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问题探析

2016-09-03刘国普

湖湘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路径依赖当代启示

刘国普

摘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能够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理论论证、舆论引导和价值支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破旧立新和多重时代挑战,中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创新、话语方式与途径的拓展以及话语主体的建构等方面探讨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问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的地位,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理论基础与话语体系,亦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供历史借鉴与良性路径依赖。

关键词: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路径依赖;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6)05-0051-04

“人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建国初期(1949至1956年)社会急剧转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初始选择中,对意识形态话语权主题的阐明、话语实现方式的更新、话语内容的创新和话语主体的建构与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初步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理论基础和话语体系,对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一、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伊始,各种思潮和主义沉渣泛起,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错综复杂,加上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当中,中国共产党基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思考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当时,在思想文化领域主要面临的挑战有:

首先是国际方面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不断利用广播、报纸等宣传和传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歪曲、诋毁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丑化党的形象,特别是“波匈事件”的发生,更加坚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妄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瓦解社会主义中国政权的决心;其次,建国初期社会主义中国和苏联加强了广泛的合作,苏联的意识形态建设经验与模式成为当时社会主义中国学习的模板。以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为标志,中苏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特别是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共产党逐渐蜕变,全盘否定斯大林,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三和”路线,逐渐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逐渐走向歧路和偏离了社会主义轨道,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促使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思考如何以苏为鉴,总结与反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经验与教训,这也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思考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一个直接外部因素;其次,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散布谣言,与美国“西方企业公司”心理作战机构与特务组织等,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最后,面临小资产阶级、封建主义、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等对马克思主义的腐蚀与歪曲,特别是当时共产党员和普通民众绝大多数是农民,马列主义水平不高,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占69%,小学文化程度占27.66%,中学文化程度占3.02%,大学文化程度仅占0.32%”,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蛊惑,引起思想的混乱,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

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主要路径

基于建国初期的时代背景与严峻形势,综合考量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强势渗透、“苏联意识形态建设模式”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制约、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的思想文化侵蚀以及国内存在的多元社会思潮挑战等因素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围绕防止西方和平演变以及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话语权这一贯穿始终的主题探索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路径。

(一)提出“双百”方针,扩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针对新中国成立后学术、文化艺术界出现的“打棍子”、“扣帽子”现象以及存在的诸如“公式化、概念化和主题狭窄等问题,毛泽东在1956年1月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明确提出“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此后,他进一步指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他主张中国文化建设要和外国文化有机结合,批判地吸收,注意方式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话语体系与文化形态。毛泽东将“双百”和“双为”方针拓展到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领域,认为能够使“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双百”方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仅有效确立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的主导地位,更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基础,成为影响至今和一直坚持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指导方针,有效增强和扩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二)对各种错误思想展开针锋相对的批判

针对建国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同时他提出对错误思潮批判,要坚持六条政治标准,即“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同时他多次强调对错误思潮要采取细致说理的方法而不是粗暴强制的方法进行批判。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结合国内外形势斗争的需要,领导和开展了一系列的反对资产阶级与封建腐朽思想的批判运动,特别是对修正主义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与关注,并展开批判,虽然这些批判运动出现偏差和扩大化的问题,但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与其它意识形态的斗争中获得优势话语权。

(三)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拓展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与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断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方法,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增强了不竭动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他还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需坚持的原则,如坚持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增强人文关怀,既坚持传统的灌输方法,又要采取民主说理、疏导结合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以及实践探索,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同,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有效拓展了主流意识形態话语权的途径。

(四)培育一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供坚实的主体力量

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需要培育一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奠定最坚实的主体力量。而且这个队伍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人少是不成的。同时应具备的五项基本条件:即“第一,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而不是挂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招牌的修正主义者;第二,他们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而不是在国内为一小撮资产阶级特权阶层的利益服务,在国际为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利益服务;第三,他们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包括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第四,他们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必须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第五,他们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在培养的过程和途径中,强调“又红又专”,应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和长期的群众斗争中培养。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坚定不移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并通过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引导社会舆论,捍卫意识形态安全,发挥其影响力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自信。

三、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当代启示

“历史是重要的,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所形成的关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实践与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面对当前信息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日趋复杂的意识形态格局,我们更需追根溯源,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探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实践中汲取历史智慧和获得有益启示。

(一)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当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首要目标与实现路径就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因此,一是不断加强中国梦、“四个全面”和“五个发展理念”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思想旗帜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共识和力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和凝聚共识的能力;二是注重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健全意识形态管理和监督机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在理论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与政策制定和落实上反映和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诉求,使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认同马克思主义;三是重视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和榜样示范,提升话语主体的行动力。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言行是否一致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四是牢牢掌握舆论发展方向,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在面对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二)敢于和善于在斗争中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主导和多样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态势并存并成为常态,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和话语霸权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而且通过更为隐蔽的方式如学术会议、文化交流活动、影视书籍作品等方式传播和渗透西方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消解和削弱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目的昭然若揭。因此,要高度警惕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向,对“反马”、“非马”和“去意识形态”思潮要敢于发声和亮剑,敢于站在斗争最前沿进行有理、有力、有节批判、驳斥和抵制,而不是“沉默寡言”或“退避三舍”,客观冷静分析各种“非马”和“反马”思潮产生的根源、实质与特征;在意识形态领域与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交流、交融和交锋,要注意方式方法,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对比研究各种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与地位,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与各种思潮进行对话,提高对话和交流的能力,有效控制其传播和蔓延,抵制其消极影响。同时在对话和交锋过程中,注重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形成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格局,增强其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力。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一是将其置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位置,紧密结合当前经济与政治中心工作,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二是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在当前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的同时开展中国梦与“四个全面”和“五个发展理念”的宣传与研究,增强理论的解释力与说服力;三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运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和新鲜生动的材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科学真理表达出来,改变以往单向灌输的方式,注重与群众平等互动,引起群众的共鸣。同时通过以正面宣传为主,对老百姓身边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突出它的示范性和榜样作用;四是注重加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加强在互联网+时代传播正能量与主流声音,拓展其渠道和空间,扩大其覆盖面,同时通过法治的手段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和规范性发展,尽可能消除互联网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负面效应,拓展主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互联网+时代的实现途径,增强其实效性与影响力。

(四)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曾提出要培养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懂马克思主义的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强调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培养与建设一支“强大的理论队伍”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与宣传。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宣部等从2004年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实施十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和意识形态工作者,特别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此,进一步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努力造就一大批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理论宣传名家。通过系统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态度坚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深厚、专业基础扎实、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领高强的复合型高级专门理论人才与教育教学骨干人才;二是通过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及其它干部学院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培养与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运用文本研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和提高其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自觉性和实效性;三是不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去高校宣讲形势与政策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示范,以通过建设一批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抓手,逐渐改变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配备不起和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实效性有待增强的现状,促进了一大批具有坚定信念、高尚师德和扎实理论功底以及教学效果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与逐渐形成,有效抵御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袭和渗透,进一步彰显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阵地作用,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主体支撑。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路径依赖当代启示
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我国养老公平问题审视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好干部”与“坏干部”:建国初期我国干部的培养与惩戒(1949—1956年)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浅析建国初期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