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法与满堂灌
2016-09-10王卉周序
王卉 周序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以下称王老师):周博士您好。昨天我们学校举办了一场讲座,一位专家给我们讲课程改革的深化,核心思想是要创新教学方法,多用探究法、对话法、参与式教学法,少用讲授法。这让我有些不能理解,甚至是有点难以接受。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以下称周博士):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的确是这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王老师:倡导新的教学方法,我倒是没意见,但为什么在倡导新方法的时候,一定要以贬低传统的讲授法为前提呢?专家说,讲授法是落后的教学方法,因为讲授的时候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常常是一讲到底,这必然导致满堂灌和死记硬背。可是教师平时上课不用讲授法根本不行啊,而且,我觉得讲授法并不是专家说的那样。
周博士:根据您的经验,讲授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王老师: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形式。讲述是指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叙述或描述,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语文课、历史课用得比较多。讲解是指对内容进行解释、说明、阐述、论证,理科课比较常见。还有讲读,语文课、英语课的示范朗读就是典型。讲演,则要求教师通过深入的分析、比较、推理、归纳,不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种高级的、直达学生内心深处的教学方式。认为讲授法必然导致满堂灌,我觉得是一种片面的
理解。
周博士: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的确存在,而且也很普遍。
王老师: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这并不是讲授法导致的,甚至这也不是教学方法层面的问题。
周博士:那您觉得是什么问题呢?
王老师:是体制问题。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就是以考定教,唯分数至上。考试原本是检测教育成果的一种手段,对课堂教学发挥评价和调节作用,但现在考试却成了决定教学命运的指标,这就导致教师很难把心思和精力用于改进教学技巧、提升教学的艺术性。
周博士:您的意思是,灌输是应试带来的,而不是由讲授法导致的?
王老师:是这个意思。如果是单纯应付考试,学生只需要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不用去探究“为什么”,那么,灌输自然是最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灌输往往表现为教师的“一讲到底”,形式上和讲授法相似,因此,有些专家会误以为讲授必然导致灌输。
周博士: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像您说的那样,能够在讲授的时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便没有应试的压力,有些教师的讲授也是照本宣科,有时甚至听起来味同嚼蜡。学生不爱听,但又不得不听,这样的讲授就与灌输无异了。
王老师:我也见过您说的这种不擅讲授的教师,可这恰恰说明,他们需要改进讲授水平,而不是取消讲授法啊!
周博士:或许专家们觉得提高讲授水平难度太大,不如直接让教师改变教学方法,从教师不擅长的讲授法变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法。
王老师:我可不这么认为。一名教师,如果连最基本的讲授都做不好,很难想象他能掌握好其他教学方法。无论是讨论法、对话法还是启发式教学法,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
周博士:我赞同您这个观点。
王老师:引进和推广新的教学方法是应该的,但如果为了推广使用新方法而贬低传统的教学法,那就走极端了。我觉得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应该多到中小学的课堂走一走、看一看,最好能够长期扎根教学一线。实践中的许多东西,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缺乏实践基础的研究结论,不仅对课堂教学没有帮助,反而会干扰教学工作的
开展。
周博士:您这个建议确实很重要,也让我感到汗颜。如您所言,理论研究如果不立足实践、扎根实践,很难做出有价值的成果,甚至可能会得出一些似是而非乃至错误的结论,我和其他理论工作者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谢谢您。
王老师:您过谦了。很高兴能够跟您一起探讨问题,今天我也觉得很有收获。
(作者单位:1.厦门英才学校;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