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
2016-10-05郑东育
郑 镇,郑东育
(1.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福州350001;2.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福建福州350001)
底线思维: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
郑镇1,郑东育2
(1.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福州350001;2.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底线思维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新的思维方法。这一思维方法是对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改革思想方法论的继承与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历史经验证明,坚持底线思维的改革方法论是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更要坚持这一方法论原则,这是由这一思维方式的特质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底线思维的原则,并对如何把底线思维原则贯彻到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之中,以及领导干部如何坚持底线思维原则提出具体要求。
关键词: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底线思维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和作指示中,多次提到一个新概念——底线思维。关于“底线”,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之很熟悉,比如在体育比赛中,它规定运动员活动的界限,任何踩线、越线都要被判犯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它规定人们的社会行为不能超过的界限和社会心理认可的下限,任何冒犯都要被制止和指责。然而,尽管如此,在过去,人们都仅仅从经验层面运用“底线”,从未把它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加以认识和把握。与“底线”不同,底线思维是一种自觉的思想方法论原则,是指某一个行为主体从自身所面临的现实情势出发,坚持一定原则,设定最低目标,争取最好结果的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与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曾多次强调坚持底线思维的原则是与我国改革开放从“浅水区”进入了“深水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相联系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更新,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社会主义的“底线”。过去,改革在“浅水区”中进行,那时,“底线”就在“河床”上,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底线”上失足的风险较小。而在今天,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不可能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这时,辨别“底线”的难度增大,在“底线”上失足的危险大大增强。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原则,并将之与“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并列,作为重要的思维方法,显得非常必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这一思维原则,对于我们夺取全面深化改革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底线思维原则是对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方法论的继承与提升
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一股改革热潮,然而改革却出现了两种迥然相异的结局:中国的社会主义在改革中浴火重生,而苏联以及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却在改革途中夭折。中国与苏联改革的不同结局,固然是由多种复杂的原因决定的,但是其中两个国家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法是最为直接的原因。苏联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在改革中夭折,是因为它的改革一开始就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底线”。戈尔巴乔夫采取先政治后经济的激进改革路线,提出“民主化、公开性”的“新思维”,很快就在党内、国内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否认马克思主义、否认社会主义的思潮。结果,不但经济没发展,反而陷入混乱与倒退,终于导致苏联解体。而与之相反,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时时处处坚守社会主义的“底线”,从而保证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大踏步前进,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决不含糊。改革是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反思与扬弃,因而对过去的历史和领导人有所批评、有所纠正,在所难免。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推翻“两个凡是”,冲破精神枷锁,在全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但在破除“两个凡是”思想障碍之后,社会上出现一股不能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为此,邓小平针锋相对地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强调“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动摇,否则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二,在改革开放遇到挫折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决不动摇。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但要防右,而且要防“左”。如果说,不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底线”的话,那么,不回到传统体制上去,也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底线”。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中央决策上的某些失误,加上国内小气候和国际大气候的共同作用,我国发生了“六·四”政治风波。这时“左”的思潮重新抬头。他们否认改革开放的政策,主张回到旧体制上去。在这重要关头,邓小平果断指出,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十三大政治报告一个字都不能动”[1]296“十三大制定的路线不能改变,谁改变谁垮台”。[1]324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又一次重申: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变不得,谁改变,谁下台!
第三,在与西方敌对势力斗争中,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和坚持国家根本利益的立场决不后退。邓小平不但在同国内“左”的和右的两种思潮作斗争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且在同西方敌对势力作斗争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国家根本利益。在“六·四”政治风波后,西方国家以制裁要挟我们,外资撤退,出口下降,使我国经济遇到很大困难。这时,邓小平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坚决顶住,不后退。并指出,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干自己的事,他们的干涉或吓唬都会落空的。事实果真如此,这场对峙中,首先是西方国家自己顶不住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最后不得不取消对中国的制裁。
邓小平坚守社会主义底线的改革方法论,在他的后继者那里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自20世纪末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使我国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政治氛围大大宽松,与国际交往更加频繁。这在客观上为坚守社会主义底线增添更多的困难。面对这一新的格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处理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方面从不放松对社会主义原则的坚守。如,对在政治上宣扬取消、削弱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西方式的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对在经济上宣扬私有化,主张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对在思想文化上提出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主张极端个人主义;对歪曲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诋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煽动对党和政府不满,公然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喊冤叫屈,为1989年政治风波翻案;对发表和出版格调低下、宣扬色情暴力、迷信颓废的作品与书籍,怀疑和否定改革开放,歪曲、攻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错误倾向,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及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批评与纠正。又如,在加入WTO谈判中,中国坚守“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谈判底线决不后退。江泽民强调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2]这划清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界线。
当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同样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面对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他用“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精练语言,来表达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守。
正是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坚守社会主义的底线,所以,尽管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和风风雨雨,我国改革开放始终沿着邓小平所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终于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功,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中,成为一枝独秀的景观,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伟大生命力,不但为中国发展进步作出贡献,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改革开放从此一路坦途,毫无风险。相反,“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3]22,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取向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在改革开放之初,鉴于改革的难度大,邓小平设计了从易到难,先经济后政治,从“边缘”到“中心”的渐进的改革路线。这一改革路线最大的优点是改革的阻力较小,避免出现大的社会震动。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如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权力寻租现象,以及出现了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资源透支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等等问题。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4]41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当前深化改革所遇到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这些问题许多是由过去遗留下来的,现在到了不能再拖延下去、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更为严重的是,进一步深化改革遇上了“利益固化的藩篱”的难题。我们知道,改革在本质上是对人们的利益作重新调整。按改革者原先的设计,利益调整要向更公平、更公正、更合理的方向迈进,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然而,由于改革措施不到位,一些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资源,钻改革的空子,获取不当利益,成为新的获利者。同时,这些既得利益者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把不当的获利固定下来。这就出现了“利益固化”的问题。不仅如此,这些既得利益者还形成利益联盟,构建起一道阻止改革的“藩篱”。他们不但自己不想改革,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地阻止别人改革,以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因而成为深化改革“难啃的硬骨头”。而攻克这些“难啃的硬骨头”不但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难题,同时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难题。
首先,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走“老路”和走“邪路”的危险性都在增大。由于进一步深化改革遇到一些“难啃的硬骨头”,特别是党内腐败问题长期未能根本解决,因而在党内以及在社会上经常有各种不同“药方”出现。一些依恋旧体制的人认为只有回到过去的体制,甚至认为只有再一次发动“文化大革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党内腐败问题。当前社会上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足见阻碍改革的潜在势力之强大。另外有一些人认为,唯有用西方的那一种制度、体制,如“多党制”“三权分立”,才能有效解决共产党的党内腐败问题。这种错误主张虽然屡遭批判,但没有根绝。因为只要党内腐败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它在社会就会有广泛的市场。
其次,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会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模式”与西方价值观念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虽然中国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西方国家一些政治势力只承认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认为中国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远远没有“到底”。他们希望中国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走向资本主义。比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西方则希望中国改革出现他们所需要的“全面市场化”的变化;中国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西方则希望出现“全盘私有化”的变化;中国深化政治改革,西方则希望出现“颜色革命”;等等。所以,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任务仍然艰巨。
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与风险,我们除了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外,还必须在思想方法论方面有所创新,唯其如此,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胜利前进。这样,坚持底线思维改革方法论便应运而生了。
二、底线思维改革方法论的唯物辩证法意蕴
底线思维方法论之所以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是由这一思维方法的特质所决定的。
第一,底线思维是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4]56的思想方法。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度”是事物质与量的统一,是一个事物保持自身质的规定性的量的界限。一个事物之所以是“自身”,而不是“他身”,就是因为它有自己的“度”的界限,它既不允许“过犹”,也不允许“不及”,否则这个事物就成了“他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底线”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警界线”。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更新,其最终目的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而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所以,不超出社会主义“度”的界限,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要娴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在改革中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既然如此,改革“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5]105,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险阻,都不能突破社会主义“底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的错误。
第二,底线思维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攻坚克难的思想方法。底线思维并不只是一种消极应对、无所作为的思维方式。相反,它是主动进取的开创性思维方式。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内部的矛盾一方是以对立面的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高”就无所谓“低”,如此等等。同样,有“底”就一定会有“顶”。俗话说“守乎其底而得乎其高”。一方面,当人们说要坚守“底线”时,实际上暗含着要“达顶”的诉求。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争取最大期望值。另一方面,当人们表明自己退守到最后的“底线”时,就意味着已经没有退路,只有铁下心来“严防死守”了。因此,坚持底线思维的方法论原则,从表面上看好像很“低调”、很“消极”,实际上却蕴含着极其巨大的力量。相反,在实际工作中,那些“高调”的东西,从表面上很有气魄,实际上却软弱无力,充其量不过是“虚高”而已。比如,过去曾经把反腐败的调子提得很高,但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又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贪官反腐败的态度是最“坚决”的,呼声是最强烈的,调门是最高的。而党的十八大后出台的“八项规定”却是最“低调”的:它无非规定公车不能私用,领导干部不能进入会所、不能吃请、不能打高尔夫球,甚至规定开大会不能摆鲜花,这样一些“琐事”。可是它的实际威力却比先前那些高调的文件、讲话不知高出多少倍,从而有力遏制了党的腐败与不正之风。这就充分显示了底线思维原则的强大力量。
第三,底线思维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规避风险,把握工作主动权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4]180-181在日常生活中,有危机感的人即便遇到危机也会沉着应对,化险为夷;而没有危机感的人一旦遇到危机,往往措手不及,陷于被动。底线思维就是一种充分体现人的忧患意识的思维方式。它不仅指出什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一旦逾越了可能会出现什么不良后果,而且它还能通过系统的思考和运作,告诉人们如何防患风险,变险道为坦途,变挑战为机遇。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善于确立风险底线,善于排除各种潜在的风险,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发展。
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科学运用底线思维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不但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底线思维的原则,而且把这一方法论原则科学地运用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这些具体要求充分体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制订的“六个紧紧围绕”的改革“路线图”中。我们只要仔细观察这一改革“路线图”,就会发现,在改革的每条“路线”上,不但有改革的“指路标”,而且还有防止出轨的“警示牌”。从而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第一,在经济改革方面,一方面强调要坚持市场经济改革的取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制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计划和市场都只是手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却是有原则区别的。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所以中央强调,在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中必须坚持两个“必须毫不动摇”: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一是“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3]23-24。在这里,两个“必须毫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经济应该坚持的基本底线,不能突破。
第二,在政治改革方面,一方面强调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又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设计,社会主义无疑要建立一个比资本主义更加民主、更加公正、更加自由的政治制度,然而由于受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因素影响,我国政治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如权力过分集中、特权现象严重、个人专断侵蚀了民主等,这些弊端成为社会腐败的最深层的根源,亟需改革。既然要改革,就要解放思想,大胆借鉴与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肯定成果,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所实行的制衡与制约制度。但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决不走西方多党制、“三权分立”的路子。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底线,不能突破。
第三,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一方面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要强调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党性与人民性的原则,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要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保证“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舆论宣传工作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与语言权;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要守住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第四,在社会建设方面,一方面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分好“蛋糕”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其中特别强调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众的生活。他说,政府出台的社会政策要能“托底”。“也就是说,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4]110。习近平总书记除了强调民生福祉和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要“守底”外,其他许多方面都要“守底”。如,关于生产安全问题,习近平指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6]又如,关于反恐问题,强调暴力恐怖活动挑战人类文明的底线,要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决把暴力恐怖分子嚣张气焰打下去。
第五,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划定“生态红线”。我国长期推行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在经济上获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与生态方面的代价。有限的自然资源被无节制地消耗,生态失衡,污染严重,全国大中城市几乎都成了“雾都”,严重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5]209,并强调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完善经济社会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终身问责制,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
第六,在党的建设方面,增强执政党的危机意识,从“根底”上解决党的执政“合法性”问题。中国近100多年的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然而,历史的发展常常会出现一些“悖理”现象:在贫困年代,人们对党充分信任,不断高呼“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后,反而出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出现这一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过去,思想“单一”“纯朴”是与国家处于封闭状态这一基本现实相关联的。在今天,国门打开了,信息多了,经济搞活了,人的思想也活了。更重要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党遇到从未遇到过的问题。首先是我们党面临着“四大挑战”(国内发展进程中遇到诸多矛盾和难题的挑战、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打压的挑战、民族分裂主义的挑战)。其次是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最后是我们党自身存在着“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大挑战”“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所产生的“迭加”效应,就是中国共产党是否具有执政“合法性”的问题,即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从而成为领导中国的核心力量问题。因此,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决心从“根底”上解决党风问题,指出:“如果不坚决解决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为此强调:“要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7]“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8]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自觉坚持底线思维原则
毛主席说过,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如果说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已经明确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底线思维原则重要性的话,那么,接着就要进一步解决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如何自觉地坚持底线思维原则的问题。
第一,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政治追求、政治品德。一些人在社会主义根本底线上的失守,最根本原因是他们在理想信念上的失落。虽然这些人在入党时曾经作过宣誓,然而对于他们说来,入党宣誓不过是个形式,履行个“手续”而已。他们的宣誓是“老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他们嘴上说的是信仰共产主义,实际上是信仰金钱地位,或者信仰鬼神,对“算命”“风水”乐此不疲,对“气功大师”顶礼谟拜;他们嘴上说的是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而对西方价值观念推崇有加;如此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称这种共产党员患了“缺钙症”。他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9]
第二,在改革中不断增强政治定力。政治定力的本质是对政治方向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当前,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矛盾越来越多,甚至有些达到激化程度。对此人们的议论很多,诊治的“药方”也很多。但问题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我们自己心里要有政治原则、有政治定力,否则就会犯颠覆性的错误。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认真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中国变革现实相结合的高度,深切体会我们改革开放的选择是对的,从而牢固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决不走“老路”,决不走“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领导干部要带头守住各个方面的底线。社会上存在许多不良风气固然由各种原因形成的,但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是党风不正,上行下效。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守住各方面的“底线”,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把好清正廉洁的底线。他说:“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10]“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反腐倡廉当作政治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1]二是不能触犯法律的红线。习近平总书记说:“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12]三是要守住道德的底线。领导干部不但是守法的模范,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楷模。然而,目前我国“官德”状况堪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教育要突出重点,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要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7]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03.
[3]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
[6] 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N].人民日报,2013-06-08(1).
[7] 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1).
[8]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27(1).
[9]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1).
[10] 霍小光,华春雨.真诚的交流,郑重的嘱托——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速写[N].人民日报,2115-01-13(2).
[11] 习近平.依纪依法严惩腐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EB/OL].(2013-01-22).http://toutiao.com/i6281146811130315266/.
[12] 习近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方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03(1).
[责任编辑:郑继汤]
收稿日期:2016-05-16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Fj2015B059)
作者简介:郑镇(1947-),男,福建连江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授; 郑东育(1970-),男,福建尤溪人,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99(2016)04-0075-08
Bottom Line Thinking: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ZHENG Zhen1, ZHENG Dong-yu2
(1.Fuji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Fuzhou 350001,Fujian, China;2.Division of Theory,Fuji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Propaganda Department,Fuzhou 350001,Fujian, China)
Abstract: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is a new way of thinking 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fter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is way of thinking is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Deng Xiaoping's theory of reform in the fundamental direction of socialism.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a's socialist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s proved that adhering to the reform methodology of 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ong the direction of socialism. Currently, Chinese reform's entering a deep water area. We should more adhere to th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way of thinking.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stressed the need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in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and has put forward specific requirements on how to carry out the principle of 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in the work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how leading cadres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Key words:Xi Jin-ping;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bottom line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