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底线思维
2016-09-20唐震东
唐震东
[摘 要]“底线思维”是对最糟糕情况进行预判、调控的一种思维技巧和思维方式,其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底线思维;“四个全面”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9-0027
201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使用“底线思维”这个词,在之后的不同场合,他又多次提到底线思维,并将其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底线思维形成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底线思维,是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时期,基于忧患意识,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思维。
(一)底线思维是对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展。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对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生存发展进程中,始终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并逐渐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宝贵经验。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2]习近平总书记的忧患意识与我们党历代领导人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而“底线思维是忧患意识在思想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的忧患思维”。[3]它要求从最坏处着眼谋划工作,把困难、风险预计得多一些,防患于未然。
(二)底线思维是对现实困境的判断与分析。底线思维不是无中生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分析和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做出重大决策前,都会运用底线思维,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困难、矛盾、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4]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更是一项充满艰辛的事业,只有科学运用底线思维,牢牢守住各项事业的底线,从最坏处考虑,做最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治国理政新的历史征程中,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争取最好的结果。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底线思维的科学运用
底线思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四个方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小康社会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美好梦想。党的十八大向全国人民做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郑重承诺。全面小康,关键是“全面”。这个“全面”,不仅要求小康所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而且要求小康所覆盖的人群、涉及的地域是全面的,不让任何一个人、一个阶层、一个民族掉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新理念,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里的“共享”与“全面”其实是一个意思,注重的都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着眼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的根本目的,突破了这个底线,就不算全面小康,更不能如期实现“中国梦”。
目前,我们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4年多的时间,要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关键是要紧紧盯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发力。例如,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块短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5],“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7]
(二)全面深化改革,“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动员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就全面深化改革做了全面部署,而方向问题、立场问题、原则问题,是改革的首要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8]社会上对全面改革的方向、立场、原则等问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大肆制造话题、混淆视听。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9],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在方向上、立场上、原则上的底线。比如,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造福于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10]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但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社会稳定为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11]“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要在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均衡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稳定”这两个底线都不能破,努力做到推进改革的时机把握适当、节奏把握合理、措施把握适度。
(三)全面依法治国,“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党和法治的关系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12]因此,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底线。与此同时,全面依法治国,还需要各级党组织带头守法,特别是要紧紧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13]可以说,抓好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就是抓住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牛鼻子”,抓住了底线。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和根本追求,而“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15]因为人民群众每一次求告无门、每一次经历冤假错案,损害的都不仅仅是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因此,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遵循公平正义这条价值底线。
(四)全面从严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2012年11月15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会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16]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突破口,“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17],优良的作风是党保持生命力的基本底线。党中央把抓作风作为“先手棋”,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从颁布八项规定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进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旨在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守住作风建设这条底线。一旦突破这条底线,则是更严重的腐败,必须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勇气,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决不能输”也是我们的底线。
加强纪律和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章等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等党规,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18]可见,党的纪律和规矩就是每一位党员不可触碰的红线,更是底线。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离不开坚强的制度保证,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向制度建设要长效,坚持制度底线。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底线思维的时代价值
底线思维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维,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都运用底线思维指导过具体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思维,并明确提出“底线思维”的表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底线思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安全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上做出的庄严承诺,是“十三五”时期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全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追求。“全面”是包含13亿中华儿女的全面,是包含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域的全面,体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方位的发展,遵循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建成”全面小康是一个必然结果,体现了中国信心、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这里的“全面”和“建成”就是底线,凡是不全面、未完全建成都是突破底线,都不能算兑现承诺。当然,要顺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还必须应对当前存在的一系列国际国内矛盾,妥善处理错综复杂的关系,归根结底还是要运用底线思维,冷静分析当前形势,科学应对问题挑战,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底线思维是实现“中国梦”的“定海针”。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命题,立即在全国上下、国际国内引起热议,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一致。“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用底线思维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做到对这些底线心中有数,那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然会得到更加坚定的贯彻。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秉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强调运用底线思维,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充分把握发展全局,准确判断风险挑战,趋利避害,由此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7-31.
[2][8][9][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4-115.552.552-553.510.
[3]刘建伟,张静.习近平国家治理的底线思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5(12):29-35.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5]习近平.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
[6][7]习近平.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家万户[N].人民日报,2012-12-31.
[11][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1.4.
[12][1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
[1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03.
[15]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
[17]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3-01-23.
[18]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硕士,上海市静安区纪委干部
责任编辑:卞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