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研究

2016-09-10马文萍崔君潇马晓明

党史文苑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服务功能基层党组织高校

马文萍 崔君潇 马晓明

[摘 要] 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不仅可以加深高校基层党组织成员对党的认识,而且能让广大师生深知党服务群众的宗旨。通过问卷调查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了解高校师生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分析存在的问题,就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 基层党组织 政治属性 服务功能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密切联系高校师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力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1]。作为党在高校中的一级组织,高校基层党组织与高校中的其他组织如工会、学生会、共青团组织等,以及与企业、农村等基层党组织相比,在属性与功能上有着诸多不同。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属性和功能

1.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属性。第一,高度的政治性。政治性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一个重要属性,对于充分发挥党的核心作用具有重大意义,是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的根本出发点。高校教师及学生队伍群体,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主体,更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体。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高度政治性规定了高校师生的发展方向,必须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二,强大的教育性。教育性是高校最基本的特点,但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仅仅是高校的传统工作,更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中心工作。第三,严密的组织性。高校基层党组织一般包括三个层级:校级党委、院系级党总支部、教研室或研究室以及在学生党员中成立的党支部,组织系统十分严密。这有利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高校各部门及所属学院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推进党的日常工作有序开展。各部门、各所属学院以及各级党的组织严格按各自职能开展工作和活动,遇到问题逐级上报,依次解决。这是高校党的工作开展的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功能。第一,核心保障功能。高校党组织主要是负责宣传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高校党委承担着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职责,为国家建设输送生力军,特别是加强对师生员工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学校以育人为主线,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第二,先锋模范功能。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高校建设中发挥着引领和表率作用,基层党员和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组织的发展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高校作为先进生产力培养输送重要基地,党组织应该时刻不忘先锋模范功能的发挥,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目标的快速实现。第三,服务和联系群众功能。高校基层党组织坚持为群众服务、为群众着想,对于调动群众积极性有很大作用。它是筑牢群众基础的重要前提。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无论是在教学研究、教育管理还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时刻彰显着我党服务群众和联系群众的重要功能。高校也是落实、推动和发展党的最新理论的重要实践基地,只有把握好党的最新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服务群众这一根本宗旨,才能壮大党的队伍,深入群众,为群众服务。第四,引导监督功能。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对党员思想进行积极引导,使他们树立起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与此同时,还要对党员的行动进行严格的监督,使他们的行动符合党纪党规,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应有职责。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以辽宁省高校为研究样本,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从纵向角度将高校基层党组织分为三个主要层级:校党委(校级)、党总支(部门、院系级)、党支部(教研室级、学生支部),分析不同层级的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横向上从三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一是对高校基层党组织、高校工会、高校共青团、高校学生会重要性及满意度调查;二是对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等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点调查;三是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薄弱环节作了焦点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因多数采用了信箱发放的方式,对问卷的回收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共收回问卷805份,其中有效问卷721份,有效率为72.1%。问卷调查范围的选择对象为一本高校、二本高校及独立民办高校,被调查人员包括教师(含退休教师)和学生(含硕博研究生)。

1.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和功能的认识和评价。(1)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其重要性。在与高校工会、高校共青团、高校学生会三个组织的重要性的对比中,平均有53.27%的受访者选择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学生组的排序为:高校基层党组织、高校学生会、高校共青团和高校工会;在职教师组的排序为:高校基层党组织、高校工会、高校学生会和高校共青团;退休教师组有55.07%。的受访者认同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程度,平均比例超过了一半,达到53.27%.这充分证明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的重要程度。(见图1)

(2)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是重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在“育人”的大原则下,把重点放在加强对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建设上,调查结果也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根据调查结果可知,与其他基层党组织(如农村、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等基层党组织)相比,平均有47.28%的受访者认为思想建设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排在第二、第三的党组织建设重点分别是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学生组对于制度建设的认同度最低,仅有6.18%;教职工组则对组织建设的认同度看得最轻,为8.52%。(见图2)

(3)组织生活制度落实需要加强。就具体工作部署来说,学校整体政策从上而下的统一性和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程度,显得格外重要。通过调查可知,高校基层党支部(教研室级或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程度差强人意。在受访的党员中,64.3%认为所在部门的党总支党政联席会议运行良好,议事决策程序规范。但在党支部组织生活情况的调查中,28.9%的党员选择了所在党支部每月能开展一次组织活动,51.5%的党员选择一个季度以上,5%的党员认为近一年内几乎没有开展活动。在对校党委、部门党总支和党支部开展活动的满意度评价中,满意率均没有超过50%。师生对党支部的活动不满意的最高。

(4)基层党支部建设是薄弱环节。在此次调查过程中,对高校党的基层三级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调查。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三级部门中,党支部以平均31.26%的比例排在第一位,远超过党委(14.18%)和部门党总支(12.36%)。(见图3)

(5)服务群众功能发挥欠佳。对高校基层党组织、高校工会、高校共青团、高校学生会的工作评价中,高校师生对哪一个组织的工作更满意?平均只有37.50%的受访者选择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学生组对学生会最满意,在职教师组对工会最满意,退休教师组由于党组织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有50.7%的老同志选择了基层党组织。(见图4)

(6)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需要提升。在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行调查时发现,整体来说党员还是起到了相应的模范作用,有33.43%的受访对象感受到了党员发挥的先锋作用,而39.47%的受访对象认为党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有22.05%和5.06%的受访对象认为党员不起作用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应该引起重视。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对党员发展阶段的考察或许很重视,却忽略了对已经被发展成党员的后续考察。(见图5)

2.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属性体现和功能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理论建设不够深入,基础不扎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虽然形成了完备的系统,但对理论建设重视程度较低,对于指导思想的学习和研究仅限于党员发展初期的党校教育,没有形成制度性学习。无论是党的相关理论知识还是时事政治,都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特别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党组织理论建设中的瑰宝。但新的对理论的学习重视不够,新的理论学习又不能与时事政治学习相结合。在对辽宁省13所高校的网站调查中,有54%的院系没有“党建”网页,29%的网页半年以上没有更新,仅17%的院系能做到及时更新。目前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已经对党员产生了多重信仰的冲击,甚至有些党员出现了信仰危机,盲目推崇西方资本主义。这严重阻碍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有效开展。

(2)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不灵活,组织活动缺乏实效。高校基层党组织虽然依托高校本身存在的部门,却在组织活动时不能融入本部门的活动中,出现“为了举办党组织活动”而组织活动的奇怪现象,导致党组织与部门脱节。党组织活动的形式也往往采取座谈、讨论等单一形式,影响了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本身的实效性。这样长期下去,会严重降低党组织的威信以及凝聚力,对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3)高校基层党员的管理工作不完善,党员作用难以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培养和发展党员的初级阶段,有严格的流程和标准,在这个时期对于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考察也有明确的规定,被培养的对象在对应阶段中也会按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在党员发展工作结束后,对于正式党员的要求往往没有相应的标准,对于正式党员的考察也会依托于其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指标,从而导致正式党员学习、工作上的懈怠。例如在这次问卷调查过程中,对“身边党员发挥作用”的调查结果就显示,竟有二成多的受访对象认为党员不起作用,5.06%的认为不如普通群众。

(4)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薄弱,服务功能难以体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薄弱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当前,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呈现出功利性和形式化的特点。下级对上级的服务目的不纯,“拍马屁”现象严重;上级对下级的服务过于形式化,无时间观念,无责任意识,做事拖拉,遇事推脱。

三、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的对策研究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属性和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属性决定功能,功能体现属性。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是为了提升其功能的发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亦可以强化其属性。因此,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和提升服务功能是解决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抓手。

1.重视理论建设,做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也是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的重要手段。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重视理论建设,重视党的队伍建设,扎实做好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党委作为领导核心,以什么样的理念来认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直接影响到高校党建的科学化发展水平[2]p41。高校党委班子成员的思想理论素质要经得起理论和实践的考验,更要自上而下地引领师生加强理论建设,而不是停留在文件传达层面上。要在加强党委核心领导作用的同时,提升党委服务功能,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好路、服好务。

2.完善组织体系,增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和完善党的组织方式,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切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从组织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3]p5因此,高校要加强领导体制建设,行政领导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度的制定和程序的监督上,不宜过度干预党组织功能的发挥,避免领导独裁局面的形成。高校要科学设立基层党支部,优化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高校党委应主动适应基层需要,不断完善适应新型学术组织建设需要的党支部设置模式。基层党总支要加强同级别行政的政治监督,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共同发展[4]p38。高校应不断创新和完善党员培养发展模式。

3.优化制度体系,提高高校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高校要实行党务公开制度,对于党组织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涉及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滋生腐败、引发不公的事项,除涉及保密的内容外,都要最大限度地向群众公开。高校要创新党务公开的方法手段,落实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5]p122。高校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特别是要抓好基层党支部按期改选换届工作。考核和奖励制度是基层党建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高校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估与激励表彰制度,不断优化考核评估内容,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评估考核。

4.搭建新媒体平台,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例如微博、微信和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具备了传统媒体不具备的及时性、互动性,对高校师生有很强的吸引力,给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党员干部应成为新科技的“弄潮儿”,要“开得了微博”,“上得了微信”,能及时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事新闻及本校的政策文件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让各种精神不仅仅在会议上传达。

5.建立“三型”党支部,夯实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薄弱环节。高校基层党组织不断促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建设,对于加强高校师生的团结合作、保证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很大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把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将三者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创新服务体系,努力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1]张永甡.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N].中国教育报,2001-10-22.

[2]吕治国.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2(9).

[3]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J].求是,2012(15).

[4]杨建军.高校党建科学化:理论,制度,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5]王敏.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1).

责任编辑/彭月才

猜你喜欢

服务功能基层党组织高校
解析水轮发电机组运行与维护要点
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