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语文教学怪象及其归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2016-10-13王海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学现状应对策略语文教学

王海

摘 要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语文扮演着扛鼎角色。反观当前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假创新之名的怪象,折射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试从课程价值观、课程教学观、课程评价制度及教育传统赓续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期破解当前语文教学顽疾,促进语文教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怪象 教学现状 应对策略

基础教育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教学尤是,且扮演着扛鼎角色。或许承担的责任过重,负载的期望过多,语文教学总给人温水煮青蛙的惶惑感,恍如置身逼仄的楼道,上不去又下不来,个中尴尬可想而知。新课改已实施多年,语文这种困窘的局面依旧。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大幕已拉开,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准备好了吗?

一、当前语文教学怪象

在改革的鞭策下,基础教育快马奋蹄。语文教学理应反思现状,顺应改革大势,开创新局面。反观当前语文教学,某种程度上就是以考试为中心的语文知识灌输或注入。当然,以上只是当前语文教学给我们留下的笼统印象,具体到课堂,怪象频发。

1.声光电影,华而不实

不管常态教学,还是公开授课,PPT、音乐、影视节录,都是语文教学的必备选项,仿佛失却这些装点,整节课的基调、品质或档次就会大打折扣。更有甚者,原本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声光电影,竟然喧宾夺主,大有取代教学内容的趋势。幻灯片的闪现,音乐的渲染,影视片段的播放,学生完全陶醉在多媒体营造的境界中,而其所承载的教学内容,通通被学生抛诸脑后了。我们经常看到“视听盛宴”之后“师问生,生茫然”的情状。此情此景,甚为尴尬。

2.脱离文本,道德说教

语文课上不进行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的学习,成了侃大山的道场;以宣扬人文之名,随意解读、任性点评文本,充溢“圣人之言”。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典型特质,而不是唯一特点,更何况没有文本之“源”,又哪来人文之“水”?无“源”寻“水”,犹如无本之木,岂不是天方夜谭?学生不能沉潜文本,聆听来自文本深处的声音,就难以收到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效果,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就因只能停留在道德说教的浅滩而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必将消弭殆尽!

3.教学错位,死记硬背

一堂语文课下来,老师激情地讲,学生辛勤地记,下课铃响了,还要“晚点”几分钟!这就有了“晚点”老师排行榜,语文理所当然前三甲。再说,讲读课老师多讲点,尚情有可原,自读课也从头灌到尾,自个儿眉飞色舞,学生兴味索然。教与学完全错位,教学的和谐生态就被毁坏了。很多老师还为学生的“不配合”,只死记硬背而大为苦恼,须知学生不是木偶,是有思想有活力的生命个体!以教为主,死记硬背,已经不再适应当今语文教学。

4.三维目标,形同虚设

很多教学目标可谓“醒目”,形式上体现新课改精神,内容上却脱离教学现实。教学目标本为规范教学、明确教学任务服务,可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不知道这节课主要讲学什么。三维目标徒有其表,形式漂亮,高大上,却不能具体落实到课时教学中。目标内容割裂,缺少内在逻辑,有拼凑、附庸风雅、跟风媚俗之嫌,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拟定,往往与“知识能力”维度风马牛不相及。目标设计脱离教学任务,无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5.表演模仿,身心疲惫

老师最讨厌别人用“表演”点评自己的课,却又难脱其窠臼。学界前辈多次炮轰“表演”公开课的现象,批其矫揉造作,拿腔捏调,不能见真章。可炮声未歇,现在连听课老师也正襟危坐地习惯于“演”,学生也应答如流地谙熟于“演”,上课的老师更是耳熟能详地精熟脚本。教学中“模仿”大行其道。自主学习风吹来,就使课堂极尽“自主”之能事;合作学习潮涌来,就好一番折腾“合作”,不知道明天又兴起什么风潮!可最后自己仍两手空空,一无所得!什么模式时兴,手段前卫,一拍脑门现用现学,结果把“自己”弄丢了。教学看似水到渠成,终落得个中人身心俱疲,苦不堪言!

二、语文教学怪象之归因分析

语文视创新为生命,创新使语文教学彰显兼收并蓄、厚重笃实的风范。可是面对假创新之名的怪现象,我们有理由怀疑当前的语文教学是真的病了。这些看新不新的怪现象深处到底潜伏着当前语文教学哪些值得警示的病因呢?

1.教师习惯性精神懒惰,侵蚀语文教学的创造活力

科技发达推动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这在语文学科上最为明显,老师不再为黑板书写而担心,也不用忧心落得一身白灰,因为有了投影仪;也不再为没有时间备课而担心,因为有百度收索和网络课件。教师更无须再花钱买参考资料了,也不须为某个字词,某个问题,四处翻书查检,你只需会用网络搜索引擎,一键就OK了!常说“扶贫养懒汉”,科技亦如此,许多语文老师不仅成了“懒汉”,而且懒得心安理得,以为这是新时代带来的进步。教师的案头书架渐渐空了,知识储备慢慢“水”了,除了教参,就剩些许快餐式的报刊了。语文老师少读书或不读书。阅读乃语文之基,没有了阅读,语文教学的创造活力从何而来?

当懒惰成为习惯,精神也无法逃脱。语文教师的精神懒惰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上的陈词滥调,教学流程上的一成不变。一篇《蜀道难》,讲了多少年,还是借“蜀道凶险”隐喻“仕途”,“警告统治者”的调子。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在教参里有据可查。为何不能把它解读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为何不可把作者的浪漫气质作为解读这首诗的突破口呢?且说教学流程,从字词到内容,再从内容到思想,最后品味艺术,如此反复,不管什么样的文本,都依样画葫芦,倒并不大关心这只“葫芦”画出的效果如何。习惯性的精神懒惰,就像鸦片,它必将渐趋消磨语文教师的意志力,直接侵蚀语文教学的创造活力,而语文教学皮包骨头的清癯模样并不是什么语文风骨,而是语文人深埋心底无奈的痛。

2.语文常识常态性缺位,消解语文教学的本质内涵

语文,即言语,“是以言语(语言)为根本的包括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因素在内”[1]的综合体。可是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往往轻视或忽视了“语言”这个特殊的身份定位,只将语文单一地理解为或文字、或文学、或文章、或文化等范畴,这无疑窄化或矮化了我们对语文学科的科学认知;还有将语文概念扩大化,这才导致“泛语文”“非语文”,甚至“去语文化”倾向的出现。总之,语文既成了视域偏狭的怪物,也成了无所不容的神器。语文概念理解上的偏私,直接导致了语文常识的常态性缺位,对此,很多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老师陷入了困惑:和语文打了多年交道,自己竟然不知道她到底是什么模样!

语文常识,基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曹明海先生在《语用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一文写到:“从语文这个学科基点出发,应当肯定和确认‘语用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语用,就是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包含“语用基本能力”“语用审美能力”和“语用思维能力”,其中“语用思维能力”应该是语用的核心。对语文常识和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直逼语文课程的本质内涵。所以,不能把握语文常识,科学定位语文课程的语用性,语文常识常态性缺位就被坐实,我们对语文教学本质内涵的理解就被消解得片甲难存。

3.考试指挥棒主导教学,损坏语文教学的和谐生态

考试对教学的主导作用极富中国特色,这在语文学科得到了极佳的表现。一篇课文她再精彩,也会因为没有被纳入考试范围而遭受师生的白眼。考试这根指挥棒就像战场上的军刀,把教学内容修理得整整齐齐。一切以考纲为准绳,以考试为本几乎成了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口头禅,语文教师迫于行政或考试的压力,把服务考试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来抓。举个有趣的例子,如果今年的高考考了所谓新材料作文,那么在明年的历次模考中,甚至常规作文教学,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其他作文样式或被“屠杀”精光,抑或冷落一旁,理由只有一个:服从高考!

考试形式有多种,大考小考,中考高考,只要是考试,对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就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各种题海战术,刷题技法竞相登场。还记得媒体报道的一位由衡水中学考入香港大学的学生,他在高中三年所做的卷子,垒起来有2.41米高。本来充满生气与活力的高中生活,就在重复性的做题刷题中安然度过。阅读课成了答题模式梳理课,什么涵泳品味、体悟探究全被撇在一边,学生埋头苦记答题圣经,什么知识能力,什么过程与方法,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他们的眼中什么都不是,惟有分数高。“教”和“学”原本和谐的生态被考试生生地损害了,和谐的语文课竟成了镜花水月的奢望!

4.传统教育观根深蒂固,掣肘语文教学的变革创新

传统教育重在语文知识传授而忽视语文实践,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截然不同的地方。对语文知识的重视无可厚非,没有知识点滴积累,何来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指早期的经义教育和文字教育,由此所形成的授受教学方式或模式,对现代语文教学依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新时期培养的语文教师虽然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或方式的影响,因为单从语文知识的角度上讲,传统教育方式确实极具优势,因为在短期内见效快,且正迎合当前应试教育的需要。

无论改革,还是创新,藕断丝连就会束缚手脚。语文教学改革不是革命,语文教学创新不是抛弃,但对传统教育暧昧不明的态度,无疑影响教学的改革落实和创新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过去。”这句话放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境中也具有同样意义。以系统论的视角来看,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内容、对象、环境等诸要素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一些陈腐的观念运作现代语文教学,恐有逆潮流而行之险,必适得其反。当然,我们绝不能抛弃传统教育,应该思考如何在传统教育的沃土上实现现代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而不是因循守旧,作茧自缚,掣肘现代语文教学前进的步伐!

三、去除语文教学怪象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当前语文教学怪象的描述及现状问题的归因分析,我们不难理解语文教学在当下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引发的困惑、争议和思考。基础教育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接下来大规模的考试评价改革必将渐次铺开,逼使我们语文人必须正视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1.回归常识教学,还原语文的本体价值,让语文成为真语文

关于语文常识教学的话题,已经热了很久,可是捋起袖子,俯下身子,耐下性子,认认真真践行的一线教师却并不多见。当然,语文常识并不高深,通俗点讲,就是听说读写,就是遵守并落实“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八字宪法,就是语文最朴素、最真实的面貌;而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是语文常识演绎而成,它们的核心是“言语”。言语让语文成为萃取文化的智慧,生发智慧的灵光,塑造人格的精灵。离开言语,高谈“语文”或语文常识,无异于脱离泥土言说苗,落得苗枯泥白,得不偿失。言语即语文,是语文存在的家,是语文常识赖以栖息的地方。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先知》[3]一书中写道:“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当今对语文教学的探索,已经与“常识”渐行渐远,有些甚至偏离了“语文”的轨道,造成“非语文”“伪语文”现象充斥语文教学。人是客观的社会存在,“语言是存在的家”[4],“人居住于语言的寓所中”;一代代语文人筚路蓝缕,披沙拣金,不就为了让语文教学收获理想的发展吗?而今语文教学出现背离常识的现象,这或许是短暂的迷惘,历史的盘桓,希望我们之于语文的初心不改,多想想回家的路。让语文回归常识教学,还原语文的本体价值,即学习、研究和运用语言,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语文成为“真”语文。

2.改革评价制度,注重思维和能力培养,让语文成为“活”语文

考试是当前评价制度的主要形式,以中高考影响最大,因涉及升学等关系学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而备受社会关注,成为社会热点。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在评价的具体细节上体现出了作为人文学科的诸多优势,也凸显出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评价目的单调,即以学习结果,也就是分数作为唯一的标杆,大考小考皆以成绩说话,至于学生在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人格素养上是否取得进步被长久忽视;再如评价方式,一考定终身,这是所有考试的潜在规则。也正是这样的评价方式,必然会导致评价结果的误判,或者有失公允,严重到直接影响社会和谐。新课程改革以来,这样的评价制度很明显不再适应语文教学的发展,而且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那么如何进行改革?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是综合学科,内容上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并不夸张,而具体实现形式上讲,是实践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单一的评价制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学务必以学生整体发展为目的,当务之急在建构包含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在内的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语文以言语为根本,思维是核心,能力是其最直接的体现;语文教学评价只有将思维和能力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才能将语文课程的效用和价值最大化,多维度地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语文也就因之成为“活”语文!

3.加强内涵提升,树立科学课程教学观,让语文成为“大”语文

教学水平提升,学科建设升级,任课老师是首要因素。教师是课程的建构者,教学的实践者,学科价值的创造者和实现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能力,完善人格。由此可知,语文教师在课程建构和实践、课程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必须加强语文教师的内涵提升:一方面认真制定和落实国培、省培计划,通过优秀语文教师的培养,引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不断拓宽提升语文教师素养水平的途径,如鼓励支持语文教师开展田野研究、草根研究、生活体验研究等接地气的专业训练,以形成扎实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素养等多方面融合的综合素养。最紧要是激活教师的内在驱动,使其有提升内涵的需求和热情,正常从事教学或学术兴趣的需要,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教师孜孜不倦提升内涵的冲动或激情。

在着力培养语文教师的同时,还要强化语文课程内涵的提升。课程内容分为[5]“实然”和“应然”两个部分,语文课程内容构成的丰富性、层次性和多义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内容在教学处理上的多种可能性。语文课程内容从“应然”,即“应该怎么教”,到“实然”,“实际怎么教”之间必然有一个过程,即课程内容重构的过程;而课程内容的重构必然是在科学课程价值观指导下的建构过程,否则一切都是徒劳,脱离学生发展的要求。强化语文课程内涵的提升,不仅要丰富语文课程内容,而且应竭力探索语文课程内容建构和实现的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完全可以断言,语文教师内涵提升与语文课程内涵提升和谐同步之时,当是“大”语文梦想时代来临之日!

4.赓续教育传统,批判与继承并行不悖,让语文成为“长”语文

我国语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经义教学、语言教学,再到今天的语用教学,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思想。由于历史语境、教学对象及内容的差异,语文教学理念和要求必定存在差别。换句话说,过去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放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未必适用。教育发展以人为核心,是吐故纳新的扬弃过程,语文教学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作为学科教育的子系统,其发展所依循的逻辑规律必然趋同,即不应违逆批判与继承并行不悖的实践观。

武玉鹏先生曾言,“我国当前的语文教育有两个传统。一个是民国以前的以‘四书五经教育为主的传统”[6],一个是“近代以来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课堂讲解为主,并把某些西方语言学理论照搬、套用到我国语文教学上所形成的教学传统”,他提出用“改革”“改造”和“中国化”来强调对传统的批判和继承,也即“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现代化改造”,和“对外国理论和经验的中国化改造”。语文教学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传统根基上,不断吸收、改革创新、茁壮起来的。深蓄传统的语文教学,它才厚重悠长;有创新的语文教学,它才长久可持续,在传统和创新的碰撞中更显丰厚的意蕴和持久的活力。既有文化意蕴,又有持久发展潜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才是有魅力的“长”语文。

我们的语文教学“病”了,她不是偶感风寒,而是陈规陋习缠身。当然,我们无意重申学界一些所谓“语文教学积重难返”的论调,何况有唱衰语文教学之嫌,其悲观心态无益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发展。语文教学即母语教育,唯有胸怀坚定之信心,剖析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正确归因,研讨应对策略,维护并优化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才能破解当前语文教学顽疾,促进语文教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明海,田瑞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 曹明海.语用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J].语文建设,2015(1).

[3] 纪伯伦.先知[M].冰心,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4]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14.

[5] 屠锦红.关于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10(1).

[6] 武玉鹏.是现代化,还是回归传统——也谈现代语文的出路[J].教育研究,2011(1).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教学现状应对策略语文教学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