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2016-09-10李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习心理启示

李哲

〔关键词〕读懂孩子;学习心理;启示

“读懂孩子”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它要求我们以学生发展规律为视角,重新看待教育。只有真正读懂孩子,才能塑造精彩未来。2015年11月,我有幸获得宝贵机会,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参加“读懂孩子 塑造未来”——首届“木铎心声”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这是一次高规格、高质量的论坛,从承办单位到与会专家,从论坛目的到学习内容安排,无不体现这一点。在这次论坛中,我能够同诸位心理学“大家”零距离接触,“面对面”聆听他们的思想;我也能够与全国各地的同仁们交流分享,“心连心”倾听他们的见解,这种感觉,可谓妙不可言!

作为一名年轻的一线心理教师,工作以来我有太多的困扰和无奈,常感慨自己能做的太少。但这次论坛及工作坊像一盏明灯,指引我渐渐走出困境,仿佛走入一片心灵的秘密花园,我看到了孩子身上更多的可能性,看到了积极视角的作用,更看到了自己拥有的巨大能量。我的视野变得开阔,我的目光变得长远,我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一、教育工作的起点:读懂孩子

(一)你读懂孩子了吗

边玉芳教授做过这样一个调查:71.4%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学生情绪变化的原因,而只有37.2%的学生同意这种看法;28.9%学生认为教师完全不了解自己情绪变化的原因、不了解自己的内心看法,而没有教师这样认为。这样一个有趣的调查结果背后,你看到了什么?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学生回家特别黏妈妈,跟妈妈讲一大堆学校的事情,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如经常觉得同学看不起她,经常咬自己的手指等。面对这个案例,作为教师的你,能否接纳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你又想对她说些什么?

我们都知道对孩子要积极关注,要共情,可是我们却很少能做到,我们是否应该去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和观念?只有从孩子的行为表现出发,探索孩子养成这些行为习惯的原因,探索孩子恐惧、担忧背后的心理需求和期待,才可能有所收获。我们不能随意作出判断,要以积极的眼光、探索的心态去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抱持这种观念,才有可能读懂孩子,才有可能助力他们发展。

(二)如何“读懂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每一件小事、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构成新的他。读懂孩子不容易,但是我们试着从孩子的年龄、个性、成长事件、家庭等各个方面去探寻,可能就会有新的收获。我们应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懂孩子:自身特点,如性格特征、气质类型、身体特征、行为特征、情绪反应模式;孩子的年龄阶段特征,如成长规律、心理发展关键期、阶段关键问题;成长中经历的重大事件,如自然灾害、重大人为灾害、亲人及重要他人离世;家庭成长环境,如父母基本信息、父母教育方式、父母沟通模式、家庭重要他人;学校成长环境,如班级、学校的基本特点、师生关系情况、同伴关系情况;社会时代背景,如社会文化特点、社会价值观、社会评价体系、时代特征。

读懂孩子的途径有很多,只要带着一份爱去寻找,一定能有所发现。比如,通过日常生活读懂孩子(孩子的言谈举止、孩子的肢体语言、孩子喜欢的书籍歌曲影视作品、孩子的兴趣爱好等),提供让孩子表达的平台(各种通讯工具),通过动态追踪了解孩子的现状。心理教师还可以借用心理辅导的相关技术读懂孩子,让他们在绘画中、在沙盘里尽情探索,我们带着积极的心态去观察,总会有新的发现。

二、青少年的发展之本: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

(一)积极情感的重要作用

卢家楣教授调查发现,情感与青少年的身心状况有直接关联。“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都是与心理有关的疾病,癌症甚至普通的感冒也和情绪相关。愉快的情绪甚至会让青少年个子长高。”心理学研究显示:积极健康的情感对青少年的智力因素有很大影响,好心情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商。在所有非智力因素中,只有情感能直接影响智力。综上可以看出,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会对青少年的行为活动起增力或减力作用,同时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青少年认知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对青少年成长来说,健康情感是其发展之本。

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表现出过度关注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注重考试分数,忽视和轻视情感教育的现象。针对这一教育现状,再次呼吁:教育的悲剧就是“唯有认知最重要”,殊不知情感对青少年认知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孩子克服悲观情绪,树立自信。但是现在遇到问题时很多教师比孩子还着急、难过。教师要有超前的意识,和孩子同步提高自己调控情绪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

(二)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青少年健康的情感状态是什么样的?所谓健康情感,就是指符合青少年发展需要的情感,包括丰富高尚的情感,会灵活恰当地调控情感,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教师在培养孩子时应注意两个方面:除了陶冶高尚的情感,更要做到认知上的升华和情感体验上的积累。

教育中,应注意培养孩子的情感智力。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引导青少年有意识地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感。其实,对于孩子而言,学校在情感素质培养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只有教师将爱生之情化为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行为,用心在细微处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那么青少年拥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就不是难事。

三、读懂孩子的课堂学习行为

孩子课堂学习问题永远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却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论坛中连榕教授关于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分享让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一)学习动机问题

学习的成就动机是学习的各种动机中最重要的一个。成就动机中包含两种矛盾的情绪性心理,一个是追求成功的心理,一个是避免失败的心理,每个人身上都会包含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但是具体表现不一样。有的人追求成功的动机强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是追求成功者;有的人避免失败的动机强于追求成功的动机,他们是避免失败者。追求成功者获得成功,会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自尊和自信;失败后会归因为自己的努力不够而失败。而避免失败者成功后的感受是自己因成功而避免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家长的责骂;失败后,会强烈打击自己的自尊。因此,具有不同动机的孩子,面对成功或失败时心理感受完全不同。

避免失败动机强的孩子往往有这样的表现:他们会故意提升或者降低自己的志向水平,以免自己遭受打击(如设定一个特别高、自己根本达不到的目标,从而避免失败后打击自己)。教育中,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这类孩子,给予他们成功(感觉好)的体验,设法增强他们追求成功的动机。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应帮助学生制定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增强他们成功的体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2)进行有效的强化。可以采用这样两种表达方式:“你真有水平,你是我们班上最聪明的学生。如果你一直这么努力,你将来一定有出息”;“我真的喜欢这篇作文,特别喜欢你描写初春的那一段,那是需要非常仔细的观察才能感受到的”。这两种强化方式其实存在巨大的差异,前者更像是控制性表扬,强调孩子的外部学习动机,且会形成过度理由效应;后者则是欣赏性表扬,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会激发更多的内部学习动机。

(二)学习能力问题

学习能力,顾名思义,指会学习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不等于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学习方法体现出来,是选择和使用方法的高级心理能力。比如,一个工匠,他有一个装有很多工具的工具箱,那么工具箱或各种工具指的就是学习方法,而学习策略是从各种工具中挑选适合某个项目的工具的能力。

学习策略比学习方法更为重要。我们常常见到这种现象:很多班级都会举行“学霸”的学习方法分享会,但为什么很多同学了解了别人的学习方法,却依然学不好?这就是学习策略存在问题。这启示我们,加强对孩子学习策略层面的指导比教会他们学习方法更重要,而对孩子而言,自己花费时间、精力去摸索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习的行为问题

某调查显示,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多表现为讲闲话、搞怪、做小动作;精力不集中、发呆;无精打采、厌学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有很多应对方法:

(1)暗示控制(不惊动他人、不影响学生);

(2)提问同桌或邻近学生(旁敲侧击来警示);

(3)创设情境(利用情境模拟,并让同学们讨论这一现象);

(4)建立合理的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教学结构)。

然而课堂问题行为既包含这些外向性问题行为,还包括内向性问题行为,如焦虑和抑郁。对学生而言,他们更能意识到的不是外向性的问题行为,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情绪上表现良好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好的成绩和行为,这启示我们,关注学生的情绪十分重要。

四、“催眠”工作坊带给我的教育启示

“催眠”在我心中曾是一个十分神秘的存在。但是,经过两天工作坊的学习,我知道了催眠其实就是一种暗示,我知道了催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进入的状态。

(一)催眠治疗中的核心理念:资源“利用”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中核心的理念就是资源“利用”。他认为来访者的任何特点,包括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怪癖、症状等都是资源,都是可以加以“利用”,从而为来访者带来改变的。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国外教会一般都会通过卖圣经来筹款。每个销售人员定期会从经理那里取一定数量的《圣经》挨家挨户地卖。经理发现,一位新来的口吃非常严重的销售人员卖得格外好,经理很纳闷,“口吃这么厉害,话都说不清楚,怎么还卖得这么快?”于是,经理询问这位工作人员:“请问你是怎么卖得这么快,我想取取经,好教给别的销售人员。”这位员工回答说:“我……我……我挨……挨……挨家挨户敲门,他……开门,我就说,你是想想想……啊就想买一本,还还还……是想听我念?”

我深受这个故事的启发:人的任何特点,哪怕是“弱点”“缺点”都可以作为资源为人所用,给人的生存带来便利。我们要相信,世界上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事,弱点、缺点都可以为我所用,变废为宝、反败为胜。

(二)积极暗示——一种巧妙的沟通方式

在中国,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孩子、教师对学生的沟通,通常是命令式、指导性的,比较直白,容易引起反感、防御。而现代催眠治疗中采用积极暗示的方式,从而让要传达的信息以更易于对方接受的方式传递。

教育中,更存在这样的暗示,小到教师说的一句话,大到众所周知的“期望效应”。暗示蕴含着巨大能量,当我们想办法将正向、积极的暗示传达给孩子时,好的教育就发生了。我们可以使用积极暗示的言语,告诉孩子,通过什么方法,会达成什么目的。

在五天论坛和工作坊中,我们的学习内容远远不止这些,我也无法用文字道出我全部的收获和心得。关键在于,经过这五天学习,我有所成长、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不仅是我提高了专业基本功和实操技能,不仅是我收获了一个读懂孩子的全新的积极视角,更是“我”成为一个充满能量的“我”。我相信,我有足够的力量和能力去引导更多的孩子获得心灵成长;我也相信,每一个与会的心理学工作者都会拥有同样的感受。我们会像种子,飘向各地,让这次论坛的学习成果遍地开花,在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沃土里渐渐长出茂盛的枝桠。

【后记】就像前文说的,我无法用短短的一篇文章书写尽本次学习之旅的收获,但自认收获颇丰,于工作、于自身都相当有益。再次特别感谢本次论坛及工作坊主办单位以及各位专家学者。本篇文章算是对我印象最深刻的知识的一次梳理以及个人感悟,分别来自四位专家的讲座内容(四部分内容分别源自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教授以及中国台湾的蔡仲淮博士),再次向他们表达感谢。

编辑/王晶晶

猜你喜欢

学习心理启示
职业高中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与对策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公开课与常态课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技师层次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分析
钢琴技能学习心理的探索
论汉字偏旁部首在改善留学生汉字畏难心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