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沉默”的真相
2022-02-11徐文宁
徐文宁
在中国古代绘画大师中,清代八大山人使用过的名号印鉴之多尤显突出。其中,“ 拾得”“何园”“ 忝鸥鹚”“个相如吃”这四种内容是画押与印鉴同存的。前三者皆被人們认为与禅宗有关,而针对“个相如吃”历来人们分歧较大。
1694年,八大山人为退翁先生所作《安晚册》(日本泉屋博古馆)现存22页,其中“ 水仙”“ 瓶兰”“ 荷花”“ 荷花鸟”“葡萄”“ 枯木双鸟”“芙蓉”7页都用了这个“个相如吃”画押签署。同时,“个相如吃”四字白文方形印章在《安晚册》中也出现过两次。
学界专家们对“个相如吃”中的“ 相如”,认为就是八大山人暗喻自己为史书中记载的西汉司马相如,同样患有口吃的毛病。知名学者萧鸿鸣在《八大山人印款说》中也采信了这种说法,认为“个相如吃”是八大山人暗喻自己是个“结巴”。还有学者引证清人陈鼎《八大山人传》,认为八大山人是以不语来表达易代所带来的痛苦和愤懑。另外,还有学者举清人张潮《虞初新志》所说的“合于心者与之言,不合于心者则沉默”,以证八大山人以“个相如吃”表达对社会的政治考量。甚至有学者继续依据八大山人曾在大门口题一个“ 哑”字,认为是故意张扬口吃的毛病,为达到不与清廷合作的目的。但也有不少专家认为这些推断臆想性大,并没有文献资料支持。
八大山人为退翁先生所作《安晚册》引首。所谓“安晚”,即是安度晚年之意。
笔者认为,除了许多专家将“个相如吃”分为“个”“相如”“吃”三段格式外,还可以分为“个相”“如吃”的格式。如按三段式,“个”即朱耷、“相如”为司马相如,那“吃”无疑就是八大山人与司马相如共有的口吃毛病。但笔者觉得,“个相”也可能指朱耷的人生整体状态,“如吃”是“相”的结果,如同“吃”等同于“食”之意,佛门有“食不语”的戒律,因此“个相如吃”也许是守戒“不语禅”的意境。
在朱耷的印章中,“雪个”是最早出现带“个”字的印章,约于1648年“戊子现比丘身”始,随后才逐渐衍生出“个衲”“个山”“个山人”“个相如吃”等不同形式、多层含义的印章和款识。据曾亲晤八大山人于南昌北兰寺的邵长蘅在《八大山人传》中记:“八大山人初为僧,号雪个。”因此,“雪个”是八大山人的号无疑。八大山人出家之后曾主修曹洞法门,而曹洞宗所处的江西省宜黄县人说话喜用“个”,常以“个”作为说话的起首语,如“个样”(怎样)。所以,各类著作认为八大山人给自己取号“雪个”,是为了雪耻明亡之恨,若按宜黄县人喜用“个”的说话习惯,也就成了“ 雪恨个痛快”之隐意,以此印牢记甲申之变。
“个相如吃”白文印章也在《安晚册》中也出现过两次,这是其中一处。
笔者认为此类释读过于牵强,因为八大山人的老祖宗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在没有参加农民起义军之前,当了9年和尚。朱元璋有一首《雪竹》传世:“雪压竹枝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八大山人入佛门后,与老祖宗入皇觉寺境地相同,以老祖宗写的《雪竹》为号,以示血脉传承,这才是他取“雪个”的真意。只不过为了避世人耳目,取“竹之—枚”的“个”字为证宗室血统。
《安晚册·瓶兰》中有“个相如吃”画押,另外在此册“水仙”“荷花”“荷花鸟”“葡萄”“枯木双鸟”“芙蓉”等开中也有此画押。
同时,“个”又具有朱姓下半部,显江山已破之象。在八大山人纪念馆藏《个山小像》上有彭文亮一诗题:“瀑泉流远故侯家,九叶风高耐岁华。”“ 瀑泉”是八大山人祖父朱多炡的别号,“九叶”指血脉关系,提示八大山人是江西南昌宁王朱权的九世孙。从八大山人珍视《个山小像》上诸友的题诗程度,又加钤“西江弋阳王孙”一印,可证八大山人是宗室的九世孙血脉。
朱多炡有“来相如”别号,被人释为“ 相如来世尊”,可见与司马相如无任何瓜葛。释读者为圆其说,还进一步阐述“来”的禅门要义为“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之意。如此一来,同样一个“相如”,在“个相如吃”三段格式的认知中却有了不同意义。一个“相如”两种关系,实在有必要问一问作为大明皇室子孙,为什么好端端的要更名改姓?为什么朱多炡把姓名不改成马相如,却改作“来相如”?朱多炡改选来姓,一是借“来孙”之意(玄孙之子为来孙,暗示为朱权七世孙),二是“来”与“朱”字形相近;“ 相如”则解为等同、相同之意。
清 朱耷《个山小像》97厘米×60.5厘米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藏此作是现存有关八大山人唯一真实画像,自1955年在江西省奉新县被发现后,便成为八大山人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其上显示的诸多信息可证八大山人为明朝宗室九世孙。
清代诗人、戏剧家石庞(1670年至1703年)曾作《寄八大山人诗三首》,其中一首云:“ 守节西山歌采薇,佯狂真与世相违。百年泪涕双蓬鬓,万里乾坤一布衣。豫让旧传吞炭哑,汉阴终息灌园机。囊中幸有丹青在,麦秀青青往事非。”诗中描绘了八大山人的家国之痛,对其“遗老虽存已白头”的悲苦命运深表同情。这样一位以故国情怀为重的人,怎么能与汉代杨雄笔下嗤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司马相如是一类人?难不成仅仅因同有口吃毛病,就专为自己刻上一方印章,并且还用画押的方式再次强调自己与其为伍?
综观八大山人在书画中所用花押,其形式之多、所用之丰富,较朱元璋、朱权、朱多炡等祖先實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太祖御札中每札必有花押,其“后押字甚奇”“押同”“押字半寸”的现象,以及朱权“和中”字花押,这给后世理解八大山人书画中“个相如吃”“三月十九”等花押是具有很大的传承性。八大山人虽然未曾与祖父朱多炡见面,但朱多炡是当时诗书画名家,在弋阳王府内生活了19年的八大山人耳濡目染之余,自当注意到祖父的作品和事迹。因此朱多炡的别名“来相如”对八大山人的“个相如吃”的画押及印章在使用意义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遗传基因可溯源性。
《安晚册》中的“山水”(左)、“双鹌鹑”(右)两开中使用了一方意味深长的口齿印,形如咬齿状,上下齿咬合的一横线,如一根扁担横在口中。此印始于八大山人60岁(1685年)时,有加框也有无边框,今所见者有八种之多。
那么“个相如吃”与“来相如”有何相通之处?是否想通过祖孙同用“相如”这个迂曲方式,来表述其祖父有“叛乱家族后裔”之难言苦衷,以及八大山人有明亡易代之宗室之恨都不便说之苦?我们不妨从另外一方意味深长的八大山人口齿印来分析一下。这方印始于他60岁(1685年)时,有加框也有无边框,今所见者有八种之多,彼此之间形状略有差异。按画押字形拆析,这些印章可以识作“八大山人”“一仙”“一山人”“山人口如扁担”。当年谢稚柳先生就认为此印形如咬齿状,上下齿咬合的一横线,如一根扁担横在口中。其意如八大山人的另一方“口如扁担”印文。“口如扁担”的意思是把嘴紧闭得像—根扁担—样,这种闭嘴不言的神态,就是“不语禅”。
八大山人还有一方“口如扁担”白文印,意思是把嘴紧闭得像—根扁担—样,这种闭嘴不言的态度也能反映出他当时的心境。
从1681年至1684年(56岁到59岁期间)用“口如扁担”印对“不语禅”的实践中,能看出八大山人的“个相如吃”花押印鉴和“口齿印”,也都具有不以语言、知识、理性来分析这个世界,而是用生命来感悟这个世界的特性。据顾元庆《云林遗事》倪珊中载:元朝画家倪云林,力避权贵,为此惨遭报复毒打,但倪始终不发一声。此后,有人问倪何以既不争辩也不呻吟,倪曰:“一开口就俗了。”八大山人的“个相如吃”也是用心同理,山人的“吃”以“食不语”的方式,而不是口吃的疾苦,述说着一种意味深长的沉默。
由此可见,八大山人的“个相如吃”的“相如”,是继承了祖父朱多炡“来相如”在皇室血脉上的阐述情愫。而八大山人的满腹不平,只能借佛门戒律“食不语”,以“吃”进的方式表达他受压抑求舒泄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