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治疗小儿遗尿41例疗效观察
2016-09-10邓成秀
邓成秀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缩尿汤联合捏脊治疗小儿遗尿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8月-2015年12月于本院儿科门诊确诊小儿遗尿症的81例患儿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自拟缩尿汤治疗,观察组41例则联合捏脊治疗,7 d为1疗程,比较2组患儿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经过治疗,患儿夜间遗尿、熟睡不醒、尿清量多、神疲乏力等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且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自拟缩尿汤联合捏脊治疗小儿遗尿疗效显著,可更好地改善遗尿,提高生活质量,优于单用中药治疗,值得推广。
关键词:自拟缩尿汤;捏脊;小儿遗尿;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0-0039-02
小儿遗尿症是临床常见的儿科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与睡眠过深、心理、遗传背景、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等因素均密切相关,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但效果不理想。同时,药物应用的同时还可引起诸多不良反应,且存在复发率高的弊端[1]。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脾肾亏虚,膀胱气化不利是其重要病机。笔者采用自拟缩尿汤联合捏脊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8月—2015年12月于本院儿科门诊确诊小儿遗尿症的81例患儿纳入研究,依据随机数据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4岁,平均(6.29±1.0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4 a,平均(1.29±0.37)a;观察组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3岁,平均(6.46±1.1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4 a,平均(1.34±0.35)a。2组患儿一般资料均有可比性,P>0.05。诊断标准[2]:①发病年龄不小于5周岁。②夜间入睡后尿床,睡眠深,不易唤醒。③尿培养及小便常规无异常。④X线检查可见部分患儿存在隐性脊柱裂。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遗尿症诊断标准,年龄在5岁以上岁并知情同意者;②均经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③原发性遗尿者。排除标准:①不符诊断标准者;②存在泌尿系感染等可引起遗尿的疾病者;③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④药物过敏者;⑤未遵医嘱退出研究者。①存在脊柱骨折、脱位等不适合捏脊治疗者。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中药汤剂自拟缩尿汤治疗,以补益脾肾,约束水道为法,方由黄芪25 g,炒山药、熟地黄、益智仁、葛根、山茱萸、桑螵蛸、枸杞子、麻黄、覆盆子、金樱子、乌药8 g等药物组成,并随证加减。由于本研究患儿年龄分布在6~7岁多见,因此本方剂量据此而定,临床应用应依据患儿年龄进行细化调整,此为7岁患儿的用量。四肢无力、面色白、舌淡者加党参15 g,茯苓、炒白术各9 g;乏力口干、舌红少苔者加生地黄15 g,知母、五味子各9 g;纳呆者加鸡内金、山楂15 g;困寐不醒,痰湿内蕴者加远志、石菖蒲各10 g;面赤唇红、急躁易怒、口渴喜饮者去黄芪,加黄芩、柴胡、龙胆草各10 g,药物均由中药房统一提供并代煎,每日1剂,每次100 mL,每天2次。
观察组:联合捏脊治疗,嘱患儿取舒适俯卧位,操作者以双手食指第2,3指节背侧紧贴患儿脊柱(督脉)处的皮肤,起点选择长强穴,从下往上快速而均匀地向前推动,以大椎穴为终点。操作者在推的同时,采用双侧食指与拇指合作,捏拿起来皮肤,往前捻动。从长强穴捏至大椎穴操作6遍,第4遍时用较重的力量捏、拿、提起督脉旁的脏腑背俞穴处,用力牵拉向后上方,再行捏脊操作2遍。后以拇指顺着脊柱两侧自大椎穴反向往下捋下长强穴,反复操作3次。之后按揉膀胱俞、肾俞穴处各1min,八髎穴以手掌根部擦3遍,以皮肤感觉温热为度,2组均以7 d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选取夜间遗尿、熟睡不醒、尿清量多、神疲乏力等各项症状,依据严重程度从无、轻中重分别以0、1、2、3表示,记录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痊愈:遗尿消失且6个月内未见复发;显效:症状已得到基本控制,虽然可见偶尔尿床,但6个月内未见病情加重;有效:遗尿次数显著降低,睡眠中可叫醒患儿排尿,但反复发作;无效:遗尿未见改善,或控制尿床的次数尚未达到50%。
1.4统计方法SPSS17.0统计分析,均用双侧检验,统计前进行正态分布检测,计量资料数值以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积分见表1。
2.2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3讨论
小儿遗尿是临床常见的儿科疾病,中医认为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两者功能协调是保证人体尿液排出正常的关键所在。《杂病源流犀烛》:“脾虚则不能为气化之主,故溺不禁也。”《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腑,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约制。其水出而不禁,谓之遗尿”。可见从脾肾入手治疗本病的思路由来已久,而此为后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小儿体质发育尚不完善,具有脾常不足,肾常虚的体质特点,脾虚日久则气血生化不足,使肾脏失于濡养。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肾虚若得不到及时纠正,又可进一步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增大治疗难度,临床证型以脾肾两虚多见。临床治疗上,目前大多专家主张温肾助阳,健脾益气缩尿为治疗原则,缩泉丸、金匮肾气丸等中药方剂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疗效。过去的几年里,国内诸多专家立足临床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进行了较多有益的尝试,但临床疗效差异较大,且仍有不少患儿虽经积极治疗病情未获得改善。自拟缩尿汤是笔者详阅历史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拟定的中药汤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儿遗尿的治疗,因此将其定为对照组治疗方案。方中黄芪量大,具有补益肺脾功效;山茱萸、山药、枸杞子、熟地培元补肾,从而达到缩尿止遗作用;葛根升阳,调节机体升清降浊;升举脾阳;桑螵蛸、益智仁、乌药、金樱子合用共奏温肾助阳功效,可有效祛除膀胱肾间冷气,恢复肾和膀胱的生理功能;麻黄宣肺以制下,加强对津液的制约,从而避免遗尿,诸药合用脾肾同调,使下焦寒气得温而去,恢复正常的排尿功能。
捏脊源于《肘后备急方》,背部循行经脉多为阳经,督脉贯脊,督率机体阳气,统摄真元。膀胱经与督脉分布着背俞穴及督脉上命门等重要穴位,捏脊疗法是通过在此处捏提,刺激穴位,从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4]。研究表明,捏脊不但可通过对脊神经产生有效刺激而调节患儿中枢排尿系统,还可加强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排尿反射中枢的控制,调节副交感及交感神经功能,收缩逼尿肌,从而达到治疗作用。观察组采用自拟缩尿汤联合捏脊治疗效果显著,症状积分改善更显著,且临床总有效率更高,与蔡江[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综上,笔者认为观察组治疗方案效果显著,可作为此类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毛改,张永臣.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11):71-72.
[2]余继林.冯氏捏积疗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26-34.
[3]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4]陈宪忠.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治疗小儿遗尿36例[J].河南中医,2007,27(9):74.
[5]蔡江,徐荣谦.捏脊配合自拟温肾健脾方治疗儿童遗尿[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19(5):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