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目标的价值诉求

2016-10-13陈林桥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

陈林桥

摘 要本文从教学目标的分解与整合、硬性与弹性、显性与隐性、理性与感性、制定与教学、预期与达成六个方面进行剖析与思考,以期人们对教学目标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基层教学 教学目标 诉求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下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发展,常引发人们对它的关注与思考。探讨学校教学对教学目标的一些诉求,可以让人们对教学目标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一、教学目标的分解与整合

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和分解,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教学目标,比如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目的是让人们从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分析性审视。出发点是好的,但也有令人迷惑不解之处。

首先,就“过程方法”目标而言,可以说“过程”中没有“方法”以及“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吗?正如有些教学专家所言:“三维目标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就是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过程”。既然这样的三维目标不是相对独立的,三维目标的分类在逻辑上就有些行不通。

其次,“知识和技能”这一维度尽管有相容的一部分,如技能在形成过程中有认知部分,但更多的是不同,一个是认知领域,一个是动作技能领域。以往教学论也是将它们分别对待,如今将它们放到一起,有些牵强。

当然,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因为人为的分解将目标中有些成分都丢掉就不应该了。因此,在理论上对目标分析研究之后,还要逆向还原整合,要重视因分解而丢掉的东西,这样才能做到既深刻又全面。

二、教学目标的硬性与弹性

当下,教学目标的制定特别强调其具体性,认为越具体越便于操作和实施,但同时带来教学目标限制得过死、硬性越来越大的问题,也就是说灵活性和机动性越来越缺失,这不利于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有些专家认为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学结果的底线”,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应该是“师生努力的上线”。总之,教学目标应该是有一个范围、一个区间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点、线的问题。从客观上讲,由于师生个体、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因素之间的差异性,教学所带来的变化也是复杂多变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学目标定低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定高了,后进生吃不了。所以教学目标要有必要的弹性,留有必要的空间,以适应不同个体的差异性需要,让我们的学生达到他们各自个体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显性与隐性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代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效果。

这就要求教学目标一定要是可见而且可测的。按照这样的观点,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不能算是教学目标;只能意会但却在发生、在作用的默会知识,也不该在教学目标之列。如果教学目标的制定将这些都排除在外不加考虑的话,那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会显得十分狭窄,这有悖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所以,教学目标应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称为显性教学目标,还有一些教学目标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但从教学行为发生发展能让人感到其客观存在的教学目标称为隐性教学目标,隐性教学目标是隐于幕后、含而不露的。目前对隐性目标不够重视,因此,在教学目标制定时,要给隐性教学目标应有的地位和关注,不仅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显与隐的关系,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四、教学目标的理性与感性

教学目标的理性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必须从相关的教学理论出发,突出其科学性;教学目标一般以教学专家制定的为准;教学目标的表述中科学专业术语比较多;教学目标的结构和形式比较规范,给人的感觉比较严肃、严谨、理性,从学术的角度看,这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

但从我们的教学实际,特别是从学生这一角度来看,则希望教学目标中感性成分多一些、内容直白些、形式活泼些、条目少一些,最好用学生听得懂的话进行表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这样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学目标的效果会更好。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统筹兼顾,既不失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又能被学生所认同和理解,做到教学目标的理性和感性有机统一。

五、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

教学目标由谁来制定?我们教师要不要制定教学目标?不少人会这样说:“教参上不是写得好好的,抄一下不就解决问题了,何必自己来搞?如果你搞,你还会比教参的好?”

不过,这里要提出来的是,即使照搬教参上的内容,也不是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能从教参上找到,一些习题课、试卷评讲课的教学目标教参上就没有,这是其一。其二,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专家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虽然不错,但它未必就一定适合教师自己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主体,教参上专家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给我们参考和研究的,直接拿来照本宣科是对教学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可以先自己制定教学目标,再与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进而不断提高自我制定教学目标的水平和质量。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问题也不少,目前大多数课堂上都少不了“展示教学目标”这一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目标,发挥教学目标的引导功能。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要学习的一些“学科专业术语”过多地出现在目标中;从三维目标结构层次上来陈述,条数比较多,学生记不住也理解不透;再就是现在一些教学案上都写有教学目标,极少有学生认真看,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使用的实际效果不佳,有些老师认为教学目标只要教师知道就行了,不需要给学生看。但也有些教师不这么认为:“教学目标并非仅仅是把持在教师手上的法器,只有在目标师生共知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教学中的主动合作者,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与自主性才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教师的种种说法不无道理,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将教学目标分为“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教的目标”给教师看,理性成分可以高些;“学的目标”给学生看,感性成分可以多些。这样,通过分型辩证、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各尽所能来使我们的教学目标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进而真正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导向、控制、激励、中介、测度功能。

六、教学目标的预期与达成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但涉及到教学过程的人、事物,还有其他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实际的教学是有教学误差的。更让人担心的是,如果在教学目标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那么有些教学目标就可能半途夭折,根本实现不了,所以教学目标的预期和达成并非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推崇教学目标的潜台词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是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我们也应看到,教学目标的确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教学的一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制约着人们教学的创造性,因此在肯定其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负面作用。

所以我们要辩证地、全面地看待教学目标,在确保教学目标正确的前提下,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之间的关系,灵活机智地执行教学目标。

以上仅是笔者对教学目标表面问题的浅思,可能未涉及教学目标深层问题,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议题谈一点思考,主要是想引起大家对教学目标的关注,以期通过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教学目标的相关问题。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
隧道工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法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