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检查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
2016-09-09张秋生
张秋生
彩超检查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
张秋生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应用彩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以9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疾病类型分为A组(酒精性肝硬化)和B组(肝炎肝硬化),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彩超检查,对比分析两组彩超检查的情况、表现、肝脏体积、形态等情况。结果A组右肝厚径、右肝斜径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形态失常、不规则回声增高、肝被膜锯齿状彩超表现低于B组,回声弥漫性增强彩超表现高于B组(P<0.05)。A组肝脏体积增大者为73.5%,高于B组的36.7%,B组肝脏形态正常为53.1%,低于A组的10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彩超有助于鉴别诊断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彩超;鉴别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主要有酒精性肝硬化、肝炎肝硬化、免疫性肝硬化等。酒精性肝硬化是指患者长期饮酒过度,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节状再生,以及假小叶形成,最终发展为肝硬化[1]。肝炎肝硬化是由于长时间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呈弥漫性变性,甚至坏死,肝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如此反复交替演变,导致假小叶形成,以及血液循环途径发生改变,肝脏发生变形等,最后演变为肝硬化[2]。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很好的显示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在鉴别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3]。为此,笔者以9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彩超的鉴别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疾病类型分为A组(酒精性肝硬化)和B组(肝炎肝硬化),每组49例。A组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45.6±2.9)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3±0.1)年,其中早期32例,中期17例;B组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44.6± 3.1)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1.4±0.2)年,其中早期26例,中期23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二、病例选取标准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符合《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临床肝脏组织活检明确诊断;肝炎肝硬化患者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5]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心肝肾严重障碍者、不能配合试验研究者、资料不全者,入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三、检查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彩超检查,仪器采用美国GE公司所生产的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为5.0 MHz的凸阵探头。患者为仰卧位,采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直接探测法,经患者腹部多切面对肝脏位置进行全面扫描,并在其标准切面重点进行对比和测量。在诊断完成后,由2名资深的诊断师对患者彩超诊断后所得的图像进行不记名阅片,鉴别判断患者肝硬化的类型。
四、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部分彩超检测值情况,如右肝厚径、右肝斜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②观察两组患者彩超检查表现情况,如形态失常、不规则回声增高、肝被膜锯齿状、回声弥漫性增强及患者肝脏体积及形态情况等,将其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6]。
五、统计学处理
本次两组研究所得数据由专业记录员交叉记录,同一样本,进行三次重复性检测(无离群检验),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两组部分彩超检测值比较
表1 两组部分彩超检测值情况比较(±s,mm)
表1 两组部分彩超检测值情况比较(±s,mm)
注:*与B组比较,P<0.05。
组别n右肝厚径右肝斜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A组4999.86±13.56*145.65±21.35*13.36±1.7649.58±10.46 B组4961.23±10.25121.45±18.6512.65±2.1551.35±9.58 t值-15.905.971.780.87 P值-0.00000.00000.07680.3846
A组右肝厚径、右肝斜径明显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二、两组彩超检查表现比较
A组形态失常、不规则回声增高、肝被膜锯齿状彩超表现均低于B组,回声弥漫性增强彩超表现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彩超检查表现比较[n(%)]
三、两组彩超检测肝脏体积及形态比较
A组肝脏体积增大者为73.5%,高于B组的36.7%,B组肝脏形态正常为53.1%,低于A组的100.0%,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彩超检测肝脏体积及形态情况比较[n(%)]
讨论
长期病毒感染或过度饮酒,都可引发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结节状再生等情况出现,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纤维化。肝硬化作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其常见病理类型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肝硬化[7]。肝炎肝硬化是我国常见乙肝疾病,酒精性肝硬化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升高、饮食结构变化等,其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8]。准确诊断鉴别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对临床诊治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以98例肝硬化患者最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病理类型不同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肝硬化,均进行彩超检查,结果发现:A组右肝厚径、右肝斜径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且A组形态失常、不规则回声增高、肝被膜锯齿状彩超表现低于B组,回声弥漫性增强彩超表现高于B组(P<0.05)。这可能是由于酒精性肝硬化是在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脂肪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实质回声弥漫性增高可能是由于脂肪肝的脂肪大量沉积所造成的[9]。大多数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为小结节性肝硬化,而肝炎肝硬化患者多为粗大且不规则的结节[10]。且从彩超显示情况来看,酒精性肝硬化其肝被膜多表现为不光滑、毛糙;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表面多为高低不平,部分以锯齿状或凹凸状存在。此外肝炎肝硬化在彩超上多表现为短小粗线状的增高回声,且分布不均匀,部分高回声呈鳞片状或苔藓状,这说明肝炎肝硬化的纤维组织增生更多[11-12]。而本组两者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无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本次样本量较少,临床对此还需进一步研究。另外,本次研究还发现:A组肝脏体积增大者为73.5%,高于B组的36.7%,B组肝脏形态正常为53.1%,低于A组的100.0%,差异显著(P<0.05)。这可能是由于当脂肪肝发展为肝硬化时,肝小叶会被分隔,此时肝硬化多为小结节性肝硬化,其纤维病变还比较弥漫,其间隔小且疏松,因此当其假小叶大小差异不大,且分布均匀时,其声阻抗差异也不会很大,所以其声像图不会像肝炎肝硬化那样差异明显,这也是造成临床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13-14]。而肝炎肝硬化其病理表现是假小叶取代正常的肝小叶,其结构被破坏,而假小叶的排列是无序的,因此出现不规则回声,肝脏形态异常。
综上所述,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在彩超上的表现存在较多的差异,彩超有助于鉴别诊断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孙晓峰,杨晓英,董宇翔,等.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的超声对比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6,22(3):217-218.
[2]刘小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鉴别诊断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肝硬化的价值[J].当代医学,2015,21(12):62-63.
[3]高婕.彩超在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2):39.
[4]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2.
[5]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62-68.
[6]吕洋,童岚,冯雅珍,等.脑电图监测对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诊断的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0):5196-5197.
[7]柳娟,吴清时,唐志平,等.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9,14(2):100-102.
[8]洪永孟,郭亚兵.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3):159-161.
[9]李刚,周立夫,张颖,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半定量评分诊断早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9):842-843.
[10]龚丽霞.彩超在乙醇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8):1601-1602.
[11]尚晓斌.彩色多普勒超声半定量评分对早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2014,34(1):85-86.
[12]李昊昌,乔晓娟.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应用彩超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5,(2):173-175.
[13]张亭,崔人文.彩超对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癌手术前后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47-48,50.
[14]陈瑞烈,杨楚香,林炳钦,等.彩超测量肝硬化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意义[J].海南医学,2001,12(6):35-36.
(本文编辑:白岚)
10.3969/j.issn.1672-2159.2016.02.055
050000河北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院功能科
201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