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路形象的特殊性成因探析

2016-10-19牛志强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乡野子路气质

牛志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子路形象的特殊性成因探析

牛志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乡野成长环境是子路性格的野性根源,孔子的君子教育对子路养成君子风度有重要影响。《论语》里子路的野人气质和君子风度的交融渗透,此消彼长,子路之死就是野人气质和君子风度的最后角逐,感性和理性的大决战,并且体现出了子路有别于孔子的义利观。子路作为寒门贵子特有的复合气质引起了后代士人的心灵共鸣,他有侠客的潇洒果敢,他有儒将的刚强风度,成为后世儒生文武双全的标杆,引起无数个子路们前赴后继,使得这一形象成为我们心底独特的存在。

子路;寒门;野人;君子;义利

学界关于子路形象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李启谦先生的《子路(仲由)研究》[1]一文全面探讨了子路的家世、性格特征、思想演变、与孔子的关系及对后世的影响。行文宏大,评述客观,但限于篇幅涉及到子路形象时没有深入展开,然给后人指出了研究的方向。何仟年先生在《古籍中的子路形象及其文化意蕴》一文中提到:“为什么子路们深受人们喜爱?是否说明传统文化精神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渴望超凡人圣,另一方面又向往返朴归真?”[2]这正是本文探讨的出发点。方丽萍在《子路之死的悲剧性探讨》一文中提出:“真实的子路与孔子并非尽善尽美。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自身都难以超越生存的困境甚至是精神的困境,子路在孔子的教化之下不但未能完全去除野性,而且还失去自由的生命意志。这正是子路悲剧性命运之根源。”[3]作者从子路的死亡深刻揭示出其一生的命运演变,即人格性格、孔子教育和社会背景的三重悲剧。这也是成就子路形象的特殊性原因所在,本文欲在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探析子路形象的特殊性成因,即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一形象能持续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

一、寒门贵子的典型代表

子路出身寒门,是寒门贵子的典型代表。“子路,卞之野人。”(《尸子上·劝学》)“野”在当时是一种行政区域划分,也标示着身份的高低,“国王和诸侯的国都及其四郊以内的地区,叫做‘国’,居住者叫‘国人’。四郊以外的地区为‘野’,居住者叫‘野人’。”类似于现在的城市和农村,子路是乡下人,也可以说是当时的贫二代,“昔者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食,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说苑·建本》)可以看出,子路的少年时期并不幸福,忙于生计,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由此,我们对子路的粗陋与刚强就有了更好的理解:险恶的生存境遇让子路言语粗俗,刚强好勇,但是也培育了他淳朴正直和乐善好施的优秀品质。子路身上的这两种正负因子在他入孔门以后一直此消彼长,至死方休,他能成为孔门四科十哲之一,完全是他自己闯出来的,他是泯然众人里的一个逆子,出身卑微却师从圣哲,练就文武艺,获于素王家,他实现了自己命运的转折。

子路在孔门是大放光彩的,他莽撞又好学。《论语》里子路主动向孔子请教的共涉及九次十一个问题,以“子路问”、“子路问曰”、“子路曰”、“季路问”这四种句式开头,且子路的态度恭敬谦虚,未出现任何反驳之辞,于此可以探析子路的性情变化,现摘列如表1.

以上11问按照主题大致可以归为“德”、“政”和”鬼神生死”三类。“德”独占六条,原因何在?孔子对子路说过六德六敝:仁、知、信、直、勇、刚;愚、荡、贼、绞、乱、狂。子路问君子、问成人、问士、问仁、问勇、问闻斯行诸,可以看出子路对孔子说过的六德进行了自我观照,他的修养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而他向孔子请教鬼神之事也可看出乡野迷信文化对他的影响,简而言之:存在决定意识。子路生在乡野,长在乡野,乡野不仅塑造他强壮的身躯,也塑就了他粗陋的思想。然而子不语怪、力、乱、神,至于生死,更是未知之数。子路问政是伴随着孔子的政治生涯而展开的,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以重要身份出现,子路跟着登上了政坛,小有政绩。以上子路问政只有两条,一条是问具体的政事,一条是问如何对待君主,可见子路对政治问题有了自己的初步思考,而且向孔子虚心请教,这可不是鲁莽,而是谨慎。子路在鲁国当上季氏的武官,后在卫国当上了蒲邑宰,后又在鲁国当过季氏的总管,横跨文武两届,成为政坛杰秀。至此,子路完成了他的外在身份转变:由乡野游民成为文武官员,内在气质上也在积极重塑,在适应文化氛围和政治氛围中不断调整自己,他的天然乡野出身所带来的冲突和便利也在以后的学习及从政中全然体现。要之,子路的寒门贵子身份在后世吸引了无数士人的目光,尤其是寒士阶层,子路的奋发逆袭给了他们奋斗人生的精神动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无数个子路在出现,无数个子路在传承,因而子路的形象得以在我们心中长存不衰,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被不断演化,成为我们的精神寄托。

表1 子路11问

二、野人气质和君子风范

孔子和子路在师生关系上可以说是欢喜冤家。子路野,重实际;孔子雅,重理想,子路的野气对孔子来说是一剂猛药,孔子的雅气对子路来说是一杯香茗,前者惊醒,后者浸染,前者刚,后者柔,既然他们的争论在所难免,我们也不妨作壁上观。

(一)子路的野气以粗陋为主

子路是狂者,狂者进取,然而孔子讲究的是中庸之道,必得中行而与之。因此,孔子指出:“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路的率性而为很潇洒,很轻狂,在孔子面前经常以老子天下第一,舍我其谁的冒失姿态登场。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4]

这是子路拜入孔子门下后不修边幅的真实写照,显然还没有褪去乡野陋习,孔子却表扬了子路不嫉妒、不贪求的真诚心态,这让子路一生难忘!看来孔子是第一个见到子路邋遢的外表时而称赞的人,但是孔子还是提出了指正,并且在以后的时日中经常“打压”子路的缺点,期望子路更能接近君子的标准。但是孔子的期望没有完全实现,从《论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孔门弟子中,子路是让孔子最为担忧的一个,因为其过于刚直的性格在政治生活中可能有性命之忧,子路之死也印证了这一点。现将孔子对子路的指正概括如表2.

表2 孔子对子路的指正

以上六条中,前两条批判子路的匹夫之勇,子路给人以洋洋自得之感;中间两条批判子路粗率鲁莽,子路给人以憨厚滑稽之感;最后两条批判子路行诈狡辩,子路给人以自以为是之感,难怪孔子说:“由也喭。”(《论语·先进》)从中可以看出:这里子路的乡野气质占据主流,儒家的君子气质则居于次要地位,前者是子路的个性源泉,后者是对子路性格缺陷的进一步矫正。“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很明显,子路很“野”,还未被儒家礼乐文化所浸染,甚至还保持着乡村田园般的原生态思想状态,这种状态在子路身上为人称道的地方就是他同情劳苦大众,乐善好施,其根源则是他的贫苦经历。

“鲁以五月起为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要作沟者于五父之衢而食之。”[5]

“子路为蒲令,备水灾,与民修沟渎,为人烦苦,故予一人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复之。”[6]

子路拿自己的俸禄接济劳工,而这本应是国君的职责,子路擅自行使国君的权力,这在孔子看来是不合礼的,是很危险的,所以斥责了子路。但是我们依然看到了子路的重情厚爱,他来源于普通人民,因此也就更富有同情心,对于官场中哪些暗含的“潜规则”,这时的子路是想不到的,自然没有深思万一有人拿此向国君告状所带来的后果。

(二)子路的野气升华为刚强

子路在孔子门下接受了正规的文化教育,并且获得了从政历练的机遇,这使得子路更为自信。受成长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性格粗野逐渐转变为刚强从容,但是这种刚强依旧充满矛盾,极易剑走偏锋指向刚愎自用一途。然而子路毕竟在政治理念上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敢于对孔子的政治主张提出诘难,这在《论语》中可以找到有效的印证。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7]

“这是《论语》里师生二人一场真正意义的争论。”[8]“子之迂也”和“野哉由也”形成强烈的冲击语气,互攻其要害,可谓是一针见血,子路之野和孔子之雅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孔子一行人又来到卫国,并且得到了从政的机遇,但是孔子依然坚持“正名”。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昔年孔子和齐景公的对话: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9]

这是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时和齐景公的对话,29年后64岁的孔子依然坚持自己当初的政治格言,此时子路55岁,早年“不择禄而仕”(《说苑·建本》)的社会经历在这里似乎有所体现,认为孔子错失良机。子路来自底层社会,重实际,孔子好歹还是个破落贵族,一心复古,重理想。子路就是那个时长给孔子浇冷水的人,告诉他现实的冰冷。即使他在孔子门下学习了很长时间,乡野气质依然不能磨去,而是发生了蜕变,粗野进化成了刚强,敢于犯言直谏孔子。而子路的指责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按照孔子的理念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表3 子路不悦列举

以上三条中,第一条和第三条展现了子路的怒相,而且这种怒相隐含理性的质问。“子路愠”和“子路不悦”,都是直接表现给孔子的,毫不遮掩,是特定情境下的气质的展现,相比以前子路的未经思考就脱口而出,这里子路的刚强之中已然包含了对问题的理性思考。第二条可以说是子路刚强形象的一个特写,而且这种刚强已经日常化在子路的举止中,代替了之前日常化的粗率,侧面透露出子路的自信,这是一个关键的转变。

(三)以刚为主的君子风范

子路的君子风范是孔子培养起来的。从最初的粗陋,到升华为为刚强,再到刚中带柔,以刚为主的君子风范,其转变的痕迹可以从孔子的评价中得知一二,这首先体现在子路的为政方面。

表4 子路为政

以上三条中,第一条是孔子的总论,点出子路的政治才干。第二条指出子路为政的特点:果断。第三条指出了子路优秀的政治品质,即忠信事君,这和孔子的培养密切相关及子路本身的忠厚品质密不可分。子路的从政是必然的,于文化传承而言,他先天不足,不可能成为子游、子夏那样的文士,研治诗书。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从小的生存历练,勇于实践,孔子对他的因材施教进一步助力他政治才能的提高。

其次,子路的君子风范鲜明地体现在他后期的待人接物上,细节上的谨慎、克制和有礼都值得称道,和前期的粗犷无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5 子路的君子风范

以上三事均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晚期,第一条中子路的“不语”与之前的“率尔而对”形成鲜明的对比,看的出来他谨慎了不少。后两条叙事性很强,以隐者和子路的对话来展开,且子路面对隐者对孔子的批评并未进行反驳,而是以礼相待,刚强的子路在这里体现出了儒家君子的儒雅风度。尤其是第三条中,子路还对隐者大讲特讲君臣之义,俨然代孔子言,可见他的君子修养达到了较高水平。前期的野气在这里似乎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君子雅气,在整部《论语》里面,唯独这里的子路温文尔雅,既不粗俗,也不刚强,并且得到了隐者留宿款待的礼遇。而之前子路初在鲁国为政时,还遭到过别人的诽谤,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是与他的粗率刚强的野气应该不无关系。

统观子路的性格变化,他的形象感不断飙升,越来越符合君子的风范,但是他与生俱来的粗犷豪放并没有彻底泯去,相反只是得到了驯化,处于潜伏状态。他的任侠使气,他的好勇粗率,统统由个人的小天地转到政治这个大世界上去了,包括他和孔子的争论,都是围绕政治而展开。野性十足的社会历练使得子路成为了一名文武兼修的干才,他扬言可治千乘之国,可统千乘之军,这并非自夸,而是实情。他努力按照孔子的要求使自己成为一名君子,他是有恒心的人,陪伴孔子周游列国14年,披荆斩棘,风雨无阻,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是孔子对子路的充分肯定,但是尽管子路接受了孔子的君子教育,在生死关头主宰他的人生信条依然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孔子主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不赞成拼命,而子路却相反,这说明在他身上,野性终究起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

三、子路之死和子路的义利观

关于子路之死,《左传·哀公十五年》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均有记载,现节录如下: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纓而死。

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季子曰:“是公孙也,求其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子路最后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君子,并且以及其悲壮的手段捍卫自己的君子气节,这种气节刚强不屈,狂放不羁,野性十足,匹夫之志不可夺也!子路被剁成肉泥而死,他是孔子门下杀身成仁的第一人,孟子感叹“杀生取义”或许与此有关。子路之死给后世儒家注入了刚性的血液,他的“儒侠”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历代志士仁人匡救天下的楷模。“虽其陷于刑辟,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汉书.游侠列传》)子路临危不惧、身死不悔和他刚直的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63岁依然老气横秋,而孔子此前发出的“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的警告则恰恰说明了子路性格中原始乡野的烙印最终走向了偏执一端,重恩轻命的言辞背后透视出“乡野气质”和“君子风范”在道德抉择上的交织混融。

子路毅然赴死的原因,《左传》和司马迁的记载大同小异,都涉及“义利之辩”。子路本可以逃走,但是他选择了救主,奔向了死亡。子路“利义并重”,别人给了他利,他就报之以义。自幼困苦的生活经历养成了他重实际,性慷慨的独特气质,这就必然要对君子“重义轻利”的主张进行扬弃,即注入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野人气质和君子风范在这里紧密结合。孔子“义在利前,唯恐失义”,这和孔子一生推行的“仁政”主张密切相关,君主实行仁政,国家自发富强,自然有利,臣子以仁义劝谏君主,君主听从,臣子自然也会有利。因而,在修养上,孔子更为完满,取舍有度;子路则感性太过,于民间历练中得来的“侠义精神”独树一帜,每每在关键时刻促使他作出异于孔子的选择。

《论语》里孔子关于“义利”的言论对子路不可能没有影响,虽然有扬弃,但是无疑以扬为主,他用生命践行了君子之言,他才是真正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孔子也是有刚气的,但是孔子更通达,也更理智,孔子不会拼命,孔子会逃命,“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子路不会逃命,会拼命,因为他是个“武君子”,他的武来自苦难的磨砺,他的天然属性是寒门之子,野性十足;孔子的天然属性是贵族后裔,虽然破落了,但是文化传承没断,悠然雅正是必然风格。因此,我们说,子路的“义利并重”就是对孔子“义在利前”的新变,不变的是义仍在。子路的利来自于他的切实政绩,子路受人之利,必报之以厚义,这义滚烫且热烈,厚重且芬芳!

四、余论

子路在《论语》里居于特殊地位,他亮相最多,感人最深。他粗俗勇敢,不修边幅,敢于和孔子叫板,但是他又是对孔子的主张贯彻最彻底的人。生时阔达,死时豪迈,他既是赳赳武夫,又是谦谦君子,他是寒门贵子,又是儒家的侠客,他既野气十足,又乐善好施。他的勇武刚直,临死不惧的悲情气概堪比后世项羽,让人时而崇敬,时而叹息,他是孔门弟子中锋芒最露的一个,他的野人气质渗透在他的君子风度中,给后世儒生送去一股刚健的清新风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大象》)子路从寒门奋发,昂扬进取,青史留名,他的野性一直是其风云义气的前进动力。“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传·小象》)他师从孔子,忠义诚信,仁爱亲孝,最终实现了由野人到君子的转变。正是因为他性格中的这种二元气质,才使得他的形象尤为特殊,成为后世儒生文武双全的标杆。

[1]李启谦.子路(仲由)研究[J].齐鲁学刊,1985,(6):113-118.

[2]何仟年.古籍中的子路形象及其文化意蕴[J].涪陵师专学报,1991,(1):71.

[3]方丽萍.子路之死的悲剧性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4):129.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陈秉才.韩非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186.

[6]向宗鲁.说苑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7:54.

[7]张信.解读子路[J].前沿,2002,(9):111.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411.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96.

〔责任编辑王小风〕

A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Zilu’s Image

Niu Zhiqi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710119,China)

Rural environment is Zilu’s feral roots personality,Confucian gentleman's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Zilu.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Zilu savage temperament and the gentleman poise blend infiltration,push-pull,Zilu’s death is a savage temperament and the gentleman poise at the end of the race for,perceptual and rational Armageddon,and reflects the Zilu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fucius's Concept of Rightness and Benefit.Zilu as any given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mposite temperament struck a chord with the offspring of the mind,he has a natural and unrestrained bold of the chivalrous,he has a strong presence of general,become the benchmarking of civil and military for later Confucian scholars,caused countless Zilu advance wave upon wave,Makes the image of the unique existence of our heart.

Zilu;poor family;savage;the gentleman;Rightness and Benefit

I206.2

A

1671-1351(2016)04-0094-05

2016-05-17

牛志强(1991-),男,甘肃庄浪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乡野子路气质
送你一个乡野
春天的乡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诚信
自身要端正
乡野闲时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