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软违规行为及其矫正

2016-09-21余俊文罗芳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矫正违规规则

余俊文 罗芳

摘 要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听老师家长的话”,是中学生软违规行为的直观反映,从根本上讲是核心价值观存在偏差导致规则意识薄弱造成的,也是学校教育的软肋所在。其矫正教育须做到:思想上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行为上严格遵守规则、过程上突出持之以恒。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软违规 矫正教育

一、中学生存在的软违规行为

《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每一个中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的规则,在学习理解规则中遵守,在遵守规则中不断学习理解。中学生不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大多存在不同程度地突破这两个规则的现象。其中一类现象属于硬违规,比如:迟到、早退、抽烟、喝酒、欺凌、斗殴、损毁公物等等。这些违规行为具有明显的特征和客观的判断标准,很容易界定,受教育者容易接受,教育效果很明显,改正的动力来自于中学生自己。另一类现象属于软违规,比如:生活上懒散、随意、赖床、拖沓、不讲卫生、上课时乱讲话、说谎、假装学习、考试斜视别人的试卷、不尊敬师长、不尊重别人(人格、物品、劳动成果)等等。这些违规行为的判定标准较为主观而且模糊,不能量化也不容易界定,受教育者不容易接受,改正的动力来自于外界压力,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

二、中学生软违规行为的分析

所谓不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实际上是学生在故意混淆这两种违规行为,通常以硬违规标准来量度其软违规行为,即所谓的“钻规则的空子”。这样不仅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视为“聪明、机灵、勇敢”。从本质上讲,软违规是不正确核心价值观导致产生故意的、对抗性的习惯性偏差行为。如果得不到矫正,就会进一步演化为软违规与硬违规并存,再进一步演化就会成为“问题学生”。

1.外因

(1)家庭教育方面。在幼儿时期,家长对软违规的危害认识不够,以为软违规是微不足道的,很容易纠正。实际上软违规行为形成习惯之后再进行矫正是很困难的。在中学时期,家长也认识到软违规的危害,但出于本能对子女软违规行为护短,甚至当面护短,给孩子以错误信号,失去矫正机会;另一种更严重的情况是:家长丝毫没有察觉到软违规的危害性,反而错将软违规当作机灵、聪明、勇敢。家长持支持态度必然会正面强化软违规行为。

(2)学校教育方面。在教师眼里,软违规行为属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大可小”的事情,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不良后果,并且教师在教育方法与教育效果之间很难把握分寸,通常不愿较真,不愿给自己惹麻烦,采取避重就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进行处理等,也间接助长了软违规行为。

(3)社会教育方面。社会舆论(网上的言论)常常过分包容、甚至袒护软违规行为。

(4)同龄人影响方面。同龄人的软违规行为,客观起到了反向示范性作用,助长了软违规行为。

2.内因

主要指自身对遵守规则的行为与核心价值观的取向存在着偏差。

(1)一部分中学生不知道软违规行为的危害性,具有很强的叛逆性与社会对抗性,什么事情都想试一试、闯一闯、做一做,不计后果,对社会的必要规则、所划定的红线不以为然,甚至对道德底线、法律底线也不会引起重视。

(2)一部分中学生总以为软违规行为不会给自己造成危害反而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常常打规则擦边球,以满足自己比别人“聪明、机灵、勇敢”的虚伪心理,任其发展长期得不到矫正,反被“小聪明”误了其成长大事。

(3)一部分中学生极具偏激的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通常反向向下思考问题,以别人软违规没有受到处罚为由,认为自己守规吃亏了,“和尚动得我也动得”的价值取向意识作怪。

(4)一部分中学生认为社会上的事情是有捷径的,是能够投机取巧的。要想成功,规规矩矩就没有机会,所谓成功的机会就在于打擦边球、钻规则的空子,形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产生有意识的主观能动的软违规行为。

(5)一部分中学生从小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别强,甚至产生“我就是规则,规则要服从于我”的幻觉,毫不顾及别人,毫无个人需要融入社会的意识,严重脱离社会。

3.软违规行为没有得到遏制产生的后果

(1)价值取向不清晰不正确,不知道什么正确什么错误,不知道什么荣耀什么耻辱;不求上进、不积极、不努力、不能动,做任何事都没有动力。

(2)规则是道德的底限,法律是规则的底限。常有软违规行为的中学生,不以规则的高标准而是用低标准要求自己,总认为只要不触及规则底线就没事,其行为长期徘徊在规则底线左右,距离法律底线就更近了,实际上中学生很难做到“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最终危害自己。

(3)进入社会后,在工作中存在自由散漫,不适应现代社会、现代企业的管理规范,常常害得自己四处碰壁,失去社会认可、失去自我认可。更有甚者导致生存困难而啃老(甚至主动啃老),危害家庭。

(4)容易形成偏执扭曲的人格,形成极端思想,做出极端行为,危害社会。

三、中学生软违规行为的矫正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成长教育最根本的着力点

个人的核心价值观用来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怎样为好、怎样为坏、向往什么、追求什么、舍弃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等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支配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折射出其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一个中学生出现软违规行为,其行为与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存在差距,那么支配他软违规行为的核心价值观就一定出现了偏差。无论从软违规行为的成因还是从其产生的后果来看,矫正软违规行为都是教育的现实问题、深层问题。

成长教育不能立足于表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针对软违规行为暴露的人性内心深处阴暗、软弱、不自信、投机取巧等问题,从根本上指明方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触动其灵魂深处,从根本认识上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使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成长教育最根本的着力点。

2.遵守各种规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切入点

一方面,遵守社会微观规则反映出其核心价值观,而个人素质又是反映出遵守社会微观规则的镜子,因此,认识规则、遵守规则需要从提升素质开始。首先,要不断提升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的常识、科学的规律(如各种定则、定理、定律等)、科学的历程、科学的贡献等,从科学素质中体验出科学规则的严密性,科学的创新创造必须在科学规则的框架下进行,假如不遵守这种规则将一无所获。其次,要不断提升生活中的文明素质,包括见多识广、与人为善、文明礼貌等。实质上就是从别人身上学习领悟自己需要的社会方方面面规则性的东西,加深理解个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发展社会、提高自己等。同样,平时的言行举止仍然需要在社会各种规则的框架下进行,否则会不合时宜。不论是科学的规则还是生活中的规则,都不是因为规则而规则。比如生活中的规则是因为要保障每个人的利益与社会活动秩序而必须有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社会是无序混乱的,会损害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提升素质、增强规则意识,才能减少软违规行为。

另一方面,遵守社会的微观规则需要将核心价值观提升到道德层面。有学者指出:“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不难看出,软违规行为与个人道德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将个人道德瑕疵暴露无遗。一个缺少信仰、唯利是图、不守信誉、损人利己的人,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明是非、不分美丑,毫无道德意识,绝对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也不是积极创造的人,其软违规行为是得不到遏制与矫正的。反过来说,一旦荣与辱、责任与义务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提高,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回归理性,软违规行为得到矫正,就有了思想基础和行为的动力。

3.树立核心价值观及遵守规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且持之以恒才会有效

树立核心价值观及遵守规则,不论是调动内因的作用还是加强外因的作用,均需严格规范行为。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而且还要天天讲时时讲,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才会有效,否则很难形成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习惯,更谈不上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训练。以不同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人与事,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因此,有必要引导中学生,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就开始以饱满的精神、阳光的心态、微笑的表情去做每一件小事,尽情体会事物之真、生活之美、人性之善,总觉得自己很幸福、很快乐、很友善,生活的热情指数就高,产生软违规的心理冲动就会越少。

加强中学生感受规则两面性的训练。一支军队没有铁的纪律就不会打胜仗,同样,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不遵守规则必然失败,必然受到客观规律(规则)的惩罚,这是规则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以积极的规则意识严格要求自己,从细处着手、防微杜渐,就能在规则框架下自由、活跃、激情、创新,自然不会被各种硬规则、软规则所羁绊。

综上所述,中学生软违规行为是核心价值观存在偏差导致规则意识薄弱造成的,其矫正教育需思想上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行为上严格遵守规则、过程上突出持之以恒。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矫正违规规则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违规借调的多重“算计”
聊聊违规担保
让规则不规则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监狱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循证矫正研究
不如吃茶去
驾照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