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图像学浅析清初八大山人的《桃石千秋图》

2016-09-06王磊安娇张思思

美术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图像学八大山人

王磊 安娇 张思思

[摘要]本文运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从三个层次来分析了八大山人的著名代表作《桃石千秋图》。从作品表现来看是八大山人对石、桃枝的精彩表现,整幅作品构图奇特,物象简练,却能做到少而厚实得趣,让人叹为观止;从作者的思想感情来看八大山人以精炼放纵的笔墨表现了他倔强傲岸的性格,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从创作文化及社会背景来看,是在八大山人家族以及当时社会共同作用下创作出了这幅作品,我们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可以逐渐还原当时的社会面貌。

[关键词]图像学;八大山人;桃石千秋图

本文运用图像学的知识与方法对八大山人的代表作品《桃石千秋图》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八大山人《桃石千秋图》的创作背景,包括作品的时代、地域、文化、独特风格以及更深层的意义。图像的主题与表现方式有着直接联系,绘画图像的形式对主题表达具有重要作用。深入地解读八大山人的作品让那些隐藏在绘画图像内的历史文化信息一一展现出来,更好地对当时的社会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很多时候图像所传达或蕴含的内容往往都超出了作者有意表达的范围,对作品图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这些特殊的信息。

一、作品内容的分析

八大山人的绘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僧号时期(1659-1684年);刨作前期(1684-1694年);创作后期(1695-1705年)。三个阶段的作品都有可辨识的署款。如《桃石千秋图》这幅作品,它的署款为己卯秋日,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时已74岁的八大山人所作,此时署款形态与其创作后期的写法完全一致。

《桃石千秋图》是八大山人的代表作之一,在他众多的花乌作品中,这幅题材特殊的作品显得格外突出。这幅作品将八大山人花乌画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构图上十分简练,物象以石、桃枝为主体,清晰简练、厚实有趣,后世得此造诣者鲜有人为。石头和桃枝的结构沿用八大山人书法的习惯结构,再次验证了书法与绘画的相互贯通。八大山人常常在构图造型上讲求出奇制胜,通常白眼鱼、独脚乌、兀立之石为八大山人惯用之物,此画虽以常见之鱼、鸟、荷花为主体,但石块的奇崛之势震慑人心,石块由画面右上角斜出,桃枝从石之中跃然而出,一枝直直伸向画面右下角,与右上角的物体相呼应,中间则大块留白既让右上方画面保持充实之感,又使得下方桃枝有舒展自如之态。这幅作品不仅在构图上给人惊喜,同时也体现了八大山人用笔的特色。八大山人在用笔上也逐渐从早期的方硬变得浑圆起来,尤其到了晚年其笔法更是含蓄圆润,笔法较为多变。《桃石千秋图》在用笔上灵活圆润,无论是在物体的质感上还是墨法上都表现得很丰富。

明朝中后期,“生纸”的广泛生产使得其在绘画应用上越来越普遍,用生纸作画更容易洇墨。而八大山人正是利用这一特性,通过控制笔上水分的多少,从而造就出笔墨丰富多变的艺术效果。《桃石千秋图》中右侧石块就是通过不同层次的墨晕来表现其质感,从而使石质呈现坚实圆润之感。桃枝亦是通过浓、淡、干、湿不同的墨来表现:枯老之枝或用淡而干之墨,或用浓且重之墨,新枝与枯枝的对比使得新枝越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作品的背景和情感表达

八大山人是明朝皇室后裔。明朝灭亡之后,从19岁开始八大山人就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他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为僧为道装疯卖傻。他从不为清朝权贵画一花一石,以精炼放纵的笔墨表现他倔强傲岸的性格,抒发他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感人心脾。

八大山人的作品其实是他思想情感的表达。他的大半生都是在痛苦和矛盾中度过,而到了晚年,当他看到明朝复国无望,内心反而渐渐变得恬淡平和,进入到了一种无我忘我的思想境界。这种恬淡平和的心境使得八大山人的艺术创作达到了顶峰。《桃石千秋图》这幅作品正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之一,整幅作品让人感受到了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在石缝中桃枝也冲破重重困难茁壮生长结出果实。中间大片的留白让人有一种空灵的感觉,产生无限遐想,整幅作品将八大山人的思想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八大山人作品多用水墨而少用色,《桃石千秋图》更是纯水墨之作。画面上笔墨淡雅素净,彰显着文人书画特有的清淡魅力。清淡的背后,又有一种苦涩之感。

八大山人的作品总是言简意赅,与其他画家相比,他的笔墨可以称得上精简,惜墨如金。画中物象虽稀少,形象也较为简洁,但其笔墨凝练,画面常常留有大片空白。作品皆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很少会有重复。他总是用有限的笔墨,寄托着无限的感情。

三、作品形成的自身因素及社会因素

八大山人是明朝皇室子孙,他经历了明朝江山的沦丧、宗族的溃散以及自己亲人朋友的失去。他只能把一腔功名之心深深掩埋,遁入空门,苟活于人世间。他以禅宗的理念默默地化解内心的苦痛,将自己的情感潺潺地流露在艺术作品中。八大山人的思想和艺术正是在这跌宕起伏与挣扎的一生中逐渐形成的。

从1685年到1705年是八大山人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20年,被称为八大山人艺术的“晚年期”,而这幅《桃石千秋图》就是于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他的艺术风格逐步趋于成熟,寓意深远,情感不留一丝痕迹。八大山人晚年的艺术创作是在虚无中寻求自我,在宁静中探索永恒,在简洁中饱含丰富。他将无念、无相、无住的南禅精髓融入了艺术创作中,同时流露出自己的思国思家之情。

八大山人晚年虽然离开了佛门,出入于世俗中,但是禅宗的思想却深深地影响着他晚年的艺术创作。随着他不再被世俗干扰,内心变得平静放松,早年绘画中狂怪生硬的气势有了收敛,用笔更加悠然自在。另外八大山人丰厚的艺术修养也源于他那个世代尚文的家族。八大山人的家族从宁献王开始就已经远离了朝廷的纷争,变成了一个书香世家。从他的祖父到他的父亲以及叔叔都是非常有名的文人雅士。年少时的八大山人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长大,小小年纪就在诗书画方面显现出来了惊人的艺术天赋。也正因如此,八大山人在以后漫长而孤苦的人生中会选择用诗书画的方式来寄托对家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思念。

综上可知,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一方面与他的家庭成长环境的良好熏陶紧紧相关,为他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国破家亡让八大山人承受了比常人多百倍千倍的痛苦,他成了一条孤独的鱼,一只离群的飞乌,一个在外游荡的游子,在艺术中寻寻觅觅找寻自我。

结语

儒、道、释文化的影响与熏陶,铸就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家八大山人,更成就了他作为佛教禅画大师代表之一的地位。八大山人作品内在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张力表现在其绘画、书法中,形成了独特的禅画风格和丰富的内涵。然而以往对八大山人的研究多停留在社会学、历史学分析等方面,或专注于艺术史的纵向分析和艺术特征研究,对八大山人作品的图像学研究却非常少。而作为西方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之一的图像学研究,也是西方人文科学研究最具开创性的领域。我们应该进一步对八大山人及其艺术作品进行更多更深入的图像学研究,通过对八大作品的研究来更好地了解画面以外的人文历史以及社会等,以此达到对其作品历史定位、思维深度、艺术境界的理性判断。

猜你喜欢

图像学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沉默”的真相
图说书法(179)
八大山人:八个人?还是一个人
八大山人:我很惨,但我有胜算
音乐图像学在中国的发展
贡布里希对图像学的修正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