹山”。产品一经出厂都是直接销往香港、马来西亚。昌泰是本世纪最早将苦竹山茶推广出去的企业,也让很多老茶客能够早早体验到苦竹山茶的魅力。据陈卫介绍,2000年那会,会做晒青茶的茶农非常少,茶农做的都是大白茶,他们带着易武的制茶师傅,揣着大喇叭宣传制作晒青毛茶,所以,如今小景谷的一些普洱茶制作工艺还会带着点易武风格,昌泰早年的贡献功不可没。
2015年央视出品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天赐普洱》,其中《茶路》一集中的开篇便是小景谷的镜头,那天正是3月15日,也是小景谷一年一度的“开秤节”,这天清晨远近几十里的茶农,都要来到位于小景谷的李记谷庄的茶厂门口,排队卖茶。当董事长李明宣布今年的原料收购价格以后,便开始称第一秤。开秤节的热闹程度与赶集日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小景谷的茶农世代以茶为生,开秤节也是小景谷流传数百年的传统节日。每一年开秤节制定的价格,也决定了小景谷茶农这一年的收入。
小景谷人李明是景谷沱茶创始人的李文相的后代,早年经营烟草生意,后来普洱茶兴起之后,他觉得重振祖上制茶事业的好时机到了,于是他回到小景谷,多方筹措,终于让百年品牌“李记谷庄”重新焕发了生机。如今,位于小景谷街子上的李记谷庄沱茶庄园,具有云南少数民族风格的仿古的建筑,让每一个所到之人都忍不住想进去参观参观。在自己的家乡做茶,李明有自己的想法,在小景谷这个不大的产茶区,要想玩山头概念,比起版纳的江左、江右六大茶山,那肯定是无法企及的,所以,李记谷庄的产品从来不提山头,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生产工艺上。普洱茶虽然原生态,但是伴随而来的是大家对制茶过程中卫生条件的诟病,尤其是想让产品打入高端市场,甚至是国外市场,食品卫生标准成为一道必须逾越的门槛。走进李记谷庄的生产车间,比起许多大厂来虽然区域不大,但却让人眼前一亮,先进的制茶设备,无灰尘无死角的清洁车间,还有独有的熟茶离地发酵工艺,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设备,大大提高了普洱茶生产的卫生条件,让小景谷的茶叶在这里插上了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翅膀。所以,李记谷庄的产品能够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在东京银座的橱窗里,在美国城市养生馆的茶台上,让大洋彼岸的人们能够体验来自中国云南,来自小景谷的普洱茶的独特魅力。
2013年,笔者曾在一位小景谷年轻茶农杨强的带领下,走访了小景谷茶区几个著名的古茶山,如苦竹山、文山大石寺、文东等地。发现小景谷的古茶园有别于西双版纳地区茶林混生的形式,按照云南茶业科技专家总结的云南存在五代茶园,其中第二代“满天星式纯茶园”,大多建于晚晴和民国时期,这正是小景谷茶园的形态。从视觉上来看,小景谷的古茶园是一大片一大片散落在山间,茶园被树林包围,茶园中却没有多少其他杂树,这样不仅保证了茶园的生态性,又单片茶林面积大,便于采摘,产量大。而且小景谷茶区没进行过大规模的茶园改造,古茶树基本都是成乔木状自然生长几乎没经过矮化。更难得的是,小景谷几乎不存在用台地茶掺古茶树的问题,这在其他茶山上,可是头等问题,茶商们也被迫练就猎犬般的嗅觉和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小景谷近年也有部分台地茶种植,但绝大部分种的都是景谷大白茶,且不说大白茶的干茶外观与古树茶相差甚远,一眼就能识别,就说很长一段时间大白茶的价格都高于古树茶,茶农根本不合算用大白茶(台地茶)去掺古树茶,所以,在小景谷收茶的茶商们也可以相对轻松点。
在众多一线热门山头的原料争夺战已经上升到白热化程度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茶商开始不断发掘和推广二、三线线茶山的优质资源,并通过工艺环节的技术改良来提升整体的口感,小景谷便是其中之一。目测小景谷街子及周围越来越多的初制所便可知一二。杨强家是土生土长的小景谷人,家里世代都做茶,只是以前茶叶不值钱,父亲、祖父做点茶,只是为了去集市上卖了换点日用品。到了杨强这辈,他和哥哥从父亲那学来制茶的手艺,又在茶商们的指导下不断改良进步。如今兄弟俩各立门户,做自己的茶品牌,把茶叶店开到了普洱、昆明。让小景谷的茶主动走出去,杨强也是小景谷众多茶农的一个缩影。
虽然小景谷不如老班章、冰岛那般炙手可热,茶农从来不愁卖,年年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凭借小景谷优质、生态、大面积的古茶树资源,以及茶农的勤劳努力,和茶商们的发掘和推广,在这个属于普洱茶的大时代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小景谷这个昔日的茶马重镇已经重整旗鼓,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