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信息不对称的供应链契约机制效率:基于实验研究
2016-10-13王新辉鄢仁秀汪贤裕
王新辉,程 红,鄢仁秀,汪贤裕
双边信息不对称的供应链契约机制效率:基于实验研究
王新辉1,2,程 红3,鄢仁秀2,4,汪贤裕2
(1.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2.四川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3.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4.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契约机制是协调供应链企业行为的重要理论方法,却很少被实验验证。本文通过实验室实验的方法验证双边不对称信息下的供应链契约机制的效率。首先,简化了制造商和销售商双方各自成本信息不对称的数学模型,并基于此给出相应的契约机制和相应的数值算例,以此作为实验设计的基础。其次,按照实验经济学基本规范设计实验并进行了20轮有效实验。实验结果显示:(1)随着实验进行,被试真实共享信息的频率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并在实验后半段频率趋于稳定。全程实验中,制销角色双方在真实共享信息比例都在63%以上.(2)被试的个体收益会受到对方信息是否真实共享的影响。如果任一方或双方谎报信息,双方收益都会受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如果决策者理性进行决策---最大化其期望收益,则会真实的共享信息。因此,理论契约机制在激励制销双方真实共享信息上总体是有效的,其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被试个体的非理性行为。
供应链;双边信息不对称;契约机制;实验
0 引言
在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决策往往依赖于他所获知的信息。因此,信息共享的真实性对供应链的效率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可能为获得更好的私人利益而隐匿或谎报信息。双方虚假信息的相互影响,将导致个体企业决策目标和系统目标偏离加剧,从而降低供应链效率。因此,如何激励信息的真实揭示并实现供应链的协调值得关注。对供应链协调的研究,大量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契约机制为协调手段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其一般方法是通过设计契约来协调供应链成员的行动从而提高供应链的低效率[1]。由于大多数的理论研究都是基于供应链成员是完全理性的假设之下的并且理论的契约机制很少被实验检验过[2],因此理论的研究虽然有助于对各种契约的理解但并不能完全说明其应用情况。一些基于实验的证据表明即使在很简单的环境下,供应链成员也很难做出理论上的最优决策[2,3,4]。因此,理论上能够激励信息真实揭示并实现供应链协调契约机制是否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这是本文将要关注的问题。
1 文献综述
目前有关双边不对称信息下供应链契约的研究并不多见,并且这些研究包括对需求和成本不对称的讨论[5],资本成本和预算约束不对称[6],供应商和零售商对商品估价信息不对称[7]等方面的讨论。也有学者如马俊等[8]研究了供应商边际成本和卖者单件处理成本均为私人信息条件下供应链的协调机制设计。其研究方法是基于双边拍卖模型,设置交易规则得出交易发生的条件或交易效率,在交易能够发生的条件下达到供应链的协调[7,9],或者通过引入信息中介减弱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8,10]等,或者运用博弈论中非合作的斯坦尔伯格对策来实现激励[6]。王新辉等[11]研究了供应商和销售商双方的成本为私人信息的情形,并提出了能激励双方信息真实揭示的协调机制。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供应链契约机制用实验室实验的方式做了相关研究,大多数的供应链实验是以学生作为实验对象[12]或有经验的经理人作为实验对象[13],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供应链批发价契约[2,14,15]。 Keser和Paleologo[14]发现在随机需求下报童模型中的销售商可能会拒绝那些批发价较高的契约,而在订货能够完全销售时,供应商也倾向于选择能够均分利润的批发契约。Loch 和Wu[15]也研究了双边垄断下的批发价格契约,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反复互动。研究发现:当参与者关心自己的地位时,供应链效率下降;当参与者关心他们之间的关系时,供应链效率增加。供应链实验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批发价契约研究。Ho和Zhang[16]则考虑了双边垄断情形下的供应链实验,发现二部定价契约和数量折扣契约不能协调供应链。Katok 和Wu[2]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供应链中三种常见的契约机制:批发价契约、回购契约、收益分享契约,其结论是虽然回购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相比于批发价契约能够提高供应链效率,但提高程度低于理论值;并且回购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在理论上是等价的但是在实验中却会产生不同的供应链绩效。这些对供应链契约实验室的研究比较一致的结论就是供应链成员决策以及绩效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有所差异。其原因在于模型分析中是以供应链成员行为理性为基础的,通常是理性的期望利润最大化决策者。这些假设意味着参与者会最大化他们的期望利润并且有能力这样做,但在实践中,决策者谈判契约时会因为如下的原因偏离标准的理论假设:(1) 有限理性——决策者期望最大化他们的期望利润,但有时难免会有失误[3,17]。(2) 不同的效用函数——决策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可能受到一些风险态度(如损失规避[16]和公平偏好[18,19])的影响。这些国外学者的研究侧重于通过参与者契约行为的原因(如有限理性、风险态度等)来分析供应链成员在实验中的决策与理论契约中的决策差别。从研究角度来看,大多文献是从信息对称的角度去研究供应链契约在实验中的协调作用,也有学者研究了博弈双方中某一方有非对称信息的情形[12]。据我们所知,国内对供应链契约机制的实验研究还不多见。肖玉明[20]通过部分退货理论契约和实验的对比研究,发现供应链中利润分配可能与成本支出有很大关系,并且策略选择偏离理性的最优决策方案。就目前来说,国内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从信息非对称的角度研究供应链契约机制的实验研究更是缺乏。而在供应链管理中,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机制研究理论上已经有一些成果,但这些契约机制的实验研究暂时还没有发现。
因此,本文将考虑在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的契约机制的实验研究。本文的研究将以王新辉等[11]所提出的理论契约机制为基础,根据理论契约机制和实验经济学基本原理设计实验,通过控制实验环境最大可能的重现理论中对经济环境的规定和描述[21],进行有效的多次重复实验来验证理论契约机制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
本文对现有研究的贡献表现为:(1) 不同于以往双边非对称信息下对供应链契约机制的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实验室实验方法对契约机制进行研究。(2) 不同于以往大多对对称信息下传统契约机制验证的研究,本文考虑的是非对称信息下的实验研究。其实验设计基于前期理论研究[11],实验结果验证了所设计的理论契约机制的有效性。该研究可为双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从理论向实践过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2 理论模型
2.1 模型假设
考虑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销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制销双方面临某种创新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只有一个与市场随机需求相关的销售期,并且在该销售期内,市场的需求分布为制销双方所共知。在产品生产前,制销双方共同承诺一个事前契约来保证事后的交易,这个契约包括:依赖于生产成本和销售商成本的商品交易量以及相应的转移支付。由于是创新性产品,在事前承诺契约阶段,制销双方只能获得关于单位生产成本的分布和单位销售成本的分布。制造商和销售商通过信息更新获得与自身相关的更为准确的信息(单位生产成本信息和单位销售成本信息),根据约定共享信息。双方企业通过共享信息和确定商品交易量,销售商以价格将商品销售到市场,其期望销售量为,其中是关于市场随机需求的期望函数。最后,制销双方根据契约执行情况,获得相应的转移支付。时序如图1所示。
图1 契约时序
2.2 模型及分析
本小节首先考虑制造商和销售商都真实共享其信息的情形,并以供应链中产品交易量作为比较基准。其次,设计能使信息真实共享的激励机制。
当信息真实共享时,供应链的总利润为
(1)
从而供应链的最优商品交易量为
(2)
从而,制造商和销售商的期望利润函数分别为
(4)
3 契约机制
如何激励制销双方信息真实共享,这需要一种能将供应链整体利益个体化的激励机制。根据文献[11]可知,AGV 机制[22,23]在不考虑个体理性约束下可以实现,但无法保证双方的非负收益。因此,补偿参数对转移支付的调整显得更为重要。基于王新辉等[11]的一般模型,在残值为零时,给出如下的带有补偿参数的转移支付。
3.1 补偿参数与分配规则
(6)
(5)和(6)意味着制造商分割部分收益给销售商,
(8)
双方由于信息优势而得到信息租金分别为[11]
因此,可定义如下的收益分配规则
, (9)
3.2 契约机制
(12)
(14)
4 数值算例
本节给出相关的数值计算,以验证契约机制对双方信息真实共享的激励。
制销双方期望利润函数和信息揭示关系分别如图2、图3所示。
图2 制造商决策
图3 销售商决策
图2给出了真实生产成本分别为 4、5、6、7、8 时,制造商在报告不同成本信息时的期望利润曲线;在补偿参数下,制造商真实共享信息时的期望利润为非负,这说明了补偿参数的合理性;制造商期望利润随着成本增加而递减;真实共享生产成本信息的决策将最大化其期望利润,谎报信息可能导致负的利润。
图3给出了真实销售成本分别为 2、3、4、5、6 时,销售商在报告不同的成本信息时的期望利润曲线。在补偿参数下,销售商真实共享信息时的期望利润为非负,这说明了补偿参数的合理性;销售商期望利润随着成本增加而递减;真实报告信息的决策将最大化其期望利润,而虚假报告信息,可能招致负的事后利润,比如,当真实销售成本时,如果报告为,其期望利润为-5。并且所报告的值与真实信息偏差越远,利润损失越严重。
5 实验设计
模型构建和理论契约设计都是基于供应链中决策双方是理性的,并且决策者有能力做出理性的选择的假设之上的。而实际情况下,决策者可能是有限理性的,在决策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如果在有决策失误的情况下,所设计的契约机制还能实现有效激励使得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销售商真实的共享信息吗?为了更好的说明理论契约机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本节将借助于实验经济学方法基于该理论契约机制设计一个博弈实验,从而验证理论契约机制的效率。
首先,根据模型假设,设计相应的实验场景,确定实验数据范围和选择实验对象。其次,设计实验过程,控制实验误差,检验实验数据。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到实验结论,比较理论和实验差距,分析差距原因。
5.1 实验设置
在双方共享信息的决策完全随机场景下,根据数值算例中对数值的假设和式 (2) 中对商品交易量的计算,可以得到。双方根据所共享的信息,从而确定一个相应的交易量。制造商提供数量为的产品,其总成本为,交易结束后根据契约获得相应的转移支付。销售商以销售价格在随机市场上对产品进行销售获得相应的利润。交易结束后,制造商和销售商根据契约分别获得相应的非线性转移支付和。其中,,。在显示信息前,制销双方对自己的成本信息已获知,因此,此实验中制销双方的利润函数为如下:
在该实验中,双方根据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决策从而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为简化实验,在生产成本区间和销售成本区间,分别选取5种生产成本的单点值和5种销售成本的单点值。制造商可以选择报告成本信息,销售可以选择报告成本信息。制造商在交易前只知道销售商的成本是上的均匀分布,销售商值知道制造商的成本是上的均匀分布。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过程设计
本实验选取6名实验参与者,实验者来自四川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工程专业大三本科生,且都无实验参与经验。所有实验参与者在实验前通过阅读实验说明了解实验的详细规则,根据实验规则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步,6位实验参与者通过随机抽签的方法确定各自的编号,编号分别为 S1,S2,S3,R1,R2,R3。抽到S1,S2,S3的为制造商,抽到R1,R2,R3的为销售商,并且(S1, R1), (S2, R2), (S3, R3) 构成一轮实验中的三组。
第二步,制造商角色的实验者随机抽取自己面前的标有数值4,5,6,7,8的绿色成本卡,所抽中的数值作为真实的生产成本;销售商角色的实验者随机抽取自己面前的标有数值2,3,4,5,6的黄色成本卡,所抽中的数值作为真实的销售成本。
第三步,双方抽取到自己的真实成本,根据制销双方利润表(见附录3)来确定自己所要报告的成本值。然后填写决策卡中的编号、轮次、真实成本、显示成本和决策理由等内容(决策卡见附录2)。
第四步,每位参与者获知自己的事后利润(实验工作人员计算并告知),并获得相应的实验币,然后进入下一轮实验。
每一轮实验开始时被实验者仍然随机的抽取角色和编号,然后重复上一轮实验的过程。在每一轮的实验中和实验后都不与其他实验者交谈。实验共进行22轮,其中前2轮作为熟悉规则的热身练习,后20轮为正式实验。
5.2.2 实验报酬设计
实验报酬按照实验经济学中报酬的单调性、显著性和优超性原则来设计[21]。实验之初,每个实验者获得10元现金作为实验参与费。每一轮实验中,为保证当高成本的制造商遇到高成本的销售商真实的报告成本时出现的可能的负利润的情况,在每一轮实验之初,每个实验者会有100个实验币作为初始财富②。在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者抽取的真实成本和报告成本以及与自己角色配对的实验者真实成本和报告成本获得相应的实验币。在22轮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币兑换成现金。
5.2.3 实验误差控制
(1)实验参与者选择。被试均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实验环境纯净。
(2)角色随机确定,可以有效的避免系统误差。
(3)每个实验者都参与同一实验,即“同被试”,可以有效屏蔽掉“个体效应”[21]。实验操作中,采取每轮抽签的方式确定真实成本值,从而可以避免运行实验条件先后对实验结果造成的“次序效应”[21]。
(4)实验进行22轮,尽量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6 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耗时1.5时左右,实验过程严格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无互相交谈。实验完成后,被试每人平均获得55元实验报酬,最高65 元,最低47 元,并且表示愿意参加类似的实验。这说明报酬的单调性、显著性和优超性得到保证。
实验数据统计包括被试抽取的真实成本信息和报告的成本信息以及获得的事后利润。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类和分析,得到如下的数据统计图(图4—图9)。
6.1 制造商决策
在20 轮的实验中,参与实验的6名学生都可能成为制造商角色,并且制造商随机的获取自己的真实成本。制造商在获知自己的真实成本后,选择报告成本情况如图4所示。
图4给出了制造商在每一个轮次下生产成本真实值和销售成本报告值的折线关系图。共计20轮的60次决策(信息共享)中,制造商存在一定数量的谎报行为。并且谎报信息在前期更为明显,后期相对减少。以两轮(6个组次)对实验数据做一个划分,可得到如图5所示的决策行为频数图。
图4 制造商决策
图5 制造商不同决策频数
由图5可知谎报信息的行为表现为两种(高报信息或低报信息)③。从决策频数看,尽管存在一定数量的谎报行为,但真实报告信息的频数仍然较高。以每6轮次(两轮共六组)为一个区间段,可以发现制造商真实报告成本的频数在每一个区间段至少为3。随着实验轮数的增加,制造商真实报告成本的频数增加,但仍然出现了波动。从第37轮次开始,制造商真实报告成本信息的频数维持在4及以上,这说明随着实验轮数增加,制造商的决策收敛到均衡并且趋于稳定。
6.2 销售商决策
对销售商来说,销售商在获知自己的真实成本后,决策情况如6图所示。
图6 销售商决策
图6给出了销售商在每一个轮次下销售成本真实值和销售成本报告值的折线关系图。在20组(60轮次)的实验中,存在一定数量的谎报行为,高报成本或者低报成本。从决策频数看,尽管存在一定数量的谎报行为,但真实报告信息的频数仍然较高。对实验轮次按照两轮(6个组次)做一个划分,可得到如图7所示的决策行为频数图。
图 7 销售商不同决策频数
以每6轮次(两轮共六组)为一个区间段,可以发现销售商在前6轮次真实报告成本信息的频数较低(为2)。随着实验轮数的增加,销售商真实报告成本信息的频数增加。从第7轮次开始,销售商真实报告信息的频数至少等于3,在后30轮次实验中,销售商真实报告成本信息的平均频数超过3。这说明随着实验的增加,销售商的决策将收敛到均衡并且逐步趋于稳定。
6.3 制销双方决策和利润对比
图8 制销双方决策情况对比
从20轮实验全程中的制造商和销售决策情况可知,制造商高报成本、实报成本、低报成本的频数分别为9, 42, 9。真实报告成本次数占总报告成本次数的百分比为70%。销售商高报成本、实报成本、低报成本的频数分别为11, 38, 11。真实报告成本次数占总报告成本次数百分比为63.3%。在20轮实验中,制销双方真实报告信息的比例大于0.5,检验统计量在2.5%水平上显著,如表1所示。
表1 “真实报告信息”平均比例检验
图9 制销双方利润对比
观察图9可以看出制造商和销售商利润折线图具有极为相似的走势,这形成了制销双方共赢共损的局面。这是因为在事前契约机制中具有激励作用的转移支付使得整体利益个体化,而契约机制保证了对事后利润的分割是按照分配比例进行的。因此,基于信息的决策共同影响供应链的利润,也同时影响制销双方各自的利润。从决策角度说,当己方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时,以期望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真实报告信息时,对方也将采取同样的决策。
6.4 理论和实验的对比
比较理论研究部分的数值算例和实验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理论研究结果和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理论研究是基于决策者是完全理性并且有能力这样做,而实验中,成员的有限理性行为和对效用函数的考虑(比如,社会偏好、公平偏好、风险态度)成为影响实验的两个主要原因[2]。在本实验中,由于实验严格按照实验经济学理论对实验系统误差进行控制,避免了系统误差带来的影响。由于被试都为学生,面对并不太高的实验报酬,社会偏好或公平偏好并不明显,并且由于被试角色的随机变化,个体偏好带来的影响也将减弱。此外,每个被试有100实验币的初始财富,因此,在实验时不会表现出较强的风险规避倾向,同时也不会表现较强的风险偏好倾向(实验完成后的访谈也表明了这一点)。因此,造成实验结果和理论结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决策过程中的有限理性行为在实验中有如下的表现:比如考虑到成本抽取的随机性,不关注对方的成本信息而只关注自己的利润;对谎报信息产生的后果估计不足,有意的谎报并观察产生的后果等。在非理性行为发生后,决策者意识到谎报信息将导致更差的利润,从而后续的实验中的决策逐渐回归理性。非理性的行为导致了制销双方在报告信息时有一定的谎报率,但从整个实验结果来看,真实共享信息的比率仍然超过了60%,因此,契约机制的有效性能够得到保证。
7 小结
本文针对供应链中有各自信息优势企业双方的信息共享激励问题进行了研究,设计了能激励双方信息真实共享的理论契约机制,并对理论契约机制进行了实验验证。
首先,在新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的背景下,构建了产品残值为零时的双边信息不对称的供应链模型。其次,基于理论的契约机制,运用实验经济学理论设计了博弈实验。在60轮次有效实验中,被试随机的成为制造商和销售商,根据决策收益表进行博弈策略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在所设计的契约机制下,制销双方各自有70%和63%以上的决策是真实的共享信息,而谎报信息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决策者的非理性。该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契约机制具有有效性和一定的可实施性。
本文基于理论契约机制的实验研究结果对理论契约机制给出了较好的验证,这为理论契约机制向实际应用过渡提供了一个实例。研究虽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可以在理论方面对双方成本信息共享的情形做进一步扩展,并且也可以结合行为博弈或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实验参与者决策行为做更进一步深入的分析。
[1] Cachon G P.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contracts[A]. In: Steven Graves, Ton de Kok, eds. Handbook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 North-Holland, 2003.
[2] Katok E, Wu DY. Contracting in supply chains: a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9, 55(12): 1953-1968.
[3] Schweitzer M, Cachon G. Decision bias in the newsvendor problem: experimental evidence[J]. Management Science, 2000, 46(3): 404- 420.
[4] Bolton G, Katok E. Learning-by-doing in the newsvendor problem: A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J]. Manufacturing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 10(3):519-538.
[5] Zhang Q, Luo J. Coordination of supply chain with trade credit under bilateral information asymmetry[J].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 Practice, 2009, 29(9): 32-40.
[6] Esmaeili M, Zeephongsekul P. Seller–buyer model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ith a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structur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0, 123(1): 146-154.
[7] 姚珣, 唐小我, 潘景铭. 基于双向拍卖机制的供应链回购契约研究[J]. 管理学报, 2009, 6(11): 1444-1448.
[8] 马俊, 张杰, 汪寿阳. 应用拍卖机制协调供应链[J]. 管理科学学报, 2009, 12(5): 1-9.
[9] Babaioff M, Walsh W E. Incentive-compatible, budget-balanced, yet highly efficient auctions for supply chain formation[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5, 39(1): 123-149.
[10] Jin M, Wu S D. Coordinating supplier competition via auctions. Working Paper, Lehigh University, 2004.
[11] 王新辉, 汪贤裕, 苏应生. 双边成本不对称的供应链协调机制[J]. 管理工程学报, 2013,105,27(4):196-204
[12] Özer Ö, Zheng Y, Chen K Y. Trust in Forecast Information Sharing[J].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57(6): 1111-1137.
[13] Bolton G E, Ockenfels A, Thonemann U W. Managers and Students as Newsvendors: How Experience Matters. Working paper. Penn State and University of Cologne. 2008.
[14] Keser C, Paleologo G.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tailer supplier contracts: The wholesale price contract. Working paper, IBM T.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 New York. 2004.
[15] Loch C H, Wu Y. Social preferences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An experimental study[J]. Management Science, 2008, 54(11): 1835-1849.
[16] Ho T H, Zhang J. Designing pricing contracts for boundedly rational customers: Does the Framing of the Fixed Fee Matter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8, 54(4): 686-700.
[17] Su X. Bounded rationality in newsvendor models[J]. Manufacturing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 10(4): 566-589.
[18] Cui T H, Raju J S, Zhang Z J. Fairness and channel coordination. Management Science,2007, 53(8): 1303-1314.
[19] Katok E, Pavlov V. Fairness and coordination failures in supply chain contracts. Penn State Working Paper, 2009.
[20] 肖玉明, 汪贤裕, 陈潇. 一个关于供应链利润分配的分析—基于模型和实验的对比[J].管理科学, 2007, 20(2): 25-30.
[21] 杜宁华. 实验经济学[M].上海: 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4.
[22] d’Aspremont C, Gerard-Varet LA. Incentives and incomplete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79, 11(1): 25-45.
[23] Arrow K. The property rights doctrine and demand revelation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Human Welfare, Academic press, 1979.
[24] Smith V L, Microeconomic systems as an experimental scienc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2, 72(5): 923-955.
附 录
附录1 实验说明
欢迎大家参加供应链决策的博弈实验。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您将根据实验说明所描述的规则做出决策。如果您按照实验说明的指导做出理性的选择,您将会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本实验经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1071103, 71501161 )、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13XJC630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4YJC630020)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5YJC630149)提供资助。
1.实验背景简介
在供应链的双方交易行为中,成员企业往往都有自己的信息优势。理论上,我们证明了通过设计某种具有激励性的契约机制来可以实现激励信息的真实共享。而在现实中,这样的理论契约机制在实施中是否如理论所预期的那样真正有效? 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的一个简化实验。
在一个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销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决策场景中,制造商和销售商分别拥有自己的生产成本信息和销售成本信息,且不为对方所知。双方互相所知道的是关于对方信息的是和一个均匀分布,且分布函数分别为和。销售商面临随机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服从上的均匀分布,且分布函数为是双方公共知识。 制销双方是风险中性的。决策双方通过协定一个能激励信息真实揭示的事前契约作为制销双方契约执行的参考。契约包括由双方成本信息的报告值和决定的最优商品交易量和制销双方获得的相应的转移支付和。其中,。制销双方在获知自己的真实成本信息后,同时向对方报告自己的成本信息和,从而确定相应的商品交易量。制造商提供数量为的产品,其总成本为,交易结束后根据契约获得相应的转移支付。销售商以销售价格在随机市场上对产品进行销售获得相应的利润,交易结束后再根据契约获得相应的转移支付。因此,制销双方的利润组成形式分别为
制销双方都需要根据对对方报告成本信息,权衡自己报告真实成本所得利润和谎报成本来所得利润来确定自己所报告的成本信息,从而获得最终的利润。
2.实验结构
在实验中,您将和其余5位参与者被随机的分为3组,每一组中有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销售商,并进行20轮实验。每一轮实验结束时,您将获知利润情况。每一轮实验中和实验结束后请不要与其他实验参与者交谈。
3.决策问题
4.报酬
为感谢您参加并认真的完成本次试验,您将获得10元的基本报酬。另外,在20轮的实验中,您每一轮实验之初会获得100实验币作为初始财富,在实验结束后根据决策获得相应的实验币,并且这些实验币可以兑换成相应的奖金。
您对实验的说明和过程有什么问题吗?
附录2决策卡片
制造商决策卡被试编号:______ 第______轮(随机抽取)真实生产成本值:______(选择)显示的生产成本值:______ 决策依据(可多选)A.利润大小 B.考虑对方成本均值 C.猜测对方成本 D.其他______本轮利润值:______
销售商决策卡被试编号:______ 第______轮(随机抽取)真实销销售成本值:______(选择)显示的销销售成本值:______ 决策依据(可多选)A.利润大小 B.考虑对方成本均值 C.猜测对方成本 D.其他______本轮利润值:______
附录3
制销双方决策参考表
销售成本报告值 生产成本报告值23456制销利润均值 4 5 6 7 8 制销利润均值
② 避免被试因为某些决策出现负的收益,从而改变其风险中性的特征。
③ 一般的经济直觉可能认为制造商应当高报其生产成本以获得较高的转移价格,而实际上由于产品交易量受到制销双方所共享信息的影响,并且还由于事后的转移支付的补偿,因此,也存在低报生产成本的决策行为。
The Contract Mechanism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with Bilateral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WANG Xin-hui1,2, CHENG Hong3, YAN Ren-xiu2,4, WANG Xian-yu2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610041, China;2. Business Schoo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3.College of Management Scienc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4.College of Applied Nuclear Technology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na)
The contract mechanisms for supply chains are often used to coordinate individual firms’ actions, and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by scholars for decades. Some contracts are proven efficient theoretically, such as buyback contract and revenue-sharing contract. However, in the experiments they do not work well as theoretical prediction. Thus, the contract mechanism for supply chain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may also have lower efficienc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iciency of contract mechanisms for a supply chain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bilateral asymmetric case.
In the first part, we present a simple model derived from the research on bilateral asymmetric information. First, we simplify the model without considering inventories and lost sales. Second, we propose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 ex ante contract) that specifies the commodity trading quantity and transfer payments. The transfer payments consist of an incentive scheme, based on the improved AGV (d’Aspremont and Gerard-Varet) mechanism, and an allocation rule, based on the proportions of information rents. Last, we give a numerical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efficiency of contract mechanisms.
In the second part, in an attempt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iency of contract mechanisms, we design experiments, including scene designing, reward designing and error controlling. As most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 ask students participants to act as experimental subjects. We firstly set an imitation scene in which subjects can make their decision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experimental specification. Second, subjects acting as the roles of manufacturer and retailer randomly choose to share their private information, determine their commodity trading quantity and transfer payments. When they get their private profit, they enter the next round and repeat the simila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gain. After finishing all the experiments, subjects claim their rewards.
In the third part, we present experimental and analysis results. The experiment consists of a worm-up experiment (2 rounds) and a formal experiment (20 rounds). Each round lasts about 5 minutes. each one in the experiment received about 55 RMB averagely. The experiment data show that in the early stage subjects share their information opportunistically and in the latter stage they share their true cost information in a large extent. The frequency of sharing information truthfully becomes relatively higher with the experiment’s proceeds. Overall, the ratio of sharing information truthfully by the manufacturer and the retailer accounts for more than 60 percent. Besides, a win-win situation is created for manufacturers and retailers when they share their private information truthfully, whereas their profit will be damaged if anyone of them shares information falsely. We find that subjects may share information truthfully if they make the rational decision of maximizing their expected profit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contract mechanism on revealing information truthfully is effective, and the reason for efficiency loss is individual’s non-rational behavior.
In summar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tract mechanisms by means of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oretical contract mechanisms. Our research can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contract mechanism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supply chain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Future research can make a deep analysis of decisions’ behaviors by integrating behavior game with physiological theory.
supply chain; bilateral asymmetric information; contract mechanism; experiment
中文编辑:杜 健;英文编辑:Charlie C. Chen
F224;O225
A
1004-6062(2016)04-0179-08
10.13587/j.cnki.jieem.2016.04.023
2014-01-18
2015-12-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青年项目(7150116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西部和边疆地区资助青年项目(13XJC630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青年项目(14YJC63002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青年项目(15YJC630149)
王新辉(1980—),男,四川内江人;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方向:博弈论及供应链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