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高校护理及医学专业学生善终期望认知水平调查

2016-09-23肖媛媛徐雅利梁晓燕李亚珂林蓓蕾

护理研究 2016年26期
关键词:条目医学生病人

肖媛媛,徐雅利,梁晓燕,李亚珂,刘 冈,林蓓蕾



某高校护理及医学专业学生善终期望认知水平调查

肖媛媛,徐雅利,梁晓燕,李亚珂,刘冈,林蓓蕾

[目的]调查某高校护生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善终期望认知水平。[方法]采用善终期望量表对某高校护生374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00人进行调查。[结果]护生和医学生均在社会方面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心理方面认知水平尚可,而对生理方面的认知水平较低,对疼痛方面的认知程度均不高。[结论]郑州市某高校护生和医学生善终期望认知水平基本符合善终理念,应加强无痛理念的学习及死亡教育。

护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善终;优逝;认知

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独特的经历。然而,什么样的死亡才是人们心目中的优逝或是善终。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此还没有一个清晰的、一致认可的观点,国外研究表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优逝的理解及实现[1]。 世界医学会(Institute of Medicine,IOM)[2]1997年对善终提出了最广泛应用的定义:病人和家属没有痛苦和不适;基本符合病人和家属的意愿;与临床、伦理和文化的标准相一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善终,希望没有痛苦的、平静的、有尊严的离开人世[2]。在目前,就国内多项调查显示,医学生及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总体认知情况不容乐观[3],而让病人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终点,需要未来的医学工作者能正确地面对死亡、了解善终的最终定义。因此,本研究拟调查郑州市某高校护理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临终病人善终期望的认知状况,为未来医学院校开展死亡教育等相关课程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郑州市某高校护理专业学生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其中护理专业学生374 人,医学生100人。护生年龄(20.30±0.92) 岁,女生360 人,男生14 人;城镇户口76 人,农村户口298人。医学生年龄(20.78±2.911)岁,女生43人,男生57人;城镇户口36人,农村户口64人。其中,调查对象为2012级护理四年制本科生与2013级护理三年制专科生、2013级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均完成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一些基础课程,未曾在临床实习过。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1.2.1.1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和临终相关经历两大部分。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家庭所在地、家庭月收入、有无宗教信仰及自评健康状况7个条目;临终相关经历包括是否患有严重疾病史、危重症病人接触史、处置病人死亡经历及参加葬礼经历4个条目。

1.2.1.2善终期望水平量表应用Miyashita等开发的用于评估好死的测量工具(Good Death Inventory,GDI)[2]。此量表经信效度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为 0.94。量表由两部分组成:好死的 10 个核心项和 8 个可选项,3个维度:心理、生理及社会需求。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完全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1分,反向条目计分方法相反。总分越高,调查对象对优逝期望认知度越好。经检验,量表信效度良好[2]。

1.2.2调查方法采用自填无记名式调查方法,由经过培训的5名护理本科生采用发放问卷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员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调查不记名、资料保密性等相关内容,被调查者同意自愿填写问卷后,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向护生发放专业问卷396份,有效收回374份,有效回收率94.44%;医学专业108份,有效收回100份,有效回收率92.59%。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双人录入法,数据由SPSS17.0录入,部分条目缺失按照缺失条目或删除条目处理。统计描述方法包括频率、百分比、均数及标准差;统计推断方法采用两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2.2护生对善终的认知水平护生对社会方面认知得分为(4.22±0.75)分,认知水平较高,大多数护生认为有家人的支持与陪伴是病人善终的最好方式。生理方面认知水平较低,为(3.88±0.97)分,尤其是病人对身体“没有疼痛”认知排第10位。在心理方面的认知程度处于中间值,均分为(3.98±0.91)分,“不被当作小孩或物品对待”条目排第2位,显示护生比较尊重病人。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护理专业学生对善终的认知水平(n=374)

2.3医学生善终水平认知情况临床医学生对满足临终病人社会需求方面的认知水平最高,得分为(4.10±0.75)分,并且认为有家人的支持是对善终最好的表达方式。对心理需求方面认知得分尚可,得分为(3.87±0.90)分,尤其在“与想见的人见面”排名第一位,则表现出医学专业的学生注重人性化来对待临终病人。生理方面认知水平最低,得分为(3.86±0.84)分,其中,病人“没有疼痛”条目排名第15位,则表明医学生应对疼痛治疗有待提高。见表3。

表3 医学生善终水平认知情况(n=100)

2.4护生与医学生对善终的认知水平比较(见表4)

表4 郑州市护生与医学生对善终认知水平比较±s) 分

3 讨论

3.1护生在病人生理需求方面认知水平较低护理专业学生是未来的护理人员,是护理事业的新生力量,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将面对生命伦理方面的难题。了解护生对善终的期望,可以更好地引导护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本研究显示:护生在善终认知水平中,其社会方面认知水平均分最高,平均达4.22分,“有家人的支持与陪伴”得分位居第一,说明护生认识到临终病人能有家人的陪伴是善终的一种好的表现方式;其次“受人尊重,不被当作孩子或物品对待”“维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的心理方面的条目认同率较高,则可体现出护生注重临终病人心理方面的护理,给予病人心灵上的安慰。

不容乐观的是:护生在生理方面得分仅为3.88分,尤其“没有疼痛”得分较低。香港善宁会于2004年向700 多位参与生死教育讲座的观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善终最重要的是没有肉体痛苦[3]。生理需求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这是实现优逝应该优先给予满足的[4-8]。而护生在没有疼痛认知方面,得分较低,护生对减轻疼痛在改善临终病人生存质量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到临终病人的痛苦[9-12]。因此,护理教育者应注意加强对护生生死观念的引导并加强护生的理论学习,让护生认识到病人的生理需求远远大于心理及社会需求,使护生明白缓解临终病人身体上的疼痛理应成为生命关怀的重中之重。

3.2医学生对善终期望认知水平临床医学生对病人临终过程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对善终期望认知水平决定临终病人生命的质量及意义。本研究显示:医学生善终认知水平在社会方面处于相对较高的阶层,得分为(4.10±0.75)分,并且在“有家人支持与陪伴”“能为他人做贡献”两方面的认知程度尚可,表明医学生对于病人在临终阶段能有家人陪伴,发挥病人自己的最后价值表示肯定;在心理需求方面“与想见的人见面”“在喜爱的地方度过余生”“维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3个方面的认知程度较好,表明医学生能够理解并体谅临终病人,并尊重病人,能给予病人积极乐观的开导;在对病人生理需求中“生活能够自理”方面,94%学生认可,认知水平较高,与王福平等[13]提出的实施临终关怀的病人死亡质量较高,与实现病人尊严死的观点相一致,显示出医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临终病人能生活自理的重要性,认同病人尊严死。善终的理念是让病人无痛苦地走完最后的阶段,强调生存质量。然而,医学生对病人“没有疼痛”的认知水平不高,占67%,可见医学生没有认识到疼痛对病人身体、生活、精神上的影响,因此,医学生应提高对临终病人的无痛管理和无痛理念的理解。此外,对“没有连接医学仪器或管道”方面的认知程度不高,占63%,说明有不少的医学生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延长病人的生命,然而在病人生命终末期强调的是精神慰藉、人性关怀、个人权利被尊重,与优逝观念中提倡的自然死亡包括合理地使用医学技术、避免过度的治疗等观念一致[4,14-19]。因此,医学教育者应认识到医学生在无痛观念认知方面有所欠缺,要让医学生认识到病人没有疼痛是解决身体需求的首要原则。

3.3护生与医学生善终期望认知水平比较善终认知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医学生和护生在面对临终病人时是否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和护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社会方面存在差异。生理需求方面中的“没有疼痛”认知水平均较低,没有认识到疼痛对病人的重要影响。在心理需求中“知道自己的预期生存期”方面,医学生、护生的认知水平均不高,则表示医学生、护生并不能肯定是否应该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在知情权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更多的病人要求知晓自己的病情,告知预计生存期可以让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地计划剩余的人生、更好地做出临终前的准备、把重要的事情提前处理好,尽量减少遗憾[4]。在社会需求中“与护士融洽相处”方面的认知水平,护生高于医学生,这一结果与王洋等[20]提出的护生医护合作态度高于医学生以及与陈静等[21]提出的在“医护沟通与协作”上护生得分高于医学生结果相一致。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在现代护理学教育过程中,护生已经被灌输新型的护士角色理念,即与医生是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有关;另一方面是医学生缺乏对护士现代职能的了解和学习有关。教育者应该在理论教学中灌输相关的教学理念,使得医学生在临床中能更好地与护士配合。

4 小结

护生和医学生在社会和心理需求方面认知水平较高,而对病人没有疼痛的认知水平较低,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善终的重要理念,因此教育者应加强护生、医学生对临终关怀病人无痛方面的认知。另外,本研究医学生样本量较少,并且有一定的地区局限性,因而希望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让医学生和护生在教育学习中能真正地理解优逝,正确看待死亡及正确对待临终病人。

[1]吴辉,曾铁英.“优逝”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0):1230-1232.

[2]吴辉.生命末端的关怀期望研究[D].武汉:华北科技大学,2010:1.

[3]马晓.临终关怀“优逝”理念在教学中的导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73-74.

[4]王霞,黄海珊,吴辉,等.护生对优逝认知的期望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1,26(23):60-62.

[5]刘端祺,李小梅.导言:优逝-生命关怀中的题中应有之意[J].医学与哲学,2014,35(5):6.

[6]周玲君,郭向蕊,赵继军.临床护士对善终观念认识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2B):25-27.

[7]赵燕利,蔺敏.220名护生对死亡及临终关怀认知与态度的调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7):93-95.

[8]马婉丽.儿童善终护理的有关伦理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4:62-63.

[9]曾凡,曾铁英.护生对死亡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20):6-7.

[10]刘小立.尊严死与姑息医学[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3,9(2):85.

[11]马玉凤.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相结合的伦理思考[D].济南:山东大学,2008:1.

[12]王霞,黄海珊,吴辉,等.护生对优逝认知的期望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1,26(23):60-62.

[13]王福平,古利明.尊严死教育在ICU临终病人疗护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1):118-120.

[14]褚惠萍.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1.

[15]倪婉红.大学生临终关怀志愿者死亡恐惧研究——以“幽谷守望”服务项目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2:1.

[16]张伟,周明.老年临终关怀中的尊严死与安详死[J].医学与哲学,2014,35(1A):34-36.

[17]吴疆.濒死体验研究进展及其对“善终”的启示[J].护理学报,2012,19(7B):7-9.

[18]张铮.综合ICU善终服务护理的实践[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2):73-74.

[19]余婷婷.存在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命追寻——以“春”机构临终关怀项目志愿者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1.

[20]汪洋,徐志晶.护生与医学生对医护关系的认知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9,24(19):76-79.

[21]陈静,刘晓黎,张振香.医疗专业和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对临床医生和护士角色期待的认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9:695-698.

(本文编辑范秋霞)

Survey of cognitive level of nursing and medical students on hospice expectations in a university

Xiao Yuanyuan,Xu Yali,Liang Xiaoyan,et al

(Nursing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Henan 450001 China)

肖媛媛,本科,单位:450001,郑州大学护理学院;徐雅利、梁晓燕、李亚珂、刘冈、林蓓蕾(通讯作者)单位:450001,郑州大学护理学院。

引用信息肖媛媛,徐雅利,梁晓燕,等.某高校护理及医学专业学生善终期望认知水平调查[J].护理研究,2016,30(9B):3320-3324.

G642.45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6.26.044

1009-6493(2016)09B-3320-05

2015-09-18;

2016-08-31)

猜你喜欢

条目医学生病人
谁是病人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病人膏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