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悟课”的内涵、创设条件及方法

2016-09-21李康耀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顶层底层教学活动

李康耀

摘 要

长期以来,我们沿用的教学活动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只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学生也只学习书本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思维没有升华,学生无法获得知识系统的顶层知识。课堂教学的价值没有凸显,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要想突破这一教学瓶颈,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升华教学思想与思维,设置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研究,也就是积极创设“悟课”,使学生获得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获得的知识系统的顶层知识,从而提升教学活动效率,培养善于思考、乐于创新的人才。

关键词

教学活动 悟课 顶层知识 方法

人类的知识系统宛如一座高山。一般来说,高山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即底层(山脚)、中间层(山腰)和顶层(山顶)。居于知识系统底层的知识,是人人知晓的;居于知识系统中间层的知识,是多数人知晓的;居于知识系统顶层的知识,是少数人通过反复思考、琢磨与实践获得的超越了书本知识的观念、思想、情感等的知识,是教学活动追求的最高目标。由于顶层知识处于知识系统的顶层部位,距离知识系统的底层“路途”遥远,且“路途”十分曲折和艰难,不付出辛勤努力,不进行教学思想与思维升华,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是获取不了这些知识的。所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思维没有升华,学生的学习心理始终游离于知识系统的底层,无法获得知识系统中的顶层知识,教学效果也就始终停留在低效或无效的圈子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要想突破这一教学瓶颈,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教师必须创设“悟课”。具体讲,就是教师要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升华教学思想和思维,设置具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供学生思考、研究,使学生获得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获得的顶层知识,促使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得以净化和提升。

一、“悟课”的内涵

教育界对“教学”的解释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里涉及两个概念:“教”与“学”。什么是“教”?《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教导;2.指宗教;3.使;会;让。什么是“学”?《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学习;2.模仿;3.学问;4.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5.学校。从这两个概念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所谓“教学”,是教师教导学生学习、模仿和获取知识等。当下的教学现实是,学生的“学习”、“模仿”与“获取”的对象,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书本知识,如公式、定义、概念、原理、字词、句篇等。师生的思想与思维没有升华,没有触及深层次的(深度的)真正有价值的顶层知识。这些顶层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透过底层知识,反复琢磨,冥思苦想,潜心“悟”教学内容、“悟”老师,才能最终获得。

什么是“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理解;明白;领会;觉醒。从“学”与“悟”的字义可以看出,“学”与“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统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很大程度上带有从教师那里“学习”、“模仿”知识技能之意,近乎鹦鹉学舌,是停留在知识系统底层的学习活动。而学生的“悟”,含有“明白”、“领会”、“觉醒”之意,具有穿越知识系统的底层进入知识系统顶层之含义,含有幡然醒悟、凤凰涅槃之意。

由上可知,所谓“悟课”,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升华教学思想与思维,引导学生获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获得的关乎人的精神世界和观念世界里的知识的教学活动。所谓“悟”课,就是“悟课”的具体活动过程。具体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地“悟”学习内容,“悟”社会与人生,“悟”教师的教学思想与灵魂观点等,最终使学生获得顶层知识的过程。

二、“悟课”的创设条件

一堂“悟课”的创设是需要条件的,不是随便可以达成的。笔者认为,一堂真正的“悟课”其创设必须具备三个要件。

一是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悟课”的重要性。只有教师认识到了“悟课”的重要性,他才能去不断学习、思考和研究教学,去积极创设“悟课”,且“悟”而不厌,这是创设“悟课”的基础。

二是教师必须明了:“悟”课是一门教学艺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科学而高效地进行“悟”课,掌握“悟”课的技能技巧,是教师必修的课程。要想“悟”出一堂好课,教师首先要在备课环节下足功夫,使足力气。一堂“悟课”的关键环节是备课。关乎备课效果的因素不外乎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功底。具体讲,是教师能不能用教师职业道德来洞察社会、观察教育、对待教育;会不会用教育科学思考教育、研究教育、从事教育;有没有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有没有批判精神、质疑思想等等。

三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引导学生“悟”课,运用好备课方案。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悟”课,对教学内容反复咀嚼、潜心玩味、拓展延伸,最终获得顶层知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悟课”。

三、“悟课”的创设方法

“悟”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凸显课堂教学价值的重要手段,是践行党中央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战略的具体表现。所以,“悟课”显得十分重要。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创设“悟课”呢?由于学科内容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学科的教师创设“悟课”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公式可套。下面举几个例子来简单地谈谈。

1.从“文意”中“悟”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教师不能每天都是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应该创新课堂,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给旧有的教学模式注入新的气息,新的血液。这种新气息、新血液就是改革和创新课堂的思想与思维,“悟”课就是其一。

如,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将作者的写作意图概括为三点:(1)为了揭示父亲所处的社会贫民百姓的艰难境遇;(2)为了记录父亲的辛酸人生;(3)为了凸显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其实,朱自清先生撰写这篇散文的真正目的不止这些。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能就此结束,应该深入挖掘文章主题,拓展文章中心思想,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放飞学生想象,设置一些有研讨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如:“朱自清先生为什么用‘背影做这篇文章的标题?透过这个标题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经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学生会发现:朱自清先生撰写《背影》的真正目的不止上面概括的那三点,还有一些作者的写作目的至今都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朱自清先生跟父亲共同生活了二十年,都一直没有真正看清父亲,没有真正认识父亲。因为朱自清每天看到的是“正面”的父亲,没有认认真真、清清楚楚地看过“背面”的父亲。朱自清先生“今天”“蓦然间”在父亲的“背影”里看清了父亲,认识了父亲,也认识了父亲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的真面目。《背影》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思想:许多事物的正面不是正面,反面才是正面。要想认识社会,就要从社会的背面去观察;要想认识一个人,就要从这个人的背面去透析。所以,《背影》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人性也具有两面性,人是戴着面具的动物。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就能发现问题的答案,看到庐山真面目。不要站在一个角度去钻牛角尖,给事物下定义。否则,我们的眼睛会越看越迷糊,问题会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也就无法捕捉到事物的真实信息,无法看清事物的真实面貌。这样,才算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了朱自清先生撰写《背影》的真正意图和思想感情。

2.从“探究”中“悟”

新课程要求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因此,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探究来拓展和延伸课堂,也就是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悟“课。

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题多解”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后,也就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不能就此结束教学活动,应当抓住这一宝贵时机和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延伸和拓展,提出一些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供学生思考、研讨,使学生获得比书本知识更有价值与意义的知识系统中的顶层知识。如,“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哪些关于人生的道理?”“当你遭遇挫折与失败时,你会怎么想?是觉得‘自古华山一条路,还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方法总比困难多?”通过“悟”课,也就是通过“悟”这些问题,学生最终明白:人生的道路千万条。当我们遭遇挫折或失败时,不要绝望,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努力去寻找,总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给自己解决燃眉之急的出路。

3.从“关系”中“悟”

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所蕴含的思想和道理来拓展延伸课堂,来“悟”课。教师不能过于拘泥于课本和教学内容。如教师教学《望梅止渴》这个故事时,不能只要求学生会讲这个故事,也就是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上,应该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深度与探究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讨,亦即引导学生“悟”课,使学生通过《望梅止渴》这个历史故事的学习,获得生活和学习方法的启迪与教育。如,学习了《望梅止渴》这个故事,我们想到了什么?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学习《望梅止渴》这个故事的价值与意义。经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亦即“悟”课之后,学生可以总结得出这样一些道理:(1)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或绝境时,首先要想到,那些能带着我们走出困境或绝境的路就在我们脚下。(2)当我们遭遇挫折或困难时,不要绝望,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打破思维定势,进行间接思维,在间接思维中一定会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3)我们身旁的许多事物都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我们要善待它们,充分尊重它们,不要忽视和冷落了它们。只要你认识到了它们对我们的作用与意义,关键时刻它就会慷慨地拉你一把。否则,它就不会眷顾你。这就是“悟”课,也是教学活动潜在的价值所在。

可见,“悟”课“悟”出来的是比知识系统中的底层知识和中间层知识更重要的顶层知识。这些顶层知识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精神支柱和立身之本。若不去“悟”课,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到的只是一些知识系统中的底层知识或中间层知识,亦即书本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人生无足轻重,意义不大。

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来拓展延伸课堂,激发学生思维,放飞学生想象。教师除了教学书本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灵魂、思维和生命等,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真正的人生本领和智慧。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悟”课。如,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历史故事来谈古论今,谈古论道。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更全面而清晰地认识社会与人性,得到智慧的提升。其他学科的“悟”课思路也一样,不一一例举。

笔者在前面说,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升华教学思想和思维,要使学生获得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无法获得的顶层知识——社会与人生、思想与精神的知识,不能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并不是说,教学活动可以抛开“底层知识”,亦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中间层知识而不顾,孤立地谈顶层知识。顶层知识来源于底层知识,离不开中间层知识。底层知识是顶层知识的基础,是顶层知识的源头活水。没有底层知识,顶层知识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间层知识是底层知识的进一步升华与提炼,是构成顶层知识的又一基础性知识。可见,如果没有中间层知识和顶层知识,底层知识就会失去价值和意义。所以,他们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绝对不能顾此失彼或者厚此薄彼,必须环环兼顾。

笔者想,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的学生为何问题缠身,无法令社会满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思维没有升华,出了“故障”——教学活动只停留在知识系统的底层知识教学上,也就是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上,学生天天都是机械地听课,死记硬背。教学活动没有高度和深度,没有触及学生的思想与灵魂,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等,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无法进入知识系统的顶层,无法获取顶层知识——那些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生的知识,这是师生没有“悟”课的结果。可见,“悟”课是多么重要。希望教师们多创设“悟课”。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顶层底层教学活动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农民建筑工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顶层住户的无奈——渗漏篇
写给厌学的你: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家长也读读!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
“底层文学”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