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6-08-31王瑞新
张 晔 王瑞新
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晔王瑞新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采用浮针疗法,对照组采用西医传统疗法牵引配合中频电疗,一个疗程后对两组治疗起效及消失时间、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程度VAS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起效及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VAS评分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 %,两组比较P<0.01。以上数据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明显差异。结论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颈型颈椎病; 浮针; 牵引;中频电疗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重负荷的工作学习压力,使人们不得不长时间伏案工作,颈椎持续处于以屈颈为主的复杂运动模式,颈椎周围的肌肉得不到放松和适当的锻炼,颈部肌肉劳损、痉挛,产生颈部疼痛,出现颈型颈椎病,又称颈部肌肉型颈椎病[1]。目前比较认可的颈椎病分型方法主要可分为五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以及混合型颈椎病[2]。其中,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也是所有颈椎病中较为前驱的一种类型。特别是在长时间强迫体位工作的人群中,其发病率极高[3]。笔者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采用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上述时间我院疼痛门诊收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年龄20~60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3年;对照组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19~58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0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临床诊断参考《中国康复医学》第2版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4]:①症状:反复落枕,颈肩部不适、僵硬、疼痛,头颈部活动因疼痛受限制。②体征:颈僵直,颈肌紧张,患椎棘突间有压痛,颈两侧、两岗上窝、两肩胛区可有压痛,头颈部活动时颈痛,头颈活动范围缩小。③X线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变直、反弓或“天鹅颈”变);颈椎动力性侧位片可有椎间关节不稳定,椎体移位。④颈椎CT未见明显椎间盘突出影,MRI可见颈椎间盘变性,但无明显突出者。⑤排除颈肩软组织风湿及颈椎损伤。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经CT、MRI确诊无明显突出、无脊髓病变者。③治疗期间同意不接受其它相关治疗方法者(包括口服药物)。④患者均同意并坚持本法治疗者。
1.4排除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但合并有其它型颈椎病者。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但伴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严重骨质疏松、凝血功能障碍和感染性疾病者。③肿瘤术后疑有椎体转移或已确诊的椎管内肿瘤者。④疑有或已确诊患有脊髓病变和/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出现肌张力改变者(如脊髓空洞症、中风、中风后遗症等)。⑤使用植入式电子装置(如心脏起搏器)的患者。⑥正在感冒发烧或体温超过38℃以上者。⑦患处有皮肤病者。⑧治疗前两个月内已接受其它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方法的疗效观察者。
1.5治疗方法
1.5.1治疗组采用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往往伴有颈肩上背部肌肉触痛点,患肌主要是头夹肌、颈夹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岗上肌、岗下肌、菱形肌、肱桡肌等。在浮针操作前应首先明确患肌,触查到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然后再进行操作。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坐位,①上臂外侧中央下1/3段,针尖由下向上(进针时嘱患者前臂置于矮桌或医者大腿上,保持上肢与躯干夹角为25°~35°);②同侧肩峰内侧,由外向内进针,针尖朝向斜方肌上端;③上背肩胛内侧缘与棘突之间或肩胛骨内侧角上缘,约菱形肌下方5cm或3cm处,针尖朝上;④颈椎棘突旁双侧颈旁肌部位,触痛点下5cm,针尖朝上[5]。以上方案可根据具体MTrP点随机选择。操作:针具采用南京浮针研究所研制的浮针进针器和一次性使用浮针(国家发明专利号:971143188,公开号:CN-1186653A,直径1.5mm,长度32mm)。常规消毒皮肤,将一次性浮针安放进浮针进针器内,进针前将持针器与皮肤呈15°~25°角,呈搁置状态,右手按下持针器按钮,快速透皮刺入,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右手,左手按住浮针针柄,撤掉持针器,右手拇指、示指与中指把持针柄,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再放倒针身,在皮下水平进针,针尖指向病灶,针体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向前推进,皮肤表面可见线状隆起,医者手下轻松无阻力,患者基本无疼痛,进针深度一般以软套管全部埋入皮下为度。进针后以拇指为支点,示指与环指一前一后做扇形扫散运动,每部位扫散时间为2min,约200下左右。为提高疗效,扫散同时要配合局部肢体再灌注活动(即患者主动活动患处关节肌肉,或医者给予一定阻抗,使相关肌肉紧绷与放松交替)。操作完毕后,抽出不锈钢针芯,将塑料软管留置皮下,无菌创口贴外敷针眼,胶布固定软套管外口。留置6h后将软套管拔出(患者可回家后自行拔出)。留管期间患者基本可照常活动,但最好不做大幅度运动。如软套管溢血,当即拔出,无需留管。前3天每天1次,以后隔日1次。15天为一疗程。
1.5.2对照组采用西医传统疗法颈椎牵引配合中频电疗治疗。颈椎牵引:采用翔宇医疗YZ-4型数码管显示电脑程控颈椎牵引仪,颌枕套间歇式牵引(每牵引5min,电脑程序指令自动放松10s),患者取坐位,牵引角度为前倾10°~30°(多为15°)。嘱患者背靠椅背,颈部及全身肌肉充分放松,根据体重不同,牵引重量为4~10kg,每次16分钟,每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有高血压、心脏病或牵引时疼痛加重或不能耐受牵引者,要慎重或暂停牵引。中频电疗:采用翔宇医疗XYZP-2C型电脑中频治疗仪,1号处方,透热调至4档,双侧颈旁肌、双肩部或肩-上臂、肩-上背部并置,耐受量,20min,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1.6疗效观察①观察起效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变化情况。③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治愈: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效差:症状有改善但不明显,或治疗过程中时轻时重,症状反复。
2 结果
治疗组48例患者中,46例治疗一次即见效,针刺结束后即刻见疼痛减轻,具体起效和消失时间见表1。对照组48例患者中,治疗一次起效者仅6例,具体起效和消失时间见表2。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VAS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见表3。治疗组总有效率(95.8%),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比较有显著差异。见表4。
表1 治疗组48例患者起效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
表2 对照组48例患者起效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
表3两组患者疼痛VAS积分比较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7.46±1.121.35±1.201)2)对照组7.36±1.102.12±1.94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2)P<0.01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1
3 讨论
3.1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正常人的颈椎平衡由两方面来维持:①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韧带,为静力平衡;②外源性稳定:包括颈部周围肌群的调节与控制,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为动力平衡。静力学平衡和动力学平衡处于动态平衡中,任何一个平衡遭到破坏,都会引起生物力学失衡,最终导致颈椎病发生[7]。颈部有40多条肌肉,脊柱的运动是在神经和肌肉的协调作用下完成的,颈椎肌肉能以其肌力稳定颈脊柱。由于人体功能需要,颈椎容易长期处于屈曲状态,使颈后肌群长期处于被动牵拉状态而损伤,长期疲劳更易发生慢性炎性水肿,导致肌肉痉挛使颈四周肌群拮抗失衡,从而使外源性平衡失调而发生病变[8]。大多数学者认为,颈椎病的发生通常起始于肌肉系统的退变,在颈椎动力性平衡被打破之后,才开始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椎间盘退变、颈椎失稳等静力平衡的失调。所以颈部肌肉的急慢性劳损、肌肉纤维的慢性炎症水肿及缺血缺氧都会使颈肩部产生疼痛而导致颈型颈椎病。所以颈型颈椎病发病率较高,而且是较早期的一种类型,并且存在于各型颈椎病中。
3.2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理符仲华教授是浮针疗法发明人。该疗法自1996年发明后,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与发展。符教授结合现代解剖生理学知识,以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又常被称为激痛点)为切入点,应用浮针来治疗软组织疼痛,以及其它一些杂病,尤其是在痛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符教授认为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周围肌肉的无菌性炎症、缺血缺氧密切相关。尤其是颈型颈椎病患者,在体格检查时,会发现颈项上背部相关肌肉上可触及局部紧张的肌肉块和紧绷带,压之可诱发整块肌肉痛,并有扩散到周围或远处部位的放散痛,这些阳性反应点实质为MTrP。MTrP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慢性劳损,引起局部神经肌肉组织过度释放乙酰胆碱,造成局部肌肉自发性收缩,引起受累肌肉张力增加,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供血供氧减少,从而释放一系列神经递质,形成局部疼痛[9]。因此纠正MTrP的缺血缺氧状态,改善受损组织的微循环和代谢,能有效打破疼痛的恶性循环,促使颈椎功能恢复。
符仲华教授认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是胆甾相液晶态,具有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当浮针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运针动作时,可导致液晶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发生改变,由于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疏松结缔组织具有良好的半导体导电性能,能够高效率地传导生物电,当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改善和提高局部血液微循环,促进肌肉等软组织修复,从而迅速缓解病痛[10]。刘晓玲等研究[11]表明,局限性疼痛患者的疼痛部位血流量明显低于健康人,浮针治疗后血流量明显增加,可使5-羟色胺、组织胺等致痛物质减少,而起到镇痛作用;浮针能迅速起效,也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密切关系。另外,正如符教授所言,在浮针治疗过程中,单纯进行浮针扫散动作,虽然有效,但如果扫散同时配合患者局部肢体活动,可以迅速提高周围组织的灌注,使起效快且更持久。再灌注活动分为被动运动和主动活动,前者由医者主导实施或患者健康肢体帮助实施,后者由患者肌肉自主实现有节律地舒张和收缩[12]。再灌注活动是浮针治疗扫散过程中的重要补充,使血液进入缺血部位的形态不再是缓缓流动,而是波浪式前进,加大了灌注的动力与范围,更有利于缺血组织的血流恢复[13]。
3.3牵引和中频电疗治疗机理牵引是西医传统保守疗法中治疗颈椎病的基本手段。颈部牵引是通过牵引力与反牵引力之间的相互平衡,并通过设定一定的牵引角度,使头颈部相对固定于生理曲线状态,从而使颈椎列线不正现象逐渐改变,甚至恢复正常;随着椎间关节的牵开,两侧狭窄的椎间孔和嵌顿的小关节滑膜也可被牵开,缓解了对神经根、软组织的压迫与刺激;同时牵引的固定制动作用限制了颈椎活动,减少了因活动造成的刺激和摩擦,有利于周围软组织局部炎性水肿、充血、渗出的吸收与消退;同时向上的牵引力可承托头颅重量,使颈肩部肌肉得到休息,痉挛的肌肉逐渐放松,疼痛缓解,从而使受限的功能运动得以恢复。另据舒磊等[14]研究认为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颈肩痛病人前后血清CK、LDH及其同工酶发生变化,说明牵引能有效恢复颈部肌肉损伤。
中频电疗法是应用1~100k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经过调制的中频电流治疗后可使局部痛阈增高,有及时止痛和后续止痛的作用;使小血管、毛细血管、淋巴管扩张,可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带走局部致痛物质,消炎止痛,消除水肿和松解粘连。电脑程控中频电疗仪在一个治疗处方内,多次变换治疗波形及频率参数,使人体感受到推、拿、按、敲、拨、滚动、振颤等按摩动作,20分钟内可引起肌肉做1000余次各种快收缩、慢收缩、阵挛性收缩和强直性收缩,其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参数的中频或低频电疗法。并且具有电极片透热功能,在电疗同时兼具热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所以对于颈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
3.4浮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体会在浮针治疗有效的46例患者中,均治疗一次即见效,而且当时起效,大部分病例3次即可显著缓解,治愈的36例患者疗程为3~11天。牵引电疗组的患者1次见效仅有6例,大部分病例一周起效,治愈的24例患者疗程为10~15天。所以对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浮针见效快、疗程短而且治愈率高。
急性疼痛的患者,由于患部组织有急性充血、水肿,牵引电疗作用部位在患病局部,需避开急性期,在发病3天甚至5天后治疗较好,否则会加重充血水肿,使疼痛加重。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就曾有2例病程2天患者,牵引电疗过程中疼痛加重,后停止治疗,5天后继续原治疗,最终获得缓解。
浮针治疗点在患处周围 5cm左右,不在患处进针,所以对于急性软组织疼痛无禁忌而且效果较慢性者更好。
在浮针治疗时,MTrP点的触查非常重要。除了显性的MTrP点(多为患者主诉疼痛处),还要注意隐性MTrP点(即患者不感觉痛,但触查时有压痛),只有将所有MTrP点都进行治疗,才会获得殊效。另外触查MTrP点时一定要让患者放松,治疗时也应尽量取患部肌肉放松的体位,上肢、肩、肩胛区可取坐位,但颈椎棘突下段或胸椎棘突上段取俯卧位效果更好。
不良生活习惯、天气、情绪等因素均会影响两组患者疗效。故应叮嘱患者缩短伏案工作时间、选择合适高度枕头、不睡软床沙发、夏季避免吹空调电扇冷风、控制紧张及焦虑等不良情绪,并加强颈项部肌肉锻炼,否则容易复发。
浮针是传统针灸的发展,但是针体仅刺入皮下,如果操作正确,绝大多数不会出现酸麻胀等感觉,仅透皮瞬间稍有点疼痛,而且使用浮针持针器进针,瞬间即可进入,进一步降低了痛感。所以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安全,无副作用,不会出现滞针、断针等异常情况。
浮针疗法可以较迅速地解除肌痉挛,增加患肌组织局部血流量,从而快速镇痛,对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来说,较之传统西医疗法牵引电疗起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是一种值得应用和推广的治疗技术。
[1]范维娇,杜良杰.颈椎失稳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4,35(3):213-216.
[2]贾连顺.颈椎病的诊断学基础[J].脊柱外科杂志,2004,2(3):187-189.
[3]王峻良,顾非.近十年颈型颈椎病研究综述[J].颈腰痛杂志,2014,35(3):211-213.
[4]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09.
[5]符仲华.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40-141.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7]黄会保.试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颈椎病发病牵引治疗的机理[J].中医正骨,1991,3(3):15-16.
[8]王新军,耿直.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应用颈椎调整手法的利与弊[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8):697-699.
[9]韩蓓,黄强民,谭树生.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自发肌电现象和病理组织学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6):532-535.
[10]符仲华.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4.
[11]刘晓玲,张武昌. 浮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0(27):69-70.
[12]符仲华.再灌注和再灌注活动-关于外治法中边治疗边活动的方法[A].全国针灸临床适宜技术推广研讨会暨甘肃省针灸学会论文集,2013:204-209.
[13]符仲华.浮针疗法的好帮手-再灌注手法[A].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175-181.
[14]舒磊,汪芳俊,魏武,等.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观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7):1592-1594.
Observation 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loating-Needl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ZHANG YeWANG Ruixin
(Department of Pain and Rehabilitation, Zezhou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Shanxi, Jincheng 048000,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loating-needl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9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8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floating-needle 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radi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traction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After one period of treatment, the initial time of effect and symptom disappearance time, pain degree, VAS scores and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The initial time of effect and symptom disappearance tim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VA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1). After treatment, VAS score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95.8% and 75.0%, P<0.01. The above date showed tha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obvious difference. ConclusionThe effect of floating-needle in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significant.
Cervical spondylosis; Floating-needle; Traction; 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人民医院疼痛康复科(晋城 048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6.037
1003-8914(2016)-16-2378-04
(本文校对:王进安2015-12-15)